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七章 見面

一羣羣海鷗在帆船頂部來回的盤旋飛舞,清晨時分,船上的伙伕奉命做飯給上船不久的逃亡將士吃,飯菜的香氣相當誘人,但沒有多少人能激發食慾。此時的禁軍將士已經過了逃亡後的興奮期,他們無比疲憊,根本連擡起手指頭的力氣也沒有,甚至他們也沒有了觀望海上情形的興趣,他們不是燕趙子弟就是河東代北人,從未見過大海,此前又是從海上逃命,原本相當興奮的情緒,在此時此刻也是低沉了下去。

有人想起同袍兄弟,想起自家隊官,想到親人朋友,很多河東代北人不光是將門,普通的士兵也是世代從軍,一都之中,很可能最少有十來人來自同一處,甚至是堂兄弟或表兄弟之類的親戚。

此次大戰,二十餘萬人只逃出了萬餘人,禁軍精華喪盡,這些將士也是失去了自己的袍澤戰友和親人,在此時此刻,他們躺在潮溼溫潤的甲板上,看着蔚藍的天空,感覺着身底處的搖晃,這是幾個月來他們感覺最安全,最安心的時刻,也是使他們能撫平創痛,想到親人和戰友的時候,在這種時候,很多人眼角在不停的流下淚水,有人悲泣出聲,甚至用拳頭捶打着甲板,那種傷心慘毒之態,令得所有府軍的將士和水手們爲之動容。

嶽峙也是堅守到最後一刻,當奉命與他一起結陣的所有人都上船之後,嶽峙在在最後時刻上小船逃離。

在他身後,當時尚有三千餘府軍在岸上,嶽峙原本不欲上船,要等府軍一併上船後才離開,後來還是被苦勸之後,半架着上了小船。

看到小船四槳翻飛之時,這位大魏太尉的心中,也是百感交集,不知道如何是想。

待近午時之時,從北方陸續也有船返回,整個上午船隊只接到不足百人,而胡騎也是往榆關遊弋追殺,能夠從這樣的羅網中逃出來的人,應該是萬中無一了。

就算如此,到午後,艦隊接到秦王之令,繼續停留一天,反正補給尚算充足,而東胡人又不能下海來,艦隊不僅停留,還時不時的往岸上發射八牛弩,令得胡騎不敢隨意行動追殺,到天黑前,還是有十來人不知道怎麼從潛藏地裡跑出來,飛奔至海邊,胡騎被八牛弩限制,距離較遠,眼睜睜的看着這十來個禁軍將士一路奔逃向海,最終被接上小船,小船在波浪裡起伏上下,很快遠去,很多追趕而來的胡騎發出懊惱和憤怒的叫喊聲,有不少騎兵開始在海邊飛馳,並且向各艦引弓,但在幾次牀弩的擊發後,這些騎兵感覺到了威脅,他們又被迫遠遠離開而去。

到第三天的近午時分,天氣異常和暖,很多禁軍將士經過休整之後已經恢復體力,但精神反而是越發的萎靡下去,只有當看到有袍澤獲救之時纔會爆發出一陣歡呼,但轉瞬也會平靜下去,到這個時候已經無有人再獲救,所有人都明白,除了極少數能從陸路跑到寧遠或榆關的幸運兒之外,被困的二十多萬人,包括少量的廂軍,民夫,禁軍主力,所有殘餘的力量,俱是在此了。

岸上的纛旗似乎多了不少,東胡騎兵也陸續超過了萬人,其中不乏披堅執銳的宮帳重騎,顯然是東胡也有大人物趕過來,身邊隨侍着主力。

這也並不奇怪,幾天時間過去了,突圍禁軍大體上要麼被殺,要麼被俘虜,東胡人只需留下少量騎兵搜索掃蕩戰場便可以了,餘事無需這些貴人大將們過問,他們從寧遠城側奔襲而過,應該是沒有找到機會……李恩茂和李健都在寧遠,這小城現在最少有五六萬人,想要強攻最少集結十萬主力還未必攻的下來,身後還有錦州城未被攻克,東胡人的損失也並不算小,再想強攻錦州和寧遠兩城,甚至是叩問榆關也是絕無可能,不光是兵力,士氣,體能,還有後勤,東胡一方也是到了崩潰的邊緣,再僵持下去,甚至胃口太大,此前吃下去的戰果弄不好得吐出來,那可就真的是得不償失了。

