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九章 首相格局

“大哥哥,在想什麼呢?今天可是臘八啊,咱們一起去做臘八粥如何?正好做好了之後給二哥他們幾個留在長安的兄弟送點過去,還有就是老師他們,也要接到宮裡來聚聚了。”巧兮在李玄清身邊說了一大堆發現後者似乎一句都沒聽進去頓時拉着他的衣裳拖長了聲音道:“大哥哥,我說的你聽到沒有啊?”

“做臘八粥嘛,我都聽到了,放心好了,我馬上和你一起啊。”李玄清拋開腦海中的念頭拉着巧兮邊走邊道:“飛雪人呢,她怎麼不來幫忙啊?”

“飛雪姐姐回孃家了,下午才能回來呢。”巧兮忽然笑道:“不過我覺得飛雪姐姐此時回去似乎不是一件好事,慕容三哥這種做法我不贊同。”巧兮的意有所指讓李玄清點了點頭,不過隨即笑道:“那也不一定,等下午飛雪回來的時候聽聽她怎麼說。”夫妻兩人一邊說話一邊和旁邊的紫煙等宮女將臘八粥需要的各種作料和主糧都準備好,然後開始熬製臘八粥。臘八粥其實原本在這個時代倒也不是什麼流行的但是隨着李玄清夫婦每年都在宮中帶動,漸漸的在長安流傳開來並且開始伴隨着那些來往商人傳到帝國各地,熬製臘八粥的材料在如今也是各式各樣。巧兮這邊準備的也本就是隨便添加,本着好吃的原則。不到中午時分這足有幾十人份的臘八粥就熬製好,而旁邊御膳房那邊紫煙帶着其他人也準備了分量更多的臘八粥,他們那些是作爲工作餐送給值守宮中的御林軍吃的。

巧兮將這些臘八粥裝置好的時候,張天虎和馬老三也被接了過來,兩位老人這些年身體不太好,大部分時間都在修養,不過時值年關兩人倒是精神頭很好,一來都在逗弄着李玄清的三個兒女,天啓作爲長子此時已經十一歲了,很有大哥的風範,帶着天衡和天玉乖乖的待在馬老三身邊,見到李玄清和巧兮端着臘八粥走進來還過來幫忙。

“今天也算是過年了,兩位老師嚐嚐今年的臘八粥是不是和去年不一樣。”李玄清給兩位老人盛了一碗,巧兮那邊也給三個孩子盛了臘八粥,一家人吃完了臘八粥之後原本巧兮正打算讓人給徐天翔他們每家送一點,胡小四帶着一個人就走了進來。

“皇上,三嫂,喲,兩位老師你們也在啊。來來來,玉兒,過來看看四叔給你帶什麼好東西來了?”胡小四隨口和其他人打過招呼之後變戲法一樣從身後變出兩個小風車,遞給天玉和天衡一人一個笑道:“過幾天過年我可是給你們準備了好幾樣新奇的好東西,到時候來找四叔要啊。”

“好了,我說小四啊,你就別逗小孩了。你們談正事吧,我們兩個老傢伙帶着孩子先去曲江那邊走走啊。”馬老三認識胡小四身後的那人正是剛剛入京的幽州布政使張建忠,所以點點頭之後帶着三個孩子就走了。

“得了,過來坐吧。”萬福殿那邊給了天啓他們小孩子居住,所以李玄清和巧兮帶着兩人來到千秋殿旁邊的甘英閣,制止了張建忠朝自己行禮笑道:“建忠兄我們四月底一別沒想到今日一見這一年都快過去了吧。”

“啓稟皇上,確實是一年快要過去了。只是微臣這些天卻頗感度日如年,寸中確實很是焦慮。”張建忠苦笑道:“今日原本微臣打算去找首相大人,結果被胡將軍給帶到皇上這來了。不過這樣也好,正好微臣也想將心裡話說出來,不然微臣在長安只怕要睡不着覺了。”

“皇上,建忠兄今天打算來辭官的。”胡小四笑道:“他呀是被嚇到了。說是朝裡有人推舉他接任岑先生接任帝國第二任首相,執掌這第三屆內閣。結果岑先生還沒說話他自己倒先承受不住了。”

“哦,願聞其詳。”李玄清心頭一動,笑道:“建忠兄心裡到底是怎麼想的?還有這辭官是從何說起?真打算辭官歸隱?”

