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 邯鄲九月(上)

ps.奉上五一更新,看完別趕緊去玩,記得先投個月票。現在起-點515粉絲節享雙倍月票,其他活動有送紅包也可以看一看昂!

ps:第二章,求月票!

“數百年前,紀侯向周夷王進讒言,導致齊侯被周夷王活活烹殺。齊人哀之,諡爲哀公。自哀公開始,傳九世到齊襄公諸兒,齊襄公出兵滅紀國,爲齊哀公報了九世之仇,世人稱道。當世的風俗是家仇只論五世,但國仇卻不受世代限制!”

南子尖刻地指出:“豈止是齊國與紀國有國仇,宋國的國仇要大得多!周本是臣服於殷商的小邦,卻僥倖滅亡了大邑商,殺人十萬,虐帝辛首級屍身。吾等爲亡國之餘,被迫臣服於周,作爲周的賓客而非臣子存在,但心中卻不敢忘懷牧野之戰,忘記朝歌淪陷之恥。”

“宋國被周人的邦國鄭、曹、陳、魯等包圍,但一直堅持殷商的器物、殷商的禮儀,殷商的風俗,雖二十世尤不肯改。現如今夫子同樣是殷人之後,卻堂而皇之地帶着周禮來商丘鼓吹傳播,是數典忘祖也,宋人會佩服你的學問,但卻不會接納你的學說,這也是碩大宋國,除了司馬子牛外,無人拜入你門下的緣故……”

孔子對周朝制度的嚮往和周公的崇敬,顯然基於政治理念,超越了個人恩怨和氏族立場。但面對南子的這番質問,卻是無從辯駁。

他先前憧憬要做宋公太傅,將理念付諸於宋的天真想法,在南子指出的殘酷現實面前破碎了,只能嘆了口氣道:“然,夏人殯於東階,周人於西階,殷人兩柱間,我死後依然會殯於兩柱間,我始終還是個殷人。”雖從周。卻永遠不能被殷人用之,孔子也是糊塗了,到頭來竟是南子爲他指出這點。

“沒錯,這就是宋人不會忘記的仇恨。同樣不忘的,還有恩情!”

說到這裡,南子的目光一下子變得柔和了許多。

“前年,當宋人面臨樂大心政變奪權,四公子亂命弒君。鄭國、衛國乘火打劫,向氏引吳國虎狼之兵入寇,當宋人彷徨無助,面臨亡國亡社稷之危時,是趙氏,是趙氏君子救了宋國!”

南子眼中閃爍着異彩,彷彿看到在她將宋景公狠狠推下桐宮高臺時,躍馬入商丘的趙無恤。他是她生命裡的太陽,而她則願意做一輪月亮,縱然永遠無法在天穹上同輝。卻能時刻反射他的的光輝。

“時日俱喪,吾與汝皆亡!”這本是一句詛咒,可到了南子這裡,卻代表了她的決心,不管別人有沒有,反正她是有爲趙無恤霸業添火,事成則一榮俱榮,事敗則一絲俱死的決心。

“是趙氏支持了宋國,保護宋人不受敵邦侵擾。商丘能夠保住,宋國的社稷能夠殘存。我這區區弱女子不用被夫差掠奪到吳國蠻荒之地去任人****,都是依仗趙氏君子的德澤。爲了報答他,我帶着國君,帶着商丘宋人。在微子啓的祖靈,在天道和衆神面前,立下了一個誓言:宋國欠趙氏一份恩情,一份永遠也償還不完的恩情。”

“故一旦趙氏有難,宋人絕不退縮!”南子現如今是堅定的主戰派,她利用自己的權術和在國內的威望。壓服了主張置身事外的皇氏,宋國的戰爭機器在秋收後全面開動。

一向不喜歡戰爭的孔丘垂目:“看來宋國的決心,丘是挽回不了了,公女推崇天道鬼神,居然是爲了戰爭。”

雖然知道孔丘在帷幕外看不見自己,南子還是高高昂起了下巴:“不錯,而且夫子在商丘反對天道、鬼神的言行,恐怕會讓宋人動搖參戰的決心,與宋國的國策不符……”

“公女想要我如何?”

