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4章 雲中誰寄錦書來?

趙侯九年(公元前480年),中秋佳節,趙無恤回到了鄴城。

這時候,距離他北上掃平東胡之患,已經過去快四個月了。

在他出徵的那幾個月裡,國相張孟談將一切治理得井井有條,除了真定郡的中山國遺民有過幾次小的叛亂反抗外,一切安好。

現如今,徵召的數萬軍隊和二十萬民夫都已經受完賞,拿着君侯恩賜的錢帛,以及根據功勞分配的地券,開開心心地回家過冬了。君侯還承諾,來年春耕,會給他們一些優待:討伐東胡別的東西沒繳獲多少,那三十多萬頭牛羊卻足夠讓趙國內郡的牲畜劇增,他們可以代替人力在地裡幹活,解放一部分人去做勞役,修道路,開溝渠。

趙侯重新坐鎮鄴城未央宮後,那些必須等他回來處理的政務也一一理清,在冬至前撤空了案几上的所有卷宗。

然後便是一件比較重要的大事,在臨漳學宮裡學習了整整五個年頭後,趙侯的長子趙操終於如期出師。趙無恤在未央宮的趙氏宗廟裡爲他舉行了隆重的冠禮。

這時候距離趙侯自己的冠禮,已過去整整二十五年了……冠禮之上,趙操沒有享受到趙無恤當年冠禮時站在東階的待遇,這意味着在趙侯心裡,對太子人選依然堅持原先的選擇。

但趙操之母伯羋並沒有失望,反而鬆了口氣,下來以後對兒子囑咐,讓他安安生生地做封君,不要有任何非分之想。

趙國律法嚴格規定,封君成年後不得內留,趙操在冠禮後,立刻就坐上馬車,趕赴東方的琅琊赴任“琅琊君”去了。

他這個不是諸侯,勝似諸侯的封君,擁有琅琊沿海一郡數縣之地,將爲趙無恤鎮守海濱,同時監視淄川、膠東、膠西這三個諸侯。

據趙無恤所知,趙操走的時候,還帶上了一個叫曾參的年輕人,任命他爲琅琊君幕府從事。

說來也氣人,鄴城的法律風氣,臨漳學宮的務實精神,趙操這五年裡學到了不少,但骨子裡的好儒也沒放棄。經過東胡之役後,趙無恤對這個長子是有一點失望的,他雖然跟趙佳同歲,但基本沒受過什麼挫折,想事情依然十分單純天真。

但畢竟是趙無恤的親生骨頭,他只能往好處想了,孔門的學說也不盡是迂腐的,曾參的一些理念,倒是揉雜了趙無恤提出的一些東西。何況,無恤幾年前就已經指派了好法術的成摶擔任琅琊令,或許可以補正趙操一二。只希望趙操能聽自己的話,能夠“外儒內法”吧。

就算他想復古,想大興仁義,也對當地影響有限,趙國的封君權力可大可小,像鍾吾君趙廣德和商君趙伊,就擁有實權,但趙操這類沒有執政經驗的黃毛孺子,先讓琅琊令越俎代庖幾年吧,不管封君個人喜好如何,都必須服從國策,不然就束起雙手,做一個清閒封君吧。

至於趙無恤的太子趙恆,現如今也快十五歲了,垂鬟結髻,玉面峨眉,和他母親樂靈子越來越像。趙無恤對他的教育更上心許多,讓張孟談、子夏、鄧析等人輪番授課,做趙恆的夫子,希望他在重視律法之餘,接受不同的學說薰陶。

趙無恤的後宮依然是那樣子,樂靈子和季嬴維持着宮中平衡,在空同明珠進入後也沒有引起什麼波瀾,倒是這草原女子似乎極好生養,趙無恤總共之臨幸了她一兩次,十二月初的時候,居然就診斷出來有孕了。

到了臘月初八的時候,又是一年雪落時,趙無恤剛做完臘祭,回到季嬴的長秋宮裡準備休息,卻接到了一封信,一份來自草原的信……

不用打開,只用看羊皮封面上那一如赤山勒石的筆跡,趙無恤就知道,這是趙佳寫的……

……

“君上吾兄,在上,妹護樓煩校尉佳再拜言。”

“初秋一別,已隔三月,如三歲兮……”