“皇上明鑑,建忠蒙皇上信任,出任幽州布政使之職,實乃是建忠之幸能夠爲國爲民盡微薄之力。只是這內閣首相確屬帝國中流砥柱,我一介寒門只怕難以勝任。而且最讓微臣不安的是——”張建忠看了看李玄清道:“此等大事應該是皇上乾綱獨斷,這樣才能夠避免百姓誤議。只是爲何會傳得沸沸揚揚?微臣在幽州尚且能夠聽到傳言,再這樣下去只怕會引起朝局動盪啊。到時候微臣之事尚小,但是帝國不穩朝局激變可就不是好事了。”

“建忠兄,你這是什麼思想?百姓議論也不見得就是一件壞事啊,百姓能夠議論說明百姓有進步,願意關心帝國的發展,這對於我們這些執政高層來說也是一個監督,防止有些人官做大了就得意洋洋,從而將家國百姓忘在腦後嘛。”李玄清聽了張建忠的話沉吟不語倒是旁邊的胡小四笑道:“難不成建忠兄這位帝國新秀也還有那種愚民好治的思想?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建忠兄對於即將開始準備推廣的政黨制度也持反對態度?”

“衚衕領誤會了,建忠可不是這個意思,政黨制度微臣贊同,這本質上爲天下百姓提供了另外一條晉升通道,一種實現理想和抱負的途經。而且這條道路更能夠契合百姓的願望,所以此舉是造福百姓爲帝國提供不斷前進動力和活力的制度,建忠就算是再迂腐這種眼界還是要有的。”張建忠搖搖頭肅然道:“至於微臣剛纔所言的關於首相人選在下面傳得沸沸揚揚實際上是另外的意思,因爲百姓和下層官員一旦對此事進行議論那麼必然會帶來結果,人心好惡各有不同,一旦沒有主流意見壓制的話那麼很可能越傳越走樣,參加的人越來越多也就會有可能被有心人利用。這和皇上頒佈的那種政黨宣傳競選是不一樣的,那種是放在臺面之上的公開競選,勝負都是光明磊落,但是這種暗地裡流傳的事情一旦被人利用必然造成不必要的動盪。雖然如今我大唐經濟發展日新月異,但是帝國境內畢竟還是有些不安分的分子,有一些前朝的遺老遺少,他們對於帝國的認同度到底有多少,沒人敢打包票,如果他們參與進來豈不是要造成一場混亂?,微臣不願見到我大唐如今大好的發展局勢因爲這件事被一些隱藏的敵人利用,自然也不想因爲自己而成爲帝國的罪人。微臣還是待在幽州吧,正好幽州那邊馬上要推進第二輪工業發展計劃了,微臣可是準備了一大堆計劃準備一一實施呢。”

張建忠的話透着誠懇但是巧兮卻在旁邊聽着笑着搖搖頭道:“布政使這些話無疑是爲國爲民的金玉良言,而且無論哪一條都讓巧兮敬佩異常,但是巧兮有句話還是想說,既然布政使大人知道帝國內部還有不安分分子,那麼藉此機會將其一舉都挖出來豈不是對帝國更有好處?爲何願意他們繼續潛伏以免在日後可能引起更大的隱患呢?”

