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六下

元軍持續不斷的進攻令防守方損失極大,十餘日來,破虜軍將士陣亡近萬,而與破虜軍並肩作戰的各路義軍的損失更是達到了五萬以上。出乎入侵者們預料的是,如此慘重的傷亡並未造成宋軍全盤崩潰。兩江大都督鄒漢調整部署,收縮防線,依然不屈不撓地擋在元軍南嚇的必經之路上。

一寸山河一寸血。每一寸土地上,都埋着一具不甘心做奴隸的英魂。

大宋養士三百餘年,危難來臨時,士大夫卻爭先恐後向忽必烈俯首稱臣。大都督府僅僅給了百姓們一份屬於自己的田產,一個不再墜入治亂輪迴的承諾,兩江百姓就心甘情願地爲這份希望付出了自己擁有的一切。

八疊山,新昌縣尉李俊領民壯千餘人在山後爲抗元義軍運送糧草,聽聞前山喊殺聲震天,李俊扒下官服,振臂高呼:“好男子,與我殺敵衛家室”,衆民壯轟然以應。提扁擔、木棍衝上山嶺,與民軍、破虜軍將士一道與來犯元軍激戰。俊全身數處被創,力戰不退。第二日天明,元軍力怯罷兵,民壯於寨牆角喚俊還家,三呼無以應。及近,發現李俊己經死去多時,屍體僵立如生。

若耶谷,筠州俠盜高應鬆率兵五百餘人夾谷而守。北兵猝致,求援不及。應鬆持刀笑問,“汝等縱橫江湖,快意恩仇。如今欲爲人死耶,欲爲驢生耶?”衆盜皆曰“欲爲人死!”應鬆乃率衆阻擊韃虜於道,殺傷愈千。入夜,箭矢用盡,左右皆死。應鬆灑火藥於枯草間,立身於其上而焚之。時值秋高物操,烈焰滿谷。及張萬安引兵來援,攻守雙方己無一生者。唯見滿谷屍骸,面目焦黑不辯敵我。

每天都有大批豪傑戰死,每天都有不甘被征服的百姓從臨江、吉州、甚至廣南東路趕過來,補充到前線上。大都督府沒有能力給參戰者都配備鎖子甲、斷寇刃、火槍或鋼弩,但大都督府給了每個爲國出力者一張“守土證”。五年前,這片巴掌大小的守土證沒有幾個人看得上眼,而五年後的幾天,一個家族擁有一份守土證,則見證了這個家族的榮耀。持證者無論今後從事什麼職業,各項賦稅都會得到減免。持證者本人及其子孫,還可以進入官辦的學堂讀書,所用費用,包括衣服伙食都由官府承擔。

一些己經因傷退役的破虜軍、警備軍老兵告別妻兒,重新走向了戰場。一些心思靈活的商人也出錢出力,爲江南西路的兵馬籌集給養。而掌握着話語權的文人們,雖然其中不少人對新政還抱有這樣那樣的成見,皆不約而同地把注意力放到了抗元大業上。

大夥彼此之間所處層次不同,利益有衝突。但在抗擊外辱方面,大多數人的利益是相同的。北元沒殺來前,大夥爭的不過是一口義氣或幾十塊銀元。破虜軍一旦戰敗,大夥什麼都不用再爭,什麼都剩不下。

仲秋,文天祥根據整個江南的局勢,再次調整了軍事部署。楊曉榮、蕭明哲帶着剛剛擴編的第三師從廣南西路殺入荊湖南路,猛攻北元重兵佈防的武岡、零陵一線。許夫人穩定了泉州局勢後,帶領福建、廣東兩路的警備軍向西移防,彌補了第三師出擊後,廣南和夔州之間空白地帶。

同時,陳吊眼擺脫各路元軍的尾追堵截,攻破了寧海州。在乳山口得到杜滸的軍火補給後略做修整,與水師一道,於小崑崙山下殺了元軍一個回馬槍。一直跟在他身後緊追不捨的元萬戶諾敏措手不及,先是在海陽縣附近被陳吊眼和紅襖軍聯手殺得大敗,倉惶後撤六十餘里。接着又在一個叫衡村的彈丸之地,被杜滸的炮艦狂轟爛炸,潰不成軍。

