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三章 正本清源

“你們都暢所欲言,開誠佈公,張士誠在蘇州差不多十年,從最初歸附元廷,到後來接受大明冊封他到底做得如何,他手下人如何,到底該怎麼蓋棺定論,如何評斷這十年光陰!

張希孟一邊說着,一邊目視全場的衆人這裡面有錢用勤,有不少傾向大明的豪門大戶,也有施伯仁這種曾經被張士誠害得家破人亡的,另外也有高啓等爲首的蘇州才子,再加上被周蕙娘帶來的一些老百姓。

這些人坐在一起,大約是可以給張士誠一個評價了。

但這個話題是如此沉重,誰也不敢開口。

成王敗寇,此刻張士誠已經被明軍拿下,替他說話,那不是爲匪歌功頌德嗎?

還想不想好了?

當然了,過去他們都是張士誠治下的人,如果只是痛罵,那爲什麼過去不曾有什麼動作?這個問題大約就是你怎麼不戴帽子,誰讓你戴帽子了?

不管怎麼回答,只要想找你麻煩,就別想跑。

因此衆人都選擇沉默以對。

張希孟笑道:“大傢伙有什麼顧慮,我心知肚明,其實大可以不用擔心什麼。不管是對韓山童,還是彭瑩玉,劉福通,陳友諒,我們大明都有個定論,或褒或貶,爲的就是讓人心服口服。”

“諸位,我們身處亂世,天下分崩離析,戰亂不斷,豪傑並起,能成爲一方霸主,至少都是做對了一些事情的。至少是得到相當力量支持,不然沒法雄踞一方,尤其是能佔據富庶蘇州,足足十年之久,張士誠這個人,還有他麾下的這一支力量,到底是怎麼回事,從十八條扁擔,到雄踞一方,從一方霸主,到無人響應,起落之間,不能只歸結爲天命。唯有把道理說清楚,才能給後人提供參考,引以爲戒。’

張希孟又語重心長道:“我們這些人,是要提子孫後代負責,要把事情講清楚,所以我想請大傢伙對千秋青史負責,爲天下萬民說話,來公平論斷張士誠。請大家放心,此番說話,絕不會因言獲罪,更不會有什麼後顧之憂。’

張希孟又看了看,最後衝着錢用勤笑道:“你往來次數很多,參與雙方談判,你就說說,張士誠到底如何?’

錢用勤無可奈何,只能斟酌道:“張相,張士誠不識時務,貪財好色,縱情享受,手下也盡是一羣亡命之徒,自然是罪大惡極,不消多說只是他也曾救濟百姓,母親曹氏壽誕,張士誠便開粥廠,施捨糧米。尤其是他還耗費血本,治理白茆河,修築堤壩,解決水患,又廣種蠶桑,使得商貨遠通,似乎也不是一無是處只是草民才疏學淺,不知道該怎麼蓋棺定論,怕是還要請張相指點。’

張希孟微微一笑,可以說這些評語他半點不意外,完全在意料之中。或許到此爲止,就可以做個全面的結論,他做過一些好事,但依舊是個十惡不赦的混蛋。

或者說他投靠元廷,有損氣節,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不值得肯定。

張希孟沒有貿然下結論,而是問道:“錢先生提到了白茆河,似乎這場治水,十分重要。那我想請教,治水前後,可有什麼變化?’

錢用勤打起精神,立刻道:“回張相的話,在治河之前,洪水氾濫,每三兩年,就要淹沒兩岸田地,百姓苦不堪言。而治河之後,兩岸再無水患,光是桑田就多了五十萬畝之多!”

“光是桑田嗎?”張希孟突然追問了一句。

錢用勤一愣,只能解釋道:“張相,這裡適合種桑,一畝桑田要比一畝農田賺得更多,這也是利國利民的好事。”

“是嗎?”張希孟又追問了一句。

錢用勤大吃一驚,竟不知道如何回答了,難道不對嗎?

此時施伯仁突然開口,“桑田比農田賺得多,可百姓碗裡吃的是米,不是生絲!說到底,修河堤,種桑樹,不還是對大戶好嗎!”