“三嫂說的是啊,這些人只有露出馬腳來才能夠被繩之以法,建忠兄難道不明白?只有隱藏的敵人才是最可怕的敵人嗎?”胡小四見到了李玄清嘴角露出來的那一絲笑意,所以跟着巧兮後面問道。他本來對於這些政務不太感興趣,只不過玄影衛本身的任務就是確保帝國長治久安,加上之前的那些消息大部分都是玄影衛放出去的,所以纔會去找張建忠,本來他只是想探探張建忠的口風的,沒想到引來了張建忠的辭官。

“微臣自然也明白皇后娘娘的意思,只是看皇上這幾年富國強兵的舉動,和我大唐疆土一年比一年廣大的局勢可知,皇上這是打算儘快儘可能的整飭好帝國內部,然後開疆拓土爲百姓求得長久利益,所以此時能少一點動盪自然是最好。至於那些不安定分子的話要解決他們也不是沒有別的辦法。”張建忠的這一番話倒是讓李玄清點點頭,笑道:“建忠兄看樣子雖然孤處幽州一地但是時刻關心帝國大勢啊,這番話倒是說的不錯。”

李玄清對於張建忠的這種想法自然是頷首贊同,畢竟能夠李玄清雖然這幾年一直在主抓帝國內部的發展,但是大唐的這種持續擴張的勢頭卻從來沒有停止過,就算是西北那邊暫時偃旗息鼓,但是西洋那邊卻依舊是打的熱熱鬧鬧,海軍陸戰隊在天竺那邊大戰不輟,甚至在年底的時候總參還將第一營這樣的全能精銳部隊也調了過去。這種戰略佈局雖然看起來很隱秘,但是對於張建忠這樣的具有全局眼光的人來說卻不算什麼。只不過讓李玄清感到欣慰的是對方具有的這種顧全大局的想法。爲了帝國的安穩和經濟發展不受到其他的干擾,甘願放棄這首相大位,這讓李玄清看出了這位平日裡對於外事不聞不問一心撲在幽州事務上面布政使心頭的那種格局。而身爲大唐帝國的首相,執掌這前所未有的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帝國,所具有的的那種胸襟和氣度那種首相格局纔是最重要的。

李玄清對於張建忠很滿意,而且對方對於政黨制度的見解也是讓李玄清眼前一亮,所以在送走張建忠之後李玄清也沒離開甘英閣,獨自坐在那裡沉吟久坐。而巧兮那邊顯然也明白李玄清這一次只怕是要做出決定了,所以也沒去打擾他獨自離開。

不過巧兮在離開之後不久慕容飛雪就從孃家返回宮中,只不過巧兮卻見到她的臉色有點奇怪,再聯繫這幾天來對方的反應,心頭暗暗有了計較走過來笑道:“姐姐莫非是累了不成?要不吃點我和大哥哥中午熬的臘八粥?”

“妹妹就莫要打趣我了,妹妹七竅玲瓏,難不成還猜不到姐姐的難處?”慕容飛雪見到巧兮臉上的笑意,頓時有些尷尬道:“我這是真有難處,有些話不好說出口。”

“姐姐不好說那就我來說吧,姐姐是不是打算跟大哥哥說關於慕容三哥的事情?”巧兮笑道:“巧兮猜得沒錯吧?不過巧兮很好奇啊,這件事是三哥讓姐姐來說的還是別人?難不成是叔父?”

“這有區別嗎?”慕容飛雪苦笑道:“妹妹也知道,自從嫁到這皇宮,我一向都是隻過問皇室資產的那些生意,這樣的軍國大事我從來沒過問過,這時候貿然去和皇上說,只怕到時候原本只是建議都會引起誤會。”

“姐姐冰雪聰明自然明白大哥哥雖然平日裡和我們言行無忌,但是這等關乎帝國千秋大計的事情,他是絕對不會因爲親情就會做出出乎本心的決定的。”巧兮過來拉着慕容飛雪的手坐到一邊道:“叔父的這個辦法只怕未必是好事,實話跟姐姐說,原本大哥哥對於三哥去執掌內閣是沒有太大的意見的,雖然三哥和我們皇室是親戚,而且還是豪門子弟,但是畢竟他已經有了別的辦法去解決這些問題,但是姐姐今天回孃家只怕不是什麼好事,你想想大哥哥心裡會怎麼想?岑先生他們會怎麼想?剛纔胡大哥可是來過皇宮的。”

“那,巧兮,這件事該怎麼辦?”慕容飛雪低頭咬了咬嘴脣道:“其實三哥並沒有太大的心思去當這個首相的,之前他還跟我說過這件事,只不過我爹他,唉,就想着三哥能夠登頂成功。”

