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第十三章 熱火朝天建新城

經過半個多月的長途跋涉,定遼軍和武威軍終於押着將近三十萬俘虜趕到京城,按工部的統一安排,他們將在城西十里處紮營,因爲那裡正好是未來西城區的中心位置,無論去哪個方向修城牆或者建工廠都很方便。

常年在外征戰,秦拱明和李明甫也算見多識廣了,但是到達京城以西之後,他們都不禁被眼前的一切震驚了,他們原本想着,建新城的地方應該和荒郊野外差不多,最多也就是地面上有石灰劃出來的大概輪廓,但是京城西面此時竟然已是熱火朝天,竟然有幾萬民工已經先他們在那裡幹開了!

當然,他們並不是在修城牆,而是在工部官員的指揮下規劃佈局,搬運物資。

話說就用石灰劃個輪廓再準備點物資需要幾萬人嗎?答案是需要的,因爲規劃太詳細了,物資更是多到恐怖,秦拱明和李明甫正是被那到處堆積如山或者說堆積如山脈的物資給驚到了。

竟然堆積的跟山脈一樣,究竟是些什麼物資呢?

首先自然是糧食,兩個軍團加三十萬俘虜可是五十萬人,一個月最少要消耗五十萬石糧食,新城顯然不是一個月能建好的,你總不能讓人空着肚子幹活吧,所以光是糧食工部就調集了一百萬石,一石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一百二十斤,一百萬石就是一億多斤,堆起來的體積豈止是一座山那麼大!

然後是石材和木材,如果讓定遼軍和武威軍押解俘虜過來再去山裡開採石材和木材,那這新城區恐怕一年都建不好,所以工部向朱慈炅申請,讓北洋水師開着戰艦去山東、遼東甚至是朝鮮、東瀛收購石材和木材,然後運到東大營,再用火車拉過來,可以說附近兩省甚至是兩國能找到的現成石材和木材都被他們收購過來了,堆起來有多少,可以想象。

最後就是石灰和細沙等粘合材料了,這會兒水泥還沒有做出來,只能先湊合着用老辦法了,好在城牆本來就厚實,依靠自身的重力都比較堅固了,倒不需要太強的粘合材料,石灰和細沙等攪拌成的粘合材料就夠用了。

可以說準備工作工部都做的差不多了,定遼軍和武威軍只要押着俘虜挖些粘土,燒製一些方磚就行了,粘土這東西別的國家可能稀罕,大明卻到處都是,城西就有幾處很好的粘土層,工部甚至連磚模和煤炭都給他們準備好放那幾處了,他們只要挖出來使勁燒製就行了。

其實工部招的這幾萬民工並不是專門的搬運工,灑石灰線和搬運東西只是他們的副業而已,他們大多都是參加過京東和京遼鐵路建設的熟練工,主業是修鐵路。

這城西可是京東線和京遼線的交通樞紐,所有火車都要在這裡調頭,現在要建新城區了,不改造一下肯定是不行的。

工部對此已經做了詳細的規劃,環線的大致結構不變,只是火車掉頭的那一環都集中在城北的鋼鐵廠和電纜廠外圍,儘量不影響西城區中部居民的生活,其他環路則改造成聯通王恭廠和四個新廠的內部環線,也就是說,這五個工廠生產好的東西都不需要搬出廠,直接在廠內就可以裝上火車。

當然,這內部環線也要經過城區,不過沒關係,選在每天凌晨轉運就行了,那時候路上基本上沒什麼人,根本不會影響居民的正常生活。

工部的人正等着定遼軍和武威軍押解俘虜前來呢,這會兒他們既然來了,就可以交接了,直接將物資一轉交,他們就可以帶着民工去改造鐵路環線了,反正城牆、道路和廠區的規劃都已經用石灰劃好了,他們只要照着石灰線修就行了。

