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八十七章 修先賢祠的玄機

三百八十七章 修先賢祠的玄機

外行看熱鬧,只顧得羨慕嫉妒李大人今後要多麼飛揚跋扈;內行看門道,很多人又聯想起上個月沸沸揚揚的鹽漕府三家聯合彈劾李佑的事情。

這三家中,如今羅知府先升後抑,實際上成了明升暗降,丁運使被申斥自省,並被禁止插手地方政事,那瓜洲倉監倉主事顧山河又將如何?

衆人不禁齊齊將目光移向顧主事,只見他顯然也想到了什麼,臉色已是慘白。

果不其然,朱放鶴又繼續宣詔道:“瓜洲倉主事擅加損耗,構陷地方,要挾行事,着欽差查問,如實便革職拿進京論罪。”

衆人皆嘆道,這裡誰對誰錯並不重要,加點損耗算什麼大事?但重要的是顧主事太自不量力了,區區一個沒什麼品流的七品倉官也要摻進府城爭鬥,被朝廷爲了平息事態犧牲掉也是自找的。

顧山河猛然側頭去看丁運使,當初他也是受丁運使誘惑才參與進來的,但丁運使如老僧入定,哪還顧得上他。

丁運使倒也不是涼薄無情之人,不然揚州地處要衝,南來北往路過的官員多如過江之鯽,受過丁運使招待的沒有一個說他不好。

只是丁大人在京中自有門路,回頭可以寫幾分信搭救一下顧主事,畢竟顧主事也沒有幹出什麼傷天害理、十惡不赦的重罪。但於此時,又在欽差面前,沒法公然說出什麼的。

朱放鶴又對李佑道:“借貴縣縣獄用上一用。”李佑自然無不應允。

景和八年冬至節的揚州平山堂之會便落下了帷幕。確如與會的大部分人所想,不是什麼盛事,但成了奇事。

自今日起,在天下前五的大都會揚州城,十分罕見的出現了鹽運司和府衙齊齊靠邊的狀況,格局徹底變了天。

當然全是因爲有了強人的緣故,若無個人色彩極濃的李佑,也形成不了這種非常態的變異局面。

不過在歷史的長河裡,本次平山堂之會應該是默默無聞的,要徹底消失在記憶中。站在帝王將相的高度看,揚州城這點權力變革只是個連最小浪花都稱不上的事件,地方誌都不會記載。

但令何員外意料不到的是,他所辦的失敗聚會在後世文學史中卻被記了小小一筆。

本時空數百年後研究起景和年間的詩詞藝術,大概總要提上這麼幾句,傑出的詩人李佑自從到了揚州出任地方官,期間又承擔過泗州抗洪重任,對底層民生有了更深刻的感觸。以景和八年冬至節平山堂之會爲分界點,他的詩詞風格由浪漫主義轉向了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並重…

李佑仍是與金百萬同乘一船回城,在艙中拿着封賞誥書看了又看,真是來之不易吶。前有楊撫臺攔截,後有揚州三家偷襲,幾經波折纔到了手,還好最後結果不錯。

又提醒自己,明天要去縣公館欽差駐地,將那金書鐵券和鬥牛服領回來。

金百萬若有所思,彷彿對女婿又有了新的認識。

在天子即將南巡的背景下,沿途要地自然得委任於可靠之人。這個可靠不但是人品可靠,而且辦事也得可靠。此時排斥別人把江都縣完整的劃給李佑,意味着李佑深受皇室信賴啊。

不然李佑爲何品級都升到了五品,本職都同署揚州府了,結果還要繼續管七品江都縣和六品守備司?大概只因爲揚州城必然是天子南巡重鎮,所以要將李佑釘在這裡不動。

丁運使也是時運不濟,偏偏遇到了這個時機,只要他在朝中宮中的恩寵不如李佑,那麼他在天子南巡結束之前就沒有翻身機會,金百萬想道。

其實金百萬算是猜對了一小半,另一半原因是太后不願意提拔李佑。國朝風氣是以京官爲貴,太后不樂意將李佑調回京師,也不想提拔的過高,乾脆只升品級,而職務原地不動。

話說從三品參政、署理府事羅星野被迫割讓出江都縣後,在回城路上暗暗腹誹道,李佑的所作所爲和得到的權柄簡直就像是當年的鎮守太監!

