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章 捲起來的羣臣

楚琦親手給寺門貼上封條,回頭又看了看,五百多位被抓起來的大小和尚,臉上盡是笑容。

“諸位師兄師弟,你們算是解脫了,萬般罪孽,皆歸於我身,你們可以繼續修行了……來人,把他們送去戰俘營,服苦役去!”

“什麼?”

這幫僧人簡直懷疑自己的耳朵,這傢伙不是得了失心瘋吧?要麼就是被妖魔附身了,不然真的沒法解釋。

不久之前,還溫文爾雅,笑容可掬,連說話都不願高聲的楚琦師兄,竟然會親手封了寺院,還逼着他們去做苦役,這人必是讓魔王奪了心智啊!

“楚琦,你生於寺廟之中,長於我等眼前,你忘恩負義,你不怕下十八層地獄嗎?”

“地獄?”楚琦笑道:“確實是地獄,只不過這大元天下,正是所有黎民百姓的地獄……歷代元朝皇帝,無不佞佛崇道,胡作非爲。至元二十八年計,全國寺院凡二萬四千三百一十八所,僧尼合計二十一萬三千一百四十八人,若將官府之外,私自剃度的也算進去,恐怕還要多數倍。如果再計算上所有寺院下面的佃農奴僕,則要十倍以上!”

“南朝四百八十寺,這大元朝寺廟,可要比南朝厲害多了!”

楚琦毫不客氣道:“元主規定,每個寺院二三百人不等,又大肆賞賜田畝,供養僧人……”中統初年給慶壽、海雲二寺地五百頃。大德五年給興教寺地一百二十頃,上都乾元寺地九十頃,萬安寺地六百頃,南寺地百二十頃。皇慶初給大普慶寺田八萬畝,崇福寺河南地百頃,上都開元寺江浙田二百頃,普慶寺山東益都田七十頃。至正十二年,建清河大壽元忠國寺成,以江浙廢寺之田歸之……粗略估算,光是元廷賜給各個寺廟的田產就有三千萬畝以上,私下侵佔的田畝更是不計其數!爾等捫心自問,這些田產都是你們該得的嗎?爾等享用了這些田產,吃得心寬體胖,肥頭大耳,卻不知道,寺外皆是伏地之白骨,倒斃之餓殍。易子而食,人人相殘,比之地獄,還要勝過百倍!”

“爾等若是真心修行,自然要交出田產,賙濟百姓,還算良心未泯,可堪赦免……若是依舊死守田產,不願交出,那便是吃人的魔,給大元朝助紂爲虐的妖邪……楚琦不才,得天子一柄殺人刀,當屠盡妖魔,絕不留情!”

“把他們送去服苦役!普通戰俘五年,他們服役十年!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待到這身肥肉盡去,手腳之上,盡是老繭,方可還俗回鄉,做盛世大明的一安樂小民!”

“去吧!”

僧人們聽到這裡,又氣又急,又羞又憤,有人破口大罵,有人痛哭哀求,奈何不管他們怎麼做,全都不管用了。

只能被士兵拖下去,老老實實服苦役了。

至於楚琦,他只是微微閉上眼睛,稍微沉吟,便道:“走,去下一家!”

好傢伙!

有這位知根知底的衝在前面,沒有哪家寺廟能夠倖免……該查封的查封,該收繳的收繳,該法辦的,自然也不會客氣……

大元朝的僧人何以如此猖狂?

這事情自然不是無緣無故的……曾經有元上都的僧人,強買百姓柴草,百姓不服氣,去留守李壁那裡告狀,結果正在問案,僧人直接帶着棍棒,殺進公堂,把李壁給揍了。

伱覺得堂下何人狀告本官很荒唐嗎?

更荒唐的是你眼中的青天大老爺,在我眼裡,就是個屁!

