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糧長

自從進入五月份以來,滁州上下,全都忙碌起來。

稻田,水田,都有人看守着,哪怕到了晚上,也捨不得回家。

他們要驅趕偷食的鳥雀,還要四處巡邏,手裡拿着破盆,梆子一類的東西,嚇唬驅趕野豬和猹。

或者乾脆組成捕獵隊,漫山遍野,到處清剿。

野豬可不是好對付的,這東西食性雜,胃口大,脾氣還暴躁……一個不好,就能毀掉一大片莊稼,老人孩子遇上了,還容易受傷。

因此有好幾個千戶營,乾脆出動兵馬,獵殺野豬,保護莊稼,順便再豐富一下伙食。

所有人的心都繃起了,既興奮又擔憂……即便大傢伙已經做到了最好,可種田依舊是看老天爺臉色的事情。

如果趕上收穫的季節,下幾天暴雨,糧食收不回來,就要腐爛發黴,收穫銳減。

因此越是臨近收穫,就越是緊張——差不多就像是某個作品要上架的碼農——不能說一模一樣,只能說半點不差!

每天從家門出來,擡頭一看,見日頭懸空,光芒四射,就跟得了寶貝似的。

從唐代開始,就施行兩稅之法,元朝在南宋故地,也是收夏秋兩稅,雖然夏糧不如秋糧產量高,但這就像玩遊戲似的,能不浪費一條命,就不浪費一條命。

夏糧豐收,秋天的壓力就小了,如果都壓在了秋糧上面,萬一出了差錯,誰也承擔不起。

就這樣,盼望着,盼望着,老天爺一直都是大大的笑臉……終於,稻麥成熟了。

一個老農,伸出黝黑的手指,輕輕捻下幾個麥粒,他可捨不得扯下一整根麥穗。

在手裡搓了挫,而後又放進嘴裡咬了咬。

滄桑的面孔露出了大大的笑容。

“孩兒他娘,小兔崽子們,下地幹活啦!”

所有的農人,彷彿得到了聖旨似的,天還不亮,就從家裡爬起來,拿着鐮刀,衝進了田裡。

你快,有人更快!

瞧瞧人家,已經割好了一大片。

幹活吧!

有人或許疑惑,莊稼就在田裡,用得着這麼着急嗎?

還真用得着。

必須早點收割,早點曬乾,然後收入倉庫,這纔算放下了一顆心。

如果期間遇上了大雨,沒法順利收割,什麼都完了。

就拿隔壁阿三來說,他們坐擁廣闊的耕地,卻還是停留在傳統農業的階段,他們的奇葩不只是人均糧食不足二百千克,還要大量出口換錢。同時,差不多有三成的糧食,會爛在田裡,根本收不回來。這就是農村基礎設施落後,沒有足夠收割機,也沒有足夠的倉庫造成的。

因此對於滁州百姓來說,爭分奪秒是必須的。

朱元璋親自帶頭下地,沒有特別重要的事情,不許打擾,他也不會衙門居住,就在田間地頭盯着,跟大傢伙一起勞作。

不出意外,馬氏也發動婦女,蒸饅頭,做包子,挑着木桶,給田裡勞作的人們送去飯食,就像是普通的農村夫婦一般,絲毫感覺不到一方之主的尊貴。

似乎真應了馬氏自己的話,他們兩口子,都是牲口命,生來就不是享福的。

但又偏偏甘之如飴,樂在其中。

張希孟倒是不用下地幹活,可是他卻忙成了一顆陀螺。

不斷有消息傳來,一個又一個的村子,產量如何,是不是附和預估,需不需要派遣人員幫忙……他是全力以赴處理。

由於公務太忙了,李善長等人再度得到了拯救,跟張希孟一起坐鎮指揮。

漸漸的,老李露出了驚駭的神色,對於張希孟,又多了一分尊重。

這小子簡直神了!

