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章 分裂的帝國

陳篤竹原本不太夠資格參加這樣層次的家族會議,因爲他是旁族遠支,和陳篤敬等人已經出了五服,嚴格來說都不算是親戚了。

但陳篤竹是陳家在外的士紳階層的聯繫人,和荊湖,浙江,兩廣的士紳都很有交誼,而且和中山王府的海鹽生意也是他在料理。

這幾個月來,陳篤竹和徐演達,魏九真等人不遺餘力的宣揚南安侯,也是在這些地方替徐子先成功揚名,誅顏奇,斬首兩萬多築成京觀之後,各處的士紳結合此前的印象,對南安侯徐子先的觀感極佳,認爲這是宗室守護東南的最佳代表。

兩府在這一段時間,收到的類似反饋可是不少,士紳們代表的就是官紳階層,官員和士紳其實是一體的,在職的稱爲官員,不在職在鄉的就是士紳。官紳們對南安侯的讚賞和信任,反饋到了朝中,就使得兩府對徐子先的任用更無疑惑,很多官員已經在建言,建議兩府任命中山王徐子先爲荊湖兩路並閩浙地方的四路招討使,或招撫使,以這樣的名義使南安府軍能夠進入荊湖和浙西的山區中剿匪,越來越多的匪盜流寇已經使地方上治安極劇惡化,匪盜爲患,已經到了士紳感覺結寨自保都不安全的地步了。

很多荊南的大士紳跑到潭州去,其餘的躲在全州,郴州,永州,衡州,邵州這些荊南的城池之中。

中小士紳,要麼躲在縣城,要麼就在山中結寨,募兵自保。

荊南的情形其實距離崩潰不遠,官員士紳們也不全然是蠢貨,早就有人斷言,荊南就象是浸透了桐油的大草堆,只要被人拿火把一點,整個荊南七州,一軍,一監,三十七縣,就會全部燃起大火,這火一旦點起來就撲不滅,會將自己和所有的一切都燒光,破壞完畢,千里荒蕪,白骨蔽於野,這樣纔會完結。

徐子先已經進入各路官員士紳的眼中,在很多人看來,其不僅是守護福建的第一人選,也是平定整個荊南荊北和浙西匪盜動亂的最佳人選。

李明宇見陳篤敬等人沒有再說話,便是大着膽子道:“以我之見,明達給叔父們這樣的感覺,應該是其乃是白手興家,其官吏從屬,將領軍隊,財賦收入,皆是自家經營所得。齊王雖賢,其部曲,軍餉,官吏,皆朝廷配屬。若無朝廷支持,齊王殿下就無從展布,行不得快意事。而若明達願意,明天帶着部下坐船去京師見天子,他的部下也必定會跟着去的,這就是最大的區別和不同。”

陳篤敬聽到最後,板着臉喝道:“胡說什麼,你也跟着老大那混帳東西學壞了。”

李明宇可是嬌婿,陳篤敬一般都是以客禮相待,今天喝斥當然也是因爲李明宇最後的兩句話,對大魏朝廷和天子實在缺乏敬意。

只是雖在喝斥,陳篤敬臉上卻是泛起笑意,實在是因爲李明宇的話並沒有說錯,而且大有道理,這一下連陳篤敬心裡的迷惑也是解開了。

陳正志正和陳文珺進得門來,聽到父親的話,轉頭擠了擠眼睛,對陳文珺小聲道:“瞧瞧,這就是丈人疼女婿,罵女婿還把兒子給饒上當靶子。”

陳文珺差點忍不住笑,在此時,陳篤光撫了撫下巴上亂七八糟的大鬍子,兩眼裡顯露出掩不住的笑意,他大聲道:“這麼一說就很明白了,明達有自己的人馬,得了名義,更容易將地方治理好。若兩府真的將浙江兩廣荊湖兩路交給明達招討安撫,整個南方都能平靖下來,對大魏,朝廷,都是件好事。咱們昌文侯府,這一次真的是攀上了一門好親事。”

陳篤中也大爲興奮,說道:“明達和咱們文珺結了親,生下兒子,以他的德,才,地位,憑甚他的兒子不能入選到宮中教養?若復十年之後,文珺的兒子在宮中授了京兆尹,咱們陳家也出了半個天子了。”

這話算是把所有人最高的興奮點給說了出來,說白了,宗室現在無才,或者說,宗室所有的光彩都是在徐子先一個人身上。

二十出頭的年齡,已經做了這麼大的事業,而妻室陳文珺也是福建路,乃至在大魏全境都有名的文官封侯的世家,這樣的聯姻,必定叫所有人挑不出毛病來,而徐子先和陳文珺生下的兒子,必定是將來備選東宮的最強力的人選。

天子和趙王一直想用徐子威的兒子作爲備選,天子想借北伐提高聲望威信,然後辣手處置一些不聽話的官員,包括左相韓鍾在內。

而趙王一直在經營福建,鞏固後方,積聚人力物力財力,最重要的還是父子賢明,營造宗室第一的聲望。

這一切,除了北伐勝負未明外,其餘的經營,已經被徐子先打了個粉碎。

什麼賢王?海盜來襲,躲在福州不敢出來的賢王?

