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正事

當時閩省赴京,主要的陸路線路當然是跟着驛站線走,經過建州出仙霞關,入衢州,沿兩浙路至長江,渡江過後沿運河線走,如此一路北上,如果是塘馬急報,都是在驛站換馬,每天走四百里左右,正好十天功夫可至。如果是四百里加急,一天可以走六七百里,一般都是兩府下的最緊急的軍令才這麼走,五六天功夫,可以從京師到福州。北上的商旅官員,一般都是坐海船北上,沿陸路走的不多,最多也就是到兩浙,江南會沿陸路走,但一路上江河很多,都是陸路走一段,再換成水船。

越州,明州,衢州,處州,直到杭州,嘉州,蘇州,潤州,江陵,這一路江河水網縱橫,商旅帶貨,基本上都是福州至浙西山區是走陸路,其餘的行程多半是在兩浙路和江南東路僱傭船隻,買貨賣貨,都是這般走法。

浙西,荊湖北路,荊湖南路的商人也會到福州,泉州這邊來做買賣,基本上是把本地的特產從陸路帶過來,順着閩江或連江到福州,泉州等地,做的是對外貿易的大買賣才值得這麼跑。

這也是谷口,水口和南安一帶地理條件重要的原因所在,外路前來,本路外出,這些地方都是水路和陸路的必經之途。

徐子先北上,倒不是太緊急,自然是不必沿着驛站策馬狂奔的趕路。

坐海船北上,一般二十天左右抵達,比陸路的日行四百里也就多十天時間,並不算太拖延,在費用上,那就省的太多。

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徐子先此行帶的部屬很多,陸路上走太引人矚目,不是好的選擇,另外海船北上,多帶的人手和水手一起水操船之術,就算武官不能成爲水手,但最少要懂行,這樣將來纔有資格在海上爭戰。

南海水營,在徐子先眼裡是重中之重,很多優秀的武官都會調入水營,水營最少要立兩個營,先在江上操練,慢慢到沿海地方行船訓練,直到澎湖,東藩。

這個打算一說出來,陳正賓和陳篤中都是瞭然了,陳篤中點了點頭,說道:“我明白了,岐山盜不除,海上五盜不除,明達你始終不能心安。”

陳篤中心道,一般的團練使,打了江灘一戰後,安心守備地方就是,或是多招陸營兵沿岸防守,海上五盜再強,也不太可能集結大軍來攻福州,岐山盜不過兩千人,團練應該不懼於陳於泰。

而徐子先卻是銳意進取,從現在的表現來看,怕是岐山盜不去南安,南安團練反而有攻打岐山的打算。

最少是把水營建成,沿江至海的封鎖,如果能做到,岐山盜也就不敗自敗了。

陳正賓也是理解了這一層,拱手笑道:“明達還真是銳意進取,愚兄佩服。可惜愚兄在澎湖幫不上什麼忙,倒是有一些積年的老水手,可供明達挑選,如果水營要人,可以到澎湖來,愚兄推薦一些真正的好手給明達。”

“那可真是感激之至,承情之至!”徐子先站起身來,畢恭畢敬的向陳正賓長揖一禮。

水手在福建實在太容易找了,這個地方只有東閩福州平原區有大片的耕地,其餘地方的土地都相當零散,多山多水近海,大量的百姓是在海里討生活,東洋和西洋各國,移民過去的大魏百姓,也是以福建路的百姓爲最多,二百多年間最少有過百萬人移居,現在連早期移民帶繁衍出來的,海外的漢人已經有數百萬人之多,在不少地方成了多數族羣,連國家都成立了。

但水手易得,真正的老手,好手,還是相對稀少。

就象是大魏人有幾個不會種田的,但同樣的田畝,會種的產量比不會種的要多出三四成,這就是各人的本事。

老資格的水手,很可能跑過海外,在海上最少十幾年時間,幾個老水手敢操控小哨船從晉江到澎湖和東藩,在後人看來可能是送死的行爲,但這種事在福建路太常見了,這些老水手可以在遇到強風后在海上漂幾天也不怕,這種本事也不是普通人能有的。

