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開考

次日,早朝上果然就出使的問題,展開了大範圍的討論,發起者孫正明成爲了大家提問的中心,其實這個時期的國事訪問非常的簡單,因爲大唐是強者方,所以,展現大唐強大的一面就可以了,那些以強者爲尊的蠻夷小國,自然而然的會依附過來,歷史上的李世民都能做天可汗,何況是現在。x23us.com更新最快

孫享福首先提的第一點,就是使團護衛的規模。

人數不能太多,太多了出使的成本就會很大,也會讓那些小國害怕,從而產生不必要的麻煩,一千人左右足足以,但是這一千人的戰鬥力一定要精悍,所選之士,要身材高大魁梧,所用裝備要看上去彪悍,通過這小小的一角,向各國展示大唐的精神面貌。

第二點,使團要有大唐社會各界人士,農,工,商,醫甚至龐大的樂師團隊,缺一不可,要在各個方面,給外國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點,是出使的大臣,要有與外國簽訂合作框架協議的權力,得到了大唐承認的國家,以後,有大唐國籍的商人,在這個國家需要得到什麼樣的保護,得到什麼的優惠,甚至免稅政策,等等。

這需要使臣具體去跟國王談,要知道,很多西域胡商都在善陽上了戶籍,一旦大唐跟西域諸國都簽訂類似的框架協議,那麼,他們手上的戶籍,作用就大了,即便是大唐什麼都不做,在西域諸國,也一定會常年都有一幫自稱唐國的商人,在市面上活動。

這種手段,會無形之中,讓各國的子民,或者統治者,對大唐都不再陌生,也算是文化宣傳初期的一種手段。

第四點,當然是給弱小國家一些經濟,物資上面的援助,並且,邀請有條件的國家,參加三年後在定襄城舉行的天下第一大比,對於大比的項目,規則,以及邀請函,需要刊印成冊,由使臣擇情發出。

然後就是農,工,商,醫,樂等各界人士,在西域各國自由發揮了,相信,他們能夠找到對自己有利的點。

比如農,孫享福就打算派孫二力去,將西域各國各種能夠食用,或者使用的作物的種子弄回來,嘗試培植,讓大唐百姓的食物更加豐富,能用的資源更多。

工,則是可以將很多技術含量不高的東西,直接在當地建工廠,組織當地的百姓生產,用當地的資源,當地的勞動力產出,賺當地百姓的錢,這是後世比較普遍的發展模式,科技發達的國家,將一些技術含量比較低,比較需要人力的生產製造放在一些貧窮國家,只需要放一兩個人在那邊主管,就能源源不斷的獲得非常豐厚的利潤。

商,要做的事情就更加多了,考察他們有什麼商品需求,以及我們對他們的商品天然資源的需求,有了這些數據,今後的針對他們需求,和咱們自己的需求來做生意,就更加好做了。

如果有大的貿易項目的話,可以通過使臣,在國家層面,跟當地的國王簽訂協議,比如生產鑌鐵礦的國家,大唐可以直接跟他們簽訂供礦協議,每年你給我多少礦,我給你多少糧食,絲綢,瓷器,等等等,直接針對兩國的需求來,拒絕中間商賺差價。

再說醫,以目前大唐的醫療水平,應該能甩西域諸國幾十條街的,太醫署會派甄氏的新生代名醫甄權,甄斌等人,善陽醫學院,則是派醫術僅次於孫思邈的王友道,羅素等人帶着一幫原本底子就不錯的成人醫學生出使,做一些高深的醫學技術展示。

樂師,除了宮廷的樂師之外,就是以望江樓爲首的民間樂師團隊,他們會向西域諸國的人民展示大唐演奏會級別的樂曲,以及各種有民族特徵的歌舞,主要是做文化宣傳展示。

當然,這些還是主體框架而已,真正去多少人,帶多少物資去,還需要慢慢遴選斟酌,但無疑,這將朝堂由於改革帶來的一些矛盾化解了不少,大家的心思,都轉移到了如何通過這次大規模的出使,獲取名聲,爭奪利益,如無意外,這次出使的情況,肯定會被大篇幅的記錄進史冊的。

十月十八,貞觀朝的首次科舉終於開始,孫享福化身監考老師,很快,就在國子監的門口讓孔穎達見識到了這個時期讀書人的素質。

“正明,爲何咱們已經明文規定了不可以帶書籍小抄之類的進考場,這些書生卻是不聽?”

