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第十九章 科舉排名定前程

殿試當然不是點個狀元定個榜眼和探花就完事了,後面所有考生也要排定座次,確定一二三甲,一甲一般稱爲進士及第,二甲則是賜進士出身,三甲則爲同進士出身。

可別小看了這排名,一二三甲的排名基本上就確定了考生今後的前程。

一甲一般直接進翰林院,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其他則授庶吉士,這些其實都是短期職位,進入翰林院就說明你有了當高級官員的資格,地方或者****中高級職位出缺時,一般都會在翰林院選人去遞補,明朝就有’非翰林不得入閣‘的規定,也就是說你不是翰林院出身就別想進入內閣。

二甲一般會去考庶吉士,爭取進入翰林院,如果考不上那就會被直接授予官職,一般都是六部各清吏司下屬的六七品小吏或者各州府的推官、判官什麼的。當然,也有運氣好的被任命爲科道官,也就是六科給事中和各道監察御史,別看這兩種言官的職位才正七品,權力可大着呢,前文已經提過了,這裡就不重複了,總之二甲還是有點前途的。

三甲就不一樣了,他們一般會直接下放地方擔任縣令或者州府一級的七品官員,這輩子除非做出了驚人的政績,要不然就只能在全國各地調來調去,撐死混到六品,再也上不去了。

當然,這些都是指大明本土考生,這次丁丑科殿試可不止大明的考生,還有朝鮮、東瀛和琉球等藩屬國的考生呢,他們的前程雖然不一定和大明考生一樣,但多多少少也會受排名的影響,如果一跑回去藩王和屬王不看排名,胡亂授官,搞得三甲同進士出身的職位比二甲賜進士出身或者一甲進士及第還高,他們估計會跑大明來鳴冤,那大明就得收拾那些藩王和屬王了,誰特麼讓你們亂搞的!

這次因爲考生增加了一倍多,三甲的名額也做了相應的調整,以前大明曆次科舉一般選一甲進士及第十名,二甲賜進士出身一百名,三甲同進士出身將近兩百名。這次一甲進士及第變成了二十名,二甲賜進士出身變成了兩百名,三甲同進士出身更是多達四百多名。

這個進士排名朱慈炅就沒按地域來了,幾乎都是按策對文的水準定的,東瀛、朝鮮和琉球的考生畢竟還要分心去學本國的語言和文化,研習四書五經的時間比大明的考生少得多,水平自然有限,所以一甲和二甲幾乎都是大明本土的考生,東瀛、朝鮮和琉球的考生基本上是三甲。

爲了安慰這些從屬國趕來的考生,朱慈炅特意在一甲留了兩個位置給東瀛和朝鮮,二甲也留了二十個位置分給東瀛和朝鮮,至於琉球,總共才幾十個考生,進士都不到十名,賜個二甲名額就差不多了,其餘全在三甲。

這殿試是結束了,但是所有參加殿試考生並沒有馬上離開京城,朱慈炅還煞費苦心的爲他們準備了一系列的活動呢。

首先,朱慈炅讓禮部給這屆所有考生準備了一個大紅本本,也就是他們的’進士證書‘,封面分別印着三排燙金大字:

第一排左上角分別印着’大明崇正朝丁丑科一甲‘、’大明崇正朝丁丑科二甲‘、’大明崇正朝丁丑科三甲‘;

第二排中間分別印着’進士及第‘、’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第三排右下角則統一印着’大明禮部、國子監赦造‘。

裡面則分別寫着考生的名字、年齡和籍貫,同時還蓋有大明禮部、大明國子監和崇正皇帝朱慈炅的大印,鮮紅鮮紅的,煞是好看。

其實大明的考生壓根就不需要這東西,因爲禮部和吏部都存着他們的檔案呢,升遷的時候拿出來看一下就知道了,但朝鮮、東瀛和琉球的考生就不一樣了,這個可是他們的當官憑,特別是朝鮮和琉球的考生,他們可是藩國,官員是由藩王任免的,這東西一拿回去藩王起碼得給他個七品縣令噹噹,當然依現在兩國進士數量的稀少,他們很有可能是知州、知府甚至是六部侍郎。

至於東瀛的考生,因爲他們是屬國的,所以他們的職位全部由大明吏部任免,這東西的象徵意義就大於實際意義了,不過,能拿個這麼燙金的紅本本回去那也是炫耀的本錢,拿回去在親朋好友面前一顯擺,那也是倍有面子的事情。

對於東瀛官員的任免朱慈炅也早做了安排,他要求吏部直接按大明的文官體系重組東瀛朝廷,那些什麼左大臣、右大臣、內大臣、外大臣、大納言、中納言、小納言等等等等,全給他們免了,直接換成大明的稱呼和職位,朝鮮好歹還開了一次恩科,東瀛以前可沒有人有大明的進士功名,所以這次考生基本上都是六部高官,知府知州一級的,混個縣令那都算倒黴的了。