這封信應該是上個月,也就是冬至之月寫的,路上花了月餘時間纔到鄴城,可見這寒冬時節裡,沿途羈旅之艱難。

但這封信卻洋溢着夏天般的熱情,讓趙無恤讀過之後,心裡生出一絲暖意,驅走了臘月的冰涼。

信很長,沒有太多的吐訴思念,而是重在敘事。趙佳用有些雜亂的語氣,講述了趙無恤離開代北後,她在那裡做的事情……

隨着趙國在北疆打開局面,控制的地域自然不再侷限於代郡,而是開始向外拓展。九月的時候,正值秋高馬肥,趙佳率領第一批軍屯部隊,進入代郡以北的陰山、大青山南麓地區,想要在這裡拓殖,建立一個據點。

她在信裡講述了建立據點的經過,十分曲折,以至於趙無恤都不知道這究竟是真實發生的事情,還是少女加入了想象的成分。

“陰山之陽,又有山系,因其青杉蒼翠,故名曰大青山。大青山之南有平原闊野數百里,荒於水、武泉水流經其間,土地肥沃,水草豐美,宜農宜牧。妹聽土著匈奴鄉導之言,於荒於水之西築城……”

然而剛築完一面土牆,這新城便因爲未知的原因轟然坍塌了,當地的匈奴人都十分恐懼,連趙軍裡的一些人也惶恐不已,以爲這是觸犯了當地的鬼神?紛紛勸趙佳放棄在這一帶建立據點的打算。

然而趙佳是什麼人,豈能輕易服輸?她將本地土著巫師統統趕走,從代郡找來了魯班的弟子,臨漳學宮裡培養出來的營造工匠,發現之前的城址的確沒選好,其地卑溼,地基很難打牢,那些部落的鄉導是故意引他們來此的……

與此同時,趙佳還覺察到,這個名爲“匈奴”的小部落對趙軍的到來充滿敵視,除了派鄉導欺騙他們外,還試圖劫掠趙軍的糧秣,讓巫師對着沿途河流水井下咒,毒殺趙人,他們知難而返。

趙佳大怒,這是第一次有部落對趙國陽奉陰違,若是這根出頭草不拔掉的話,只怕會在草原掀起一場巨大的反抗。

於是她繼續與這個名爲“匈奴”,人數千餘的小部落虛與委蛇,另一方面秘密從龍城招來援軍,在一天夜裡聯合樓煩、空同人突然發動襲擊,將匈奴部毀滅。像對付東胡人一樣,焚燒了他們的帳篷,殺光了他們的男人,將女人送給臣服於趙的空同、樓煩人,匈奴部落,就此滅亡……

用匈奴部立威血祭後,趙佳又讓工匠到荒無水以東,尋找新的城址。

傳奇從這裡開始。

趙佳說,工匠們白天見有一羣天鵝在雲中飛翔,整天都在大青山南麓同一個地方的上空來回盤旋,鳥羣下方的地面上還放射出耀眼的光輝……看到這個景象後,工匠認爲是吉祥之兆,過去一瞧,土地夯實,附近還有水源,於是便決定在這裡築城。

“佳乃改卜陰山河曲而禱之,晝見羣鵠遊於雲中,乃於其處築城……城名曰:雲中!”

……

“匈奴,雲中城……”

趙無恤讀到這裡後,已是唏噓不已,他不知道,趙佳在信裡其實想說很多很多,她想把自己的所見所聞,自己的整個世界都告訴趙無恤。

但立刻又覺得自己能告訴他什麼呢?這樣做又有何意義呢?最後只能在敘事完畢後就草草的收了尾,以“今附貂裘、狐皮等少物,均乃妹親手射獵,爲路遠不得多附,還請兄長納之。仲冬寒冷,代北如此,鄴城亦然,望兄長及阿姊、諸侄以貂狐之皮爲衣,珍重安好……”作爲結束。

讀完全篇後,趙無恤竟突然大笑起來。

自己的小妹,她不知道,她在不聲不響間幹了一件了不得的事啊。匈奴在春秋之世只是一個小小部落,遊牧於陰山、大青山一帶,小到趙無恤都沒注意到他們,可在後世卻大名鼎鼎,建立了第一個草原帝國,影響深遠,誰料就這麼被趙佳斬草除根了。

這是不是意味着,未來攣鞮氏的頭曼、冒頓、伊稚斜,那些正兒八經的“撐犁孤塗單于”,本該縱橫歐亞草原,讓白人也聞風喪膽的上帝之鞭們,直接就沒了出場的機會?而戰國的趙國名將李牧也沒機會駐紮雲中,拿剛起家不久的匈奴人刷功績了。

幾個世紀後的歷史會因此發生怎樣的變化,趙無恤不得而知,他只知道,經過趙佳這麼一折騰,代郡之外的大片草原,這回是徹底落入趙國實際控制下了。那裡位於後世的********一帶,擁有比代郡更加優良的草場,可以大規模放牧馬匹,訓練騎兵,靠近黃河的岸邊土地肥沃,開闢耕地,可以養活大量人口。

可以這麼說,雲中城,就是趙國釘進草原,在塞北建立統治的一根釘子!

