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七國論!(中)

嵇恆並未多生感慨,繼續道:“至於魏國滅亡,其實最沒有秘密,也最沒有偶然,更沒有任何意外。”

“緩賢忘士者,天亡之國也!”

“以予所聞,所謂天之亡者,有賢而不用也,如用之,何有亡哉!使紂用三仁,周不能王,況秦虎狼乎!”

“魏國自魏文侯立國至魏假滅亡,魏國曆經八代君主,共計一百七十八年,在春秋戰國歷史上,近兩百年的大國只經歷了八代君主,已是當世權力傳承最爲穩定的國家了,即便是秦、齊都不能與之相比,而且魏國君主平均在位時間是二十二年有餘,若除去末代君主魏假的三年,魏國其餘七代君主平均在位更是達到了誇張的二十五年有餘。”

“在戰國這般劇烈競爭的時代,魏能延續如此穩定的傳承,屬實是十分罕見的。”

“但就是這般政治穩定的魏國,相較於其他君位傳承頻繁,政治動盪不休的國家,卻依舊難逃滅亡之災。”

“原因卻很簡單。”

“戰國初期,魏率先進行變法。”

“魏文侯任用當世的法家士子李悝,在天下第一次正式推行以變更土地制度爲軸心的大變法,至於變法內容,你這幾年應當有所瞭解,我也就不就此多說了,李悝變法,最爲戰國變法的開端,對於大爭之世無疑是第一聲驚雷,也自此拉開了大爭之序幕。”

“而魏國之所以能迅速崛起,除了是積極變法,便是急賢親士。”

“就我所知,在魏文侯變法期間,魏國大批任用當時出身卑微而具有真才實學的新興士子。”

“此所謂急賢親士。”

“文侯之世,魏國羣星摧殘文武濟濟,僅見諸史籍的才士便有,李悝、樂羊、吳起、西門豹、趙倉唐;儒家名士卜子夏,田子方,段幹木等,還有原本魏國朝野的能臣,瞿璜,魏成子等人。”

“魏國初期,短短几十年,就一舉擁有了李悝、樂羊、吳起、西門豹等四個大政治家,這放眼整個戰國,都是堪稱夢幻。”

“正因爲此,魏國急賢親士的美名遠播。”

“乃至當年秦國想攻伐魏國都被本國臣子勸阻,而勸諫者的理由更是簡潔:‘魏郡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未可圖也!’”

“然就是擁有這麼多能人的魏國,在戰國時期就好似曇花一現,迅速便衰落了。”

“而魏文侯開創的這種生機蓬勃的政治傳統,到了第二代魏武侯時期更是直接發生了變形,也是從這時開始,魏國不再積極變法,原本如火如荼變法的魏國突然戛然而止了。”

“此外。”

“魏文侯開創的急賢親士的濃郁風氣,在幾十年間漸漸淡化爲貴族式的表面文章。”

“也就是說,魏文侯開創的兩大強國之路,一變法,二急賢親士,在魏國後續都沒有得到繼續推進,最終魏國也因此衰敗。”

“在魏國第二代君主,魏武侯時,魏國就已沒有了之前君主的雄闊氣度,對人對物對事,已經徹底淪爲以個人喜好爲評判標尺了,也從過去的進取,轉變爲了不思求變修政的守成心態,甚至魏武侯,還直接說出了‘美哉乎山河之圖,此魏國之寶也’。”

“這句話乍看並無問題。”

“然放在當時,卻意義不同。”

“因魏國自立國開始,便只將人才視爲‘國寶’,這是第一次魏國君主將人才之外的物事當做‘國寶’,吳起察覺到,便立即開口糾正,由此就有了我們耳熟能詳的那幾句話‘邦國之固,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爲敵國也!’”

“可惜魏武侯並不以爲然。”

“等到後面魏國貴族復起,把控了朝堂,設計將吳起趕走,從這時開始,魏國就已然沒有了囊括人才的開闊胸襟,也沒有了坦率精誠的凝聚人才的人格魅力,加之魏國的內耗權術之道漸開,廟堂之風的公正坦蕩大不如前,蠅營狗苟走上臺前,魏國人才自此開始大幅度流失。”

“吳起是魏國排擠出走的第一位乾坤大才。”

“但並不是最後一位。”

“戰國時期,魏國開文明風氣之先,有識之士紛紛以到魏國求學遊歷爲榮耀,爲必須。”

“魏國的安邑、大梁,曾先後成爲天下人才最爲集中的風華聖地,鮮有名士大家不遊學魏國而能開闊眼界者,爲此魏國若想搜求人才,可謂得天獨厚,可是縱觀魏國中後期,魏國竟一個人才也沒有留住。”

