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0章 人生不滿百

“東都爲鄴都,主管東陽、河內、河間、濟北、濟南、東郡、大梁這七個郡。”

“西都爲絳城,主管太原、代、上郡、三川、上黨、河東、左馮翊這八個郡。”

其實在趙無恤看來,新絳並不是作爲西都最好的選擇,雖然河東地區經過唐虞夏商周晉兩千年發展,其人口數量、文明程度的經濟水平是天下首屈一指,但建都還要看是否險固,論形勝,新絳遠不如晉陽。

晉陽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然而除了險要以外,碩大的地盤人口稀少,董安於和尹鐸辛辛苦苦經營了幾十年,趙無恤又數次移民過去,卻依然不怎麼起色。加上地處北國交通不便,實在不是個作爲西都的好地方。他這下也有些理解了,歷史上趙國爲什麼放着晉陽不呆,非得跑到中牟、邯鄲建都,實在是因爲春秋時的太原位置太偏,人口太少。

何況在趙無恤看來,兩京制中,陪都是可以隨形勢而遷動的,他心目中最適合做西都的地方,在渭水之畔,秦國境內,後世稱之爲咸陽、長安……

除了十五個郡外,趙國還多了四個封君政區:琅琊、徐、東海、商洛,以及兩個作爲軍事據點的飛地:邳縣、即墨縣,這就是趙國的全部疆域了,玄鳥旗幾乎佔據了三分之二的中原。

確立了趙國“雙頭鷹戰略”的兩京制後,趙無恤又與張孟談對魯國的疆界進行了劃分。

“濟水、大野澤以西的西魯,劃歸趙國東郡管轄(原衛國)。”

接下來,鄒魯地區被分爲四個郡:泰山郡、魯郡、鄒郡、臨沂郡,郡守分別是宰予、闞止、項橐、子服何,這四人都是魯人,由闞止在曲阜兼任魯國相邦。

趙無恤讓闞止來與張孟談接洽了政務,並勉勵他二人道:“孟談當與子我(闞止)傾力合作,爭取三年之內,完成趙國和魯國的一體化,遷魯侯於闞邑,將魯國化爲趙的郡縣!”

二人應諾,過了一會見天色將暮,便一齊告退了。

然而過了沒多久,闞止卻去而復返,請求拜見趙無恤,神情嚴肅地說道:“君上,臣有一事,不知當不當說。”

闞止是趙無恤羣臣裡最接近“法家”的一人,他雖然是魯國人,卻雷厲風行,施政猛烈,治馮翊時,對於秦國舊俗大力打擊,將趙國的制度和車軌、文字強行推行,效果顯著。

今日撇開張孟談獨自拜見趙無恤,卻是因爲他對趙無恤分封諸子頗有微詞。

……

“君上,當年周公佔有天下,把土地像剖瓜一樣分割開來,所封子弟同姓甚衆,其本意是讓他們屏蔽周室,就像輻條集中於車轂,車輪圍繞着軸心運轉,豈不是與君上今日封建子弟的初衷如出一轍?”

趙無恤頷首,讓他說下去。

“然而周公卻沒料想到,隨着血緣疏遠,諸侯開始不聽天子號令。周夷王的時候,天子的威望衰竭,竟要親自下堂去迎接諸侯。周宣王時,雖然倚仗着南征北伐,復興宗周的威風,終究還是無力決定魯君的繼承人。後來周平王把國都向東遷移到洛邑,已經把自己排列在諸侯同等地位上去了。從那以後,就出現了鄭莊公用箭射傷天子肩膀,楚人問周天子傳國九鼎的輕重,晉國討伐天子大臣凡伯的事情,天下大亂,禮崩樂壞,再沒有把天子看作天子的。”

”周王失權久矣,如今只不過還保存着一個空名罷了!其中原因,正是諸侯勢力太強大,以至於尾大不掉!諸侯之間爲了爭奪霸業,兼併土地,也日益疏遠,兄弟之國相互攻擊如同仇讎,周天子弗能禁止。周衰敗的原因,大概就在這裡了。“