蕭看着門口堆積如山的書籍和小抄紙,不解的問道。

“書本里的東西,都是理想的,現實卻不是理想的世界,自漢以來,那麼多人學習儒家經典,熟讀孔聖人的論語,春秋,您可曾見到有誰真正的做成了聖人?”

這話說的蕭身旁的孔穎達臉上火辣辣的,但是他無法反駁,因爲除了進士科的考生,其它科目的考生,確實很少有夾帶的,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要考什麼,還帶來了鋸子,斧頭,算賬的算籌過來。因爲,此前根本就沒有什麼教商人如何經商,教工人如何做工的典籍流傳於世。

至於醫科,也就漢朝時期有成書的《黃帝內經素問》,還有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等,算的上是醫術,《神農本草經》算做是所有醫師必看的藥書,至於《難經》之類的先秦時期作品,早就已經不適用,因爲醫學在進步,簡陋,過時的東西,就要淘汰。

然而,即便是這幾本書,到了唐初的時候,也是殘缺不全的,像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就只剩傷寒篇了,華佗的《麻沸散》以及各種外科治療手法,全部都失傳了。

所以,這個時期治病,主要是靠醫師自己摸索出來的經驗,一位醫師,能在一個方面,有效的治好幾種常見病,已經是不錯的水平了,大多數病,都是得不到治療的。

你要考他們,其實也只能用一些常見的病症來考,弄的高深了,那就只能很遺憾的告訴你,今年的醫科白開了,因爲沒有人能考的過。

“如此看來,今後的科舉,都要嚴查這種夾帶的行爲了。”

蕭如是說着,孫享福點了點頭表示贊同道,“這次吃了教訓,他們下次,還會用更加隱秘的手法夾帶,所以,嚴查是必須的,然而,總會有一些漏網之魚的,不過,好在咱們還有實踐的一關,即便是他們的考試成績再好,在實際工作中不行,也只能說明他們是個廢物,實踐,纔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實踐纔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蕭反覆默唸了孫享福這句話幾遍,才點頭道,“正明此言說的好,但願這些考生能體會到你的苦心,實習的時候,能夠身體力行,多爲國家和百姓做好事。”

“當官的,始終是統治階級,讓他們個個都爲國家和百姓做好事,就像儒家一樣,把理想套進了現實世界裡,是不可能實現的。他們只要少作惡,少欺壓百姓,咱們這個國家,就不會差到哪裡去。”

即便是在文明程度遠超古代的二十一世紀,又有幾個官員是一心爲百姓服務的呢!虛榮,貪婪,奢侈,等等,是正常人都會有的情緒,誰也無法抹殺掉這些人類的情緒,只要大部分人身心是正的,不作惡多端,國家就還是能保持高速發展,不斷富強。

“正明說的是,有能力當官的,也未必都是好官,所以,你我還任重道遠啊!”

蕭和孫享福,只是在閒聊而已,卻是讓一旁的孔穎達即將他們的對話聽了個真切,內心裡的感悟十分之多。

儒家學說,就是個萬金油似的東西,他可以根據統治者的需求,改變自己的性質,只要他們一直把自己擺在服務統治者的位置,就肯定有統治者需要它。

而李唐王朝,看上去更加註重實踐,那麼,他以後講課的時候,就應該着重叮囑學生們,偏向實踐,從而,讓皇帝喜歡上他們儒家的這一套,從而改變朝廷上武夫橫行,像孫正明這樣的農家子弟都能當政的局面。

冬天大家衣服穿的都厚,八千人,光是搜撿一遍,耗時也不少,雖然提前了一個時辰就開始放學生進入考場,但開考的時間差點遲了,因爲,考生還要在並不熟悉的考場內找找到自己的位置,八千多個無頭蒼蠅在裡面亂拱的情況亂極了,而考場裡只有三十幾個監考的官員管理,弄了好半天,才理清次序,讓所有的考生找到自己的位置。

想到下午可能還要再來一遍,孫享福果斷去給李世民,讓他多調一營士兵過來,加開幾倍的搜撿通道,並且,儘可能的多派一些監考官過來,雖然他知道朝廷現在很忙,由於編制太緊的原因,各個官員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但可以讓他們先幫忙把考試的事情忙完,晚上再回去加班幹自己的事情嘛!