而更瘋狂的還在後面,李壁捱打了之後,把僧人告到了大都,結果元朝皇帝只是抓了僧人,關了沒兩天,就給放了。

上都留守算什麼,連高僧的一根腳指頭都比不上。

可怕是,這種事情,並不是個案,還有僧人在街上和王妃爭路……按照常理,任何僧人都要敬畏達官顯貴,主動讓開,可這個叫龔柯的僧人不在乎,他竟然讓手下把王妃拖出來,當街一頓暴打。

王妃氣壞了,也想告狀,結果打聽之後,嚇了個半死。因爲元武宗剛剛要公佈一條旨意,毆打僧人,罪應斷手,謾罵僧人,罪該割舌。

事情雖然誇張,但是也不難理解,蒙古鐵騎打下了前所未有的疆域之後,他們也需要建立起穩固的秩序,也需要一套主張,安撫百姓。

而能成體系幫助蒙古人治理的,無非是儒釋道三家。

儒家是中原的顯學,雖然可以用,但地位肯定趕不上趙宋時代。

道家又太出世,只有這些佛門最合適。谷灃

廣建寺廟,大肆賞賜土地,僧人作惡,也不追究……在這麼個情況下,只會好人變壞,壞人變得更壞,提純了屬於是。

說來諷刺,楚琦天資卓越,讀書極多,精通學問,長輩們是想把他培養成高僧,日後結交權貴,談論大事,也好替他們爭臉。

如果能得到大元皇帝賞識,豈不是一步登天了。

只是他們沒有想過,這人越聰明,學的越多,知道的事情越多,往往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譬如普通僧人不大可能知道天下有多少寺廟,朝廷賞賜多少田產。

可楚琦一清二楚,偏偏越是知道這些,就越明白張希孟主張均田的可貴。妄想來世幹什麼?何不努力修今生?

均田富民,讓百姓安居樂業,儒家講大同世界,張相倡導民本,那自己如何不能略盡綿薄,讓天下成爲平安祥和,不飢不寒的淨土呢!

很顯然,楚琦已經邏輯自洽了,而且更要命的是他還找出了一批僧人。向他們介紹自己的想法。

這些人都曾經和楚琦辯經,算是學問不錯的,也明白一些道理,在楚琦的鼓動之下,差不多又有十幾個和尚倒戈了。

這下子樂子就大了,湖廣等地的寺廟,甚至江西,乃至於應天,都受到了震動……人們第一次正視龐大的寺產,正視一個個寺廟莊園,在這一次,中書省表現的非常突出,李善長召集各部尚書,迅速採納了姚廣孝的主張,對所有僧人展開考試,最嚴厲的考試,沒有正式度牒的僧人,一律除名!

應天的消息又傳到了武昌,張希孟半點不覺得意外,自從佛門傳入之後,就和中原的儒道兩家,展開了激烈的交鋒。

三武一宗滅佛背後,除了針對土地人員的爭奪之外,自然也包括儒道兩家,對佛門的不滿……只不過歷代的爭鬥,三方有來有回,結果竟然是誰也消滅不了誰,弄成了三教一家的下場。

消滅不了,就湊合着過日子吧!

但是誰也沒有想到,張希孟推翻了天人感應之說,倡導民本,儒家只能算是受傷,甚至可以剔除理學,否定董仲舒的漢儒觀點,然後從根本下手,打着復興孔孟的旗號,再次讓儒家興旺起來。

反正幾千年來,不要低估儒家的新生能力。

可問題落到了佛門,事情就嚴重了,畢竟當天人感應沒了,神仙存在與否,不是重點,而是要關心老百姓的民生,在乎現實的衣食住行。

這些東西,無一例外,都在衝擊着佛門的根基。

“咱大明沒有滅佛,但是卻比任何一朝,都要徹底!從今往後,朝堂政務,再也不許任何僧道干預。這是咱的規矩,誰也不許改變!”

老朱對着文武羣臣,擲地有聲道。

在場諸臣,無不欣然,像朱升等人,更是喜笑顏開,頗爲欣然。

“上位,自漢末以來,佛寺大興,僧人圈佔土地,奴役百姓,不事生產,不納稅賦……寄生國朝之上,蠱惑人心,敗壞世道,兩晉南北朝,多少國家,都因爲僧人亡國,便是元廷,也是如此。要不是楚琦說了,老臣還不知道,元廷幾十年間,賞賜寺廟的土地,竟然有三千三百多萬畝!這幾乎是半個行省的土地。而且元廷賞賜的,必定是膏腴沃土,遠勝過普通農田。如果再算上僧人私下圈佔的土地,中原大地,這幾個行省,竟然有一個省用來奉養僧人……這,這簡直是荒唐!”