陳正賓說的好手,肯定是這種檔次的強手,如果水營一成立,能有高水準的水手加入其中,可謂事半功倍了。

“都是爲了福建路的百姓,我等爲官一方,理應爲百姓考慮。”陳正賓還了一揖,笑着道:“今天也是真的沒有想到,明達找我們居然是真的要談公事。”

徐子先笑道:“請期禮成後我就沒空再上門,要預備出海北上的事……”

陳正賓立刻道:“一會我下去就派人去澎湖,找一些老水手來給明達使,北上行程不要耽擱了,等明達回來,一切都迥然不同,這是大事,不要耽擱了。”

徐子先現在的勳階是勳位昭武將軍,官職是五品團練使。

從官職和職守來說都遠在林鬥耀之下。

如果襲爵成功,徐子先最少能夠與林鬥耀分庭抗禮,在官場上的職份也不會相差太遠。

“我想明達請我過來,應該不是一直旁聽?”林篤中笑着道:“不知道找我這個東藩防禦使,上寨指揮,有什麼吩咐?”

“九叔言重。”徐子先揖了一揖,說道:“我就是想打聽一下,東藩那邊的田畝情形如何,百姓是散居,沒有官府管制,日常生計,治安,文教,這些事,是怎麼處置的?”

“明達是做大文章的人……”陳篤中道:“這些事,說實話我都不是很放在心上。不過既然你問了,好歹能答一答。東藩東部俱是綿延不斷的羣山,密林不絕,羣山不斷,人蹤難至。只有少數的土人生蕃居於其中,大大小小有幾十個部落,十來萬人總是有的。朝廷早年也想剿滅,但生蕃各部往羣山中一躲,咱們大軍卻沒有辦法深處,補給,瘴氣,瘟疫,俱是大軍死敵。少量人馬進去,生蕃擅長弓箭射術,躲起來不斷襲擾,就算是披鐵甲的禁軍也不堪其擾。後來,朝廷乾脆就在西部沿岸,東藩西南地方几個有河流出海的水源地,建立了十餘個大小不一的軍寨,護住咱們的屯民就行了。這些軍寨,駐軍不到兩千人,統一由我這個上寨指揮防禦使來管,主要也是要防範海盜在東藩落足,不僅其順利補食補水,同時支應我朝廷水師,收容海難客商,保護從澎湖流落過來的大魏漁民,大約就這些事,說實在的,我在那裡,悶的要死。”

徐子先坐在陳篤中對面,很沉穩的聽着對方介紹,陳正賓臉上流露出同情之色,這個九叔少而聰慧,就是太過頑皮,所以文事不行,只能習武,考中武進士後,憑着陳家的關係倒也是扶搖直上,只是在東藩防禦使這種中層往高層過度的職位上已經好多年,看現在的情形,只要林鬥耀在,韓炳中在,還有趙王在,陳篤中也就只能繼續留在東藩,不要想調任或是升遷。

徐子先至此也若有所悟,怪不得陳家和自己結親也是要考慮再三,這門親事一結,和齊王,徐子先一脈當然是結下姻親同盟的關係,同時也是得罪了趙王一脈,蒲家,還有安撫使林鬥耀的勢力自然也是從中立到敵對,影響的可不是一兩人。