闞止頓了頓,小心地觀察趙無恤的表情,見他沒有生氣,這才壯膽說出了自己的結論:”今中原賴君上神靈一統,昔日的邦國封邑,大多成爲趙的郡縣,臣斗膽認爲,諸子功臣以賦稅重賞賜之,已經足矣,若是將封建作爲常法,往後恐怕會重蹈周室的覆轍啊……“

言罷,他有些戰戰兢兢地等待趙無恤的發落,因爲這件事,從趙無恤有封建諸子的意圖開始,闞止就一直憋在心裡了,說出來吧,有離間趙氏骨肉的嫌疑,不說吧,卻又不吐不快。

趙無恤卻突然笑了起來,拍着他道:“子我啊子我,不曾想你還有這般見識,不愧是寡人看中的宰輔之才。”

闞止受寵若驚,卻聽趙無恤道:“你說的不錯,郡縣比封建優越,這是毋庸置疑的!”

肯定闞止的意見又,趙無恤卻又話音一轉,嚴肅地說道:“但是,不能一言貫之,而必須根據形勢來加以權衡。“

封建制,並不是自古就有,而是隨着唐堯、虞舜、夏禹、商湯直到周,慢慢發展起來的,在周之前,殷商能控制的地方也僅僅是王畿,四方則是一些異姓方國,如周、東夷,時而歸附,時而叛離。到了周公東征後,封建子弟反倒是一種歷史的進步,使周朝鞏固了統治,擴大了疆域。並讓廣闊的地域上形成了夏君夷民的普遍情形,最終夷夏完成融合,形成了諸夏共同體,也就是漢族的雛形,封建制在其中是居功至偉的。

誠如闞止所言,周朝成也封建,衰也封建,延續了周制度的晉、魯等國同樣產生卿大夫、陪臣尾大不掉,君臣易位的情況,封建制要背很大的鍋。

所以在新興的卿族如趙氏內部,用新興的士人來作爲官吏,只享受俸祿而不給予世襲的封地,就成了時代主流。

然而,封建在這個時代,也有他存在的必要性。

判斷一種制度的根本就在於它是否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封建,不是趙無恤不想把它廢除掉,而是事物發展的趨勢暫不允許。

首先是功臣子弟之心不可寒,這畢竟是春秋,除卻張孟談、闞止這種擁有較高思想覺悟的人外,大多數趙臣依然把立功授爵,得到封地作爲自己人生的奮鬥目標。其次,邊鄙之地距離趙國太遙遠,民心也尚未歸附,由中央移民開發的話代價太大,讓封君去經營,能減少很多麻煩。

是故闞止的建議有一些道理,但依然只看到了一個片面,趙無恤不能因爲一百年後可能發生的事,就把封建子弟的眼前好處全盤否定了。

闞止心服口服,恭敬地退下後,趙無恤獨自一人望着日暮時分的紅霞,也陷入了沉思。

……

趙無恤比其他人幸運,不但可以對過去的歷史加以總結,也可以看清楚後世留下的教訓。

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爲之郡邑,廢侯衛而爲之守宰,據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游,攝製四海,運於掌握之內。然而很少有人能記得,在秦始皇之前的六代人裡,秦國也行封建:商鞅封於商於,魏冉封於陶,新徵服的蜀國也封了幾代蜀侯。

漢有天下,矯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內而立宗子,封功臣。漢景帝時七國之亂,常常被人詬病,然而誰又能記得,當呂氏權大,劉氏天下幾乎要改姓呂時,是一批劉姓王爺起兵,與功勳大臣們裡應外合,這才保住了社稷,而分封到南方的諸侯國也對當地生產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郡縣比分封優越是毋庸置疑的,但封建本身不是原罪,要看如何運用。

“從秦孝公到秦始皇,五代六世,百餘年時間。”

“從漢高帝到漢武帝,也差不多是四代人時間,近百年。”

以秦漢之盛,尚且要百年來將封建慢慢過渡到大一統,何況春秋之末的趙國?步子邁的太大,是會扯到蛋的。

沒有什麼制度是完美的,也沒有什麼制度是從始至終不需要改革的。

所以他纔將封建諸侯,變爲了戰國時期更爲普遍,中央也更容易操控的封君制度……

有趣的是,歷史上首創封君的,正是”趙襄子“。

相比於先前的諸侯卿大夫,趙國四位封君的政治、經濟特權被削弱,鄴城委派相或守對封君進行監督,封君必須遵守趙國法令,還規定:”三世無功於國家必收爵祿!”

