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6 王若歸朝,春宮待之

皇帝儀駕往上陽宮去,這絕對是一件頗爲轟動的事情。

神都政變以來,聖母皇太后遷居上陽宮,皇帝一家則返回大內居住。雖不說皇帝絕跡於上陽宮,但除了一些正式的禮節,基本上也是很少前往。

四月初,神都朝堂中甚至就皇帝需不需要晝夜問省而展開了一番辯論。最終的結果是,上陽宮偏在大內西側,出入都不從容,中使請安即可,皇帝不必親行,唯望朔參見而已。

但事實上,哪怕是望朔之日,皇帝也有各種各樣的事務操勞,入了一些禮日與羣臣一同入見,其他的時間則能免則免。

關於這一點,朝堂上以及坊市間也都是諱莫如深、少有談論。原因各自深知,說多了只是爲自己惹禍而已。

也正因此,皇帝突然往上陽宮去,很是引起了一陣關注以及各種猜測。

上陽宮門前,剛剛在政事堂早退離場的潞王李守禮身披甲衣,神情嚴肅的率領左羽林衆將士於此恭迎皇帝儀駕。得知皇帝往上陽宮來,李守禮又從羽林軍營中調來兩千甲士,緊急派駐各門,這種嚴陣以待的態度,也反應出皇帝與皇太后尷尬的關係。

其實不獨上陽宮防務加緊,皇帝儀駕出行的過程中,兩衙軍衆也在進行調度增派。

皇帝儀駕行出大內時,左衛大將軍、觀國公楊嘉本親自負責調度皇城與上陽宮之間的道路防務,諸南衙將士於此集聚巡防。另有右羽林李多祚親自負甲,跟隨皇帝儀駕進入上陽宮範圍。

經過這一輪人事喧譁,上陽宮觀風殿母子相見的時候,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個多時辰。儘管見面之前氣氛肅穆緊張,但觀風殿中相見的情景卻並不怎麼嚴肅。

李旦遣退隨員諸衆,隻身登殿。而殿中的皇太后見狀後,也着令殿中拱衛的左羽林衆將士退出殿外,只留下潞王李守禮並幾名女官宮婢在侍。

“兒性簡陋,無令纔可稱,監國負大以來諸事勞碌,竟難得閒暇勤拜阿母,思之慚愧,請阿母恕罪。”

登殿後,李旦先作莊重見禮,並沒有急於起身,拜在地上沉聲說道。

皇太后並沒有端坐在席,而是側立於席榻之外,聞言後只是微笑道:“皇帝身領天下之人,事系萬民福祉,庭戶之內的私禮,不必過分在意。你母暇年悠長,起居順遂,身左不乏親員陪伴,於情也並不單薄。”

說話間,皇太后看了殿側扶劍而立的潞王李守禮一眼,神態欣慰。李守禮則微微欠身,望向皇帝的眼神則就有些不近人情,明顯還在介懷剛纔政事堂之事。

之後各自分席而坐,皇帝入席之後,先是沉默片刻,然後才徐徐開口道:“雍王新功於青海,家門得此壯士,誠是可喜。兒此次入宮來拜,也是爲賀阿母教養得人,雍王器量宏大,誠是家國瑰寶。阿母養成如此秀才贈使於我,兒思之亦身懷感激。”

聽到皇帝這麼說,武則天也笑道:“此種聲言,聽聞不只一遭。雍王入世以來,事蹟多能迎合衆望,這一點確是不俗。皇帝但得善用此家國寶器,可以無患所報。”

“在私親員和睦,在朝君臣分明。有此大器子侄,兒確是欣慰不已。只是雍王此番創功,人事參言諸多,兒一時間難作取捨,所以前來請教阿母。”

略作寒暄後,李旦便將來意道明,講到這一點,也不作避諱,視線看了一眼仍對他有些薄怨的侄子李守禮,然後繼續說道:“政事堂情勢躁鬧,想必潞王也有回報。兒對此難作曲隱,只能慚愧言之,領事以來無有創建。

爲上者,唯患臣員不器、無功可使,文武爭進,內外勤勉,纔是真正的治世景象。兒身受父母寄託,竟因大臣之功而困擾不已、朝情不定,實在羞愧難當……”