誰都知道,徵收田賦是最難的,各地都有抗稅的情況,老百姓不願意交,胥吏想着佔便宜,雙方你爭我奪,衝突不斷,哪年都會有人被逼死。

可是今年的情況大不相同。

各地已經張貼了告示,每村一張,還有人專門講解,告訴大傢伙,稅收標準是怎麼制定的,要怎麼繳納田賦。

一切的一切,都講清楚了。

到了收穫的時候,百姓們徹夜勞碌,只用了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就把稻麥搶收完備,有八成的糧食,入了倉庫。

就在還剩下一些糧食沒有收完的情況下,一些村子的老農湊在了打穀場,商量了起來。

“張二叔,咱們村子一共要交一千一百石零五斗,我們都算好了。上位對咱們這麼好,不能讓上位費事,咱自己送去!”

中間的老漢點了點頭,“做人知恩圖報,這是好事,誰送去?”

“我!”一個小老頭乾脆答道:“二叔,我們家丁多,田多,還有牲口馬車,我們送去!”

張二叔想了想,斟酌道:“你們願意爲大傢伙辦事,可也不能虧了你們,村子裡再找三十個青壯,跟着你們一起去。對了,再,再多帶些糧食,拿一千二百石吧!別到時候不夠,丟了咱們上灣村的臉。”

小老頭點頭,他起身要去安排,張二叔又叫住了他。

“告訴下去,讓家家戶戶都好好挑,把頂好的糧食選出來,可不許有秕穀,更不許摻砂石草棍,明白嗎?”

“明白!”

小老頭轉身下去,其他的老農也散了,當天夜裡,整個村子就忙活下去,婦人們拿着笸籮,仔細篩選。

將挑好的糧食裝進袋子裡,每一袋都裝得滿滿的,重量遠遠超出規定。

即便如此,大傢伙還要多準備一些。

“這是給上位的,要是摻了壞的,那就是沒良心,這輩子只能生閨女,生不出兒子來!”

面對着可能絕後的詛咒,當真沒有誰敢馬虎。

天還不亮,運送糧食的隊伍就出了村子,直奔滁州城而去。

在車隊前面的一面小旗上,寫着歪歪扭扭的四個字:納糧報恩!

老百姓提前主動交田賦,而且還是超額繳納!

簡直是做夢都不敢想的事情。

可就是發生在了滁州大地上。

裝載着糧食的車隊所過之處,都吸引了無數的目光,有的百姓拿着清水乾糧過來,主動詢問,當知道他們的打算之後,不由得伸出了大拇指!

“做得對,做得好!上位對咱們有恩,有大恩!咱們就要報恩!”

“該怎麼報恩?還不是多納糧,讓上位的兵吃得飽飽的,用力氣殺韃子。”

“說到底,還不是讓咱們大傢伙能過安穩的日子,能吃飽穿暖。”

很快各個村子,丁多糧多的人家,主動帶頭,帶着田賦,涌向了滁州。

面對此情此景,你說李善長能不心驚肉跳嗎?

過去拿刀逼着,未必能收上來的稅糧,現在主動送來了。

人心如此,還有什麼好遲疑的。

上位就是天命所歸!

李善長爲了避免混亂,立刻跟張希孟商議,不能任由各地盲目送糧,萬一重複了,或者來不及送入倉庫,那就不好了。

因此他們暫時規定,要求幾個村子提前商議好,並且得到可以起運的命令,或是三千石,或是五千石,最多一萬石,一起起運,送到制定的倉庫。

然後由他們開具完糧納稅的憑據,再返回村子。

張希孟自然是同意,又請示了朱元璋。

老朱也答應了,不過他加了一條,所有主動送糧過來的人,他都要親自見見,請大傢伙吃頓飯,問問村子的情況。

再有,如果有人確實伶俐,會辦事,就留下來,充任官吏。

從農民一下子成爲官員,也就是老朱幹得出來。

張希孟也同意了,畢竟能組織幾千石糧食運輸,怎麼看都是有本事的,而且能力突出,絕不是書呆子。

只要適當考察一下,就可以大膽使用。

從老朱這裡出來,張希孟突然意識到了一件事。

我的天啊!

這不就是糧長制嗎?