更何況,趙無恤手裡還攢着推恩令這個大招沒放出來呢……只要中央不衰敗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封君坐大的情況應該不至於出現,換句話說,若是他的子孫真的昏庸無能,被同姓封君取而代之,爲王朝更換新鮮血液,又何嘗不是一種延緩歷史週期律的方式呢?

趙無恤面對夕陽,張開了雙臂,自嘲道:“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我今年三十五歲,正值壯年,至少還有三四十年好活,但要在一代人時間裡,做完秦、漢花了一百年才做成的事情,實在是在逆天而行啊!”

對這個民族和時代的沉重使命感逼迫他行逆天之事,要避免二世而亡的悲劇重演,正因如此,無恤才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每一步都必須走的小心才行……

封建子弟,會作爲一種制度延續下去,但只在國家的邊地推行,對華夏之內,他們是疆界和屏障,對華夏版圖之外,他們則是開疆擴土的前鋒,是傳播文明的火種,是趙國移動的邊界!

……

隨着外交和內政都基本安排妥當,黃池之會也步入尾聲,趙無恤已經讓人準備好車馬船隻,只等大河冰消雪融,就返回鄴城。

不過他總覺得哪裡不對,自己是不是把一件事給忘了?那一夜酩酊大醉,最後清晰的記憶停留在諸侯和羣臣來獻酒,之後的事情,他便不記得了,但隱約記得,自己好像答應了什麼人什麼事來着。

招來當夜在旁的寺人寧致遠一問,寧監燦笑着說道:”君侯當日酒酣,羣臣依次上來獻酒,輪到柳下越時,他下拜稽首,說但凡盟會常常有遠人來朝,周成王時岐陽之會,就有禺氏、大夏前來獻禮,今日趙國之盛,豈能無有?故柳下越請求率領一隊人遠赴西方,鑿空異域,爲趙國重新聯絡上禺氏,乃至於西王母國……君侯已經當衆答應他了!“

ps:《逸周書.王會解》其西般吾,白虎。屠州黑豹,禺氏騊駼。大夏茲白牛,茲白牛野獸也,牛形而象齒。

按照逸周書的方位排序,以上都處於西北地區,其中禺氏即月氏,此時位於河西走廊。

晚上還有一章。

(~^~)