南安侯不過一隅之地,幾千府軍,就敢正面迎戰,誅斬盜首顏奇,斬首兩萬多級,加上此前的誅陳於泰,滅岐山盜等功績,說是宗室武功第一,沒有人敢懷疑這一點。

膽略,氣魄,還有經營東藩的理政經營之道,徐子先都是交出了叫所有人無話可說的答卷。

加上和昌文侯府的聯姻,一旦生下兒子,當然是抱養入東宮的最佳人選!

這就是陳篤中所言的,陳家原本不過是和一個有實力的國侯聯姻,卻不成想,陳篤敬的嫡親外孫,很有可能就是大魏的下一任天子!

當然這只是最理想的情形,陳文珺嫁過去,能不能在短期內懷孕,生的是兒子還是女兒,或是天子就硬抗着輿論,厚着臉皮將趙王的兩個孫兒接到京師,這都是未可預料的事情。

陳篤敬擺了擺手,笑道:“這些話說着太早,我們還是替明達高興就好……”

這時衆人俱是看到陳文珺跟隨在陳正志身後入了花廳,各人臉上都顯露出笑容,連官位最高,向來最爲矜持的陳篤禮都是向着陳文珺點頭致意……陳篤光更是大聲道:“按制,親王妃等同從一品,我等原本當按品官之制向王妃見禮,只是尚未親迎,只能先缺了這一禮,待王妃將來回門了,咱們再正式參拜了。”

各人俱是贊同,亂哄哄的答是,並且紛紛向陳文珺拱手致意。

在座之人,除了陳篤敬是從二品的國侯之外,其餘各人,最高不過四品或五品官職,多半是七品和八品,還有一些是隻有勳階,並無實職,其實就是普通的士紳罷了。

親王妃由於夫妻敵體,所以也就是從一品,按大魏制度,下階官員需對超過三階以上的上司行叉手長揖的參拜禮,本朝無大拜故事,按前朝規矩,則是在座之人,除了陳篤敬外,其餘皆當行跪禮。

陳文珺面紅過耳,羞不可抑,卻也只能還拜,向這些長輩還禮。

“叫你來,是和諸位尊長見一見。”陳篤敬用愛憐的眼光看着小女兒,說道:“你在家有爲父寵着,可以不理世務。到了中山王府,你是王妃,不光是明達的妻子,還得是他的賢內助。待人接物,要大方得體,獻言說話,要顧全大局。這樣,才能夠當一個好王妃,孩兒你記得了嗎?”

陳篤敬又道:“你要牢記,不要掉以輕心。妻子不賢,以致英雄豪傑創業中途壞事的記錄,史書上不知道有多少。”

陳文珺半蹲下拜,說道:“請父親大人放心,女兒一定輔佐中山王做一個賢王。”

“好的很。”陳篤敬笑道:“明達那邊有信過來,東藩的收穫也差不多了,再過幾天,他就要到福州來,親迎你到東藩去過門。”

這一下陳文珺無論如何也說不出什麼話來,只能垂首低頭,人們看到她潔白如玉的面孔和脖頸處都有紅潤之色,到這時,沉浸在興奮,還有對未來功名利祿幻想中的人們,才發覺眼前是一個多麼美麗的女孩子,陳文珺的美麗不是明豔漂亮,而是美麗中有端莊,五官搭配的好,乍看之下只覺得秀麗,仔細看下來,才感覺毫無瑕疵,擁有無可挑剔的內秀之美。

“明達真是好福氣,”陳篤光笑着道:“拜升王爵,可比金榜題名要風光的多。再娶文珺這樣的美嬌娘,人生無遺憾矣!”

