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2章 復仇之義(上)

清明剛過,小雨中的鄴城一片清爽,本應該是街巷無人,然而位於內城區的館舍,此時此刻卻被人圍得水泄不通。穿着皁色布衣,手拿棍棒的執金吾已經將這一片完全封鎖起來。

“發生了何事?”有來得晚的人不解地問道。

“出命案了。”說話的人小心翼翼。

“誰死了?”來者大吃一驚,內城戒備森嚴,大街小巷經常有執金吾執勤,尤其這館舍更是重中之重,光天化日之下,誰敢在這殺人?

於是又是一陣議論紛紛,許多人很想擠到前面去看看裡面的光景。

然而街上卻響起了一陣吆喝:“大理寺辦案!無關者避讓!”

執金吾們站得更直了,不多時,幾輛四輪馬車駛來,執金吾的頭目連忙到馬車門前撐傘,接着從車上走下一位頭戴獬豸冠的黑衣理官,長鬚及胸,年逾六旬,下來後擡頭看了看天氣,又掃了一眼周圍。

有認出他的勳貴子弟不由倒吸了一口涼氣:“大理鄧析,能讓六卿之一的鄧子親來,怕是驚天大案!”

有知情者悄悄告訴他:“聽說是吳國的奸臣伯嚭被殺了!”

“殺得好!”此言剛盡,立刻就引發了一陣讚賞,圍觀衆人的興致和好奇心,越發濃厚起來……

另一邊,鄧析已經神情嚴肅地步入館舍之中。這座館舍屬於鴻臚令轄下產業,專門接待國外的來賓,本應戒備森嚴,想要刺殺住在最裡面的伯嚭,非得殺出一條血路不可。然而就鄧析所見,一路上均無血跡,也沒有打鬥的跡象,這更加證實了外面目擊者的證詞:兇手是堂而皇之地入內的,衛兵們並未加以阻攔!

鄧析的眉頭又皺緊了幾分,等他步入到案發的屋子外時,先行到達的理官正在抄錄館舍內鴻臚吏的口供。鄧析詢問了幾句後,在下屬指引下走到門邊,頓時聞到屋內瀰漫着濃濃的血腥味,甚至連窗戶紙上也有飛濺的血跡。

這屋子裝潢得很不錯,但卻被打鬥攪得成了一團亂麻:案几被利器斬爲兩截,上面的食物酒壺潑灑得滿地都是,目光一擡,便能看到一具胖大的無頭屍體橫倒在裡間門外。

而鄧析的得力助手,提刑官鄭矛,則正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在屍身周圍畫石灰線,見到鄧析已至,連忙起身拱手:“見過大理。”

鄧析示意他免禮,用帛布蒙着口鼻過去一瞧,卻見那屍身穿着一套魯縞錦緞,腰間佩戴上好的玉佩,被砍了腦袋的脖頸朝裡,背上被重重刺了數劍,鮮血淋漓,流了一地……

“查清楚了麼?”鄧析也不寒暄,直截了當地發問,這是他們大理寺內部行事的風格。

鄭矛回道:“是兇殺無疑,且並非是爲財而來。”

他走到門邊:“大理請看,兇手攜帶短劍破門而入,出現在正在用食的死者面前,舉劍便刺,死者擡起案几格擋,卻傷了手掌,連忙掉頭逃跑,想要去裡間取武器,一邊逃還一邊呼救,卻在裡間門邊被兇手追上,背上先中一劍,撲倒在地後想要轉身求饒,卻被兇手用腳踩住,背上陸續中了三劍,每一劍都故意避開了要害,最後才生生砍了死者的首級……”

學着兇手比劃了一下揮劍砍首級的動作後,鄭矛結束了陳述。

經過十多年發展,趙國的刑律和問罪制度已經較爲完善,至少達到了秦漢的標準。

“獄事莫重於大僻,大僻莫重於初情,初情莫重於檢驗。蓋死生出入之權輿,直枉屈伸之機括,於是乎決法中。”在趙無恤的影響下,鄧析已經完全接受了這種觀點,並且不斷告戒審案人員不能輕信口供,提刑官必須親臨現場。