陳吊眼和杜滸擊敗諾敏後,立刻根據大都督府的安排,打出了北伐先遣師的旗號。然後與太行山的八字軍、忠義軍和活躍在山東東路、山東西路的各支紅襖軍聯絡。在東海方家的傾力配合下,將大批從元軍、新附軍手中繳獲來的兵器、鎧甲送到各路義軍手中,同時,對與破虜軍合作意圖較爲強烈的民軍派出了教導隊,幫助他們訓練隊伍,傳授給他們和元軍作戰的必要技巧。

另外幾條不見硝煙的戰線上,大都督府的策略也漸漸收到奇效。失去了兩浙這個糧食和財賦重地,又搶遍了周圍可搶對象的北元財源枯竭,國庫裡存銀連續數月不足百萬。官員們去年剛剛調整過的傣祿趕不上物價飛漲的速度,一些以清廉自持的名流家中再次斷炊。太子好友,忽必烈重臣不忽不奉命出使西域諸汗國,臨行前家中無酒餞行,其妻取一碗井水相送。

蒙古人不事生產,只問征服的弊端在此刻被充分暴露出來。南方的商人們一方面響應大都督府號召,另一方面由於沿途過於兇險而減少了向北方的物資輸送後,北元各地,與民生息息相關的食鹽、土鹼、農具都日益匿乏,百姓們半個月吃不上一頓鹹味的日子己經成爲常事。而與百姓困苦的生活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蒙古族的那顏們家中,卻通過各種渠道弄來了海蔘、魚翅、罐頭、火腿、四輪馬車等高檔奢侈品。

百姓怨聲載道,很多歸順了蒙元很久,己經忘記了自己民族的世家開始檢視自己的族譜,“猛然”發現了自己與蒙古人不是一類。

反抗的暗流在民間洶涌。

“人道江南好,家家有餘糧。豬肉吃不盡,醃漬曬高牆!”一首民謠隨着大戶蒙古人家才消費得起的,來自兩浙的奢任品,金華火腿同時在民間流傳。傳播者沒有刻意強調此物乃金華民間爲酬謝宗澤將軍殺敵所創,只是突出了其美味和表面用鹽抹過的特性。

聽了民謠,無法在蒙古貴族和漢族世家雙重壓榨下生存的百姓們,更加嚮往南方。一些年青人悄悄串通,打算爲了生存冒一次險。

“末向南,向南主兇。徑直向東。渤海之濱,齊河之北。黎明十分,真君顯聖!”一個算命打卦的遊方道士,對前來問吉凶的年青人們低語。趁人不備時,偷偷塞給年青人一個小紙包。

老實巴交的年青人被道士的胡言亂語和古怪舉止嚇了一身冷汗,捏着草紙跑出兩裡多遠,找了個沒人處悄悄把紙包打開,看見了一撮久違的白色。

那是鹽,產自福建興化上好的雪花精鹽,如今在民間價格己經相當於等重的銅器。年青人知道自己今天遇到了貴人,捏着鹽包興沖沖地跑回家。

遊方道士打着卦旗,四處指點人們迷津。出路就在海邊,不要向直接向南走,兵荒馬亂的,南下的路九死一生。而向東走,路途比向南近,並且相對安全。

“你們回去勸說鄉親不要理會那些怪力亂神,父母在,不遠遊,離家者即爲不孝。況且當今天命在北,棄之者即爲不忠!”孔夫子的五十三世孫曲阜縣尹孔治對着滿屋子惶惶不安的晚輩們大聲命令道。貧困的生活與市井中的流言動搖了孔家名下很多佃戶的心,這些受了忠孝薰陶幾百年,對孔氏家族言聽計從的羣氓私下裡互相串連,相約要在冬天來臨時,跑到濱海去看看。流言裡渤海之濱,齊河之北指的顯然是濱州一帶,生活在山東的百姓對家門口的地理環境很清楚。

就在這時,外邊傳來一陣嘈雜聲。

“誰在聖人門前大聲喧譁!”孔治怒喝道。自從奉忽必烈命令掌管祭祀祖廟的差事後,他的脾氣漸長,對小輩和下人的懲罰手段也日漸高明。昔日聖人慾行大道,以天下爲一家,不在乎爲哪個諸侯效力。如今忽必烈也接受了孔家的大道,所以孔家人也應該爲其效力。

幾個“孟嘗門下客”聞聲衝了出去,不一會兒,又興高采烈地跑了回來。邊向孔治施禮,邊彙報道:“老爺,老爺,是朝廷車隊。太子怕饑荒影響了咱家,特意遣人送來的鹽米!