“喏,大哥哥就在甘英閣呢,只怕他現在也在等着你去找他呢。快去吧,只要把三哥的話轉述一下就好了。至於叔父的想法大哥哥心知肚明,你不說他也明白,不會怎麼樣的。”巧兮笑道:“只不過委屈三哥了,不過這樣也好,至少他還年輕,十年以後等到岑先生和副首相的那兩個政黨一旦成熟,三哥到時候直接加入必然能夠通過其他手段上去,到時候大家心服口服豈不是更好。”巧兮的這一番話倒是讓慕容飛雪臉色好了不少,朝着對方點了點頭轉身往甘英閣走去。

第二百九十二章 承前啓後(上)第一百三十一章 收復河西(二)第五百一十八章 正面交鋒第二百九十六章 儋州海戰(下)第五百零三章 疑兵孤軍第三百零八章 吐蕃來襲第四百四十六章 瀚海難幹(六)第三十六章 雙雄決鬥第三百零二章 西征準備第五百四十八章 中南半島統一進程第五十三章 天策建府第二百三十章 是非成敗第十五章 點化山賊第四十七章第六百零五章 海上游擊戰(中)第八十章 重騎營首秀第八十三章 疲敵之計第七十四章 新式火鍋第一百七十七章 南線佈局第五百四十四章 重工業的出路第三百七十二章 諸教隱沒(下)第三百四十五章 二路軍至第三百零七章 豐州新工業第五百九十三章 波斯造船廠第六百一十一章 一場屠殺第七十二章 平地驚雷第三百九十八章 于闐滅國(五)第一百六十二章 幷州事了第九十八章 趁亂打劫(上)第三百八十五章 拖後腿第五百一十九章 馬穆魯克的無奈第一百八十章 京杭大運河(三)第三百八十四章 北方工業帶第七十章 奔襲原州第九十八章 趁亂打劫(上)第三百三十一章 野火燒不盡第二百四十四章 渡江作戰第二百一十章 釣餌戰術(下)第十三章 三年學藝(中)第三百三十六章 孤城遙望玉門關第三百一十五章 整合國力(下)第九十章 名將悲歌第一百九十九章 綿州之戰(四)第一百七十九章 京杭大運河(二)第九十五章 城郊之戰(五)第八十三章 疲敵之計第五百四十五章 西北缺錢第五百二十章 持節巴格達第四百三十二章 分兵作戰第二百三十章 是非成敗第三百二十五章 新年計劃第二百零五章 胡小四的後手第四百七十章 俱毗羅之戰(下)第三百零四章 南詔分裂第四百八十七章 新的開始第二百八十八章 潯州之戰第四百一十五章 歸義軍的落幕第五百五十三章 帝國主義殖民時代第三百四十六章 肅州風雲(上)第三百四十九章 河西一統第四百九十二章 忙忙碌碌又一年第一百四十六章 河中大戰(一)第五十六章 鐵血戰魂第七十四章 新式火鍋第二百九十七章 出雲級的威力第五百二十章 持節巴格達第九十五章 城郊之戰(五)第二百五十六章 大祚榮的心思第五百一十一章 決死一戰(下)第二百六十八章 海軍艦隊編制和佈局第二百七十九章 世紀颱風第一百八十章 京杭大運河(三)第八十二章 夏州易幟(下)第一百五十四章 滄州之戰(三)第三百七十三章 上下離心第五百七十一章 新舊交替第四百章 突襲護密(上)第五百七十四章 接任大典第五百七十四章 接任大典第六十二章 同室操戈(上)第四百七十六章 遍地楚歌聲第五百三十二章 西北經濟發展計劃第三百七十章 諸教隱沒(上)第二百三十五章 登基開元(中)第四百九十五章 烈烈唐風第一百一十六章 整編授銜(下)第五百三十五章 俘虜比勝仗更重要第三百九十一章 千里奔襲(下)第四百四十一章 瀚海難幹(一)第五百九十一章 再論泰西局勢第二百四十六章 突襲洪州第五百三十二章 西北經濟發展計劃第三百一十五章 整合國力(下)第五百四十六章 大秦來使第一百三十二章 收復河西(三)第四百六十一章 水落石出(下)第一百零三章 關中發展(四)第三百四十六章 肅州風雲(上)第一百一十六章 整編授銜(下)第八十六章 草原故事