昔年自從宣德朝起,有宮中外派鎮守太監到各地制衡監督文官的傳統,這便是鎮守中官制,不過崇禎朝後除了南京、中都、興都等地外基本沒有了。

客觀的說,李大人和鎮守中官從表面看起來確實很像。都是倚仗高層勢力強行楔入地方,都是地方各級官吏完全奈何不得,都是獨攬奉迎天子的權利和義務,就連以苛捐雜稅勒逼富戶、搜刮民財的舉動都很雷同。

但本質的區別在於,李大人畢竟是文官,政治需求與皇帝家奴太監們不同。爲了刷出政績和名聲,又將勒索來的財富轉移給了地方中下層百姓和讀書人,博出一個青天名號。

可李大人又是一個特殊的文官。他的出身註定了他不可能像進士同僚們一樣四平八穩、按部就班,只能另闢蹊徑。經過深刻的觀察歸納可以發現,李大人從京師到地方,做官風格極其太監化。

在京師內閣時,他充當了半個司禮監秉筆太監角色,到了地方,又形同鎮守太監,這都不是無緣無故的。

卻說消息傳到揚州城,這兩日街頭巷尾酒樓茶肆又熱鬧了一番。流傳最多的論調是:“誰說要廢黜李大人的?當今明君在位,賢臣當道,李大人這樣的青天,朝廷是看在眼裡的!”

老城區衙前街響起了驚天動地的爆竹聲,在四方士民的祝賀聲中,“江都縣縣署”牌匾被取了下來,換上了新制的“揚州府同知分署”。

在百姓口中,揚州便有了兩個府尊,羅參政被稱爲大太守,專管江都縣的李同知被稱爲小太守。只不過同知分署在百姓口語中仍舊習慣性的被稱作縣衙。

新署新氣象,雖然李佑不好意思將原縣衙大肆翻修一番,但楹聯匾額什麼的都是可以換一換的。

李同知大筆一揮,將大堂楹聯換成了“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至於後面二堂,換成了“流水聲中視公事,寒山影裡見人家。”

“委實妙哉!”師爺們對此讚道。

說白了楹聯都是給別人看的。大堂是審案和公開視事的地方,楹聯要親民一些;而後衙二堂是私人辦公和會客地方,堪稱往來無白丁,所以楹聯要自詡風雅,彰示品位。所以說做官容易,但想做好不容易,無數微小的細節都要面面俱到。

換了楹聯,李佑將四個師爺召齊了,又把縣丞和主簿叫過來,在後衙花廳內聚集議事。會議的主題是“打造和諧新揚州,迎接聖天子南巡”。

“欽差說了,如果銀錢無礙,預計明年三月聖上大婚,四月南巡祭祖。”李太守開門見山道:“我揚州乃是沿途重地,所以明年四月之前,一切公務都要圍繞南巡。本官有些想法,要與你們議一議。”

這幾個人早都熟悉了李大人做派,皆沉默不語,靜聽李大人發言。不是他們不積極,而是因爲他們都知道,如果李大人真心求教時,那用語大概是“爾等有何良策”、“爾等如何看待”之類的。

一旦他表示有些想法要議一議時,那就說明他已經心有定案,要先聽他說完,而後纔好補充。

李佑洋洋灑灑道:“本官以爲,當務之急是四件事。首先,修建御碼頭、御道、行宮,此乃迎奉天子駐蹕所必須也。

其二,整治城牆、小秦淮河兩岸和數條大街,展現當今太平盛景,以快天子之意,宣我揚州繁華。

其三,瘦西湖、蜀崗風景要重新營建修理,以娛天子耳目,宣我揚州名勝;

其四,修葺文廟、學宮,重立諸先賢祠,以結天子之心,宣我揚州教化。”

“東主英明!”“府尊英明!”兩種拍馬聲響起。

李大人便垂詢道:“此四件事,爾等有何見教?”