武則天聽到這裡,望向皇帝的眼神也略有複雜,沉吟半晌後纔開口道:“爲君爲主,誠需廣納才士計策、兼聽博採,可免於行差踏錯。但在此之前,最根本還是要自己腹懷定計。大至一國,小到一家,都有經營之道。此道此計,不在別者,唯在主君。

順我命者能更益我計,逆我命者則亂我經營,利害之間的取捨,便是用、黜權衡的尺度。人能或不能、德或不德,且付輿情公論,由人齒慧消磨,不必過分在意。千人則千面,千事則千計,唯篤定於一,才能策用全力。”

聽到這番語重心長的話,李旦起身作拜,不無感動道:“阿母授我駕馭道理,兒真是感動。守此規矩之言,盼能有益人事。”

“那麼,對於雍王之功,你是否已存定計?心中有定,兼聽愈明。心中無計,則越問越盲。”

武則天接着又發問道。

李旦聽到這話,先作張口欲言之狀,但視線餘光掃到潞王,卻又將話語按捺下去。

“潞王且入殿外直守。”

武則天將皇帝這小動作收在眼底,於是便擡手說道。

李守禮雖然有些不情願,想聽一聽皇帝心裡打得什麼主意,但還是不敢違背祖母的意思,只能叉手告退。

直到潞王退出了殿堂,李旦復歸於席中,深吸一口氣,彷彿做了一個重大的抉擇,開口沉聲道:“羣臣聲計不論,兒想將雍王召回朝中,入居春宮,儲嗣待之。”

皇帝這番話一講出口,整個殿堂中霎時間一片死寂,那些在侍的宮官宮女們一時間都瞪大了眼,乃至於忘了呼吸。至於武則天,一時間神情也是僵在臉上,明顯是因兒子所言而感驚愕。

“眼下唯我母子,這是你真實所想?”

半晌後,武則天才又開口說道,問話的同時,視線也死死盯住了李旦的臉龐。

“兒有此想,並非短時。年初革命之際,已經有此設想。”

李旦講到這裡,先是自嘲一笑,然後便又說道:“眼下母子私話,諸事不必諱言。兒自知才器淺拙,由始至終,都不在阿母胸懷大略之內,唯是時勢所逼,不得不暫充時位。垂拱以來,人事妖異,兒與阿母雖然同居禁苑,但情義日遠,思之心痛,痛徹心扉……”

眼見到皇帝一邊說着,一邊眼中有淚光閃爍,武則天一時間也不乏慚色,視線遊移片刻,有些不敢直對皇帝的眼神,語調也因此顯得有些發虛:“你知時勢所逼,你母……”

“兒子明白,所以對阿母雖然有怨,但卻無恨,哪怕、哪怕……”

李旦言及於此,情緒激動的有些說不下去,擡手覆面、深作呼吸,好一會兒之後才放下手來,語調更顯真摯:“即便此前不知,但今番入事,屢遭強臣挾我,更能有感阿母當時諸多的不得已。如今身同此困,兒終究不比阿母風格手段,唯是情怯慎思,不敢闊步勇行。”

“雍王才大桀驁,以阿母之嚴格,尚且失於控御。兒纔不及於中人,實在不能從容使用如此重器。我本無貪權戀勢之想,只因人勢相逼,身不由己。即見家國有此良選,也實在不願強阻……”

李旦再次起身,神情中既有幾分蕭條,又不乏期待,他擡頭望着母親,接着說道:“我有意授位雍王,但此計頗違朝野許多人情。雍王風格嚴峻,不容異己,家國或因此得益,但羣臣亦不免因此恐懼。國本遞授,乃家國根本大計,如果沒有阿母的支持,兒恐此議驟起便要廢於朝堂,或將更傷雍王聲勢,所以求告阿母……”

李旦一番情真意切的講述,武則天聽到這裡,已經從最初的驚愕中反應過來。她眼眸微閉,但眼簾開合之間精光流溢,一時間彷彿又回到了那個大權在握的聖皇狀態。

如是良久之後,武則天突然驀地一嘆,身上凝重感散去,擡手擺了擺,對李旦說道:“皇帝且去,此言只作未聞。”

“阿母,兒是真的……”

李旦聽到母親拒絕他的提議,一時間也是一愣,但很快便又疾聲道。

“住口罷!你母老而未癡,不失輕重之計。”

武則天擡手拍案,神情已經有了幾分冷峻:“雍王一旦在主春宮,情勢不是你能控御。你……”

“阿母竟真的如此絕情?”