書信發出去後,孫享福纔有空巡視考場,看到許多考生抓耳撓腮的想答案,有些卻喜滋滋的不斷書寫,孫享福又不少欣慰,這就是他要的效果,而有些左顧右盼想要剽竊抄襲的人,最後無不是一臉懵逼的樣子,這就讓孫享福有些得意了。

想抄襲,基本沒門,別看左邊那人書寫的很快,人家考的是工科,第一道題,就是照着試卷上的文字,簡單的抄寫一段千字文,只要不抄錯,這一題就有滿分拿。

別看右邊那人不停的寫寫畫畫,人家考明算科的,有專門的草稿紙供其計算,你個考文科的,規規矩矩答自己的試卷吧,也就前面第一大題填空題,是好得分的題目,基本只要熟讀四書五經,看到了前後的提示,都知道中間一句說的是什麼。

從第二大題開始,就是默寫整段經典了,這可不是一般的難。

而第三題,則是作詩,平時有創作儲備的人,可以佔點優勢,沒有的人,只怕這一題就有些難得分了。

第四題是作文題,寫景,寫人,寫事,都可以。

第五題是策問,根據考卷上提出來的問題,回答解決的辦法,已經這麼做的原因。

三天六場,除最前面靠死記硬背就能得到一些分的題目之外,文科生要寫六首詩,詠六種東西,寫六篇文,表達自己對於文學經典的理解,還要爭對朝廷碰到的六種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寫出自己的應對之法,不是真正腦子好使,或平時有詩詞文章創作儲備的人,很難在三個小時內,把題目解答完,而且,最後還有一題可答可不答的選答作文題《對家鄉的暢想》

這讓大部分看到考卷的文科生都鄒起了眉頭。

“正明,咱們進士科的考卷,是不是太難了?”

“應該不會吧!這可是您跟孔祭酒一起出的卷子,而且,陛下和房相等諸多大臣都看過了啊!”

“是啊!可是,一個半時辰的答題時間太短,即便是老夫自己提筆去答,也只能做到勉強答完。”蕭有些愁眉苦臉的答道。

“矮子羣裡拔高個,反正整體分數低,也是從低分中取中高分者,我倒是覺得,這樣挺好的,讓他們答題的時候,也要想到取捨,要麼先答高分題,要麼先答有把握絕對可以拿分的題,要麼,是真的有真才實學,文思如泉涌的人,可以快速解答所有題目。”