郭縣丞搶先道:“城東大碼頭人物雜亂,往來擁擠,故而御碼頭應當另尋地方。下官覺得修建在城北爲佳,一則北爲尊位,二則聖上自北而來,三則城北景色好,水道也通順。”

不等別人說什麼,郭縣丞又繼續道:“至於行宮,可依託城北天寧寺而建,一則鄰近御碼頭;二則有地利,無論進城還是去瘦西湖,皆兩便也;三則城中人屋稠密,城南有稅關,城東是大碼頭,城西水路不佳,建行宮皆爲不易,所以還是放在城北爲好。”

“好主意!”李佑讚道。

這郭縣丞心思不差,絕對是有備而來的,幾個師爺彼此對視一眼,也紛紛出起主意——

“瘦西湖至蜀崗,多是富商的地方,可叫他們各自整修園林橋榭,不須官府一分銀子。誰家景緻好,便請聖駕去遊覽,也夠他們榮耀一世了。”

“揚州自古也是文風昌明之地,可仿效蘇州府立賢人祠,將前賢羣英匯聚一堂,四時祭祀,彰顯揚州人文。”

聽到這裡,李佑忽然擡起手,“先賢祠各自分立,不要合在一起。”

莊師爺等人微楞,不太明白東主是何意思。立祠確實是一件能揚名的好事情,可獲得敬重先賢、重視教化等美譽。

但修建祠廟可都是要花銀子的,揚州有過那麼多名人,立上一堆祠廟耗費不知要多少,以後管理起來也麻煩,哪有立一個總祠省心省力?

李大人又道:“當然也不用像蘇州府那般湊出五百賢人,太多了,選出幾個極有名望的前賢即可,無非是個表徵而已。”

幾個師爺都不蠢,立即有就有所猜測。其它事情東主都讓大家暢所欲言,欣然從之,唯有這件事情具體拿了主意,這說明了什麼?這說明了東主心中,這件事的重要性相當高,未必比修建行宮低。

既然東主有主意,那就照辦罷,到底爲何東主如此看重此事先不管了。東主重視的事情,就是當幕僚該重視的事情,幾個師爺便拋開其它,商議起哪些先賢入選的事情。

“應當有漢之董子,此乃一代大儒。”崔師爺先提出一人。董子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也,擔任過江都國國相,大約現在的揚州太守差不多。應該是揚州城歷史上最早的賢人。

胡師爺撫須道:“城中北柳巷有董子祠,已經被鹽運司衙門佔地時圈了進去。”

李佑聞言便霸氣十足道:“既然如此,便移文到鹽運司,叫那鹽運司仔細翻修董子祠,四時開放。如若不肯,就叫運司將地方讓出來,若再不肯讓,就叫營兵去拆了運司外牆,打通董子祠道路。豈可讓先賢祠廟湮沒於衙署之中而不得聞乎?”

那可是煊赫的鹽運司…衆人齊齊無語,恍惚片刻,便放下董子祠繼續議論起來,“宋之三賢應該有。”

這宋之三賢便指的是擔任過揚州太守的韓琦、歐陽修、蘇軾,自從李佑剛上任時拿這三人糅合到一首詩裡諷刺羅知府,在揚州城裡便流行起了三賢的說法。

胡師爺對揚州掌故最熟悉,“城中原有歐陽文忠公祠,不過年久失修敗壞了。蘇子也在蜀崗上修了谷林堂,現在那裡倒有點祭祀香火,還有蘇子親手所書的殘碑存留。韓魏公則沒聽說過有祭祠之事。”

“歐陽文忠的祠在原地重建,蘇東坡的祠便建在谷林堂中。只是不知韓魏公官署所在何地,可尋訪舊址立祠!”