事情到了這一步,大傢伙都已經看得明白了,不處理是不行了。

但是恐怕也沒有那麼簡單,羅復仁就躬身道:“陛下,臣斗膽言說,各地百姓,尤其是年節祭祀,喪葬事宜,還是離不開寺廟……朝廷如今嚴格考試,控制僧尼數目,自然是對的。可若是太少了,不免地方上有人趁機冒名頂替。再有這些寺廟封了,白蓮教的妖人,若是趁勢而起,更加後患無窮。”

朱元璋繃着臉,冷哼一聲,“羅復仁,你說這些話都是對的,但是咱不愛聽,你知道爲什麼嗎?”

羅復仁一怔,慌忙道:“臣,臣曉得,臣也不只是擔憂,臣還有另外一番考量。”

“說!”

“臣以爲趁着向湖廣移民之際,每個村鎮建一所學堂,安頓數名老兵,成立弓箭社,以學堂和老兵,取代族老僧尼,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長治久安!”

羅復仁說完,一直坐在旁邊的張希孟眼皮擡起,臉上露出笑容……很好,這幫人終於知道爭功,都捲起來了,很好!

第九百零四章 聖人出第八百九十二章 融合第四百六十五章 我是朱元璋的侄子第六百九十四章 許觀的信第一百零八章 又升官又娶媳婦第二百五十章 演出第五百四十三章 朕本淮右布衣第七百四十八章 皇孫染病第六百一十二章 葬了大宋朝第七百五十二章 大獄第一百零六章 又要升官了第八百一十五章 落網第六百九十二章 張相公收徒了第六百五十三章 立規矩第五百四十章 官吏教育等不得第三百三十八章 登聞鼓第八百六十一章 吞併安南第一百五十二章 都督妙策第二百九十八章 朱元璋的好親戚第一百一十七章 鄙人不善逃跑第十二章 示兒第四百四十七章 留給後人的財富第七百一十七章 錦衣衛出動第五百七十九章 玉璽不如金印第二百九十五章 吳王第四百零二章 請孔家做個大元忠臣第七百一十三章 來自張希孟的報復第四百二十二章 成功挑戰張相的弱點!第六十四章 一出好戲第五百八十一章 朱標來了第三百一十七章 李善長悟了第六十二章 朱氏集團成立了第二百八十六章 我們不欠軍餉第七百七十七章 貧家子的勝利第七百七十章 小張先生第七百五十六章 罷相第八百五十九章 變法強國第七百七十五章 朱元璋的童年第五百零五章 我在,大明在!第二百三十一章 豪門敗落第一百零七章 五大主力第四百五十四章 聰明的孔家人第八百五十七章 大明和羅馬的結合第四百七十一章 小明王拜謝大明皇帝第五百四十五章 賠了朱棣又折兵第九十七章 老朱的兩套體系(三更到)第五百六十二章 朱元璋北上第五百三十三章 正本清源第四百九十二章 夫妻同心第三百二十六章 掄語來嘍第七百四十三章 我把陛下抓了第六百三十八章 百萬補貼朱多多第二百一十八章 立地成聖的張相公第二百三十二章 機會要均等第二百二十四章 張士誠看戲第八百四十三章 馬和三寶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明爲天下正統第二十三章 真龍入海第五百六十一章 大明羣賢第三百四十二章 一人奪一城第一百九十七章 朱標的教育第五百二十五章 張士誠,降了!第七百零八章 神仙中人張相公第七百七十八章 老朱又輸了第八百四十五章 朱家的祖傳天賦第六十五章 屯田養兵第五百零七章 皇子待遇第八百零七章 大明爲父第八百五十三章 天下一家,萬民一心第三百七十七章 考試成績出來了第四百五十一章 開明的張相公第五百零六章 張先生不常有第七百一十七章 錦衣衛出動第七百九十五章 編織情報網第四百七十九章 我們贏了!第六百九十四章 許觀的信第二百九十八章 朱元璋的好親戚第五百二十六章 張相公出馬第二百一十章 殺得好第八百八十三章 朱標的反應第九百零八章 老朱的小遊戲第六百四十二章 重新上學第一百零一章 大比武第四百五十章 聚餐慶生第五百五十五章 壯士十年歸第五百七十七章 大元羣賢也湊齊了第三百二十八章 雙向奔赴第五百九十章 皇帝帶貨了第五百七十八章 傳國玉璽第五百九十九章 推行新鹽法第六百六十六章 佈局下一代第八百三十三章 大元朝最後的忠臣第五百一十七章 整編山東紅巾第七百七十四章 教育改革第九十六章 常遇春的小故事第三百七十七章 考試成績出來了第五百一十九章 對外新策略第一百五十一章 朱升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明的花朵們