錢用勤更加吃驚,只得道:“種桑養蠶,繅絲織綢,自然也要用到百姓,不少人以此爲生,要說只是對大戶好,也是未必吧!’

這倆人隱隱爭論起來,在場衆人,也是各樣心思,有人同意施伯仁的看法,有人覺得錢用勤更加公允。

張希孟道:“既然您們有了爭論,那不妨就看看,這條白茆河治理前後,用了多少人力物力,產生了多大效果,治理之後,桑田多多少,百姓民生又是如何?財稅是否增加,是否做到了富國裕民!”

張希孟環視全場,對大傢伙道:“這件事格外重要,弄清楚了全部真相,就能公允地評價張士誠,就能弄清楚,這些年間,蘇州城到底發生了什麼!”

有張希孟這一句話,兩邊都動了起來。

相比起錢用勤,施伯仁跟着張希孟這麼多年,在明軍這邊,也學了太多做事的本事。更何況爲了自家的仇恨,他更要弄清楚這件事情,不至於做個糊塗鬼!

伴隨着施伯仁下去走訪,高啓等人也沒有閒着。

另外吳大頭,還有周蕙娘,全都各自安排人,或者親自走訪漸漸的,一個可怕的真相浮出水面。

在張士誠進入蘇州之後,蘇州城裡和城外,完全就是兩個世界。

尤其是最近幾年之間,出了蘇州城,農村破產,農民逃跑,光是跑去明軍治下的百姓,就足有十萬之衆!

這還不包括那些到了太湖,落草爲寇,或者隨着船隊出海,當了海盜的百姓。

桑棉吃人,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這纔是蘇州鄉村的現實!

“張相,張士誠要享受,要養兵,早些時候,他還向大都供應糧食,這些都落在了蘇州百姓頭上。爲了滿足私慾,張士誠縱容大戶,兼併土地,改種桑棉,以求賺取更多。

施伯仁擲地有聲,向張希孟介紹情況。

絲綢棉布確實比糧食更賺錢,只不過老百姓會因此更加獲益嗎?

貌似未必。

首先大戶爲了多種桑樹,多產絲綢,他們是大肆兼併土地,把百姓變成佃農,替他們種桑養蠶,大頭收入都落到了大戶手裡,老百姓拿到的只是很少一部分。

這還不打緊兒,由於種了桑樹,就要購買口糧,偏偏口糧也掌握在大戶手裡土地加上口糧,一頭牛,被剝了兩層皮!

下場可想而知。

那些沒有被搶走土地,依舊種田的百姓,可以高枕無憂了嗎?

想什麼呢!

土地兼併了,但是賦稅逃不掉啊!

不但逃不了,還加倍落在了普通百姓頭上

年辛苦下來,扣除稅賦,仔細一算,連口

糧都不夠。

三百六十天,有三百天要喝稀的,或者乾脆就餓肚子。

有些更慘的百姓,實在過不下去,乾脆就把田賣給大戶,從自耕農變成佃農。

“張相,治理白茆河,前後動用民夫兩萬,累死的人不下三百。治理之後,多出了五十多萬畝良田,悉數被大戶圈佔,還有臨近的田畝,也都被用盡手段搶走。治理洪水,修建堤壩,百姓不但沒有得到任何好處,相反,還家破人亡,這就是張士誠的治水之功!’

施伯仁說到這裡,已經是切齒咬牙。

功勞?

放屁!

誰還昧着良心說張士誠有功,那他就是腦子壞掉了!

等再次聚集在一起,施伯仁將這番道理和所有人說了一遍,錢用勤明顯一怔,確實是沒有料到」。

“歷代治水,不都是如此,弊在當代,功在千秋。要不是有些可取之處,百姓也不會贊同治水!”

施伯仁哈哈大笑,“若是這麼講,隋煬帝也是千古聖君了!”

錢用勤繃着臉道:“我不是這個意思,何必欲加之罪!”

施伯仁凜然不懼,厲聲道:“百姓贊同治水,但不贊同這種只爲了富戶方便的治水!治水前後百姓妻離子散,走死逃亡他們哪裡還有機會說話?還不都是得了好處的大戶,搖脣鼓舌,替張士誠粉飾。這樣下去,怕是過不了多久,張士誠就成了愛民如子的典範。反而我大明成了賊寇了!”