一直沒發言的江都縣主簿此時開口道:“唐代杜樊川傳下了揚州詩壇道統,也可立祠。”

杜樊川,杜牧也,用無數詩詞刻畫揚州的大詩人,說起揚州詩詞必然要先說杜牧。

但李佑卻一口否定道:“杜牧在揚州浪蕩無行,尸位素餐,於民無益,說是先賢有些過了,今次不必管他。”

聽到東主這話,衆人再次一愣。李大人同爲詩壇名家,這樣貶低前朝詩人,有點不合常理啊,同行相忌也不該是這樣的,那杜牧都是快一千年前的人了。

很快莊師爺突然先醒悟到了!其實是因爲杜牧沒當過揚州太守罷?董仲舒當過江都國國相,三賢都當過揚州太守,只有杜牧在揚州時只是個書記官。

東主蓄意藉着迎駕機會修一羣揚州太守的祠廟,原因就在這裡啊,不得不佩服!

第86章 真的寧欺白頭翁?五百三十八章 各有籌謀二百七十四章 大人千萬不要誤會二百三十四章 另闢蹊徑四百八十九章 不要傷了和氣第141章 所謂寬嚴相濟…第51章 天上掉下一個官位五百六十一章 管教第209章 一夜兩尚書五百八十章 這纔是屬於他的舞臺三百一十七章 三生作惡府縣同城六百四十七章 陰謀變陽謀四百三十五章 真是莫名其妙第77章 老同知酒令求巡檢二百六十五章 該守成了第145章 掛冠而去第68章 新官上任五百六十一章 管教六百二十八章 空城計五百八十九章 這纔是真戲肉二百六十五章 該守成了四百五十四章 再次進京二百六十章 李佑你這個混蛋四百七十五章 自己接自己的盤五百八十九章 這纔是真戲肉四百九十七章 京城刑名之權三百五十一章 請大人以蒼生爲念第165章 醜聞迭爆六百一十八章 各有不同第185章 有了個女兒五百零六章 比不過行事下限三百七十一章 紛至沓來的瑣事六百三十九章 怎能如此沒有節操第190章 踩出個什麼東西?!二百七十四章 大人千萬不要誤會五百五十四章 不足與謀也第94章 喬遷之喜前後第76章 錦繡胸懷報國恩…六百二十九章 貶低與捧殺上五百六十六章 這裡面有機會四百五十八章 廷推驚變第144章 米價的難題四百一十四章 二十四總商第177章 史上最誇張的評價第165章 醜聞迭爆二百二十五章 你還好嗎第38章 曲曲折折的糾結第208章 平靜的一天第150章 缺少了點安全感五百五十五章 敗三百五十章 此地古怪真多二百九十一章 姓李名佑字輔世二百六十四章 有失必有得五百一十三章 隨他去罷五百四十二章 兒女瑣事五百五十一章 你的乾爹是誰五百零三章 李氏風格的詭謀二百四十六章 去採風二百七十章 京察的影響第180章 李佑的春天?第80章 欺男不霸女第155章 相聲說不成便罵人二百九十章 各種苦惱的人們啊第40章 古人不可法也!六百二十章 要正確對待輿論第104章 險些名不符實了第183章 最後的瘋狂三百六十四章 就差死而後已了五百零二章 登聞鼓響了三百四十三章 俞琬兒的揚州行第207章 白撿了五百兩四百九十七章 京城刑名之權第190章 踩出個什麼東西?!四百九十二章 衆望所歸二百九十一章 姓李名佑字輔世三百零四章 盛名之下無虛士五百五十一章 你的乾爹是誰五百四十二章 兒女瑣事第145章 掛冠而去五百一十一章 明朗與失控三百六十七章 成交五百七十八章 需要教給他規矩五百六十章 真乃良師益友五百六十六章 這裡面有機會三百三十九章 風向徹底變了二百三十三章 來求我就好說二百六十七章 龐大的計劃六百零九章 冷熱不均六百零五章 短暫的平靜五百二十八章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四百六十七章 退一步海闊天空四百零六章 整飭鹽法事三百五十八章 想回來也不能回來了第118章 李佑的新官職第84章 談了感情談生意三百四十八章 人生處處有天雷六百零九章 冷熱不均五百零一章 兩種心思四百一十七章 橫生枝節三百五十二章 祖陵運河民生