這簡直是雪中送炭啊。孔治雖然要強撐着長者形象,不以身外之物而動了赤子之心,也禁不住向窗口走了幾步。藉着眼角的餘光向外瞄,他看見宅院內一片歡騰,僕人、晚輩們紛紛走出,幫着朝廷的欽差下卸物資。

“擺香案,我要在正堂迎接欽差。雖然忽必烈陛下不計較禮節,但咱家禮不可廢!”孔治壓抑着心頭的激動命令。

香案剛剛擡出來,欽差己經等得着了急。一言不和,從車上扯出長槍、短刀,追着孔府的人亂砍,孔治哭着求饒,好不容易讓“欽差”大人平息了怒火,金黃色的聖旨卻又給了他當頭一棒。

聖旨不是北元下的,而是來自南方。幼帝和大都督同時下令,要求孔治不得再助封爲虐。聖人之道的本意是爲了愛民,給百姓謀一條生路。如果孔家爲了家族利益而號召百姓留在故鄉等死,則是對聖人的背叛,朝廷和華夏百姓將永遠不會饒恕他犯下的罪孽。

五十三世孫孔治嚎陶大哭,雖然忠孝傳家,在鋼刀面前,他可沒有給忽必烈盡忠的勇氣。無可奈何地代表家族在破虜軍運來的物資清單上畫了押後,乖乖躲回了祠堂裡。

幾乎在同一時間,一些在當地根深蒂固的大家族,程度不同地收到了陳吊眼的“問候”。某些對北元忠心耿耿的大堡寨稀裡糊塗地被紅襖軍攻破,積累了幾代的財富被劫掠一空。一些掌管釐卡、橋樑的小吏,則紛紛收斂了自己的行爲,再不敢對流民們說三道四。

秋末,第一批膽大的流民走到了濱州海邊,在天將破曉的剎那,他們看見了一支碩大的船隊。方、蘇、許、陳,各色旗號在空中飄搖。船上的人很和氣,拿出吃食、飲水分發給大家。然後以大都督府名義邀請他們去江南、流求和南洋墾荒。

“官府發種子,借給耕牛。那邊一年兩熟,三年之後,償還完官府的貸款,開出來的地就歸屬於你的名下。按南方的《物權法》,即便皇上也不能剝奪!”船上的大宋文職官員信誓旦旦地保證。

“真的有這種地方?”流民們不敢相信。但手中的饅頭,碗裡的魚乾卻誘惑着他們到傳說中樂土去闖一闖。

大船放下運輸舟,把百姓一船船接走。每船三百人,才裝了幾艘船,第一波趕到海邊的人己經被瓜分乾淨。

方馗揮舞着信號旗,命令裝滿百姓的海船南返。沒裝人的海船,泊在岸邊繼續等待下一波流民。通過手中的千里眼,方馗己經發現附近的樹林中有兵器的光芒在閃動。他佯裝沒看見,濱州的地方官是個漢人,方馗相信此人的良心還沒喪盡,也相信此人能認出擔任護衛的戰艦上黑洞洞的炮口。

“老爺,咱,咱們……”樹林深處,帶隊的縣尉兩腿直打哆嗦,試探着徵求自家主官的意見。

流民們肯定是被大宋拐跑了,那麼大的海船,只有大宋能造。作爲負責地方治安的縣尉,如果放任子民被人拐走,上頭追究下來,他的罪責不小。但帶着麾下臨時徵集來的二百多地痞、流氓和捕快們衝出去,縣封大人知道自己會死得很壯烈。

“放他們去吧,你與破虜軍力戰受傷,沒辦法啊!”縣令趙大人捋着鬍鬚說道。“不是咱不盡力,是力有不逮。今天五千,明天就得幾萬,這麼多流民,沒一個萬人隊擋不住!”