……

“詔使到了。”

“看到船尖了。”

“哈哈,可算是來了,真是等着急死人了。”

說話的是李儀,孔和,傅謙等人,他們都穿着正式的大魏官袍,或是五品,或是六品,七品,每個人都是在臉上浮現着由衷的笑容,李儀更是兩眼中泛着淚花,他原本還想掩飾,後來屢屢拭淚,根本遮掩不住,索性也就由得去了。

孔和,傅謙,方少羣,陳佐纔等人當然也是極爲開心,不光是爲徐子先,也是爲東藩能獲得更快的發展,更大的格局,對他們本人來說,也是意味着更高的官位,更加能夠光宗耀祖。

這是人之常情,也是徐子先經常強調的事情。

海岸邊聚集了過萬人之多,大量的官員,官莊百姓,鹽場的吏員和工人們,碼頭工人和漁民,還有停泊在港口船隻上的水手們。

所有人都翹首等待着,每個人臉上都是洋溢着掩飾不住的笑容。

人們在交談,說笑,天氣很熱,李儀下令一些吏員帶着到附近的溪流裡取水,擔着桶不斷的送到人羣中,給那些老人和孩子不停的補充水份。

前來傳詔的是觀文殿大學士,翰林學士李瀚。

在海上,帆船吃風后速度並不慢,李瀚能看到船尖處的海水迅速分開,浪花拍打在木製的船身上。

一些海鷗跟着船在飛翔,在桅杆頂上飛來飛去,有時候水手會拋一些小魚,或是乾糧之類的吃食給海鷗吃,這些飛鳥便再也不肯離去了。

船身兩側一直有大魚跟隨着,到了近海地方,那些大魚在水面上跳躍幾下,然後潛入海面之下,很快就消失的無影無蹤。

李瀚是正經的北方士族出身,從小到大就未曾見過大海。若不是此次奉命出使傳詔,怕是還沒有這種機會欣賞,感悟天地合力創造的奇蹟。

沿途南下,李瀚感悟極多。一個正經的北方士大夫,視軍功來說是肯定誅殺東胡爲第一,其次纔是北虜,西羌,然後是北方的流寇,接下來纔是海盜。

但從津海登船之後,李瀚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着,從北方的海域抵南方海域,越近南方,海邊的貿易就越繁華,他看到無數港口,商船,無數水手帶着貨物駕駛着帆船駛向茫茫大海。

有好幾次,李瀚的座船誤以爲遇上了海盜,水手們驚惶失措,根本不知道如何是好,後來在抵福建海域時,詔使座船遇到了南安水師派出的戰艦護航,所有人的心才都是放了下來。

後來有一些商船靠過來,商人們向詔使問安,提起沿途之事時,衆人都是感受頗深。

在王直內附,南安水師興起之前,哪怕是在大魏近海,海盜也是屢禁不絕,一旦遭遇,輕則破產,重則破家,茫茫大海之上,想逃走都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到這時,李瀚才知道自己困於在北方的經驗,對南方和大海上的事情過於想當然和輕視,這種情緒北方的士大夫均有,不僅侷限於他這麼一個翰林學士,連同天子在內,其實對南方的事情都沒有太多在意,就算是韓鍾這個左相,所擔心最多的還是福州被破,宗室遇害,這樣大魏臉上無光,而南方的諸多商船,貿易,那麼多在海上討生活的人們,則往往是被忽略了。

李瀚深懷憂慮,他是君子,耕讀世家出身的士紳,其家族向來以忠誠出名。在天子受挫,很多世家官紳拒絕出任翰林學士時,李瀚毅然奉召入朝,其性格稟賦由此事可見一斑。

而到此時此刻,李瀚明知道朝廷經略海上已經晚了,但他還是忍不住感覺憂慮。

海上需要強大的水師,而且是朝廷管控的經制之師,並非現在這樣的侯府私軍。

當福船抵近港口時,從京師出來的翰林學士更是被驚住了。

龐大的磚石建築的港口,規模宏大,佔地極廣,沿着岸邊到處可以看到磚石結構的房舍,有的高達好幾層,簡直是李瀚未曾見過的奇景。

傳言中的開發失敗的荒島,似乎有人在這裡點石成金,用手指一點,一切都是天翻地覆。

李瀚從津海出發,途經登州,江陵,明州,沿途所見頗多,但津海已經殘敗,根本不成規模,如果不是王直的艦隊撐着,北方根本沒有象樣的船隊了。就算是在海上貿易的商船,多半出是王直養的船隊,北方的工商業和對外貿易已經萎靡不振很久了。