李旦這會兒臉色也變得悲愴起來,乃至於有幾分扭曲:“民間尚有老母愛幺兒,我究竟是怎樣的拙劣孽種,竟如此的不容於阿母?兄妹爭愛,我自認性拙不能討喜,雖有傷心,不敢爭議。但雍王……我纔是阿母孕生的骨肉!慎之小子心腸何種,阿母今日已經至此,難道還存奢望?”

李旦這會兒已經沒有了剛纔的情真意切,反倒有幾分竭斯底裡的焦躁:“當下所臨妖異局面,概阿母一手造成!我本無權骨,更無權欲,今日所求,只是一線生機,阿母還不肯予?

雍王若真有享國大器,我請願推位讓之。爲家國計,但得唐業永守,一身榮辱可以忘懷。但我兒女無辜,我不能、不能……你們祖孫親親相守,偏我是個情外邪人?是要作定計議,將我逼入絕境?”

0832 遣離京畿,別置外州0438 代王驕盛,忍讓爲上0011 仁智院家人們0407 嫁女驟顯,爵封縣男0993 情緣玄妙,知錯難改0376 紈絝衛府0104 王居大不易0803 戚族有防,國法大善0475 帶甲之士,俱仰代王0200 捐麻入社,義氣感召0598 往所仰望,必使匍匐0474 子孫如此,卿等羨否0275 訪才若渴,求婚似疾0902 贊普成年,幾分肖我0386 昇仙太子,羽衣控鶴0501 密令在手,謀殺懷義0555 一步登天,江山爲靠0785 監國元嗣,仁恩普施0425 禍延深宮,三思殺女0327 南省氣象0420 親徒齊聚,環拱宸居0825 仁願辱我,我恆辱之0037 春官武承嗣0747 神都徵募,以定賊胡0834 科舉糊名,公平任選0465 大事將興,和氣無存0492 赤子情懷,知足不爭0158 親席乏人,王能補此0063 明月暫未有0602 青海軍使,慕容復國0061 佳人再贈香0983 暗潮涌動,禍福自度0187 立筆爲聘,定此良緣0861 人間正邪,不在私計0319 巽郎才壯0921 御駕親征,收復青海0986 內苑閒趣,璞玉磨劍0161 宰相薦才0886 情多累人,羞於歸宮0433 代王威重,徇私竊功0758 池魚入江,廬陵歸國0715 二王三恪,淵源何出0594 百年血淚,聚此一嶺0492 赤子情懷,知足不爭1046 社稷功士,禍國賊員0035 嬌花藏毒0185 嗜色如命是人情0407 嫁女驟顯,爵封縣男0071 音聲細題0121 徐敬真引誣0110 託事獻命0521 西京動盪,百坊互攻0561 豪商入府,犬馬效勞1020 朝議未定,民聲先傳0331 自視甚重,目人爲輕0174 天恩浩大,不敢辜負0557 百萬巨資,不抵德音0168 大凶出洛,人共殺之0890 人情長久,取捨恰當0029 李氏爲上0607 立約結社,僱胡殺胡0579 胡酋出降,突厥勢崩0670 王教昌明,我亦渴慕0481 殿下薄情,上官明志0034 狄公滿腹荊棘0321 來君珍重0677 茶馬商貿,西康爲國0705 亂起宸居,妖氛再興0539 既難爲敵,投身爲用0987 外苑置業,夫妻同心0786 欲圖中興,仁術難仰0855 天不棄我,君不棄我0817 聖人英明,不容邪祟0205 不爲我用,則必殺之0210 笑入胡姬酒肆中0809 幸逢明主,執法不阿0289 竇七入彀0946 天時在我,應時而興0438 代王驕盛,忍讓爲上0701 幽州都督,東夷都護0153 則天門前,死機隱現0755 權出於我,當重其位0174 天恩浩大,不敢辜負0517 眩於名實,不知所守0243 千金於世,需傍大枝0273 男兒有淚不輕彈0213 珠玉散盡,只爲彰才0925 英主名臣,相見兩歡0940 功成此役,揚威此役0991 一牛蹣跚,羣兇爭啖1043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0477 徐娘假子,披麻而行0375 魏王贈刀,砥礪代王0353 勢術門庭,自非良配0761 迎駕不犒,易幟勤王0037 春官武承嗣0132 老馬不行,非是良驥0112 神都水深0031 不是一路人0091 恩賜瑞物