禁軍內部也是在盤點,萬餘殘兵,都頭以上的軍官只有二百四十餘人,其餘全部是普通的士卒,這二百四十多人中,都頭級別又佔了七成左右,到營指揮,軍都指揮級別的只有三成左右,管軍大將和廂都指揮乃至太尉,除了錦州城裡的李友德等人,萬人軍中,只剩下一個嶽峙。

嶽峙還是因爲臨危受命,被任命爲大軍臨時的統帥,身負重責,李國瑞臨衝陣前再三囑託,務必要多帶一些將士逃離,否則以嶽峙世代將門,國之大將,朝廷重臣的多重身份,絕無可能苟活到現在,不是陣前衝陣而亡,便是早就自盡身亡了。

從廂都到管軍大將,無一留存,隨軍文官更是紛紛自盡殉國,無一人投降或逃出生天,這亦是一個令人動容的數字。

隨軍的廂軍,民夫,也是多半陣亡了,逃出來的不足百人。

在統計之時,各廂都,各軍,各營,很多營一個人也沒有剩下,統計的禁軍武官叫了一聲又一聲,只在海上有空曠的叫聲,卻是始終無人迴應。

徐子先內心也是感慨萬千,不管怎樣,雖然在東胡入境,李開明攻克燕京之後,大魏的將門世家和文官世家都有不少選擇投降與東胡人合作,但在此時此刻,不管文武,殉國以全臣節的纔是主流,大魏中樞尚在,國家尚在,不僅有君臣大義,尚有民族之防,又彼此有血海深仇,如非到萬不得已,絕不會選擇倒向東胡人那一邊。

大將盡隕,連中層武官也是百不存一,到都頭級的才剩下二百多人,這可不是萬人軍中的二百多武官,是二十多萬大軍的二百多武官,還有幾十人是直接跟隨嶽峙,可想而知,若非是嶽峙逃脫出來,二十萬大軍能跑出來的武官,怕是連二百人也沒有。

“俱是忠烈!”徐子先聞報之後,也是大爲感動,拍擊船舷道:“回去之後,令軍政司和樞密院要從徵將士名錄,每個將士都有資格留下姓名,此後入忠烈祠,世代受到後人的祭奠膜拜,一年四季,香火不絕,家人後代,也理應受到撫卹照應。”

王直在一旁搖頭道:“朝廷的理念與殿下不同,將門受到的恩遇照顧,便是將門子弟殉國的酬勞,至於普通將士,減免賦稅,給軍餉俸祿,也就是賣命的理由了。更多的撫卹照應,那是斷然沒有的。”

徐子先冷冷一笑,說道:“現在幕府尚沒有餘力,只能等一等再說,過幾年之後,幕府是要將這事給做起來,從徵的北伐將士,除去隨徐子威逃跑的京營禁軍之外,能撫卹照應的,幕府絕不會忽略和遺漏任何一個!”

四周諸人俱是肅穆侍立,衆人俱知眼前秦王說到便是能做到,若禁軍也能如秦王府軍那樣,怕是戰力也會上去老大一截。

此時嶽峙未至,徐子先說這些話當然也不是要邀買人心,而是出於此時此刻的真情實感。

不論勝負,不管成敗,眼前這些將士和被殺戮殘害的將士都是漢家好兒郎,他們死難於國戰,理應享受到朝廷的優待,包括身後之榮,追奠,以及對他們家人的照顧。

若沒有這些,朝廷談什麼威信,地方又怎麼會不是一團散沙?

那些所謂的民族糟粕,苟且偷生的言論,一團散沙的民族性,不就是朝廷爲了便於統制弄出來的玩意?在平時徵重稅,禁百姓結社,禁民間尚武,對士兵的待遇等同於乞丐,戰死者沒有榮耀,也顧不了家人,到軍隊慘敗,士無戰心,地方無抵抗之力時,又反過來怪軍隊武力不足,地方沒有抵抗效死之心……真是什麼便宜都想佔足了,世間哪有這般道理?