文官體系,陳家不懼任何敵手,武官體系自有規矩,制置使可以便宜行事,陳篤中要是不聽軍令,韓炳中這個制置使敢直接將陳篤中拿下,朝廷事後也只會默認。

畢竟武職官事權要統一,不能有太多掣肘,否則前線將帥無法帶兵。

“是我連累九叔。”徐子先只得再度起身,抱拳一禮。

“就算沒有明達。”陳篤中道:“我三五年內也不要想挪動,這事不打緊……說回東藩的事,那邊的商貿也談不起來,島民有萬餘人,就主要在東南沿海開荒種地,出產黃豆綠豆爲主,和澎湖相似,沿海土地貧瘠,出產不多。另外就是和生蕃貿易鹿皮,沙金,量也不大,抽稅當然也抽不起來。明達去了就知道,那邊的光景,比福州這裡差的遠了。我這個防禦使的官衙,都是和這邊的窩棚差不多……”

陳正賓含笑搖頭,九叔叫苦不是一天,主要就是想辭官不做。

昌文侯府的人未必要做官,辭職回家閒居,照樣是有權有勢的縉紳,而且近支族人每年在公中分得的紅利不少,陳篤中自己也有商號買賣,回家之後不知道有多悠閒快活。

但族中長者公議,陳家可以少一兩個文官,武職官畢竟太少,在這種亂世將至的時候,掌握軍隊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這一次和徐子先的聯姻,其實很多昌文侯府的族人也是基於這樣的考慮。

不管怎樣,有宗室近支侯爵加兩千人不到的精銳武裝,其重要意義比一府知府還要緊的多。

陳篤中想辭官回家享福,族中幾次會議都駁回了他,只能叫陳篤中繼續在東藩捱苦,抱怨當然也是由得陳篤中去抱怨,他行輩高,但年不滿四十,多吃幾年苦又怎麼了。

“我找九叔打聽,主要還是想試試看在東藩大規模種棉花……”徐子先解釋道:“福州這裡的地除了我自己的官莊外,幾乎都是有主之地。一買幾千上萬畝,乃至幾萬畝地,可能一兩年內財力允許,但我也不能這麼做。糧食是地方安穩的基礎,固然咱們能從浙西和荊湖南路買糧,但依賴他人總歸不好,無根之木難以存活。而且動靜太大,容易引發不該有的麻煩……所以如果棉田能擴大,在東藩開闢棉田總是好的。我是想知道,民力夠不夠,水源,光照,這些允不允許……”