“傳詔令。”趙無恤又將這封信看了兩遍,讓侍從在上好的錦書上記錄道:

“以塞外代郡龍城以北;陰山、大青山以南;黃河以東設雲中郡,郡治雲中城。“

“公女趙佳,英睿有爲,三箭退虜,勒石赤山,親執金鼓,伐滅匈奴,有爲君分憂之心,克定邊疆之勳。昔殷之婦好,列於高廟,今公女功參佐命,不讓鬚眉,非常婦人之所匹也,理當嘉獎,使其爲雲中君,統領雲中軍務!”

什麼,以一位公女做封君!?

侍從差點咬了舌頭,這件事一定會在朝堂上引發爭議吧,但他不敢做越過職權的事,依然顫抖着手記錄下來。

趙無恤也不管旁人怎麼看了,他拿起玉印,在錦書前沉默良久,心裡充滿了憐惜和無奈。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未央宮今夜的月亮很圓,但趙佳卻要一個人在塞外草原簡陋的城寨裡,忍受寒冬料峭。趙無恤回來以後,和季嬴又一起去信勸過幾次,希望她能回來,但趙佳的性格跟趙鞅一模一樣,這匹倔強的銀馬是鐵了心要呆在代北了……

趙無恤心裡默默訴說着自己的歉意:“小妹啊,安逸生活、美食衣帛,都不足以喚回你,既如此,這就算是爲兄給你的少許補償吧……”

他在玉印上呵了口氣,在墨跡剛乾的詔書上重重蓋下紅章!

雲中君,趙國的第五位同姓封君,是個女人!

……

ps:那啥,還是說幾句吧,趙佳的劇情,大概從一年半前在腦子裡浮現,幾個月前開始擬定細綱,這之後就從來沒變過。寫作過程中,書評區裡真是波瀾起伏,從一開始罵她說想讓她死,到後來又憐她覺得作者心狠,這個反轉相當有意思。當然一些盜版網頁的評論更是一致認爲這本書血崩了。

但是,兩年前,剛開始寫這本書時,有人就對我說,你駕馭不了春秋,肯定崩;一年半前,當劇情進入無恤奔魯的時候,有人說這書崩了;當涉及到孔子的時候,有人說書崩了;當寫南子的時候,有人說這書崩了;寫季嬴篇時,又有人說書崩了,你快爛尾吧……

兩年了,五卷一千一百五十三章,三百六十五萬字,書崩了麼?爛了麼?精品已入,版權已賣,長約已籤,夫復何求?

“書友的意見”我會看,會思考,會修改不恰當的無關緊要的細節,但是從不會因爲任何人改變我的大綱,他罵由他罵,清風拂山崗;他誇由他誇,明月照大江。反正這個人物已經印在你們,至少是大部分人心裡,一年內忘不了她,忘不了那種離別時有點遺憾的感覺,她的存在就是成功的。除了少數人外,每一個重要角色,她們的結局在出場那一刻就已經被性格註定,連我也沒辦法逆轉。以上純屬無病呻吟,支持的就投張票吧,這章算是明天的提前發了,晚上還有一章。