定遼軍不愧是遼東出來的軍團,修起城牆來那叫一個熟練啊,都不用秦拱明指揮,手下的各級將領各自領了任務便指揮俘虜幹開了,城牆修多高,地基挖多深,下面要鋪多少石材,上面要堆多少土,外層又要用多少石材和磚頭等等等等,他們心裡都有數。

第二天定遼軍和三十萬俘虜便在西城區外圍鋪開了,總共四十萬人,分工明確,三面城牆每面都是兩萬五千定遼軍領着七萬多俘虜直接開挖,剩下兩萬五千人也領着七萬多俘虜直接開挖,不過他們不是挖地基,而是挖粘土燒磚。

李明甫率領的武威軍也沒閒着,不會修城牆沒關係啊,搬運材料、站崗放哨、生火造飯這些都需要人,負責四十萬人的後勤,十萬人不多也不少,剛剛好。

在定遼軍和武威軍的通力配合下,在定遼軍各級將領的積極指揮下,呃,這話好像不該這麼說,應該是在軍團司令秦拱明和李明甫的英明領導下,西城區三面城牆以令人癲狂的速度從地裡面冒出來,爲什麼要用這個冒字呢,因爲速度實在是太快了。

這裡稍微估算一下就知道了,按史料記載,明京城是由內城和外城組成的,其中內城東西長6.65千米,南北寬5.35千米,外城東西長7.95千米,內城在北,外城在南,呈呂字形。現在要建一個和原來京城一樣大的新城區,也就是說東西寬大概8千米,南北長大概8.5千米,西城區有一邊是挨着舊城的,不需要建城牆,其他三面城牆加起來大概就是24.5千米,每邊差不多就是8千米,十萬人在8千米上排開,平均每米有差不多有12個人,而且材料都是現成的,還有十萬人在給他們燒磚,十萬人在給他們管後勤,他們只管砌,這速度能不快嗎。

不到半個月,城牆主體基本完工,剩下的就是女牆和城門樓了,不過這些就不能和遼東那邊一樣馬虎了,這可是京城,是大明的臉面,必須精雕細琢,甚至連城門都要鑄出各種獸首形狀的浮雕鑲在上面,每個城門都要請皇上定名,並由書法名家執筆!

這些就不細說了,總之,京城的這個冬天不是很冷,因爲有五十多萬人在城西熱火朝天的築造新城。

京城百姓從此又多了一個飯後娛樂項目,那就是跑城西去看人砌城牆,修馬路,建工廠,五十多萬人同時開工,那場面,真是令人終生難忘啊!