“見過殿下。”

“見過太尉。”

此時此刻,嶽峙憔悴異常,與徐子先見禮之時,先抱拳躬身,待徐子先起身後他才後起身,禮節之上,相當的恭謹客氣。

嶽峙身上有創痕,數日夜指揮大軍突圍逃命,心理和身體都是受創頗重,而此時在船上見徐子先時,神色已經是相當的平靜淡然。

“此事只能是如此結果了。”徐子先對嶽峙道:“我們已經盡了全力,艦隊在海上也救不得人,消耗亦大,只能迴轉了。”

嶽峙沉聲道:“殿下和節帥並無天子和兩府安排,自行來救逃亡將士,我等獲救之人,還敢妄圖更多?只是可惜……”

嶽峙臉上顯露痛苦之色,甚至略顯猙獰。

消息不通,李國瑞和嶽峙等人完全不寄望於朝廷的救援,事情是很明顯的,禁軍主力被困,然後榆關,寧遠要緊,朝廷也會逼剩下的禁軍強行突破東胡防線,那也根本是辦不到的事情,所以他們根本未指望過援兵。

攻錦州的一役,傾盡全力的攻擊,所圖的是錦州城裡的那幾萬石糧,節省一些吃可以再撐一個月時間,甚至到四月時,到處都是野菜野果,大軍可以撐四十天以上的時間。

背倚堅城,挖壕自守,東胡人也是無法強攻下來,拖延時日之後,很有可能東胡人也筋疲力盡,耗光國力,不得不撤軍。

最後的結論當然是理想化了一些,事實上徹辰汗也不是那種虎頭蛇尾的人,就算得錦州糧食再拖一兩個月,最終的結果怕也是沒有太大的改變,但在李國瑞和嶽峙看來,總算是有一線生機,能搏總是要搏一下。

結果也是不如人意,大軍並未突破,只能再轉向從鬆塔諸堡間逃亡,也是僥倖逃出萬餘人出來。

嶽峙難過之處就在於此,若是早知在海邊有大量船隻來救,當初就不去攻錦州長壕,全軍主力攻鬆塔,哪怕死一多半人,總不至於只剩下萬餘人逃出來,最少也能逃出三四萬人,局面要比現在好的多。

就以朝廷來說,多二三十個軍的主力精銳禁軍,北方的防線壓力也是要減輕不少,也不會至躺倒挨捶,完全沒有還手之力。

嶽峙輕嘆一聲,情緒也是漸漸平復下來。

他和李國瑞也不是神仙,知道海上有這麼多艦船來救,這樣的事朝廷根本不可能去做,他們也未料想到秦王殿下會做這樣的事。

在此之前,嶽峙和李國瑞也是經常談起秦王,認爲是宗室的希望,將來大魏若扛不住壓力丟了北方,光復中心的希望,怕是就落在這位開府親王的身上。

但不論是李國瑞還是嶽峙,衆人均是沒有想到,秦王居然在此時就介入了北方戰場,這一次雖然只是海上行船,府軍只三千餘人上岸小試牛刀,但從秦王的調度和反應來看,果然也是對的起此前李國瑞的認可和讚賞。