“商鞅,衛人,曾爲魏國小吏,孫臏,其雖爲齊人,卻是早早入魏任職;樂毅,魏人,也是魏國名士樂羊之後,張儀魏人,如此多的大才,卻無一人爲魏君主賞識,可見魏國政治之昏暗。”

“若是加上之前的吳起,此後的范雎、尉繚子,以及不計其數的在秦國及其他國家任官的各種士子,可以說,魏國是當世天下政治家學問家及各種專家的滋生之地,而在所有流失人才中,最引人注目的當爲商鞅。”

“商鞅未入秦之前,本來志向是在魏國實現抱負,他當時爲魏丞相公叔痤三番四次的舉薦,然魏惠王卻始終不爲所動,甚至連誅殺商鞅的興趣都沒有,麻木至此,爲之奈何?”

“自此,魏國徹底形成外寬內忌之風。”

“後代更愈演愈烈。”

“終至將魏國人才驅逐的乾乾淨淨。”

“對於魏國的‘外寬內忌’之風,在我看來主要有五個表象。”

說着。

嵇恆突然看向了扶蘇。

扶蘇心神一凜,聽到這個份上,他又如何不知,嵇恆說的並非六國,而是大秦當下的現狀,前面韓、趙之惡風,眼下大秦又何嘗沒有?嵇恆這是有意在借六國之亡,來提醒自己,點醒自己。

扶蘇微微作揖。

嵇恆點點頭,淡淡道:“其一,大做尊賢敬賢文章,敬賢之名傳遍天下。”

“其二,對身負盛名但其政治主張顯然不合潮流的名士級人物,尤其敬重有加,卻也周旋有道。”

“其三,對已經成爲他國棟樑的名臣能才分外敬重,只要可能,便聘爲本國的兼任丞相,然事實上是輔助邦交的外相,並不涉內政。”

“其四,對尚未成名的潛在人才一律視而不見,從來不會在布衣士子中搜尋人才。”

“其五,對無法擠走的本國王族涌現的大才,分外戒懼,寧肯束之高閣。”

“魏國對待人才的所有表現,都不出這五種做派,即便後期出現了一個信陵君這般大才,卻依舊不甘重用,到此之時,魏國人才已經徹底陷入蕭疏之極,而魏國滅亡也只是時間早晚了。”

“對吳起的變相排擠,對商鞅的視而不見,對張儀的公然蔑視,對范雎的嫉妒折磨,對孫臏的殘酷迫害,對尉繚子的置若罔聞,對樂毅等名將之後的放任出走回首魏國的用人史,幾乎是在不斷重複一個可怕的錯誤,其政治土壤之惡劣,其虛僞品性之根深蒂固,實在令人瞠目結舌。”

“當今天下,失才便要亡國!!!”

“而人才與國家興亡看的最透徹的當是墨家。”“墨家對人才有三個基本點。”

“第一是‘親士急賢’。”

“《墨子·親士》雲:入國而不存其士,則國亡矣!見賢而不急,則緩其君矣!非賢無急,非士無與慮國。緩賢忘士,而能以其國存者,未曾有也!”

“第二是‘衆賢厚國。’”

“《墨子·尚賢上》雲:.國有賢良之士衆,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務,在於衆賢而已。”

“第三是‘尚賢乃爲政之本’。”

“《墨子·尚賢中、下》雲:.尚賢,爲政之本也。何以知尚賢爲政之本也?賢者爲政,則飢者得食,寒者得衣,亂者得治,此安生生!.尚賢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

“魏國以僞尚賢之道,塞天下耳目,誠天亡之國也!”

聽着嵇恆對人才的見解,扶蘇後背已然溼透。

他卻是感覺,嵇恆說的就是大秦,大秦這些年,的確尊賢,但也只是口頭上尊賢,並不會予以重任,而且自大秦一統天下以來,朝野上下都有着一股傲慢跟驕橫,認爲天下人才都爲秦人,自會主動投效,何以再如過去從布衣中搜尋?

而且大秦對於人才使用,大多侷限在了功臣子弟,亦或者是秦人子弟,鮮少會真的重用六地士人。

因爲朝廷始終抱有戒心。

而這豈不就是魏國當年的‘外寬內忌’?