張希孟隱約記得,很多人都把糧長制視作一種落後的財稅制度……覺得讓糧長將糧食運到指定的區域,效率低下,缺少管理,拖欠積壓,是常有的事。

由此也造成了大明朝戶部財政的窘迫。

甚至糧長制被視作朱元璋小農意識入骨,不懂財政,異想天開的證據。

是很多人咬牙切齒,希望改革的弊政。

這些看法也沒錯,只是在這麼想之前,能不能稍微肯定一下,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由於土地分配公平,執法嚴明。

百姓主動繳納田賦,一些地區彙總到丁多田多的富戶手裡,而富戶主動運糧去太倉……中間省去了多少官吏,避免了多少貪墨害民?

而各地的糧長也會得到老朱的提拔重用,有人甚至能當到布政使,六部尚書,在科舉和國子監之外,又有了一條晉升的渠道。

又是何等光榮!

一項良政,爲什麼會崩潰?

土地兼併,許多百姓無以爲生,縉紳大戶卻趁機躲避田賦,把原本在他們身上的田賦,都轉嫁給小民。

這樣一來,誰還願意主動交糧?

與此同時,朝堂之上,衆正滿盈,誰又願意給一個糧長官位?畢竟那麼多進士還不夠分!

一切的基礎都毀掉了,糧長制自然也就成了弊政了。

這事能怪朱元璋嗎?張希孟無奈咧嘴笑笑,就應該怪朱元璋,不是你建立了大明朝,哪來的明朝滅亡啊!

張希孟甩了甩頭,直奔常平倉而去,他沒空想亂七八糟的事情,還要趕快統計收上來多少糧食呢!