“我要夫子離開宋國!”

言罷,不等孔丘從震驚中回過神來,南子嘴角露出了一絲小女子私仇得報的得意淺笑。

“這不是懇求,是已經交由國君同意的決定,南子這次請夫子入宮說話,正是爲了告知你這件事:宋君已決定,將夫子驅逐出境!”

……

他曾有心入齊爲政,卻被自己一直佩服的晏嬰所嫌棄,說他“能言善辯卻不能用法度來治國,繁瑣地規定尊卑上下的禮儀制度,與太公的簡略風俗相反,若打算用這一套來改造齊國,恐怕不是治民的好辦法。”

於是孔子在齊國得不到齊侯任用,只能一事無成地回到魯國。

在魯國的事情自不必多說,他的理想建立在不靠譜的魯君和脆弱的三桓之上,註定無法長久,被竊國大盜的強權沖刷得支離破碎,只能惶惶出走。

現如今,他在宋國再度折戟了……

孔丘在殿內呆了半個時辰,進去前他心情是昂揚向上的,天人之辯的勝利讓他心中再度生出了一絲希望。

可出來時,孔子雖然還舉止有禮,身上的氣場卻徒然收斂,那些亦步亦趨背後,僅僅是保留自己最後一分顏面而已。

入宮時腳步輕快,出宮時卻感覺步履艱難,等他終於到了宮門處,卻見弟子顏回和子路正擔憂地看着自己。

“夫子,如何?宋君怎麼說?”

孔子笑了笑,無奈地搖了搖頭,他有些不知道要如何對兩位弟子開口,說宋君與南子限他半月內離宋,他們又要開始流離失所的生活了?

實在是說不出口啊,顏回、子路,這些得意弟子們哪一個不是能做卿大夫宰臣,甚至一國司馬的人才。卻拋棄了前程,跟着自己在列國間彷徨遊走,學而優則仕,可他們的大好年華,卻耽誤在路上了……

但屋漏偏遭連夜雨,就在這時,遠處的街道上卻來了兩名腳步匆匆的弟子,是原憲和公良孺。他們到近處後氣喘吁吁地說道:“夫子,就在方纔,有一隊宋兵徑自去了吾等平日習禮的大桑樹處,將樹伐掉了!”

“啊!”

衆弟子十分驚訝,但卻在孔子的預料之中。

“宋國的官府這是在公然宣佈,此邦不歡迎吾等修習周禮的儒者……”

詩有言:此邦之人,不我肯穀。言旋言歸,復我邦族。

可就算他復歸邦族,卻依然受人嫌棄,比起主動離開魯國,被祖籍所在的宋國驅逐同樣讓孔丘難過。

事到如今,他也分不清南子如此刁難他們師徒,究竟是出於她所宣稱的公義,還是出於小女子心裡的私仇了。

孔丘回過頭去,看着那些南子曾在的偏殿,臉色晦暗不定地小聲說道:“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走就走,天下之大,我就不信,竟無處能容下夫子的一張案几!”

不過弟子們似乎已經習慣了在諸侯間奔波,號稱就算孔子乘船出海,去九夷之地也要緊緊跟隨的子路大咧咧地說道:“既然吾等不容於宋,那接下來應該去哪?”

去哪……這是個困難的問題。

在夏天時,孔子曾接到過一份來自晉國的邀請,中牟宰佛肸邀請他去做客。但那時候孔子與宋國官府的矛盾還沒大到不相容的地步,而且子路也表示不願他去,所以才作罷。

現如今,就算想去也去不了了,據說中牟已經投降趙氏,投佛肸等同投趙,這是孔丘不能接受的。

望着弟子們殷切的目光,孔丘終於下定了決心:“向西,吾等去子產的故鄉,去鄭國!”