所以每逢有案件,大理寺下屬提刑官便會首先出動,用臨漳學宮裡的一些法門勘察現場,檢驗屍傷,從而判斷死因,與摘錄的口供相互佐證,現場的一切都要摘錄在紙上作爲檔案收藏。從而確定嫌疑人,進而將證據遞交給專門負責審案的理官,對案件進行審理。

於是說完之後,鄭矛立刻請示鄧析:“大理,死者爲前吳國大宰伯嚭,據目擊者稱,殺人者乃官大夫伍封,證據確鑿,伍封乃故意殺人後逃逸,還望大理能發出告示,大索內城,封其家宅,將其逮捕歸案!”

鄧析苦笑着搖了搖頭:“你說的不錯,但是,伍封他沒有逃逸。”

“啊!?”鄭矛因爲來的早,剛好錯過了那場好戲。

鄧析道:“伍封殺人之後,便攜帶伯嚭首級,徑自前往大理寺自首認罪,對於自己所犯罪行,他供認不諱!”

……

從鄭國到趙國,鄧析做了一輩子律令工作,是他將趙國的律法從無到有地建設起來,之所以不斷細化那些條款,是爲了能讓案件清晰明瞭,從中排除人的主觀斷定,讓審理能夠趨近於公平、正義。

然而縱然是如此完備的律法制度,處理這起案件時依然麻煩,並不是因爲嫌疑人難找,兇手無法確認,而是因爲幾乎整個鄴城都知道兇手是誰……

在親自確認過現場後,鄧析回到大理寺刑獄,在陰暗的牢房裡,他又去瞧了瞧那個渾身血污,卻滿臉輕鬆快意,跪坐在牢房裡,對着亡父靈位自言自語的年輕人,不由一陣頭疼。

此人正是伍封,十年前,伍子胥因爲伯嚭的讒言,被夫差冤殺,伍封事先北上投靠孫武,逃過一劫。這之後他參加了趙國與吳國的戰爭,作爲嚮導立了一些功勞,戰後又說服吳國徐、鍾吾、善道守軍歸降,加上趙無恤憐其乃忠良之後,又是得孫武真傳的義子,特封其爲“官大夫”,食稅一百戶。

這之後伍封十分低調,一直在國老孫武身邊侍奉,跟隨其學習兵法,時不時被國君召喚入宮參贊軍務。

他老早就公然聲稱過:“吾必殺夫差、伯嚭以報父仇!”

這件事整個鄴城甚至整個趙國都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伯嚭不得已北來鄴城,等待趙侯發落的這幾天,伍封更是曾投書於大理寺,請求殺伯嚭以報父仇。然而趙無恤和鄧析還未做出迴應,伍封便按捺不住,入館舍殺伯嚭。

於是年紀不到三十卻身居高爵,擁有錦繡前程的伍封,就這麼成了階下囚。

“館舍看守嚴密,他是如何進去的?”有理官十分不解,攜帶武器進入後殺人,然後拎着腦袋出門,走了一里地到大理寺投案自首,這個過程是最說不通的事……

“整個鄴城都在袒護幫助他。”

這是讓鄧析最爲惱火的事情,趙國的律法普及不可謂不廣,但在這件事上,館舍的數十名侍衛,竟然坐視伍封攜劍進入伯嚭的居所,殺了人後也不阻攔,放任他揚長而去。

而那些路人,最開始驚詫,認出伍封的誰後,卻都主動要袒護,幫他躲避執金吾索拿。一位賣酒的商賈甚至將自己一車的貨物全給扔了,讓伍封上他的馬車出城。在得知伍封要去大理寺認罪自首後,那位酒商更是親自爲他駕車,一路上擦着淚大聲宣揚此事,鄴城往日最繁華的街道上,小販不做生意了,工匠停下了手裡的活,趕集的人也避讓兩旁,那場面如同君侯親臨,男女老幼,人人垂淚感動,爲伍封壯行,彷彿他的所作所爲是英雄之舉……