第86章 真的寧欺白頭翁?五百三十八章 各有籌謀二百七十四章 大人千萬不要誤會二百三十四章 另闢蹊徑四百八十九章 不要傷了和氣第141章 所謂寬嚴相濟…第51章 天上掉下一個官位五百六十一章 管教第209章 一夜兩尚書五百八十章 這纔是屬於他的舞臺三百一十七章 三生作惡府縣同城六百四十七章 陰謀變陽謀四百三十五章 真是莫名其妙第77章 老同知酒令求巡檢二百六十五章 該守成了第145章 掛冠而去第68章 新官上任五百六十一章 管教六百二十八章 空城計五百八十九章 這纔是真戲肉二百六十五章 該守成了四百五十四章 再次進京二百六十章 李佑你這個混蛋四百七十五章 自己接自己的盤五百八十九章 這纔是真戲肉四百九十七章 京城刑名之權三百五十一章 請大人以蒼生爲念第165章 醜聞迭爆六百一十八章 各有不同第185章 有了個女兒五百零六章 比不過行事下限三百七十一章 紛至沓來的瑣事六百三十九章 怎能如此沒有節操第190章 踩出個什麼東西?!二百七十四章 大人千萬不要誤會五百五十四章 不足與謀也第94章 喬遷之喜前後第76章 錦繡胸懷報國恩…六百二十九章 貶低與捧殺上五百六十六章 這裡面有機會四百五十八章 廷推驚變第144章 米價的難題四百一十四章 二十四總商第177章 史上最誇張的評價第165章 醜聞迭爆二百二十五章 你還好嗎第38章 曲曲折折的糾結第208章 平靜的一天第150章 缺少了點安全感五百五十五章 敗三百五十章 此地古怪真多二百九十一章 姓李名佑字輔世二百六十四章 有失必有得五百一十三章 隨他去罷五百四十二章 兒女瑣事五百五十一章 你的乾爹是誰五百零三章 李氏風格的詭謀二百四十六章 去採風二百七十章 京察的影響第180章 李佑的春天?第80章 欺男不霸女第155章 相聲說不成便罵人二百九十章 各種苦惱的人們啊第40章 古人不可法也!六百二十章 要正確對待輿論第104章 險些名不符實了第183章 最後的瘋狂三百六十四章 就差死而後已了五百零二章 登聞鼓響了三百四十三章 俞琬兒的揚州行第207章 白撿了五百兩四百九十七章 京城刑名之權第190章 踩出個什麼東西?!四百九十二章 衆望所歸二百九十一章 姓李名佑字輔世三百零四章 盛名之下無虛士五百五十一章 你的乾爹是誰五百四十二章 兒女瑣事第145章 掛冠而去五百一十一章 明朗與失控三百六十七章 成交五百七十八章 需要教給他規矩五百六十章 真乃良師益友五百六十六章 這裡面有機會三百三十九章 風向徹底變了二百三十三章 來求我就好說二百六十七章 龐大的計劃六百零九章 冷熱不均六百零五章 短暫的平靜五百二十八章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四百六十七章 退一步海闊天空四百零六章 整飭鹽法事三百五十八章 想回來也不能回來了第118章 李佑的新官職第84章 談了感情談生意三百四十八章 人生處處有天雷六百零九章 冷熱不均五百零一章 兩種心思四百一十七章 橫生枝節三百五十二章 祖陵運河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