……

九月九,宜登高。

這一天風和日麗,天高雲淡,邯鄲城南的一座小丘上,有十餘個人正登高遠望,中間一位青年將領頭上攜佩茱萸,腰間掛寶劍,左右衆人或是披甲帶劍的虎賁,或是衣着幹練的軍中僚吏。

正是趙無恤及其屬吏們,丘陵下則是密密麻麻的營帳,兩萬大軍已經兵臨邯鄲!

“中牟宰,你博學多聞,可知道這九月九有什麼來歷?”無恤登高眺望片刻後,回首問身旁那清瘦的中年士人。

佛肸被要求帶着中牟兵隨軍,而且軍權還被剝離,他自然清楚趙無恤對自己是有提防的,他過去再特立獨行也沒用,如今虎落平陽,只能唯趙氏之命是從。

“《易》中把六定爲陰數,把九定爲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這一天應當命家宰拿出八月豐收的糧食,登高崗饗天帝、祭祖……”

佛肸說完瞥了一眼趙無恤頭上佩戴的茱萸,不過這重九日戴茱萸的習慣,他還是頭一次見到。

無恤頷首,重陽節的雛形在春秋已經出現,不過只存在於天子諸侯和卿大夫等權貴之家,到戰國秦漢纔會流傳到民間去,至於插茱萸,算是他的首創。

趙無恤是這樣解釋的:“如今邯鄲、柏人、新田、臨淄不知有多少人在害怕我,詛咒我,茱萸乃避邪之物,佩之無妨。”

衆人稱是,不少心思機敏的僚吏紛紛效仿,於是衆人登高後或插茱萸,或佩九月盛開的菊花。

無恤又道:“中牟宰說的不錯,今日族中兄弟當匯聚到一起,登高處,獻上祭品,以謝天帝、祖先恩德,只可惜啊……”

只可惜,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趙無恤指着遠處牆垣分明的邯鄲城道:“只可惜趙氏有一個離家多年的小兄弟邯鄲,入冬前,必要讓他歸順伏拜!”

【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這次起-點515粉絲節的作家榮耀堂和作品總選舉,希望都能支持一把。另外粉絲節還有些紅包禮包的,領一領,把訂閱繼續下去!】