朱慈炅第二天特意把所有進士全部招到皇極殿,一一親手將’進士證書‘發到他們手裡,並且每個人都勉勵了幾句,無外乎要勤勉爲官、要清正廉明、要忠君愛國什麼的,可別小看了這儀式,以後這些進士都會深深的記得今日的場景,大明皇帝陛下的威嚴將永遠刻在他們心中。

朱慈炅就是要讓他們明白,大明帝國皇帝纔是真正的天下共主,藩王屬王什麼的只是他手下的諸侯而已。

丁丑科科舉結束之後,有很多藩屬國的舉人並沒有回國任職,他們都選擇留在大明文科學院繼續深造,爭取三年後能一舉金榜提名,這也是朱慈炅給他們的福利,所有藩屬國的舉人,凡是會試沒有通過,沒有取得進士功名的都可以申請留在大明文科學院學習,大明將免費提供吃住。

這樣是要花不少銀子,甚至大明文科學院都要因此擴建宿舍,但是朱慈炅壓根就不在乎這點錢,他就是要通過這種方式淡化藩屬國藩王和屬王的影響力,加強這些考生對大明的歸屬感。

朱慈炅相信,這樣持續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後,就算是藩王和屬王想*,也沒人會鳥他,大明的江山將穩如磐石。

第十八卷 第八十章 再請和談,妄圖拖延(上)第十八卷 第十一章 列強反擊,盟國告急第十六卷 第三十八章 死傷慘重第七卷 第二十五章 睡獅已醒第六章 西伯舊地換新顏(中)第七章 氣氛詭異第十七卷 第五章 打天下易第十八卷 第五十六章 另類殖民,同化土著第十五卷 第二十二章 列強求和第十五卷 第二十八章 取個名字真難第二卷 第一章 規劃第十七卷 第一章 西域軍團第六卷 第三章 報導跟上第十七卷 第六十六章 裝甲戰車亮相第八卷 第二十三章 大明驚世第十五卷 第二章 收穫果實第十五卷 第四十七章 太傅歸天第二卷 第二十五章 反攻遼東第七卷 第十九章 京察大計第四卷 第十五章 傷亡慘重第十六卷 第五章 皇上講課第九卷 第九章 簽訂合約軍服出爐第六卷 第二十章 炮彈基數第三卷 第二章 匯通天下第十一卷 第二十三章 遼東沃土遭偷襲第三卷 第六章 稅賦之爭第十七卷 第八章 大明海運第十六卷 第三十七章 全力攻城第四章 木工皇帝第十一卷 第三十二章 四方皆動備軍需第八卷 第五章 培養海盜第二卷 第七章 兵變第十六卷 第十一章 大明八部第四卷 第十四章 僵持不下第八卷 第二章 南洋明商第十八卷 第十六章 打草驚蛇,以逸待勞第三卷 第七章 糧食問題第二卷 第十五章 增添機牀第十四卷 第二十三章 席捲南亞第十四卷 第六章 先進理念第二卷 第十章 天災人禍第三卷 第二十一章 財富驚人第二卷 第二十一章 堅壁清野第十七卷 第二十一章 再下兩城第二卷 第一章 規劃第十六卷 第四十八章 皇上來了第一章 天啓六年第十二卷 第二十四章 混亂的場面第十卷 第八章 學通訊驛卒成新寵第十六卷 第二章 先進武器第十四卷 第四十三章 一波攻城第一章 天啓六年第十二卷 第三十章 盟國的請求第十四卷 第三十五章 亂世來臨第十六卷 第四十六章 跳腳大汗第十卷 第十一章 闖王偷襲反被擒第十卷 第二十三章 臨戰場樹立典範第十四卷 第四十六章 戰敗投降第十卷 第二十二章 阻賊寇赤膽忠心第十七卷 第七十二章 歡樂喜慶又一年第十五卷 第四十五章 緊急軍情第五卷 第六章 爲君之道第十卷 第十七章 傳密旨張網以待第十七卷 第六十一章 利潤分配原則第十三卷 第三章 安南亂象第十七卷 第三十四章 規範經營第一章 天啓六年第十六卷 第三十章 共同出兵第六卷 第二章 火炮先行第四卷 第十九章 假意投靠第十卷 第十四章 廣寒宮中住仙子第十二卷 第三十一章 全面的合作第十八卷 第五十一章 新建港口,開發美洲第十六卷 第三十八章 死傷慘重第八卷 第二十三章 大明驚世第八卷 第十二章 商船失蹤第十八卷 第七十九章 羣雄聚首,決戰西洋(下)第十二卷 第二十一章 國王的驕傲第九卷 第八章 列強訂購大明軍火第十七卷 第六十三章 屯衛的賺錢思路第七卷 第二十五章 睡獅已醒第十六卷 第四十六章 跳腳大汗第二卷 第二十一章 戰遵化上第十二卷 第二十四章 混亂的場面第十七卷 第三十章 推選尚書第十七卷 第六十章 都指揮使駕到第十一卷 第五章 召見洋使談軍火第十二卷 第二十五章 皇帝的怒火第十六卷 第五十四章 兵逼伊斯法罕第十三卷 第二十五章 占城來歸第十六卷 第五十六章 不割地不退兵第十四卷 第四十四章 冷靜對陣第十七卷 第六十七章 熱氣球定位(上)第八卷 第七章 籌建特區第十四卷 第三十五章 亂世來臨第十七卷 第六十五章 裝甲戰車攻城戰術第七卷 第二十二章 狂賣軍火第十八卷 第四章 千萬平民大遷移第十六卷 第四十章 惹怒大明
