俞巧蓮和董理來到院門口,看到門前站着兩人。
前面那人理着短髮,穿着現在流行的萬曆裝。
說白了就是另一個世界的翻領夾克裝,“處級以上公務員”基本配置,朱翊鈞做資深公務員時,做夢都想穿的衣裝。
萬曆元年後,新朝新政新風氣,大明的服裝風起雲涌,花樣百出。
朝廷廢除許多穿着禁令,比如商人不準穿綾羅綢緞。
完全不着實際。
商人有錢,不準穿綾羅綢緞。
良民可以穿綾羅綢緞,可是沒錢。
那些綾羅綢緞賣給誰?
與其讓那些商人外面穿着棉麻衣服,裡面穿着綾羅綢緞,大搞形式主義,還不如廢除這樣的規定。
朱翊鈞的詔令,除了朝服、祭服、公服、常服和賜服這些特殊服飾,以及少數特有顏色、花紋和制式不要碰之外,其餘一律放開。
於是大明衣着服飾迅猛發展,各種“奇裝異服”紛紛亮相。
首先是此前的“舊裝”。
男式直裰、曳撒,女式襖裙、霞帔等傳統服裝,萬曆年後顏色更加鮮豔,花紋更加繁瑣,華麗大氣,以配合萬曆年後煌煌大明的氣度。
這些舊裝也叫正裝,大明官民在正旦、祭祖、婚嫁、大考、壽誕等重大節日和正式場合穿着。
平日裡有時也會穿,只不過年紀大一些的人穿得多,年輕人穿得少。
正裝是好看,富麗堂皇、端莊大氣。
可是穿着太麻煩,還要配上頭飾冠帽,一收拾少說要半個小時。脫下來又得半個小時。
年輕人喜歡穿時新的“新裝”。
新裝分好幾種。一種是滬江一帶源起的滬裝。
滬裝以商業套裝爲主。
男式的叫經理裝。
有翻領和駁頭,三個衣兜,且衣長在臀圍線以下,顏色以黑、藏青、淺青色爲主,布料以羊毛料子最佳。
裡面配着淺色襯衣,脖子可以圍圍巾,或者打領帶。上衣口袋最好塞一個摺疊好的手帕。
最先從滬州上海市大商行和銀行的經理羣體流行,故而被稱爲經理裝,也叫滬裝。
說白也就是另一個世界的西裝。
可在這個時空叫滬裝,傳到全世界後也叫滬裝,連明裝都沒有資格叫。
在全世界人眼裡,那些華麗大氣、莊重典雅的正裝,才配叫明裝。
新裝第二種叫工裝。
源起灤州廠礦,流行於各廠礦、運輸、工程企業以及農墾農牧團,學校學生和城鎮許多年輕人也喜歡穿。
特點就是簡單,仿製了新式軍裝的某些特點。下褲上衣,略收腰、貼身、小翻領、配口袋,系木製、牛角或金屬鈕釦。
布料夏講透氣,冬講保暖,主打一個耐用。
顏色多樣,夏天多淺色,冬天多深色。
稍微正式一點的工裝,就是中山裝,小翻領變立領,氣質立即變得嚴肅。
第三種叫制裝,主要在官吏們中間流行。
一般的小吏,現在叫公事員,穿着沒有講究,穿舊裝、工裝、滬裝以及由此演化出來的更簡單的家常裝都可以。
但是七品以上堂官,也就是縣處級以上正職官,就必須重視衣裝。
舊裝官服太正式,日常穿誰都嫌麻煩。
工裝太簡單,滬裝太新潮,不夠莊重嚴肅。
於是一款有前門、有袖子、衣長在臀圍線上下、領臀袖口等地方略加緊固的衣裝悄然流行。
因爲這款衣服據說是西苑流傳出來,皇上親手設計,製作出來賜給資政局學士,所以也叫制裝,或叫資服。
資服分成正資服和簡資服。
正資服顏色都是黑色、藏青色,顯得莊重嚴肅,款式簡潔大方,布料一般是毛料或者棉毛混料。
這個所說的棉毛混料,是木棉、棉花、羊毛、兔毛以及其它纖維成分,按一定比例混紡而成,除了透氣、保暖等常規特點,關鍵是輕盈、順滑和筆挺。
貴!
正資服還必須用拉鍊。
對,新近冒出來的拉鍊,銅製、不鏽鋼或者牛羊角質硬膠製成的拉鍊。
裡面配上白襯衣,下穿黑色直褲,再穿一雙手工製作的新款皮鞋,那叫一個範。
海瑞最先穿,也最愛穿。
一是皇上賜下的,不用再花錢另外製作衣服。
其次是適合各種場合。
前一個小時還在視察工作,跟工農學商百姓們打成一片。
後一個小時可以把巡撫、布政使等省一級官員叫在一起開會,坐在一羣朱袍青袍官服中,不減威嚴。
其他資政學士和大學士很快也發現這個妙處,紛紛穿了起來。
坐衙、開會、視察工作,全都穿着它。
其它官員也眼熱,又發現這款衣服沒有被列爲“賜服”,於是百官們紛紛學着穿,覺得穿上它後,自己也成爲資政局學士了。
很快也形成了一個默契,正資服只有正七品以上堂官才能穿。
正五品,也就是地廳級以上官員的正資服才能配拉鍊。
其次就是官階越高,顏色越深。
至於正七品以下的小吏和公事員,也想穿啊,誰還沒有一顆期盼進步的心啊。
於是簡資服就出現了,顏色偏淺,布料一般,款式略有不同,比如翻領略大,袋口是正的不是斜的,袋口有翻蓋.