而江陵,明州,泉州,則是異乎尋常的發達,南北對比,給人的衝擊就特別強大。

北方的港口,殘敗,缺乏人氣,色周灰暗,大海彷彿都是灰黑色的。

到了江陵,色調明顯一變,整個市場都龐大很多,到處是船隻和擁擠的人潮,人們臉上掛着快活的微笑,力工和水手只顧賺自己的那份,商人臉上有一些擔憂的神色,但並不太明顯,只有船長等負責的人員,在駕船到大海上冒險時總會有些擔憂,還好,從江陵到明州和泉州,沿途上人們雖然都在擔心海盜,但明顯感覺南安侯府大勝呂宋二盜,給人們帶來的衝擊較大,使得很多人的膽子都變大了許多。

江陵,明州的繁榮已經使李瀚大開眼界,到了泉州時,看到的情形則是令他半響說不出話來。

泉州的繁榮對李瀚這樣的北方內陸人來說是完全顛覆性的,那一眼看不到邊的船隊,無數工人在搬擡着貨物,林林總總,想到的或是想不到的貨物均有,完全出乎李瀚的想象之外。

那麼多人,那麼多船,到處均是如此,泉州的港口綿延超過百里,船隻最多,人流最稠密的地方也有三個主要的港口,外圍的燈塔就有十幾座,從海外經過,遠遠就能看到燈塔的亮光,駛近一些,整個港口區就算在半夜還是燈火通明,因爲有大量的船主等着裝船出港,賺錢是不能耽擱的,泉州的官吏和百姓也早就習慣這樣的生活節奏了。

在港口內,李瀚也見到了平生最多的數量的異國人。

白袍包頭的天方人,黑膚白袍的莫臥爾人,還有黑瘦矮小的占城人,真臘人,安南人,這幾個地方的人不是太好區分。

另外三佛齊人,滿刺加人,也差不多是一樣的黑瘦矮小。

膚白而矮小的是渤海國人或是倭國人,他們之間的區別是倭人中有不少毛髮茂盛的,渤海國人則是毛髮少的多。

當然最容易區別的還是髮式,倭人的獨特髮式最好區別。

高大的,膚色白的異常的,穿着短袍,黃色頭髮自然捲區的是近幾十年纔出現的泰西人,也就是歐羅巴人,他們正在和天方人交戰,雙方的戰事已經持續了好幾百年,近幾十年來,歐羅巴人逐漸佔據了優勢,使天方人節節敗退。

在泉州當地官吏介紹的時候,李瀚幾乎是目瞪口呆。他自束髮讀書,熟讀經史和歷朝掌故,包括前朝文人的筆記,傳記,小說,幾乎是無書不讀,但此時此刻,他才知道什麼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海上的風浪,沿途的港口,黑壓壓的商船,來自無數國家的奇特人羣,這些景色,書本上怎麼能描述的出萬分之一的精采?

而當李瀚看着那些碼頭上的商人,帶着通事和那些外來的商人交流,甚至無需語言,用手式就能做成一筆筆買賣時,他才感覺到眼前推開了一扇窗子,一種前所未有的感悟涌上心頭。

整個帝國彷彿被人用刀劈成了兩半,一半是保守的,封閉的,被傷害和欺凌的,儘管用全國之力來供給,仍然千瘡百孔,不得不用一次軍事冒險來解決麻煩。

而在另一半,則是進取的,繁榮的,整個社會都是開放的,具有活力的。如果不是被沉重的賦稅傷害,並且被海盜和內陸的匪盜流寇影響,還有貪污的官吏巧取豪奪,無形中也在傷害着商業的活力,如果不是這樣,整個南方還會更發達和繁榮。