第九卷 第五章 明皇親臨藩王震驚第六卷 第一章 遼東之殤第十卷 第一章 覓良纔開科取士第二卷 第十五章 增添機牀第十卷 第十三章 公主萬里來相會第四十章 一戰成名驚列強(中)第五卷 第十六章 再傳捷報第十二卷 第十五章 造訪呂宋第十四卷 第三十章 呂宋行省第十八卷 第四十八章 列強驚懼,再求和談第四卷 第十一章 勞師襲遠第七卷 第二章 火器學院第十五卷 第四十二章 鐵血丹心第七卷 第三章 風帆戰艦第十四卷 第二十八章 同盟條約第十六卷 第五十二章 三大猛將第十一卷 第四章 歐陸使節遊大明第十四卷 第五十四章 王朝末日第十八卷 第八十四章 冊立太子,開發澳洲第二卷 第十六章 新科狀元第十八卷 第八十一章 再請和談,妄圖拖延(下)第十二卷 第三十章 盟國的請求第九卷 第十七章 爭守護主臣全清光第十二卷 第十七章 君臨果阿第十三卷 第十九章 攔截商船第五卷 第十三章 血戰蓋州(下)第十八卷 第七十一章 協助盟友之閃電突襲第十四卷 第三十二章 北歐鐵鏈第十一卷 第十一章 陸上霸主現崢嶸第十八卷 第五十四章 拉攏土著,籌建基地(下)第十卷 第十八章 裝昏君沉迷美色第十四卷 第二十五章 三國結盟第十七卷 第二十九章 再添新衙門第十六卷 第三十八章 死傷慘重第十四卷 第五十三章 巴達維亞第九卷 第二章 肥前藩守水師基地第十四卷 第二十三章 席捲南亞第十二卷 第十八章 黃金海岸第十八卷 第六十六章 風之語者,天朝傳說(中)第十五卷 第二十三章 賠大發了(二更,感謝T34/85大大打賞)第六卷 第十章 戰前演練第九卷 第四章 屬國科舉屠夫鴻儒第十四卷 第三十三章 大戰之年第三章 軍工設想第十四卷 第十六章 準備開戰第十卷 第二十三章 臨戰場樹立典範第十五卷 第三十一章 共同的語言第六卷 第十六章 兵臨海州第八卷 第二十二章 肉盾攻城第十五卷 第十五章 收復北疆第十五卷 第三十二章 漢字的魅力第十六卷 第七章 發展方向第九卷 第六章 《大明藩屬國令制》第十三卷 第二十八章 列強聯合第十卷 第十七章 傳密旨張網以待第三卷 第六章 稅賦之爭第十八卷 第十九章 邯鄲學步,八面埋伏第八卷 第八章 推行新政第十八卷 第十六章 打草驚蛇,以逸待勞第十七卷 第六十九章 裝備採購計劃第七卷 第六章 研製成功第十六章 班底第七卷 第十五章 京東鐵路第十五卷 第二章 收穫果實第十四卷 第十章 控制貨幣第三卷 第二十二章 亦商亦盜第八章 闖出一番新天地(上)第十一卷 第三十七章 雪中激戰定北疆第十二章 登基第八卷 第八章 推行新政第十七卷 第五十四章 開發新策略(中)第十七卷 第九章 海軍再升級第十六卷 第五十六章 不割地不退兵第十卷 第八章 學通訊驛卒成新寵第十卷 第十三章 公主萬里來相會第十卷 第二章 念師恩加官進爵第五卷 第十九章 郵局誕生第十七卷 第八十五章 列強屈服,合約簽訂第十五卷 第十八章 結盟請求第十五卷 第四十六章 飛速支援第三卷 第二十章 一網打盡第十三卷 第七章 大軍雲集第十三章 神蹟第十四卷 第四十九章 列強幹涉第十五卷 第二十八章 取個名字真難第十八卷 第四十八章 列強驚懼,再求和談第十卷 第二十三章 臨戰場樹立典範第十三卷 第十五章 血染龍旗(下)第十一卷 第二十八章 傾盡全力滅建奴第四卷 第十三章 短兵相接第十八卷 第五十二章 拉攏土著,籌建基地(上)第十四卷 第四十九章 列強幹涉第十四卷 第五十章 引蛇出洞第二卷 第一章 規劃第十七卷 第六十九章 裝備採購計劃第十七卷 第六十六章 裝甲戰車亮相第十七卷 第七十章 兵法與熱武器作戰第十一卷 第二十九章 坦克勇猛皆不行第十八卷 第四十三章 未來樂土,東勝神州第六卷 第八章 洋使來賀