第一百九十五章 劉伯溫歸心第二百零三章 張老師的小課堂第三百九十三章 勞動無價第六百五十四章 寫入大誥第五百一十三章 文武六藝第五百七十六章 大都功德營第二百一十三章 朱家軍的良心第六百九十二章 張相公收徒了第五百一十一章 咱就是要飯的第八百七十五章 去應天第四百二十一章 廣而告之第七百三十章 張相的新衣第六百四十章 陛下如父,先生如母第五十章 天命所歸第三百零三章 即吳王位第五百二十五章 張士誠,降了!第五百六十七章 屯田養兵第六十二章 朱氏集團成立了第六百六十二章 李善長的高光時刻第七百五十九章 李善長的選擇第三百八十三章 朱元璋在崖山第八百一十九章 真正的天子門生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伐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白的張相公第二百八十二章 留氏後人第五百二十四章 張士誠,決不投降!第八百二十章 龍場悟道第二十五章 朱重八的路第七百七十三章 不許士大夫再回來第三百二十九章 都想投朱第八十三章 好姐夫第五百二十一章 張相有後了第三百六十二章 死一百次第八百八十三章 朱標的反應第一百七十三章 砸碎一箇舊世界第五百三十三章 正本清源第二百零八章 撞槍口上了第七百二十一章 金銀消失了第六百五十五章 朱標的感悟第六百五十六章 宋史書成第七百零八章 神仙中人張相公第十五章 挺住了第七百四十二章 北平的出路第二百一十一章 朱元璋看人真準第六百六十七章 在大明,人最尊貴!第四百七十七章 河南大捷第三百四十五章 我大哥張希孟第五百七十四章 俘虜大元皇帝第二百八十九章 軍心第六百五十七章 朱標請看戲第三百五十二章 燒出新乾坤第八百二十章 龍場悟道第十章 夫人在行動第三百五十八章 張夫子的戰場第一百九十三章 和百姓在一起第二百五十六章 耕讀傳家的真相第二百三十四章 地位第二百一十五章 加倍撫卹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丈夫寧能受制於人第八百一十章 張承天的生意經第一百八十八章 老朱校長第五百九十一章 吾兒大孝第一百二十六章 糧食就是一切!第三百五十四章 聖君賢臣第四百五十七章 有困難,找張相第八百五十五章 救國之法第五百三十三章 正本清源第二百八十四章 時機第三百五十九章 朱熹說得對啊!第八百零二章 老朱求救第七百四十二章 北平的出路第三百九十七章 大明第三百三十二章 衝突第八百五十二章 逆子無知第六百四十五章 皇子壯矣第四百七十八章 全面潰敗第二百七十一章 快速推進第八百二十二章 常遇春,你要努力第六百二十八章 金盃白刃第八百四十章 聰明人第七百七十五章 朱元璋的童年第七百二十四章 還是張先生懂咱第三百七十四章 商稅第八百一十七章 夫人的新官第一百四十六章 千船出大江第七百八十三章 該宰肥羊了第二百八十五章 常遇春的戰後總結第五百六十八章 皇子戍邊第三百八十五章 一篇文章撬動天下第七百零四章 朱棣的心眼真多第七百四十八章 皇孫染病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佑朱元璋第一百三十六章 文正第八百一十八章 爲了咱們家第六百八十九章 張相住我家第五百四十九章 喜事第八百七十二章 應天上空的眼睛第二百八十六章 我們不欠軍餉第二百六十四章 第一功臣第四百三十五章 姚廣孝的新官
第一百九十五章 劉伯溫歸心第二百零三章 張老師的小課堂第三百九十三章 勞動無價第六百五十四章 寫入大誥第五百一十三章 文武六藝第五百七十六章 大都功德營第二百一十三章 朱家軍的良心第六百九十二章 張相公收徒了第五百一十一章 咱就是要飯的第八百七十五章 去應天第四百二十一章 廣而告之第七百三十章 張相的新衣第六百四十章 陛下如父,先生如母第五十章 天命所歸第三百零三章 即吳王位第五百二十五章 張士誠,降了!第五百六十七章 屯田養兵第六十二章 朱氏集團成立了第六百六十二章 李善長的高光時刻第七百五十九章 李善長的選擇第三百八十三章 朱元璋在崖山第八百一十九章 真正的天子門生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伐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白的張相公第二百八十二章 留氏後人第五百二十四章 張士誠,決不投降!第八百二十章 龍場悟道第二十五章 朱重八的路第七百七十三章 不許士大夫再回來第三百二十九章 都想投朱第八十三章 好姐夫第五百二十一章 張相有後了第三百六十二章 死一百次第八百八十三章 朱標的反應第一百七十三章 砸碎一箇舊世界第五百三十三章 正本清源第二百零八章 撞槍口上了第七百二十一章 金銀消失了第六百五十五章 朱標的感悟第六百五十六章 宋史書成第七百零八章 神仙中人張相公第十五章 挺住了第七百四十二章 北平的出路第二百一十一章 朱元璋看人真準第六百六十七章 在大明,人最尊貴!第四百七十七章 河南大捷第三百四十五章 我大哥張希孟第五百七十四章 俘虜大元皇帝第二百八十九章 軍心第六百五十七章 朱標請看戲第三百五十二章 燒出新乾坤第八百二十章 龍場悟道第十章 夫人在行動第三百五十八章 張夫子的戰場第一百九十三章 和百姓在一起第二百五十六章 耕讀傳家的真相第二百三十四章 地位第二百一十五章 加倍撫卹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丈夫寧能受制於人第八百一十章 張承天的生意經第一百八十八章 老朱校長第五百九十一章 吾兒大孝第一百二十六章 糧食就是一切!第三百五十四章 聖君賢臣第四百五十七章 有困難,找張相第八百五十五章 救國之法第五百三十三章 正本清源第二百八十四章 時機第三百五十九章 朱熹說得對啊!第八百零二章 老朱求救第七百四十二章 北平的出路第三百九十七章 大明第三百三十二章 衝突第八百五十二章 逆子無知第六百四十五章 皇子壯矣第四百七十八章 全面潰敗第二百七十一章 快速推進第八百二十二章 常遇春,你要努力第六百二十八章 金盃白刃第八百四十章 聰明人第七百七十五章 朱元璋的童年第七百二十四章 還是張先生懂咱第三百七十四章 商稅第八百一十七章 夫人的新官第一百四十六章 千船出大江第七百八十三章 該宰肥羊了第二百八十五章 常遇春的戰後總結第五百六十八章 皇子戍邊第三百八十五章 一篇文章撬動天下第七百零四章 朱棣的心眼真多第七百四十八章 皇孫染病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佑朱元璋第一百三十六章 文正第八百一十八章 爲了咱們家第六百八十九章 張相住我家第五百四十九章 喜事第八百七十二章 應天上空的眼睛第二百八十六章 我們不欠軍餉第二百六十四章 第一功臣第四百三十五章 姚廣孝的新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