對嶽峙來說,其也是對眼前這位開府親王充滿敬佩,同樣也是充滿好奇。

第二百六十一章 餘波第二百三十一章 艱險第一百六十一章 密計第八十章 大葛小葛第一百三十一章 情感第一百一十四章 箭雨第二百七十八章 巡縣第四百七十二章 玄甲騎第四百五十七章 第一都第一百一十九章 陣戰第四百八十八章 謀萬世第一百七十五章 白虎旗第一百七十五章 白虎旗第五十八章 岐州島第四百三十五章 合作第七十一章 變化第二百三十二章 臨機決斷第四百二十二章 議功第三百二十一章 豪情第四百七十二章 玄甲騎第九十九章 請纓第一百三十二章 年前第五百七十章 夏至第三百零五章 新社區第四百四十六章 取捨兩難第三十七章 暗流涌動第二百一十三章 拜會第七十六章 昌文侯府第五百零五章 巧遇第四百二十九章 島上情形第三百一十四章 村寨第二百五十七章 老幼之別第二百五十章 海灘上第三百三十四章 海外第九十四章 人心不同第一百五十七章 相公第二十五章 心有猛虎第六章 司書帳吏第三百三十三章 農官第三百四十五章 結晶第三百二十三章 島上風光第十八章 轟動各方第二百零七章 新卒第四百八十九章 且爭將來第二百二十六章 八牛弩第三百零七章 土著第五百八十章 隔河第五百四十五章 鐵人第一百零一章 試製第四百零一章 或給開府第一百一十七章 陣戰之法第二百六十八章 甘與不甘第一百零四章 暗巷刺殺第四百三十六章 類比第三百九十章 序幕第一百八十七章 涼薄第四百三十六章 類比第四百一十四章 各方第一百四十四章 正事第四百八十六章 開府親王第三百一十三章 上山第二百五十一章 大收穫第九十四章 人心不同第五十五章 再進一步第五百六十八章 接納第二百二十四章 憶昔第五百三十八章 激勵第五百六十二章 上岸第三百二十五章 帳篷第一百四十八章 登船第四百四十七章 斷舍離第一百九十五章 武人第一(今天更三章)第二百一十八章 壓力第四百章 去心魔第四百二十九章 島上情形第一百二十二章 冒起第八十七章 融入第二百二十六章 八牛弩第六章 司書帳吏第三百五十四章 不復爲敵第一百六十九章 天王像第三百八十二章 夜逃第七章 不是頑笑第三百六十二章 生存之法第五百五十二章 進軍第四百三十五章 合作第四百一十五章 露布報捷第一百六十二章 狂士第四百五十四章 失建州第八十六章 後宅第二百零六章 期許第八十五章 權勢人心第三百七十四章 推動第四百一十章 崛起之路同學一百五十一章 迫不得已第九十章 獻祭第三章 秀娘第三百三十九章 他們的道第一百九十一章 御筆
第二百六十一章 餘波第二百三十一章 艱險第一百六十一章 密計第八十章 大葛小葛第一百三十一章 情感第一百一十四章 箭雨第二百七十八章 巡縣第四百七十二章 玄甲騎第四百五十七章 第一都第一百一十九章 陣戰第四百八十八章 謀萬世第一百七十五章 白虎旗第一百七十五章 白虎旗第五十八章 岐州島第四百三十五章 合作第七十一章 變化第二百三十二章 臨機決斷第四百二十二章 議功第三百二十一章 豪情第四百七十二章 玄甲騎第九十九章 請纓第一百三十二章 年前第五百七十章 夏至第三百零五章 新社區第四百四十六章 取捨兩難第三十七章 暗流涌動第二百一十三章 拜會第七十六章 昌文侯府第五百零五章 巧遇第四百二十九章 島上情形第三百一十四章 村寨第二百五十七章 老幼之別第二百五十章 海灘上第三百三十四章 海外第九十四章 人心不同第一百五十七章 相公第二十五章 心有猛虎第六章 司書帳吏第三百三十三章 農官第三百四十五章 結晶第三百二十三章 島上風光第十八章 轟動各方第二百零七章 新卒第四百八十九章 且爭將來第二百二十六章 八牛弩第三百零七章 土著第五百八十章 隔河第五百四十五章 鐵人第一百零一章 試製第四百零一章 或給開府第一百一十七章 陣戰之法第二百六十八章 甘與不甘第一百零四章 暗巷刺殺第四百三十六章 類比第三百九十章 序幕第一百八十七章 涼薄第四百三十六章 類比第四百一十四章 各方第一百四十四章 正事第四百八十六章 開府親王第三百一十三章 上山第二百五十一章 大收穫第九十四章 人心不同第五十五章 再進一步第五百六十八章 接納第二百二十四章 憶昔第五百三十八章 激勵第五百六十二章 上岸第三百二十五章 帳篷第一百四十八章 登船第四百四十七章 斷舍離第一百九十五章 武人第一(今天更三章)第二百一十八章 壓力第四百章 去心魔第四百二十九章 島上情形第一百二十二章 冒起第八十七章 融入第二百二十六章 八牛弩第六章 司書帳吏第三百五十四章 不復爲敵第一百六十九章 天王像第三百八十二章 夜逃第七章 不是頑笑第三百六十二章 生存之法第五百五十二章 進軍第四百三十五章 合作第四百一十五章 露布報捷第一百六十二章 狂士第四百五十四章 失建州第八十六章 後宅第二百零六章 期許第八十五章 權勢人心第三百七十四章 推動第四百一十章 崛起之路同學一百五十一章 迫不得已第九十章 獻祭第三章 秀娘第三百三十九章 他們的道第一百九十一章 御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