品階無處不在!董理一眼就看出來人穿的是一身正資服,藏青色,前面是拉鍊而不是鈕釦。
再看他年紀四十多歲,那應該是正五品以上官員。
董理在進京前做好了充分準備,專門找到黃梅戲資深票友、安慶郡行署長史,向他請教學習了官場上的規矩,看衣服識官就是重要一項。
京師裡大大小小的官太多了,比永定河裡的王八還要多啊。
要是一眼看不出底細,得罪人了都不知道。
董理上前拱手道:“上官大駕光臨,草民有失遠迎,還請恕罪。”
來人微微一笑,對着董理和俞巧蓮客氣地拱手,氣質中正,目光在俞巧蓮明豔的臉上一掃而過,毫無邪光。
“在下沈一貫,忝爲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長史。”
俞巧蓮懵懵懂懂的,只覺得門口的官員應該是位大官,具體多大,她暫時沒有概念。
但是董理他懂啊。
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那是跟考成中央指導委員會並行的機構,擔任主任的張大人,在萬曆五年,補爲資政局學士。
委員會長史,官面上另一個說法是秘書長,簡而言之就是整個委員會的大管家,少說也是五品官起步。
大官啊,董理進京後見到的官職品階最高的官員。
楊金水不算,人家屬於少府監太監,一般人不會把他歸爲朝廷經制官員。
“沈長史大駕光臨,草民失禮失禮。不知.”
董理慌亂中話還沒說完,沈一貫右手在身前指了指院門。
“啊呀!”董理一拍額頭,“真是該死。草民沒見過世面,一時亂了方寸,請大人恕罪。
沈長史請。”
沈一貫進到院子裡,環視一圈,含笑和氣地跟衆人點頭示意,又客氣地對俞巧蓮拱了拱手,走在前面,由董理領着進到北屋正堂裡。
此時恢復正常的董理心裡有數,恐怕是張四維聞到什麼味了,這纔派出他的心腹,屈尊來到這小衚衕裡,來找自己戲班。
董理進京後拿着父老鄉親們的書信,拜訪過諸多皖籍京官。
比如少有的由商入仕、制定了大明珠算規範的戶部右侍郎兼管稽覈司的程大位;胡宗憲的老部下、兵部右侍郎兼管墾牧司吳成器;胡宗憲長子、戎政府樞密廳都事胡桂奇;禮部宗教司郎中吳肇東.
與他們閒聊時,有耳聞過當今朝中第一玻璃球當屬張四維張大人。
不僅有一顆九孔玲瓏心,還長着一對順風耳。
坐下來沈一貫直奔主題。
“我們文明建設委張大人,堅決執行皇上關於大明新文明建設新階段綱要的旨意,從小處入手,大力支持發展地方戲曲,讓它們成爲豐富大明百姓業餘生活的重要工具.”
他巴拉巴拉一通話,不要說俞巧蓮聽得暈頭轉向,就連董理也聽得蒙查查。
自己畢竟還是門外漢,官場的東西,以爲看懂了,實際上還差得遠呢!
兩人努力從沈一貫話中每一個都聽得懂的字裡,找到能夠完全理解的意思。
“文明建設委第一項工作,就是聯手太常寺和禮部,對大明文藝聯合會戲曲協會,進行改組”
朱翊鈞給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的定位是協助編寫制定相關政策協,以及各機構協調議事機構。
也就是編寫相關的方略政策草案,交資政局審議通過,再由朱翊鈞以詔令形式頒佈,或者御批下發內閣,以內閣閣令或部令形式下發。
它本身沒有執行權力,完全靠拉着幾個相關部門,坐下來商議,想法督促它們去執行。
難度非常大,全靠主官的手段。
張四維剛開始擔任精神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時,連朝議大夫都不是,一點實權都沒有。
硬是憑着他的手段和心計,拉着幾個部門以及相關地方官署,連辦幾件大事,取得不菲的成績。
這才通過了朱翊鈞的考驗。
於是精神文化變成精神文明,先是朝議大夫,接着是資政局學士,一步一個腳印地進步。
現在他是資政局學士,說話有分量,有人聽了。
“張主任的意思是,戲曲協會被某些人把持着,只代表着少數人的意見,根本代表不了廣大人民羣衆的意見。”
王世貞要接任精神文明建設委主任,不管這股風是從哪裡吹來的,張四維必須要剎住這股“歪風”。
戲曲協會就是他下手的契機。
王世貞藉着自己的名氣,以及率先成立的戲曲研究院,操控着戲曲協會。
裡面大部分的成員是跟他親近的人,都是跟崑曲息息相關的人,後面才加了一部分徽劇編劇和演員。
其它劇種的人幾乎沒有。
這給了張四維極佳的藉口。
“張主任親自主持召開戲曲協會擴大會議,邀請在京的地方劇種戲班。
你們敢於進京展現地方風采,本身就具有萬曆新時代,勇於開拓、不拘一格的氣質,是地方戲曲以及大明基層文藝工作者的優秀代表。
張主任委託本官,邀請慶梅喜戲班俞班主,董管事,於明天上午九點整蒞臨大明門東會堂,恆山廳,準時參加戲曲協會擴大會議。”
沈一貫說完,一招手,跟來的小吏馬上進屋,雙手呈上兩份帖子。
“這是邀請函,屆時還請帶上身照,連同此邀請函去大會堂。”
寒噓幾句,沈一貫起身告辭。
送沈一貫兩人出門,又回到北屋正堂裡坐下,俞巧蓮和董理腦子還是嗡嗡的。
剛纔那位沈大官,巴拉巴拉說了些什麼?
好像是開會。
開什麼會?
俞巧蓮和董理對視迷糊了好一會,這纔拿起桌子上放着的邀請函。
是明天早上九點整去大明門東會堂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