0832 遣離京畿,別置外州0438 代王驕盛,忍讓爲上0011 仁智院家人們0407 嫁女驟顯,爵封縣男0993 情緣玄妙,知錯難改0376 紈絝衛府0104 王居大不易0803 戚族有防,國法大善0475 帶甲之士,俱仰代王0200 捐麻入社,義氣感召0598 往所仰望,必使匍匐0474 子孫如此,卿等羨否0275 訪才若渴,求婚似疾0902 贊普成年,幾分肖我0386 昇仙太子,羽衣控鶴0501 密令在手,謀殺懷義0555 一步登天,江山爲靠0785 監國元嗣,仁恩普施0425 禍延深宮,三思殺女0327 南省氣象0420 親徒齊聚,環拱宸居0825 仁願辱我,我恆辱之0037 春官武承嗣0747 神都徵募,以定賊胡0834 科舉糊名,公平任選0465 大事將興,和氣無存0492 赤子情懷,知足不爭0158 親席乏人,王能補此0063 明月暫未有0602 青海軍使,慕容復國0061 佳人再贈香0983 暗潮涌動,禍福自度0187 立筆爲聘,定此良緣0861 人間正邪,不在私計0319 巽郎才壯0921 御駕親征,收復青海0986 內苑閒趣,璞玉磨劍0161 宰相薦才0886 情多累人,羞於歸宮0433 代王威重,徇私竊功0758 池魚入江,廬陵歸國0715 二王三恪,淵源何出0594 百年血淚,聚此一嶺0492 赤子情懷,知足不爭1046 社稷功士,禍國賊員0035 嬌花藏毒0185 嗜色如命是人情0407 嫁女驟顯,爵封縣男0071 音聲細題0121 徐敬真引誣0110 託事獻命0521 西京動盪,百坊互攻0561 豪商入府,犬馬效勞1020 朝議未定,民聲先傳0331 自視甚重,目人爲輕0174 天恩浩大,不敢辜負0557 百萬巨資,不抵德音0168 大凶出洛,人共殺之0890 人情長久,取捨恰當0029 李氏爲上0607 立約結社,僱胡殺胡0579 胡酋出降,突厥勢崩0670 王教昌明,我亦渴慕0481 殿下薄情,上官明志0034 狄公滿腹荊棘0321 來君珍重0677 茶馬商貿,西康爲國0705 亂起宸居,妖氛再興0539 既難爲敵,投身爲用0987 外苑置業,夫妻同心0786 欲圖中興,仁術難仰0855 天不棄我,君不棄我0817 聖人英明,不容邪祟0205 不爲我用,則必殺之0210 笑入胡姬酒肆中0809 幸逢明主,執法不阿0289 竇七入彀0946 天時在我,應時而興0438 代王驕盛,忍讓爲上0701 幽州都督,東夷都護0153 則天門前,死機隱現0755 權出於我,當重其位0174 天恩浩大,不敢辜負0517 眩於名實,不知所守0243 千金於世,需傍大枝0273 男兒有淚不輕彈0213 珠玉散盡,只爲彰才0925 英主名臣,相見兩歡0940 功成此役,揚威此役0991 一牛蹣跚,羣兇爭啖1043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0477 徐娘假子,披麻而行0375 魏王贈刀,砥礪代王0353 勢術門庭,自非良配0761 迎駕不犒,易幟勤王0037 春官武承嗣0132 老馬不行,非是良驥0112 神都水深0031 不是一路人0091 恩賜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