第二百九十二章 承前啓後(上)第一百三十一章 收復河西(二)第五百一十八章 正面交鋒第二百九十六章 儋州海戰(下)第五百零三章 疑兵孤軍第三百零八章 吐蕃來襲第四百四十六章 瀚海難幹(六)第三十六章 雙雄決鬥第三百零二章 西征準備第五百四十八章 中南半島統一進程第五十三章 天策建府第二百三十章 是非成敗第十五章 點化山賊第四十七章第六百零五章 海上游擊戰(中)第八十章 重騎營首秀第八十三章 疲敵之計第七十四章 新式火鍋第一百七十七章 南線佈局第五百四十四章 重工業的出路第三百七十二章 諸教隱沒(下)第三百四十五章 二路軍至第三百零七章 豐州新工業第五百九十三章 波斯造船廠第六百一十一章 一場屠殺第七十二章 平地驚雷第三百九十八章 于闐滅國(五)第一百六十二章 幷州事了第九十八章 趁亂打劫(上)第三百八十五章 拖後腿第五百一十九章 馬穆魯克的無奈第一百八十章 京杭大運河(三)第三百八十四章 北方工業帶第七十章 奔襲原州第九十八章 趁亂打劫(上)第三百三十一章 野火燒不盡第二百四十四章 渡江作戰第二百一十章 釣餌戰術(下)第十三章 三年學藝(中)第三百三十六章 孤城遙望玉門關第三百一十五章 整合國力(下)第九十章 名將悲歌第一百九十九章 綿州之戰(四)第一百七十九章 京杭大運河(二)第九十五章 城郊之戰(五)第八十三章 疲敵之計第五百四十五章 西北缺錢第五百二十章 持節巴格達第四百三十二章 分兵作戰第二百三十章 是非成敗第三百二十五章 新年計劃第二百零五章 胡小四的後手第四百七十章 俱毗羅之戰(下)第三百零四章 南詔分裂第四百八十七章 新的開始第二百八十八章 潯州之戰第四百一十五章 歸義軍的落幕第五百五十三章 帝國主義殖民時代第三百四十六章 肅州風雲(上)第三百四十九章 河西一統第四百九十二章 忙忙碌碌又一年第一百四十六章 河中大戰(一)第五十六章 鐵血戰魂第七十四章 新式火鍋第二百九十七章 出雲級的威力第五百二十章 持節巴格達第九十五章 城郊之戰(五)第二百五十六章 大祚榮的心思第五百一十一章 決死一戰(下)第二百六十八章 海軍艦隊編制和佈局第二百七十九章 世紀颱風第一百八十章 京杭大運河(三)第八十二章 夏州易幟(下)第一百五十四章 滄州之戰(三)第三百七十三章 上下離心第五百七十一章 新舊交替第四百章 突襲護密(上)第五百七十四章 接任大典第五百七十四章 接任大典第六十二章 同室操戈(上)第四百七十六章 遍地楚歌聲第五百三十二章 西北經濟發展計劃第三百七十章 諸教隱沒(上)第二百三十五章 登基開元(中)第四百九十五章 烈烈唐風第一百一十六章 整編授銜(下)第五百三十五章 俘虜比勝仗更重要第三百九十一章 千里奔襲(下)第四百四十一章 瀚海難幹(一)第五百九十一章 再論泰西局勢第二百四十六章 突襲洪州第五百三十二章 西北經濟發展計劃第三百一十五章 整合國力(下)第五百四十六章 大秦來使第一百三十二章 收復河西(三)第四百六十一章 水落石出(下)第一百零三章 關中發展(四)第三百四十六章 肅州風雲(上)第一百一十六章 整編授銜(下)第八十六章 草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