錢用勤臉色一變再變,其餘大戶也是渾身不舒服,彷彿千百隻蟲子,在身上亂爬似的。他們將目光一起放在張希孟的身上,哀求張相能替他們說句公道話。

而此時的張希孟,終於露出了一絲欣慰的笑容。

“諸位,正本清源,說明白是非對錯,這是最爲緊要的事情。我們攻城略地,打下了不少地盤,其中有元廷興建的馬場,我大明兵馬,得以籌建騎兵,在歷次戰鬥中,立功不小衆所周知,宋朝一直苦於無馬,飽受欺凌。如今有了馬匹,能不能算是元廷功勞?”

“只怕是不能吧!他們圈佔土地,建立馬場,搶奪百姓田畝,牧馬中原,殺戮無算。他們的作爲,可不是爲了給中原大地留下幾十萬匹戰馬。同樣的道理,張士誠修建白茆河大堤,也不是爲了造福蘇州百姓,說得更乾脆一點,他只是爲了更方便從百姓身上割肉罷了。”

“這就是我的結論不妨把這一段話抄錄下來,送給張士誠,讓他也好好看看!”

接到了這番話之後,張士誠暴跳如雷,隨後又老淚橫流最後的這點臉面,也讓張希孟給扯下來了。

你怎麼不早點殺了我啊?

張士誠彷彿受傷的惡狼,垂死哀嚎!