第378章 虎入平陽第312章 其命維新(上)第1086章 最後的君子第23章 君子如玉第323章 亂(中)第573章 夷爲郡縣第41章 釜底抽薪第82章 振振公子第1095章 無題第205章 臣與君第586章 威服九國(上)第235章 晏平仲第79章 新絳南市第53章 冬至(二)第695章 趙氏包圍網(中)第608章 南渡北歸第748章 赳赳武夫 上第836章 復辟第1132章 東郭先生與狼第545 師徒、父子第246章 戰於棘津第730章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第336章 多難興邦第660章 卿士之死(上)第951章 連橫(上)第1174章 法理人心第358章 世子之位第849章 織女牽牛(下)第623章 死不能入廟第1169章 金陵王氣第272章 甄邑攻略(下)第70章 數典忘祖第845章 塞上曲(上)第558章 永以爲好也第808章 趙策第1185章 無有不流血犧牲者第1151章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第454章 鑄劍爲犁第297章 軍旅之才第93章 鼓而成列第673章 盡棄前嫌?第762章 降 下第1172章 復仇之義(上)第393章 大盜的綱領第815章 功過任後人評說第1178章 鳩佔鵲巢第380章 南子的消息第631章 爲淵驅魚(下)第594章 山的那邊是海第1054章 趙國太子第606章 我回來了!(下)第387章 齊人兵鋒,不在西魯!第330章 放虎歸山第44章 始作俑者第62章 公族之學第455章 黑鐵時代第339章 中都的燈滅了第232章 士冠禮(下)第968章 大盜與王孫第530章 牝雞司晨第312章 其命維新(上)第833章 桃之夭夭(下)第1108章 齊桓晉文之事第69章 大宗小宗第672章 掃清門庭第1099章 東方未明第533章 何欲何求?第1095章 無題第51章 殖我田疇(下)第1213章 今天下三分第549章 聞絃歌而知雅意第331章 豎子不可與之謀!第486章 螳臂當車!第57章 雨夜驚變(上)第1161章 如龍翟792章 長平之戰(下)第905章 平準均輸第759章 此戰到此結束第1069章 黃雀在後第162章 狄服騎射第19章 錦瑟無端第280章 父與子(上)第104章 照打不誤第172章 貨殖戰爭第790章 長平之戰(上)第1117章 周公吐哺第550章 我見泰山崩於前(上)第316章 公輸第545 師徒、父子第716章 識時務者爲俊傑第573章 夷爲郡縣第842章 藏寶符於恆山第528章 弒君者(終)第876章 版築之間第121章 義利之辨第630章 爲淵驅魚(上)番外2 我老秦人路在何方?第366章 不朽者第137章 大射儀(下)第967章 歷史的塵埃
第378章 虎入平陽第312章 其命維新(上)第1086章 最後的君子第23章 君子如玉第323章 亂(中)第573章 夷爲郡縣第41章 釜底抽薪第82章 振振公子第1095章 無題第205章 臣與君第586章 威服九國(上)第235章 晏平仲第79章 新絳南市第53章 冬至(二)第695章 趙氏包圍網(中)第608章 南渡北歸第748章 赳赳武夫 上第836章 復辟第1132章 東郭先生與狼第545 師徒、父子第246章 戰於棘津第730章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第336章 多難興邦第660章 卿士之死(上)第951章 連橫(上)第1174章 法理人心第358章 世子之位第849章 織女牽牛(下)第623章 死不能入廟第1169章 金陵王氣第272章 甄邑攻略(下)第70章 數典忘祖第845章 塞上曲(上)第558章 永以爲好也第808章 趙策第1185章 無有不流血犧牲者第1151章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第454章 鑄劍爲犁第297章 軍旅之才第93章 鼓而成列第673章 盡棄前嫌?第762章 降 下第1172章 復仇之義(上)第393章 大盜的綱領第815章 功過任後人評說第1178章 鳩佔鵲巢第380章 南子的消息第631章 爲淵驅魚(下)第594章 山的那邊是海第1054章 趙國太子第606章 我回來了!(下)第387章 齊人兵鋒,不在西魯!第330章 放虎歸山第44章 始作俑者第62章 公族之學第455章 黑鐵時代第339章 中都的燈滅了第232章 士冠禮(下)第968章 大盜與王孫第530章 牝雞司晨第312章 其命維新(上)第833章 桃之夭夭(下)第1108章 齊桓晉文之事第69章 大宗小宗第672章 掃清門庭第1099章 東方未明第533章 何欲何求?第1095章 無題第51章 殖我田疇(下)第1213章 今天下三分第549章 聞絃歌而知雅意第331章 豎子不可與之謀!第486章 螳臂當車!第57章 雨夜驚變(上)第1161章 如龍翟792章 長平之戰(下)第905章 平準均輸第759章 此戰到此結束第1069章 黃雀在後第162章 狄服騎射第19章 錦瑟無端第280章 父與子(上)第104章 照打不誤第172章 貨殖戰爭第790章 長平之戰(上)第1117章 周公吐哺第550章 我見泰山崩於前(上)第316章 公輸第545 師徒、父子第716章 識時務者爲俊傑第573章 夷爲郡縣第842章 藏寶符於恆山第528章 弒君者(終)第876章 版築之間第121章 義利之辨第630章 爲淵驅魚(上)番外2 我老秦人路在何方?第366章 不朽者第137章 大射儀(下)第967章 歷史的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