第八十章 大葛小葛第三百六十九章 文告第三百零九章 團結和衝突第二百章 南薰門外第七十三章 招兵第七十一章 變化第四百四十四章 豎旗第二百八十章 澎湖募兵第二百五十四章 轟動第五百三十八章 激勵第四百三十四章 好地方第七十六章 昌文侯府第三百五十四章 不復爲敵第一百零六章 天方第二百零五章 帳目第二十九章 馬蹄金第二百五十二章 計功第三百三十一章 三步並兩步第四百九十三章 接令第四百六十章 斷壁殘垣第一百八十一章 死物第二百五十九章 不同第一百四十七章 上不封頂第一百三十九章 新年拜門第三百五十六章 武夫第三百四十二章 時隔千年的殺戮第四百九十章 置吏律第五百六十三章 掩護第二百七十章 悲天憫人第三百七十一章 捧刀人第二百三十三章 內核之思第三十六章 更好第四百八十四章 擒獲第五百五十二章 進軍第二百二十五章 知州第四百三十八章 擡箱進城第二百四十章 風急第九十五章 發餉第四百五十四章 失建州第三十六章 更好第二百一十二章 合作第五百二十七章 不滿第三百一十五章 摧毀第九十七章 同心第四百八十四章 擒獲第五百六十二章 上岸第三百五十三章 精巧的設計第二百一十八章 壓力第二百四十二章 破釜沉舟第三百零八章 潛藏的衝突第二百五十一章 大收穫第二百三十章 上寨之路第三百一十四章 村寨第五百四十七章 扭曲第四百七十章 悲切第二百六十章 上船第三百六十五章 回島第四百三十八章 擡箱進城第五百七十一章 美好第二百八十四章 一潭死水第五百零三章 信心第四十七章 承諾第四百七十五章 當務之急第二百二十三 變換立場第四百一十八章 變化之道第四百二十七章 分裂的帝國第五十二章 期許第四十六章 獲勝第四百四十章 奪人先聲第二百九十六章 送別第五百一十二章 北方客人第五百零七章 異國風俗第八十二章 求田問舍第三十八章 荒唐第二百九十六章 送別第一百九十九章 敕書第二十六章 得猛將第五百零九章 開地第一百九十章 馬政札子第一百零八章 戰陣第三百八十章 還鄉第一百八十五章 談妥第七十六章 昌文侯府第五百二十章 紅旗第一百四十八章 登船第五百零六章 步伐第二百三十六章 實力第四百零六章 水師戰法第一百四十九章 殘敗第二百零四章 千頭萬緒第三百七十一章 捧刀人第四百四十六章 取捨兩難第五百五十四章 藩國第四百四十三章 計劃和變化第五百七十七章 再造第五百六十六章 脫難第二百五十四章 轟動第四百六十九章 譁然第二百一十七章 捧殺第五百四十八章 破堡
第八十章 大葛小葛第三百六十九章 文告第三百零九章 團結和衝突第二百章 南薰門外第七十三章 招兵第七十一章 變化第四百四十四章 豎旗第二百八十章 澎湖募兵第二百五十四章 轟動第五百三十八章 激勵第四百三十四章 好地方第七十六章 昌文侯府第三百五十四章 不復爲敵第一百零六章 天方第二百零五章 帳目第二十九章 馬蹄金第二百五十二章 計功第三百三十一章 三步並兩步第四百九十三章 接令第四百六十章 斷壁殘垣第一百八十一章 死物第二百五十九章 不同第一百四十七章 上不封頂第一百三十九章 新年拜門第三百五十六章 武夫第三百四十二章 時隔千年的殺戮第四百九十章 置吏律第五百六十三章 掩護第二百七十章 悲天憫人第三百七十一章 捧刀人第二百三十三章 內核之思第三十六章 更好第四百八十四章 擒獲第五百五十二章 進軍第二百二十五章 知州第四百三十八章 擡箱進城第二百四十章 風急第九十五章 發餉第四百五十四章 失建州第三十六章 更好第二百一十二章 合作第五百二十七章 不滿第三百一十五章 摧毀第九十七章 同心第四百八十四章 擒獲第五百六十二章 上岸第三百五十三章 精巧的設計第二百一十八章 壓力第二百四十二章 破釜沉舟第三百零八章 潛藏的衝突第二百五十一章 大收穫第二百三十章 上寨之路第三百一十四章 村寨第五百四十七章 扭曲第四百七十章 悲切第二百六十章 上船第三百六十五章 回島第四百三十八章 擡箱進城第五百七十一章 美好第二百八十四章 一潭死水第五百零三章 信心第四十七章 承諾第四百七十五章 當務之急第二百二十三 變換立場第四百一十八章 變化之道第四百二十七章 分裂的帝國第五十二章 期許第四十六章 獲勝第四百四十章 奪人先聲第二百九十六章 送別第五百一十二章 北方客人第五百零七章 異國風俗第八十二章 求田問舍第三十八章 荒唐第二百九十六章 送別第一百九十九章 敕書第二十六章 得猛將第五百零九章 開地第一百九十章 馬政札子第一百零八章 戰陣第三百八十章 還鄉第一百八十五章 談妥第七十六章 昌文侯府第五百二十章 紅旗第一百四十八章 登船第五百零六章 步伐第二百三十六章 實力第四百零六章 水師戰法第一百四十九章 殘敗第二百零四章 千頭萬緒第三百七十一章 捧刀人第四百四十六章 取捨兩難第五百五十四章 藩國第四百四十三章 計劃和變化第五百七十七章 再造第五百六十六章 脫難第二百五十四章 轟動第四百六十九章 譁然第二百一十七章 捧殺第五百四十八章 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