第三百一十九章 權柄到手第五百二十六章 張相公出馬第四百四十八章 織毛衣第二百二十八章 考試多是一件美事第三章 書與畫第三百九十六章 吳王的請帖第四百三十二章 陳漢覆亡第八百三十八章 老人該退位了第四百六十一章 老朱的處罰第四百九十二章 夫妻同心第七百五十四章 先生救命第六百二十一章 太子和老四第二百八十八章 得手第七百五十五章 朱標戰李相第六百八十九章 張相住我家第八百七十二章 應天上空的眼睛第七百二十六章 出將入相第一人第六百五十章 鐵鍋燉貪官第二百零六章 元末小溫侯第五百四十一章 來自皇家的肯定第五百九十九章 推行新鹽法第七十五章 處置第四百七十五章 御駕親征第五百七十八章 傳國玉璽第七百八十七章 張家第三胎第四百一十四章 嶺南工商暢想第七十六章 送大元忠臣上路第一百四十四章 水師來投第五百零二章 朱元璋請客第五百五十一章 諭燕雲檄第六百零五章 十年之功第二百八十六章 我們不欠軍餉第四百四十四章 六位國公第四百四十二章 向張相學習第六百六十章 倒了黴的禮部第十一章 巾幗勝鬚眉第一百八十一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八百一十六章 好好輔佐太子第六百二十六章 新的省制第一百四十章 七成那是人家的第七百章 有人私自稱帝了第三百一十一章 張相是個大好人第四百二十章 百萬銀兩第二百五十五章 越滾越大第一百七十七章 劉伯溫考試第六百九十七章 我太笨了第五百九十章 皇帝帶貨了第五百二十一章 張相有後了第七百九十五章 編織情報網第三百一十七章 李善長悟了第六百五十四章 寫入大誥第三百四十七章 頑強的朱英第二百零二章 祭祀先賢第六百三十二章 張相公覺得你死定了第三百零四章 國珍飄零半生第二百二十二章 實踐出真知第三百二十一章 教導下屬第三百七十四章 商稅第一百一十四章 爲繼續做人而戰第一百三十五章 進兵高郵第三百九十章 探查民情第一百二十一章 大捷第三十二章 分田是個技術活兒第三百零二章 跪第二十章 造反了第四十八章 善長歸心第八百六十七章 華夏大會第一百七十八章 劉基,你被捕了第五百八十章 北平第一百九十八章 劉伯溫的大戰略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元最後的柱石第八百一十章 張承天的生意經第四百零五章 閱兵第八百零一章 北平,天下第一第一百九十八章 劉伯溫的大戰略第一百三十一章 萬歲第五百三十五章 天下一盤棋第八十一章 珍珠翡翠白玉第八百三十四章 故鄉的味道第八百五十五章 救國之法第一百零八章 又升官又娶媳婦第七百六十三章 張相故智第二十三章 真龍入海第九十二章 大海第八百五十二章 逆子無知第八百五十八章 種田有功的朱雄英第二十二章 勢不可擋的朱重八第四百三十三章 移民填湖廣第二百六十五章 不負少年第二百二十七章 都是來買糧的(新年第一更)第三百八十章 士大夫的葬禮第四十一章 收穫滿滿第一百八十四章 父辭子孝第五百六十八章 皇子戍邊第一章 元末第一百三十四章 一鯨落,萬物生第七百零三章 一生要強的朱元璋第六百五十六章 宋史書成第五百六十章 大一統第三十五章 運輸大隊長
第三百一十九章 權柄到手第五百二十六章 張相公出馬第四百四十八章 織毛衣第二百二十八章 考試多是一件美事第三章 書與畫第三百九十六章 吳王的請帖第四百三十二章 陳漢覆亡第八百三十八章 老人該退位了第四百六十一章 老朱的處罰第四百九十二章 夫妻同心第七百五十四章 先生救命第六百二十一章 太子和老四第二百八十八章 得手第七百五十五章 朱標戰李相第六百八十九章 張相住我家第八百七十二章 應天上空的眼睛第七百二十六章 出將入相第一人第六百五十章 鐵鍋燉貪官第二百零六章 元末小溫侯第五百四十一章 來自皇家的肯定第五百九十九章 推行新鹽法第七十五章 處置第四百七十五章 御駕親征第五百七十八章 傳國玉璽第七百八十七章 張家第三胎第四百一十四章 嶺南工商暢想第七十六章 送大元忠臣上路第一百四十四章 水師來投第五百零二章 朱元璋請客第五百五十一章 諭燕雲檄第六百零五章 十年之功第二百八十六章 我們不欠軍餉第四百四十四章 六位國公第四百四十二章 向張相學習第六百六十章 倒了黴的禮部第十一章 巾幗勝鬚眉第一百八十一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八百一十六章 好好輔佐太子第六百二十六章 新的省制第一百四十章 七成那是人家的第七百章 有人私自稱帝了第三百一十一章 張相是個大好人第四百二十章 百萬銀兩第二百五十五章 越滾越大第一百七十七章 劉伯溫考試第六百九十七章 我太笨了第五百九十章 皇帝帶貨了第五百二十一章 張相有後了第七百九十五章 編織情報網第三百一十七章 李善長悟了第六百五十四章 寫入大誥第三百四十七章 頑強的朱英第二百零二章 祭祀先賢第六百三十二章 張相公覺得你死定了第三百零四章 國珍飄零半生第二百二十二章 實踐出真知第三百二十一章 教導下屬第三百七十四章 商稅第一百一十四章 爲繼續做人而戰第一百三十五章 進兵高郵第三百九十章 探查民情第一百二十一章 大捷第三十二章 分田是個技術活兒第三百零二章 跪第二十章 造反了第四十八章 善長歸心第八百六十七章 華夏大會第一百七十八章 劉基,你被捕了第五百八十章 北平第一百九十八章 劉伯溫的大戰略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元最後的柱石第八百一十章 張承天的生意經第四百零五章 閱兵第八百零一章 北平,天下第一第一百九十八章 劉伯溫的大戰略第一百三十一章 萬歲第五百三十五章 天下一盤棋第八十一章 珍珠翡翠白玉第八百三十四章 故鄉的味道第八百五十五章 救國之法第一百零八章 又升官又娶媳婦第七百六十三章 張相故智第二十三章 真龍入海第九十二章 大海第八百五十二章 逆子無知第八百五十八章 種田有功的朱雄英第二十二章 勢不可擋的朱重八第四百三十三章 移民填湖廣第二百六十五章 不負少年第二百二十七章 都是來買糧的(新年第一更)第三百八十章 士大夫的葬禮第四十一章 收穫滿滿第一百八十四章 父辭子孝第五百六十八章 皇子戍邊第一章 元末第一百三十四章 一鯨落,萬物生第七百零三章 一生要強的朱元璋第六百五十六章 宋史書成第五百六十章 大一統第三十五章 運輸大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