第九百零四章 聖人出第八百九十二章 融合第四百六十五章 我是朱元璋的侄子第六百九十四章 許觀的信第一百零八章 又升官又娶媳婦第二百五十章 演出第五百四十三章 朕本淮右布衣第七百四十八章 皇孫染病第六百一十二章 葬了大宋朝第七百五十二章 大獄第一百零六章 又要升官了第八百一十五章 落網第六百九十二章 張相公收徒了第六百五十三章 立規矩第五百四十章 官吏教育等不得第三百三十八章 登聞鼓第八百六十一章 吞併安南第一百五十二章 都督妙策第二百九十八章 朱元璋的好親戚第一百一十七章 鄙人不善逃跑第十二章 示兒第四百四十七章 留給後人的財富第七百一十七章 錦衣衛出動第五百七十九章 玉璽不如金印第二百九十五章 吳王第四百零二章 請孔家做個大元忠臣第七百一十三章 來自張希孟的報復第四百二十二章 成功挑戰張相的弱點!第六十四章 一出好戲第五百八十一章 朱標來了第三百一十七章 李善長悟了第六十二章 朱氏集團成立了第二百八十六章 我們不欠軍餉第七百七十七章 貧家子的勝利第七百七十章 小張先生第七百五十六章 罷相第八百五十九章 變法強國第七百七十五章 朱元璋的童年第五百零五章 我在,大明在!第二百三十一章 豪門敗落第一百零七章 五大主力第四百五十四章 聰明的孔家人第八百五十七章 大明和羅馬的結合第四百七十一章 小明王拜謝大明皇帝第五百四十五章 賠了朱棣又折兵第九十七章 老朱的兩套體系(三更到)第五百六十二章 朱元璋北上第五百三十三章 正本清源第四百九十二章 夫妻同心第三百二十六章 掄語來嘍第七百四十三章 我把陛下抓了第六百三十八章 百萬補貼朱多多第二百一十八章 立地成聖的張相公第二百三十二章 機會要均等第二百二十四章 張士誠看戲第八百四十三章 馬和三寶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明爲天下正統第二十三章 真龍入海第五百六十一章 大明羣賢第三百四十二章 一人奪一城第一百九十七章 朱標的教育第五百二十五章 張士誠,降了!第七百零八章 神仙中人張相公第七百七十八章 老朱又輸了第八百四十五章 朱家的祖傳天賦第六十五章 屯田養兵第五百零七章 皇子待遇第八百零七章 大明爲父第八百五十三章 天下一家,萬民一心第三百七十七章 考試成績出來了第四百五十一章 開明的張相公第五百零六章 張先生不常有第七百一十七章 錦衣衛出動第七百九十五章 編織情報網第四百七十九章 我們贏了!第六百九十四章 許觀的信第二百九十八章 朱元璋的好親戚第五百二十六章 張相公出馬第二百一十章 殺得好第八百八十三章 朱標的反應第九百零八章 老朱的小遊戲第六百四十二章 重新上學第一百零一章 大比武第四百五十章 聚餐慶生第五百五十五章 壯士十年歸第五百七十七章 大元羣賢也湊齊了第三百二十八章 雙向奔赴第五百九十章 皇帝帶貨了第五百七十八章 傳國玉璽第五百九十九章 推行新鹽法第六百六十六章 佈局下一代第八百三十三章 大元朝最後的忠臣第五百一十七章 整編山東紅巾第七百七十四章 教育改革第九十六章 常遇春的小故事第三百七十七章 考試成績出來了第五百一十九章 對外新策略第一百五十一章 朱升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明的花朵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