“嗨!”縣尉如蒙大赦般說道。

“樂土,樂土,爰得我所!”趙縣令望着海上即將衝出雲層的朝日,低聲吟哦。

迷局六上第3章 死生(三)華夏三下第3章 天下(四)第3章 死生(七)第3章 天下(七)第5章 風暴(一)第5章 風暴(一上)黃昏三第2章 蝶變(八)第4章 驚雷(八)第2章 迷局(一)迷局六中第3章 選擇(三)第3章 選擇(三)國戰八華夏五第1章 對峙(六)第4章 虎嘯(一)第4章 斷腕(五)合圍一下輪迴四第1章 劫(六)輪迴五第1章 廟算(三)光明之城三第2章 輕車(一)華夏一第4章 斷腕(一)強盜貴族終第3章 天下(一)第4章 初(七)第1章 劫(二)合圍五下第3章 光明之城(二中)迷局六中第3章 選擇(一)第4章 斷腕(七)國戰十一上第5章 風暴(九)華夏四下弄潮七華夏一第1章 對峙(四)第4章 虎嘯(三)國戰十下第1章 狩(六)第1章 進攻(一)弄潮四風暴八上第3章 天下(三)華夏二第1章 對峙(一)第4章 初(七)第1章 進攻(一)輕車三上合圍四下第3章 天下(九)第2章 破局(三)第3章 雲動(六)第4章 驚雷(九)第3章 選擇(一)第4章 斷腕(六)第1章 狩(六)華夏四下拔劍一下第4章 拔劍(一)第5章 風暴(一上)第2章 百鍊(二)第4章 初(二)第5章 風暴(一)天變六風暴十下迷局三下風起四第3章 天下(六)第3章 天下(一)輕車一下風暴七輕車三下國戰六下第2章 百鍊(一)第1章 劫(四)輕車三上光明之城二下第4章 斷腕(二)第4章 虎嘯(三)第2章 百鍊(四)第1章 劫(六)第5章 龍吟(四)第1章 狩(六)拔劍五華夏三上第4章 虎嘯(二)第2章 蝶變(二)第5章 龍吟(四)風暴七弄潮七第5章 風暴(三)第1章 劫(二)
迷局六上第3章 死生(三)華夏三下第3章 天下(四)第3章 死生(七)第3章 天下(七)第5章 風暴(一)第5章 風暴(一上)黃昏三第2章 蝶變(八)第4章 驚雷(八)第2章 迷局(一)迷局六中第3章 選擇(三)第3章 選擇(三)國戰八華夏五第1章 對峙(六)第4章 虎嘯(一)第4章 斷腕(五)合圍一下輪迴四第1章 劫(六)輪迴五第1章 廟算(三)光明之城三第2章 輕車(一)華夏一第4章 斷腕(一)強盜貴族終第3章 天下(一)第4章 初(七)第1章 劫(二)合圍五下第3章 光明之城(二中)迷局六中第3章 選擇(一)第4章 斷腕(七)國戰十一上第5章 風暴(九)華夏四下弄潮七華夏一第1章 對峙(四)第4章 虎嘯(三)國戰十下第1章 狩(六)第1章 進攻(一)弄潮四風暴八上第3章 天下(三)華夏二第1章 對峙(一)第4章 初(七)第1章 進攻(一)輕車三上合圍四下第3章 天下(九)第2章 破局(三)第3章 雲動(六)第4章 驚雷(九)第3章 選擇(一)第4章 斷腕(六)第1章 狩(六)華夏四下拔劍一下第4章 拔劍(一)第5章 風暴(一上)第2章 百鍊(二)第4章 初(二)第5章 風暴(一)天變六風暴十下迷局三下風起四第3章 天下(六)第3章 天下(一)輕車一下風暴七輕車三下國戰六下第2章 百鍊(一)第1章 劫(四)輕車三上光明之城二下第4章 斷腕(二)第4章 虎嘯(三)第2章 百鍊(四)第1章 劫(六)第5章 龍吟(四)第1章 狩(六)拔劍五華夏三上第4章 虎嘯(二)第2章 蝶變(二)第5章 龍吟(四)風暴七弄潮七第5章 風暴(三)第1章 劫(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