先秦之風,不管是哪一國,對於復仇都十分稱譽,尤其是子爲父復仇,更是全民異口同聲地贊同。雖然趙國的民風十多年來已經有了很大變化,但在這一點上,與楚、秦、越並無區別。

如此一來,這沿途的成百上千個目擊者,就爲了心頭的那份血脈噴張,竟不約而同地選擇做伍封的共犯,這就讓大理寺有些尷尬了。

於是對於如何處置這名殺人犯,大理寺內討論了很久,最後敲定道:“趙法嚴酷,不論地位親疏均不能免法。公女佳殺兩名中山侍衛,尚且放逐塞外五年之久,伍封雖爲官大夫,於國有功,殺人亦不可饒恕,理當重懲……”

但如何重懲,是殺,是流,還是什麼,連鄧析都拿不定主意。趙法雖然完善,但在量刑上,依然會視具體情況,有兩可的準則,最終要如何判刑,恐怕還要等證據和目擊者完全集齊,經過一場公開審理後,再諮詢多方意見後,方能定奪。

好在趙侯履行了“不到萬不得已,決不干涉大理寺斷刑”的諾言,案發後一天之內一次催促都沒有,這是對鄧析的信任。

鄧析覺得,自己必須秉公執法,這才能對得起這份信任!

然而就在這時,鄴城之內,伍封那些爲他感到不平的舍人親友數十人在大理寺外匯集……

“封爲父復仇,何罪之有!?”

大理寺豈是隨便讓人堵門的地方,鄧析也沒多想,讓人驅散了事。

到此次日,也就是案發後的第三天,大理寺門外又來人了,這次不但是一些百姓商賈,更有些不嫌事大的勳貴子弟,乃至於臨漳學宮的大批士人……

當前一名自稱公羊高的臨漳學子長拜及地,大聲呼籲道:“古人云,父之仇弗與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遊之仇不同國。伍子含冤而死,封爲父復仇,手刃仇人,天經地義,何罪之有?還望大理能順應天理人情!”

“還望大理能順應天理人情!還封自由!”