失才便要亡國。

若是大量士人無法施展抱負,那所謂的皆爲秦人,恐反成了吳起所說‘舟中之人盡爲敵國也’。

想到這。

扶蘇不由冷汗涔涔。

他已然是明白,嵇恆爲何讓自己上書頒佈求賢令了。

爲的便是儘可能的招攬人才,避免天下才士流失,從而讓大秦避免落入到魏國那般的荒謬處境。

扶蘇深吸口氣。

臉色已變得十分嚴肅。

不敢再抱有任何的僥倖跟輕視。

昨日之趙魏韓,未嘗不是今日之大秦。

嵇恆輕嘆一聲,感慨萬千道:“三晉趙魏韓之亡,是過去華美壯盛的中原文明以崩潰形勢彌散華夏的開始,歷史的看,這種崩潰具有使整個華夏文明融合於統一國度而再造再生的意義,具有壯烈的歷史美感。”

“然究其根本。”

“三晉政治文明賴以存在的框架,實則已完全不適宜天下,而三家之變法,又存在着明顯缺陷,這種缺陷實則是一致的,便是變法不徹底,沒有延續性,更沒有後續,國家形勢下不具有激勵社會的強大力量,雖能因變法強盛一時,然在滾滾歷史洪流下,註定被轟擊的支零破碎。”

“事實上,秦國也一樣。”

“在秦獻公之前,秦國內部的兵變之頻繁絲毫不亞於趙國,對人才之排擠絲毫不輸於魏國,政見之短視,內爭之頻繁,同樣不弱於韓國,而在如此艱難複雜的局面下,商鞅變法的橫空出世,卻是徹底扭轉了局面。”

“使得秦部族在重刑威懾下與激賞獎勵之下,最終凝聚成讓天下爲之震撼的力量。”

“只不過大秦立國這十年,大秦已再度陷入到了這般境地。”

“而這即是更法的意義。”

扶蘇恭敬的朝嵇恆行了一禮,沉聲道:“扶蘇受教了,扶蘇已將先生之言記下,回去便自省眼下種種所爲。”

對此。

嵇恆輕嘆搖頭。

他並未就扶蘇多說什麼,繼續往後續說起。

“接下來是燕。”

“燕國其實並無什麼好說的。”

“不過是一起固守王道傳統的悲劇罷了。”

“燕爲擁有天子血統的老貴族,尊嚴的秉承着遙遠的傳統,孜孜以求的追求着祖先的仁德。”

“雖嘗試過異動,但逆潮流之下,也是很快敗亡。”

“戰國之世,興亡選擇驟然尖銳起來,而燕國面對古老的政治傳統與不變則亡的尖銳現實,卻是時刻處於搖擺不定的狀態,一方面在政治權力的矛盾衝突與邦交之道的國家較量中,依舊奉行着過時的王道傳統,妄圖繼續以王道大德來平息日漸激烈的厲害衝突,整個戰國,燕國都顯露出於當世格格不入的迂腐,以及一股濃烈的迂政之風。”

“另一方面。”

“在變革內部體制與迫切需要增強國家實力的現狀面前,燕國的變法實則是迫不得已,而且也變得十分有限,稍見功效便戛然而止,這種搖擺不定的狀態,自是造成了國內巨大的割裂,甚至嚴重到兵變內亂,樂毅變法所積累下來的國家實力,也在這般兵變內亂下,瞬間被衝擊的蕩然無存。”

說到這。

嵇恆也不由嗤笑連連。

樂毅當年伐齊,秋風掃落葉般,攻下齊七十餘城,但也僅此而已。

以當年燕國強大的實力,何以五年時間攻不下最後的兩座小城,以至於功敗垂成?原因同樣便在於王道上。

樂毅在燕國的變法,根本沒觸及燕國的王道傳統,只能說是休養生息,整頓吏治,訓練新軍等少數幾項,誠然,的確積蓄了力量,也在破齊之戰中大顯威風,但後續燕國的王道理念舊病復發,妄圖通過圍城來讓齊國自行瓦解,最終落得草草收場。