第十八卷 第八十章 再請和談,妄圖拖延(上)第十八卷 第十一章 列強反擊,盟國告急第十六卷 第三十八章 死傷慘重第七卷 第二十五章 睡獅已醒第六章 西伯舊地換新顏(中)第七章 氣氛詭異第十七卷 第五章 打天下易第十八卷 第五十六章 另類殖民,同化土著第十五卷 第二十二章 列強求和第十五卷 第二十八章 取個名字真難第二卷 第一章 規劃第十七卷 第一章 西域軍團第六卷 第三章 報導跟上第十七卷 第六十六章 裝甲戰車亮相第八卷 第二十三章 大明驚世第十五卷 第二章 收穫果實第十五卷 第四十七章 太傅歸天第二卷 第二十五章 反攻遼東第七卷 第十九章 京察大計第四卷 第十五章 傷亡慘重第十六卷 第五章 皇上講課第九卷 第九章 簽訂合約軍服出爐第六卷 第二十章 炮彈基數第三卷 第二章 匯通天下第十一卷 第二十三章 遼東沃土遭偷襲第三卷 第六章 稅賦之爭第十七卷 第八章 大明海運第十六卷 第三十七章 全力攻城第四章 木工皇帝第十一卷 第三十二章 四方皆動備軍需第八卷 第五章 培養海盜第二卷 第七章 兵變第十六卷 第十一章 大明八部第四卷 第十四章 僵持不下第八卷 第二章 南洋明商第十八卷 第十六章 打草驚蛇,以逸待勞第三卷 第七章 糧食問題第二卷 第十五章 增添機牀第十四卷 第二十三章 席捲南亞第十四卷 第六章 先進理念第二卷 第十章 天災人禍第三卷 第二十一章 財富驚人第二卷 第二十一章 堅壁清野第十七卷 第二十一章 再下兩城第二卷 第一章 規劃第十六卷 第四十八章 皇上來了第一章 天啓六年第十二卷 第二十四章 混亂的場面第十卷 第八章 學通訊驛卒成新寵第十六卷 第二章 先進武器第十四卷 第四十三章 一波攻城第一章 天啓六年第十二卷 第三十章 盟國的請求第十四卷 第三十五章 亂世來臨第十六卷 第四十六章 跳腳大汗第十卷 第十一章 闖王偷襲反被擒第十卷 第二十三章 臨戰場樹立典範第十四卷 第四十六章 戰敗投降第十卷 第二十二章 阻賊寇赤膽忠心第十七卷 第七十二章 歡樂喜慶又一年第十五卷 第四十五章 緊急軍情第五卷 第六章 爲君之道第十卷 第十七章 傳密旨張網以待第十七卷 第六十一章 利潤分配原則第十三卷 第三章 安南亂象第十七卷 第三十四章 規範經營第一章 天啓六年第十六卷 第三十章 共同出兵第六卷 第二章 火炮先行第四卷 第十九章 假意投靠第十卷 第十四章 廣寒宮中住仙子第十二卷 第三十一章 全面的合作第十八卷 第五十一章 新建港口,開發美洲第十六卷 第三十八章 死傷慘重第八卷 第二十三章 大明驚世第八卷 第十二章 商船失蹤第十八卷 第七十九章 羣雄聚首,決戰西洋(下)第十二卷 第二十一章 國王的驕傲第九卷 第八章 列強訂購大明軍火第十七卷 第六十三章 屯衛的賺錢思路第七卷 第二十五章 睡獅已醒第十六卷 第四十六章 跳腳大汗第二卷 第二十一章 戰遵化上第十二卷 第二十四章 混亂的場面第十七卷 第三十章 推選尚書第十七卷 第六十章 都指揮使駕到第十一卷 第五章 召見洋使談軍火第十二卷 第二十五章 皇帝的怒火第十六卷 第五十四章 兵逼伊斯法罕第十三卷 第二十五章 占城來歸第十六卷 第五十六章 不割地不退兵第十四卷 第四十四章 冷靜對陣第十七卷 第六十七章 熱氣球定位(上)第八卷 第七章 籌建特區第十四卷 第三十五章 亂世來臨第十七卷 第六十五章 裝甲戰車攻城戰術第七卷 第二十二章 狂賣軍火第十八卷 第四章 千萬平民大遷移第十六卷 第四十章 惹怒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