第762章 出使大食第185章 去除枷鎖第468章 延津大火第564章 入城第132章 進了寶地第483章 調教李承乾第684章 滿載而歸第695章 怎麼纔能有驚喜第402章 迎新宴第494章 鋼琴和初級顯微鏡第266章 帳中敘話第407章 夫妻夜話定計第717章 到遼東第383章 搶風頭的車子第722章 遼東的養殖產業第562章 利益第150章 滿船寶第三十八章 不可磨滅的痕跡第515章 下一步的重心第436章 朝臣們的成長第四十九章 孫享福的治家之道第528章 孫魔王的鐵血教育第262章 一年升三爵第151章 臨走釣條魚第635章 小池和江河大海第118章 殺倭第352章 高句麗寇邊第331章 種花椰菜第119章 留在揚州?第425章 穩步發展第六十九章 改戲第561章 錯失第527章 進村第317章 逛夜市第470章 夜襲第337章 走進漠北第427章 開始圈錢了第155章 合作第302章 何人如此土豪?第331章 種花椰菜第467章 鏖戰第239章 特別行政區的構想第二十八章 拉個利益團體第662章 調整種植結構第208章 簡在帝心第232章 善陽的衣食住行第475章 假意談判第538章 烏龍般的彈劾第673章 恢復官爵第349章 崔氏的決定第194章 你不敢我敢第257章 回紇臣服第700章 歸家第687章 又見啃番茄第239章 特別行政區的構想第416章 看似溫和的策略第587章 世家的新經營模式第329章 演武環節第553章 國際借貸第617章 御駕到山南第587章 世家的新經營模式第506章 招股大會第332章 定下時間第414章 談妥第635章 小池和江河大海第518章 大明宮的設計第686章 世界逐漸清晰第274章 看了也不懂第八章 加夜餐第556章 抓捕第五十八章 開業前夕第159章 殺人第327章 從點點滴滴做起第657章 父子談心第574章 王浩之死第478章 城下圍殺第456章 戰局第334章 善陽勞教所第八十四章 佛與道第三十章 面聖第488章 春上的東北大地第308章 準備迎接第八十七章 講和第428章 渭南大勢第456章 戰局第191章 朔州的規劃第563章 相互說服第281章 金融體系的構想第261章 俘虜到善陽第二十二章 上衙第205章 動腦的習慣第766章 造聖計劃暴露第234章 東珠逛街有一些話,跟大家說說第184章 善陽縣候第464章 驚變第392章 文工團的構想第178章 達成協議第529章 向外開拓的能力第593章 來的都挺趕巧
第762章 出使大食第185章 去除枷鎖第468章 延津大火第564章 入城第132章 進了寶地第483章 調教李承乾第684章 滿載而歸第695章 怎麼纔能有驚喜第402章 迎新宴第494章 鋼琴和初級顯微鏡第266章 帳中敘話第407章 夫妻夜話定計第717章 到遼東第383章 搶風頭的車子第722章 遼東的養殖產業第562章 利益第150章 滿船寶第三十八章 不可磨滅的痕跡第515章 下一步的重心第436章 朝臣們的成長第四十九章 孫享福的治家之道第528章 孫魔王的鐵血教育第262章 一年升三爵第151章 臨走釣條魚第635章 小池和江河大海第118章 殺倭第352章 高句麗寇邊第331章 種花椰菜第119章 留在揚州?第425章 穩步發展第六十九章 改戲第561章 錯失第527章 進村第317章 逛夜市第470章 夜襲第337章 走進漠北第427章 開始圈錢了第155章 合作第302章 何人如此土豪?第331章 種花椰菜第467章 鏖戰第239章 特別行政區的構想第二十八章 拉個利益團體第662章 調整種植結構第208章 簡在帝心第232章 善陽的衣食住行第475章 假意談判第538章 烏龍般的彈劾第673章 恢復官爵第349章 崔氏的決定第194章 你不敢我敢第257章 回紇臣服第700章 歸家第687章 又見啃番茄第239章 特別行政區的構想第416章 看似溫和的策略第587章 世家的新經營模式第329章 演武環節第553章 國際借貸第617章 御駕到山南第587章 世家的新經營模式第506章 招股大會第332章 定下時間第414章 談妥第635章 小池和江河大海第518章 大明宮的設計第686章 世界逐漸清晰第274章 看了也不懂第八章 加夜餐第556章 抓捕第五十八章 開業前夕第159章 殺人第327章 從點點滴滴做起第657章 父子談心第574章 王浩之死第478章 城下圍殺第456章 戰局第334章 善陽勞教所第八十四章 佛與道第三十章 面聖第488章 春上的東北大地第308章 準備迎接第八十七章 講和第428章 渭南大勢第456章 戰局第191章 朔州的規劃第563章 相互說服第281章 金融體系的構想第261章 俘虜到善陽第二十二章 上衙第205章 動腦的習慣第766章 造聖計劃暴露第234章 東珠逛街有一些話,跟大家說說第184章 善陽縣候第464章 驚變第392章 文工團的構想第178章 達成協議第529章 向外開拓的能力第593章 來的都挺趕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