第五百二十五章 兵制第二百三十八章 招安可能第四百四十四章 豎旗第二百四十七章 巨盜授首第一百三十一章 情感第四十九章 威脅第四百六十四章 打響第五百四十一章 步戰第二百七十一章 變化第五百二十一章 牢騷第四百一十八章 變化之道第三十五章 軍訓教官第八十四章 軍營第三百八十章 還鄉第二章 河邊練箭的少年第三百二十章 開荒第一百零八章 戰陣第二百四十三章 方圓第五百七十六章 艦隊第三百章 白紙第六十六章 紅布第一百六十七章 說服第八十五章 權勢人心第二百九十一章 濟濟一堂第一百七十九章 斫大參頭第二百二十四章 憶昔第五百二十章 紅旗第二百一十九章 水手長第六章 司書帳吏第二百七十五章 嗚咽第二百零三章 返回第六十三章 團練使第五章 文學版第五百七十章 夏至第六十八章 開捐第四百一十二章 不信第二百三十二章 臨機決斷第九十六章 兄弟第二百七十七章 澎湖第六十二章 政事堂札第七十一章 變化第四十二章 敵蹤第一百八十七章 涼薄第一百九十七章 老相國第四百九十九章 復仇第四百五十六章 竭盡所能第二百八十二章 有罪無罪?第三十六章 更好第四百九十二章 指顧間事第二百一十五章 全作計劃第五百七十八章 見證第二百二十章 工業化第三百七十一章 捧刀人第五百五十章 危機第一百六十七章 說服第五十四章 祖訓第四百七十四章 中山王纛第五百二十一章 牢騷第四百九十四章 封城第一百六十二章 狂士第三百四十四章 鹽第三百二十章 開荒第二百七十四章 今不同昔第八十二章 求田問舍第二百四十六章 插翅難逃第四百一十章 崛起之路第一百二十五章 盡在不言第二百三十五 訓斥第三百八十二章 夜逃第三百一十二章 誘敵第一百三十九章 新年拜門第二百零三章 返回第七十章 暫且忍耐第五百零九章 開地第三百八十八章 燈塔第四百一十二章 不信第三百零九章 團結和衝突第五百三十二章 南海第三百一十七章 土著京觀第二百一十章 狂生第一百五十九章 瘋狂大參第一百零五章 危機第二百六十七章 不得快意第四百五十六章 竭盡所能第五十四章 祖訓第二百四十六章 插翅難逃第五百三十一章 海上第一百零五章 危機第三百三十五章 隱有唐風第四百四十一章 玄甲騎第三百四十三章 島上日常第五十六章 高山第二百二十章 工業化第二十五章 心有猛虎第一百七十章 踏天街第二百七十二章 出城第四十九章 威脅第一百九十章 馬政札子第二百四十章 風急第四十九章 威脅
第五百二十五章 兵制第二百三十八章 招安可能第四百四十四章 豎旗第二百四十七章 巨盜授首第一百三十一章 情感第四十九章 威脅第四百六十四章 打響第五百四十一章 步戰第二百七十一章 變化第五百二十一章 牢騷第四百一十八章 變化之道第三十五章 軍訓教官第八十四章 軍營第三百八十章 還鄉第二章 河邊練箭的少年第三百二十章 開荒第一百零八章 戰陣第二百四十三章 方圓第五百七十六章 艦隊第三百章 白紙第六十六章 紅布第一百六十七章 說服第八十五章 權勢人心第二百九十一章 濟濟一堂第一百七十九章 斫大參頭第二百二十四章 憶昔第五百二十章 紅旗第二百一十九章 水手長第六章 司書帳吏第二百七十五章 嗚咽第二百零三章 返回第六十三章 團練使第五章 文學版第五百七十章 夏至第六十八章 開捐第四百一十二章 不信第二百三十二章 臨機決斷第九十六章 兄弟第二百七十七章 澎湖第六十二章 政事堂札第七十一章 變化第四十二章 敵蹤第一百八十七章 涼薄第一百九十七章 老相國第四百九十九章 復仇第四百五十六章 竭盡所能第二百八十二章 有罪無罪?第三十六章 更好第四百九十二章 指顧間事第二百一十五章 全作計劃第五百七十八章 見證第二百二十章 工業化第三百七十一章 捧刀人第五百五十章 危機第一百六十七章 說服第五十四章 祖訓第四百七十四章 中山王纛第五百二十一章 牢騷第四百九十四章 封城第一百六十二章 狂士第三百四十四章 鹽第三百二十章 開荒第二百七十四章 今不同昔第八十二章 求田問舍第二百四十六章 插翅難逃第四百一十章 崛起之路第一百二十五章 盡在不言第二百三十五 訓斥第三百八十二章 夜逃第三百一十二章 誘敵第一百三十九章 新年拜門第二百零三章 返回第七十章 暫且忍耐第五百零九章 開地第三百八十八章 燈塔第四百一十二章 不信第三百零九章 團結和衝突第五百三十二章 南海第三百一十七章 土著京觀第二百一十章 狂生第一百五十九章 瘋狂大參第一百零五章 危機第二百六十七章 不得快意第四百五十六章 竭盡所能第五十四章 祖訓第二百四十六章 插翅難逃第五百三十一章 海上第一百零五章 危機第三百三十五章 隱有唐風第四百四十一章 玄甲騎第三百四十三章 島上日常第五十六章 高山第二百二十章 工業化第二十五章 心有猛虎第一百七十章 踏天街第二百七十二章 出城第四十九章 威脅第一百九十章 馬政札子第二百四十章 風急第四十九章 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