不禁讓人感嘆荒誕不經。

第491章 變數已至,未來已來!(求訂閱)第230章 真正的核心是軍隊轉職!(求訂閱)第272章 再苦一苦黔首!(明天三更)第185章 千金買骨,摸石過河!(六千字第二第287章 欲治中國者,海納爲本!(求訂閱)第225章 以儒之法制儒!(求訂閱)第212章 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求訂閱)第245章 周禮?那是什麼?(求訂閱)第131章 禍起秦廷!(求訂閱)第353章 日後恐得交好陳平了!(求訂閱)第335章 我心神往之!(33)第357章 天下反秦者,只有貴族跟士人?(求第225章 以儒之法制儒!(求訂閱)第201章 天下真正的英雄!(求訂閱)第374章 塵埃落定!(求訂閱)第410章 壯士斷腕!(求訂閱)第173章 史祿!(求訂閱)第316章 彼可取而代之!(44)第189章 努力的真相!!!(求訂閱)第312章 這就是大秦的官吏?!(求訂閱)第488章 我笑你不懂經濟!(求訂閱)第44章 儒家一定會捲土重來!(求收藏)第11章 儒家必須死!(求收藏)第435章 朕不信任何人!(求訂閱)第296章 穩操勝券,還是中計?(求訂閱)第305章 七國論!(下)第225章 以儒之法制儒!(求訂閱)第378章 蒙恬教弟!(求訂閱)第246章 難以維持的政策!(求訂閱)第415章 鐵面判官!(求訂閱)第146章 立信!(求訂閱)第249章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求訂閱)第139章 流水無情關中動!(求訂閱)第246章 難以維持的政策!(求訂閱)第91章 唯利是趨!驅狼吞虎!(求訂閱)第444章 國殤悲風!(求訂閱)第418章 搶錢也是有方法的!(求訂閱)第383章 我韓信終會名傳天下!(求訂閱)第415章 鐵面判官!(求訂閱)第8章 請罪又求情!(求收藏)第372章 爲何跟朕聽到的不同?!(求訂閱)第471章 該讓他出來了!(求訂閱)第293章 望祀虞舜於九嶷山!(求訂閱)第437章 朕是孤家寡人!(求訂閱)第452章 天下烽火!(求訂閱)第102章 爭鋒(三)第400章 仲春,無作大事!(求訂閱)第507章 天下大治(本書完)第501章 這不是改制,這是變法!(求訂閱)第6章 交代後事!!!(求收藏)第129章 大秦皇室太貪了!(求訂閱)第494章 爲的是安民樂業!(求訂閱)第340章 朝聞道,夕可死矣!(求訂閱)第481章 張良前來赴會!(求訂閱)第196章 這是我扶蘇的承諾!(求訂閱)第351章 清者自清?!(求訂閱)第317章 豎子不可教也!(13)第268章 政治分野!(求訂閱)第253章 利之所在,民歸之;名之所彰,士死第25章 矯枉必須過正!(求收藏)第402章 大政:不懈怠,不折騰!(求訂閱)第89章 血汗商人!(求訂閱)第444章 國殤悲風!(求訂閱)第298章 天下震恐!(第二更)第266章 此乃務實陰陽之爭也!(求訂閱)第434章 殺子!(求訂閱)第325章 秦之變局,便在於吏!(23)第138章 風起咸陽!(求訂閱)第224章 五花八門的建議!(求訂閱)第258章 嬴政的不安!(求訂閱)第18章 子不語怪力亂神!(求收藏)第399章 大秦的兩根稻草!(求訂閱)第446章 只是始皇餘策罷了!(求訂閱)第229章 殿下不得人心!(求訂閱)第172章 我並不比扶蘇差!(求訂閱)第246章 難以維持的政策!(求訂閱)第369章 宜將剩勇追窮寇!(求訂閱)第272章 再苦一苦黔首!(明天三更)第239章 君是君,臣是臣!!!(第三更,求第11章 儒家必須死!(求收藏)第371章 人走茶涼!(求訂閱)第125章 升官我來,送死你去!(求訂閱)第372章 爲何跟朕聽到的不同?!(求訂閱)第285章 吳廣之怒!(求訂閱)第45章 世間無對錯,只在利害權衡!(求追讀第306章 大秦沒有第二個商鞅了!(求訂閱)第465章 第四百六十五 地方小諸侯!(求訂閱第423章 借天下之手,完成貨幣大一統!(求第475章 再無言先生!(求訂閱)第253章 利之所在,民歸之;名之所彰,士死第229章 殿下不得人心!(求訂閱)第293章 望祀虞舜於九嶷山!(求訂閱)第321章 幹大事豈能惜身?(24)第410章 壯士斷腕!(求訂閱)第370章 少府之位?(求訂閱)第297章 你又真比我們高貴多少?!(第一更第263章 正本清源!!!(求訂閱)第410章 壯士斷腕!(求訂閱)第492章 嚴且公,苛且正!(求訂閱)第181章 風起進退,誰知風口?!(六千字,