數百人長拜及地,不論職業地位,竟在這件事上心念如一。望着外面浩大的聲勢,鄧析又氣又急,有點傻眼了。

他沒有想到,這次看上去沒什麼大不了的伍封復仇案,竟會牽引出一場影響久遠的大論戰來,波及整個鄴城乃至於整個趙國,以至於學宮罵戰無數,幾乎分裂爲二……

第48章 請君憐惜第759章 此戰到此結束第629章 將欲取之第874章 虎牢關(上)第86章 汔可小康第242章 成人禮第619章 桃園三結義第748章 赳赳武夫 上第443章 不是冤家不聚頭第217章 秋日之陽(二)第825章 是可忍,孰不可忍?第928章 統一的必然第740章 走向共和 上第1068章 苦心人天不負第262章 引狼入室第162章 狄服騎射第829章 吳王金戈越王劍(上)第497章 再笑傾人國第199章 山陽遇盜(下)第613章 最是無情第1153章 願爲黃鵠兮歸故鄉第1113章 侯非侯,王非王第1054章 趙國太子第684章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第24章 周髀數字第380章 南子的消息第837章 運河第633章 牧野洋洋(中)第688章 邯鄲九月(下)第988章 叛國罪第990章 蒲阪之戰(上)第359章 季嬴第1014章 涇渭分明第3章 沒車的男人傷不起第941章 他死了第583章 問鼎之志第96章 莫如兄弟第640章 投機者第721章 他就是傳奇第24章 周髀數字第799章 趙魏第1096章 濟北第519章 漁父第184章 驟然生變(下)第462章 反壟斷第502章 邂逅相遇,適我願兮第196章 成鄉!第91章 子產之政第1131章 髀肉復生第1204章 西域列傳第305章 柳下季第333章 黃雀在後(下)第227章 衛國叛晉第255章 募兵制第511章 魚麗之陣第1174章 法理人心第278章 戰勢不過奇正第1016章 蒹葭蒼蒼第530章 牝雞司晨第208章 成之誓第1007章 卸甲第158章 清揚婉兮第953章 富貴險中求第124章 奇貨可居(上)第542章 鳴鼓第627章戰爭的序幕第1130章 陟彼岡兮第986章 韓之戰(下)第874章 虎牢關(上)第86章 汔可小康第1030章 王孫歸不歸?(下)第917章 眼看他樓塌了 中第506章 桐宮之囚(中)第572章 軍功授田第1071章 徐州相王第420章 大雪滿弓刀(下)第1128章 巧捷惟萬端第366章 不朽者第142章 好色之徒第574章 趙氏幕府(上)第712章 范蠡文種(上)第301章 魯城曲阜第99章 勇於私鬥第283章 擲矛兵第868章 魏武卒第754章 車壘雖然有奇效第455章 黑鐵時代第272章 甄邑攻略(下)第10章 可憐夜半虛前席第554章 舊制度與大革命第693章 哀其不幸第710章 陶朱第308章 格物致知第420章 大雪滿弓刀(下)第867章 謀士馳騁第4章 單騎走馬第67章 大都無防第525章 弒君者(上)第602章 知瑤第404章 攻敵所必救?
第48章 請君憐惜第759章 此戰到此結束第629章 將欲取之第874章 虎牢關(上)第86章 汔可小康第242章 成人禮第619章 桃園三結義第748章 赳赳武夫 上第443章 不是冤家不聚頭第217章 秋日之陽(二)第825章 是可忍,孰不可忍?第928章 統一的必然第740章 走向共和 上第1068章 苦心人天不負第262章 引狼入室第162章 狄服騎射第829章 吳王金戈越王劍(上)第497章 再笑傾人國第199章 山陽遇盜(下)第613章 最是無情第1153章 願爲黃鵠兮歸故鄉第1113章 侯非侯,王非王第1054章 趙國太子第684章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第24章 周髀數字第380章 南子的消息第837章 運河第633章 牧野洋洋(中)第688章 邯鄲九月(下)第988章 叛國罪第990章 蒲阪之戰(上)第359章 季嬴第1014章 涇渭分明第3章 沒車的男人傷不起第941章 他死了第583章 問鼎之志第96章 莫如兄弟第640章 投機者第721章 他就是傳奇第24章 周髀數字第799章 趙魏第1096章 濟北第519章 漁父第184章 驟然生變(下)第462章 反壟斷第502章 邂逅相遇,適我願兮第196章 成鄉!第91章 子產之政第1131章 髀肉復生第1204章 西域列傳第305章 柳下季第333章 黃雀在後(下)第227章 衛國叛晉第255章 募兵制第511章 魚麗之陣第1174章 法理人心第278章 戰勢不過奇正第1016章 蒹葭蒼蒼第530章 牝雞司晨第208章 成之誓第1007章 卸甲第158章 清揚婉兮第953章 富貴險中求第124章 奇貨可居(上)第542章 鳴鼓第627章戰爭的序幕第1130章 陟彼岡兮第986章 韓之戰(下)第874章 虎牢關(上)第86章 汔可小康第1030章 王孫歸不歸?(下)第917章 眼看他樓塌了 中第506章 桐宮之囚(中)第572章 軍功授田第1071章 徐州相王第420章 大雪滿弓刀(下)第1128章 巧捷惟萬端第366章 不朽者第142章 好色之徒第574章 趙氏幕府(上)第712章 范蠡文種(上)第301章 魯城曲阜第99章 勇於私鬥第283章 擲矛兵第868章 魏武卒第754章 車壘雖然有奇效第455章 黑鐵時代第272章 甄邑攻略(下)第10章 可憐夜半虛前席第554章 舊制度與大革命第693章 哀其不幸第710章 陶朱第308章 格物致知第420章 大雪滿弓刀(下)第867章 謀士馳騁第4章 單騎走馬第67章 大都無防第525章 弒君者(上)第602章 知瑤第404章 攻敵所必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