第527章 弒君者(下)第639章 譬如火宅第252章 樂而忘歸第193章 趙卿已死?第770章 死於此!第492章 侯犯第363章 楮皮紙第21章 四子分封第132章 蓖蔽象棋第820章 無爲有爲(下)第607章 妻、子、媵、妾第1111章 子張之儒第193章 趙卿已死?第996章 楚巫第722章 公孫勝第80章 陶瓬之器第242章 成人禮第811章 大國上卿(上)第278章 戰勢不過奇正第731章 國人暴動 上第368章 解救鄧先生第506章 桐宮之囚(中)第614章 日月當空第620章 大丈夫的遊戲第198章 山陽遇盜(上)第334章 脣亡齒寒第841章 越人語天姥第841章 越人語天姥第925章 《用間篇》第1014章 涇渭分明第740章 走向共和 上第304章 莫如樹人第401章 垂釣於濮上第766章 宥之?殺之?番外2 我老秦人路在何方?第339章 中都的燈滅了第177章 遍尋名醫第881章 少樑城下第786章 人必有一死(第三卷完)第1030章 王孫歸不歸?(下)第871章 韓子盧,東郭逡第684章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第1153章 願爲黃鵠兮歸故鄉第704章 葉公子高第231章 士冠禮(中)第683章 河伯娶妻第695章 趙氏包圍網(中)第1123章 葉公白公第782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下)第70章 數典忘祖番外10 屠得百萬方爲雄中雄第529章 一旦山陵崩第126章 國險多馬第679章 叛臣第897章 越有處女第110章 暴雨將至第115章 賞罰分明第618章 約爲兄弟第311章 修齊治平第1217章 獲麟第643章 兩軍對壘第1095章 無題第164章 九章數術第638章 抽刀斷水第416章 欲將輕騎逐(上)第1103章 可憐焦土第874章 虎牢關(上)第944章 白虹貫日第491章 魚第162章 狄服騎射第371章 言偃與伯魚第710章 陶朱第754章 車壘雖然有奇效第963章 得國之正第922章 移花接木(上)第949章 樹挪死人挪活第437章 時也運也第429章 戰爭的尾聲第51章 殖我田疇(下)第126章 國險多馬第725章 韓氏之敗第1026章 邗溝、菏水第1075章 離離原上草第481章 齊魯第944章 白虹貫日第85章 中原有菽第1119章 雙頭鷹第750章 國之之鼓第116章 存滅繼絕第186章 束手無策第959章 又是意外第1214章 雖王可也!第733章 虎狼!第754章 車壘雖然有奇效第640章 投機者第287章 高築牆,廣積糧第334章 脣亡齒寒第1166章 夫差之亡第1207章 內諸夏而外夷狄第189章 暗潮涌動(下)
第527章 弒君者(下)第639章 譬如火宅第252章 樂而忘歸第193章 趙卿已死?第770章 死於此!第492章 侯犯第363章 楮皮紙第21章 四子分封第132章 蓖蔽象棋第820章 無爲有爲(下)第607章 妻、子、媵、妾第1111章 子張之儒第193章 趙卿已死?第996章 楚巫第722章 公孫勝第80章 陶瓬之器第242章 成人禮第811章 大國上卿(上)第278章 戰勢不過奇正第731章 國人暴動 上第368章 解救鄧先生第506章 桐宮之囚(中)第614章 日月當空第620章 大丈夫的遊戲第198章 山陽遇盜(上)第334章 脣亡齒寒第841章 越人語天姥第841章 越人語天姥第925章 《用間篇》第1014章 涇渭分明第740章 走向共和 上第304章 莫如樹人第401章 垂釣於濮上第766章 宥之?殺之?番外2 我老秦人路在何方?第339章 中都的燈滅了第177章 遍尋名醫第881章 少樑城下第786章 人必有一死(第三卷完)第1030章 王孫歸不歸?(下)第871章 韓子盧,東郭逡第684章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第1153章 願爲黃鵠兮歸故鄉第704章 葉公子高第231章 士冠禮(中)第683章 河伯娶妻第695章 趙氏包圍網(中)第1123章 葉公白公第782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下)第70章 數典忘祖番外10 屠得百萬方爲雄中雄第529章 一旦山陵崩第126章 國險多馬第679章 叛臣第897章 越有處女第110章 暴雨將至第115章 賞罰分明第618章 約爲兄弟第311章 修齊治平第1217章 獲麟第643章 兩軍對壘第1095章 無題第164章 九章數術第638章 抽刀斷水第416章 欲將輕騎逐(上)第1103章 可憐焦土第874章 虎牢關(上)第944章 白虹貫日第491章 魚第162章 狄服騎射第371章 言偃與伯魚第710章 陶朱第754章 車壘雖然有奇效第963章 得國之正第922章 移花接木(上)第949章 樹挪死人挪活第437章 時也運也第429章 戰爭的尾聲第51章 殖我田疇(下)第126章 國險多馬第725章 韓氏之敗第1026章 邗溝、菏水第1075章 離離原上草第481章 齊魯第944章 白虹貫日第85章 中原有菽第1119章 雙頭鷹第750章 國之之鼓第116章 存滅繼絕第186章 束手無策第959章 又是意外第1214章 雖王可也!第733章 虎狼!第754章 車壘雖然有奇效第640章 投機者第287章 高築牆,廣積糧第334章 脣亡齒寒第1166章 夫差之亡第1207章 內諸夏而外夷狄第189章 暗潮涌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