第491章 變數已至,未來已來!(求訂閱)第230章 真正的核心是軍隊轉職!(求訂閱)第272章 再苦一苦黔首!(明天三更)第185章 千金買骨,摸石過河!(六千字第二第287章 欲治中國者,海納爲本!(求訂閱)第225章 以儒之法制儒!(求訂閱)第212章 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求訂閱)第245章 周禮?那是什麼?(求訂閱)第131章 禍起秦廷!(求訂閱)第353章 日後恐得交好陳平了!(求訂閱)第335章 我心神往之!(33)第357章 天下反秦者,只有貴族跟士人?(求第225章 以儒之法制儒!(求訂閱)第201章 天下真正的英雄!(求訂閱)第374章 塵埃落定!(求訂閱)第410章 壯士斷腕!(求訂閱)第173章 史祿!(求訂閱)第316章 彼可取而代之!(44)第189章 努力的真相!!!(求訂閱)第312章 這就是大秦的官吏?!(求訂閱)第488章 我笑你不懂經濟!(求訂閱)第44章 儒家一定會捲土重來!(求收藏)第11章 儒家必須死!(求收藏)第435章 朕不信任何人!(求訂閱)第296章 穩操勝券,還是中計?(求訂閱)第305章 七國論!(下)第225章 以儒之法制儒!(求訂閱)第378章 蒙恬教弟!(求訂閱)第246章 難以維持的政策!(求訂閱)第415章 鐵面判官!(求訂閱)第146章 立信!(求訂閱)第249章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求訂閱)第139章 流水無情關中動!(求訂閱)第246章 難以維持的政策!(求訂閱)第91章 唯利是趨!驅狼吞虎!(求訂閱)第444章 國殤悲風!(求訂閱)第418章 搶錢也是有方法的!(求訂閱)第383章 我韓信終會名傳天下!(求訂閱)第415章 鐵面判官!(求訂閱)第8章 請罪又求情!(求收藏)第372章 爲何跟朕聽到的不同?!(求訂閱)第471章 該讓他出來了!(求訂閱)第293章 望祀虞舜於九嶷山!(求訂閱)第437章 朕是孤家寡人!(求訂閱)第452章 天下烽火!(求訂閱)第102章 爭鋒(三)第400章 仲春,無作大事!(求訂閱)第507章 天下大治(本書完)第501章 這不是改制,這是變法!(求訂閱)第6章 交代後事!!!(求收藏)第129章 大秦皇室太貪了!(求訂閱)第494章 爲的是安民樂業!(求訂閱)第340章 朝聞道,夕可死矣!(求訂閱)第481章 張良前來赴會!(求訂閱)第196章 這是我扶蘇的承諾!(求訂閱)第351章 清者自清?!(求訂閱)第317章 豎子不可教也!(13)第268章 政治分野!(求訂閱)第253章 利之所在,民歸之;名之所彰,士死第25章 矯枉必須過正!(求收藏)第402章 大政:不懈怠,不折騰!(求訂閱)第89章 血汗商人!(求訂閱)第444章 國殤悲風!(求訂閱)第298章 天下震恐!(第二更)第266章 此乃務實陰陽之爭也!(求訂閱)第434章 殺子!(求訂閱)第325章 秦之變局,便在於吏!(23)第138章 風起咸陽!(求訂閱)第224章 五花八門的建議!(求訂閱)第258章 嬴政的不安!(求訂閱)第18章 子不語怪力亂神!(求收藏)第399章 大秦的兩根稻草!(求訂閱)第446章 只是始皇餘策罷了!(求訂閱)第229章 殿下不得人心!(求訂閱)第172章 我並不比扶蘇差!(求訂閱)第246章 難以維持的政策!(求訂閱)第369章 宜將剩勇追窮寇!(求訂閱)第272章 再苦一苦黔首!(明天三更)第239章 君是君,臣是臣!!!(第三更,求第11章 儒家必須死!(求收藏)第371章 人走茶涼!(求訂閱)第125章 升官我來,送死你去!(求訂閱)第372章 爲何跟朕聽到的不同?!(求訂閱)第285章 吳廣之怒!(求訂閱)第45章 世間無對錯,只在利害權衡!(求追讀第306章 大秦沒有第二個商鞅了!(求訂閱)第465章 第四百六十五 地方小諸侯!(求訂閱第423章 借天下之手,完成貨幣大一統!(求第475章 再無言先生!(求訂閱)第253章 利之所在,民歸之;名之所彰,士死第229章 殿下不得人心!(求訂閱)第293章 望祀虞舜於九嶷山!(求訂閱)第321章 幹大事豈能惜身?(24)第410章 壯士斷腕!(求訂閱)第370章 少府之位?(求訂閱)第297章 你又真比我們高貴多少?!(第一更第263章 正本清源!!!(求訂閱)第410章 壯士斷腕!(求訂閱)第492章 嚴且公,苛且正!(求訂閱)第181章 風起進退,誰知風口?!(六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