第九卷 第五章 明皇親臨藩王震驚第六卷 第一章 遼東之殤第十卷 第一章 覓良纔開科取士第二卷 第十五章 增添機牀第十卷 第十三章 公主萬里來相會第四十章 一戰成名驚列強(中)第五卷 第十六章 再傳捷報第十二卷 第十五章 造訪呂宋第十四卷 第三十章 呂宋行省第十八卷 第四十八章 列強驚懼,再求和談第四卷 第十一章 勞師襲遠第七卷 第二章 火器學院第十五卷 第四十二章 鐵血丹心第七卷 第三章 風帆戰艦第十四卷 第二十八章 同盟條約第十六卷 第五十二章 三大猛將第十一卷 第四章 歐陸使節遊大明第十四卷 第五十四章 王朝末日第十八卷 第八十四章 冊立太子,開發澳洲第二卷 第十六章 新科狀元第十八卷 第八十一章 再請和談,妄圖拖延(下)第十二卷 第三十章 盟國的請求第九卷 第十七章 爭守護主臣全清光第十二卷 第十七章 君臨果阿第十三卷 第十九章 攔截商船第五卷 第十三章 血戰蓋州(下)第十八卷 第七十一章 協助盟友之閃電突襲第十四卷 第三十二章 北歐鐵鏈第十一卷 第十一章 陸上霸主現崢嶸第十八卷 第五十四章 拉攏土著,籌建基地(下)第十卷 第十八章 裝昏君沉迷美色第十四卷 第二十五章 三國結盟第十七卷 第二十九章 再添新衙門第十六卷 第三十八章 死傷慘重第十四卷 第五十三章 巴達維亞第九卷 第二章 肥前藩守水師基地第十四卷 第二十三章 席捲南亞第十二卷 第十八章 黃金海岸第十八卷 第六十六章 風之語者,天朝傳說(中)第十五卷 第二十三章 賠大發了(二更,感謝T34/85大大打賞)第六卷 第十章 戰前演練第九卷 第四章 屬國科舉屠夫鴻儒第十四卷 第三十三章 大戰之年第三章 軍工設想第十四卷 第十六章 準備開戰第十卷 第二十三章 臨戰場樹立典範第十五卷 第三十一章 共同的語言第六卷 第十六章 兵臨海州第八卷 第二十二章 肉盾攻城第十五卷 第十五章 收復北疆第十五卷 第三十二章 漢字的魅力第十六卷 第七章 發展方向第九卷 第六章 《大明藩屬國令制》第十三卷 第二十八章 列強聯合第十卷 第十七章 傳密旨張網以待第三卷 第六章 稅賦之爭第十八卷 第十九章 邯鄲學步,八面埋伏第八卷 第八章 推行新政第十八卷 第十六章 打草驚蛇,以逸待勞第十七卷 第六十九章 裝備採購計劃第七卷 第六章 研製成功第十六章 班底第七卷 第十五章 京東鐵路第十五卷 第二章 收穫果實第十四卷 第十章 控制貨幣第三卷 第二十二章 亦商亦盜第八章 闖出一番新天地(上)第十一卷 第三十七章 雪中激戰定北疆第十二章 登基第八卷 第八章 推行新政第十七卷 第五十四章 開發新策略(中)第十七卷 第九章 海軍再升級第十六卷 第五十六章 不割地不退兵第十卷 第八章 學通訊驛卒成新寵第十卷 第十三章 公主萬里來相會第十卷 第二章 念師恩加官進爵第五卷 第十九章 郵局誕生第十七卷 第八十五章 列強屈服,合約簽訂第十五卷 第十八章 結盟請求第十五卷 第四十六章 飛速支援第三卷 第二十章 一網打盡第十三卷 第七章 大軍雲集第十三章 神蹟第十四卷 第四十九章 列強幹涉第十五卷 第二十八章 取個名字真難第十八卷 第四十八章 列強驚懼,再求和談第十卷 第二十三章 臨戰場樹立典範第十三卷 第十五章 血染龍旗(下)第十一卷 第二十八章 傾盡全力滅建奴第四卷 第十三章 短兵相接第十八卷 第五十二章 拉攏土著,籌建基地(上)第十四卷 第四十九章 列強幹涉第十四卷 第五十章 引蛇出洞第二卷 第一章 規劃第十七卷 第六十九章 裝備採購計劃第十七卷 第六十六章 裝甲戰車亮相第十七卷 第七十章 兵法與熱武器作戰第十一卷 第二十九章 坦克勇猛皆不行第十八卷 第四十三章 未來樂土,東勝神州第六卷 第八章 洋使來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