第688章 邯鄲九月(下)第69章 大宗小宗第379章 取威定霸,在此舉矣第976章 最後的殘暴第834章 石渠第96章 莫如兄弟第741章 走向共和 下第1054章 趙國太子第1078章 鐵甲依然在!第747章 冉求的拖字決第1182章 陽春白雪,下里巴人第94章 與子同仇第318章 十月之交(中)第904章 巨輪第383章 該怪誰?第267章 馳逐蹴鞠第260章 傾城傾國第220章 內憂外患第185章 主持大局第499章 宋之亂(下)第215章 如霹靂弦驚(下)第379章 取威定霸,在此舉矣第926章 兵家第938章 蟲豸第939章 嘎嘣脆第574章 趙氏幕府(上)第987章 走投無路第986章 韓之戰(下)第942章 刑人(上)第100章 不了了之第935章 人道彌第721章 他就是傳奇第320章 無間道(上)第236章 二桃殺三士第224章 說夢解疑第713章 范蠡文種(下)第330章 放虎歸山第349章 孔夫子的局(下)第1076章 一歲一枯榮第995章 叔侄第1018章 吾家之千里駒!第1141章 弓如霹靂弦驚第794章 壁壘第857章 絕域輕騎催戰雲第537章 南子的歸宿第530章 牝雞司晨第1193章 楚王勝第72章 初見魏駒第647章 大風(4)番外7 羋月傳(上)第389章 迴歸的希望第585章 泗上諸侯第1205章 萬里關河第379章 取威定霸,在此舉矣第918章 眼看他樓塌了(下)第61章 姍姍來遲第702章 蒼茫世變第389章 迴歸的希望第580章 鍛鐵的女劍師第914章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第590章 諸神的黃昏第1087章 季子掛劍處第599章 夙願第110章 暴雨將至第342章 盜亦有道(中)第280章 父與子(上)第967章 歷史的塵埃第858章 馬革裹屍第237章 道路輿第1195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783章 雌虎第860章 古史辯第806章 覆手爲雨第190章 孟談三策(上)第1219章 昊天有成命第1096章 濟北第1185章 無有不流血犧牲者第654章 大風(11)第509章 致師第294章 尼父之丘(上)第1004章 決戰風陵渡(上)第416章 欲將輕騎逐(上)第217章 秋日之陽(二)第435章 青丘九尾第774章 搬山第171章 守燎之人第1098章 濟南第862章 燕國第373章 以人爲本第189章 暗潮涌動(下)第741章 走向共和 下第115章 賞罰分明第660章 卿士之死(上)第1112章 黃池之會第1205章 萬里關河第691章 怎樣的代價?第323章 亂(中)第282章 廩丘之役第357章 晉國那些事兒第348章 孔夫子的局(上)
第688章 邯鄲九月(下)第69章 大宗小宗第379章 取威定霸,在此舉矣第976章 最後的殘暴第834章 石渠第96章 莫如兄弟第741章 走向共和 下第1054章 趙國太子第1078章 鐵甲依然在!第747章 冉求的拖字決第1182章 陽春白雪,下里巴人第94章 與子同仇第318章 十月之交(中)第904章 巨輪第383章 該怪誰?第267章 馳逐蹴鞠第260章 傾城傾國第220章 內憂外患第185章 主持大局第499章 宋之亂(下)第215章 如霹靂弦驚(下)第379章 取威定霸,在此舉矣第926章 兵家第938章 蟲豸第939章 嘎嘣脆第574章 趙氏幕府(上)第987章 走投無路第986章 韓之戰(下)第942章 刑人(上)第100章 不了了之第935章 人道彌第721章 他就是傳奇第320章 無間道(上)第236章 二桃殺三士第224章 說夢解疑第713章 范蠡文種(下)第330章 放虎歸山第349章 孔夫子的局(下)第1076章 一歲一枯榮第995章 叔侄第1018章 吾家之千里駒!第1141章 弓如霹靂弦驚第794章 壁壘第857章 絕域輕騎催戰雲第537章 南子的歸宿第530章 牝雞司晨第1193章 楚王勝第72章 初見魏駒第647章 大風(4)番外7 羋月傳(上)第389章 迴歸的希望第585章 泗上諸侯第1205章 萬里關河第379章 取威定霸,在此舉矣第918章 眼看他樓塌了(下)第61章 姍姍來遲第702章 蒼茫世變第389章 迴歸的希望第580章 鍛鐵的女劍師第914章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第590章 諸神的黃昏第1087章 季子掛劍處第599章 夙願第110章 暴雨將至第342章 盜亦有道(中)第280章 父與子(上)第967章 歷史的塵埃第858章 馬革裹屍第237章 道路輿第1195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783章 雌虎第860章 古史辯第806章 覆手爲雨第190章 孟談三策(上)第1219章 昊天有成命第1096章 濟北第1185章 無有不流血犧牲者第654章 大風(11)第509章 致師第294章 尼父之丘(上)第1004章 決戰風陵渡(上)第416章 欲將輕騎逐(上)第217章 秋日之陽(二)第435章 青丘九尾第774章 搬山第171章 守燎之人第1098章 濟南第862章 燕國第373章 以人爲本第189章 暗潮涌動(下)第741章 走向共和 下第115章 賞罰分明第660章 卿士之死(上)第1112章 黃池之會第1205章 萬里關河第691章 怎樣的代價?第323章 亂(中)第282章 廩丘之役第357章 晉國那些事兒第348章 孔夫子的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