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六九章 回兵

文華殿議事,七位顧問大臣都在,最後匆匆定下決議,調江北各省衛所兵馬勤王,同時暫時放棄居庸關、紫荊關以西和以北的城塞,以內長城一線作爲京畿防禦的最後屏障。

張懋道:“土木堡之地,原本可成爲抵禦北寇之重地,然己巳之變後,年久失修,城牆多已不存,沈溪如今駐兵土木堡,若有機緣,或可突圍而出,率兵撤回居庸而守,至於折損當爲不計,定爲忠直!”

七位顧問大臣中,跟土木堡關係最爲密切的當屬英國公張懋,他的父親張輔就是在土木堡之變中戰死,張懋是張輔次子承襲的爵位。

在張懋看來,沈溪還是有勇氣和擔當的,至少在韃靼大軍面前沒有退縮,在缺兵少將的情況下仍舊據險而守。

只是張懋也認爲土木堡年久失修,難以作爲明軍防禦韃靼人的橋頭堡,但他已經從心底認定沈溪必死無疑,爲了彰顯他的公正,建議無論沈溪最後是否戰勝,只要能活着回來,哪怕折損再嚴重,也要定沈溪忠直之名,給沈溪記大功。

張懋的話,雖然不能被所有人認同,但至少沒人反駁。

沒有人願意跟沈溪這個“死人”計較,之前李東陽還認爲應該追究沈溪從居庸關擅自調兵的過錯,但最後在心裡盤桓了一下,沈溪調兵並非無章可循,沈溪的德才值得肯定,更何況朝中還有謝遷爲沈溪說話,以如今的形勢,定沈溪的罪很不合適。

馬文升問道:“那兩關鎮守,分別以誰爲統帥?”

一個問題,就把在場幾位重臣給難住了。

居庸關和紫荊關既然均已成爲韃靼人下一步的主攻方向,誰出來統調兵馬,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李東陽原本正在記錄一些東西,此時他放下筆,擡頭道:“宣大、太原以及三邊等地,相去京城甚遠,或需派遣將帥以統御兵馬。但兩關乃京畿重地,一切政令、調兵可由朝廷直接下達軍令,兵部、五軍都督府當以謀臣定之!”

李東陽的話,得到劉健、熊繡的贊同,一下就獲得三票支持,但謝遷和馬文升卻有不同見解,至於張懋和張鶴齡,因爲本身是武將,在這種參議軍機的事情上並不佔據主動,他們識相地沒有發表意見。

謝遷道:“若以距離論,居庸關、紫荊關的確相距京城不遠,但如今京畿之地戒嚴,前車之鑑,己巳之變中,北寇兵馬兵分兩路攻取京城,若前往兩關路途斷絕,上令不能下達,可是要任由居庸關和紫荊關失陷於賊手?”

或許是因爲沈溪的關係,謝遷在這幾天議事中,幾乎都在跟李東陽唱反調。

李東陽提出居庸關和紫荊關的軍事調度,一切由京城負責,除了這兩座城距離京城不遠,方便調度外,也是防止再出現之前那樣被沈溪“擅自”調兵的事情,權力收回京城,爲的是確保朝廷的權威。

但謝遷卻有不同的觀點。

朝廷不能因爲居庸關和紫荊關並非九邊重鎮就放鬆警惕,必須要派出重要將領前往鎮守,將統兵和調兵權力歸還給兩關守軍,防止出現幾十年前土木堡之變後的狀況,若被韃靼人斷絕與兩關聯繫,會導致消息渠道不暢,無法做到政令快速傳遞。

李東陽這邊有三票,謝遷這邊最多隻能爭取到馬文升一票,張懋和張鶴齡則沒有站邊的意向。

就在場面僵持時,劉健問了一句:“於喬,你支持何人前去兩關領兵鎮守?”

謝遷差點兒就脫口而出“沈溪小兒”,但意識到沈溪如今被困土木堡,京師之地又沒人願意領這種要命的差事,他一時間不知該如何應答,之前感覺很多人都合適,可仔細想來,似乎沒誰會比沈溪更爲恰當。

不如沈溪的,在謝遷看來就是不堪大用之人,並不抱多大期望。

劉健道:“既然於喬並無合適人選,兩關之地,便先由地方衛所自行鎮守,政令由京師下達,如何?”

謝遷雖然心中不甘,但只能點頭應允,他此時已做好犧牲沈溪的準備。

對謝遷來說,這是一個艱難的抉擇,如果將居庸關和紫荊關的調兵權限都歸於京城,等於是斷了沈溪從兩關調動援軍的機會,處境將會更加危險。

……

……

寧夏鎮駐地,素有“塞上江南、魚米之鄉”之稱的寧夏衛城。

位於城中心的臨時督撫衙門內,劉大夏正在傾聽戰報,宣府失守的消息,差不多也是十七日夜裡才傳遞到寧夏衛。

“……韃子自延綏鎮、太原鎮等地,兵分多路,潛入宣府腹地,與張家口堡外之胡虜裡應外合,耗時十二日破關,之後六日,宣府失守,延綏巡撫沈軍門屯兵土木堡,與韃子交戰,累殲韃子兵馬四千餘,今宣府失守,韃子圍攻土木堡,萬全都司各城塞,十有九失……”

萬全都司,就是宣府治軍衙所,宣府各處城塞都是由萬全都司負責徵調兵馬。

劉大夏聽了半晌,問道:“朝廷調兵手令可有送達?”

負責與京師及各地文書往來的部將李建出列:“回尚書大人,京城尚未有調兵公文送達。”

劉大夏沉吟道:“宣府失守,到如今不過四日,朝廷公文或許會在這一兩日送達,本官西北之行,可謂馬失前蹄,榆林衛落敗,如今以爲在寧夏取得大捷,卻不知只是韃靼人調虎離山之計……”

劉大夏部將之一,榆林衛指揮使扈凌站出來道:“劉尚書,宣府之敗,非您之過,宣大總督鎮守不利,延綏巡撫出兵宣府,五萬兵馬尚不能鎮守,此戰當由宣大總督和延綏巡撫擔責,我等只是盡全力,將一路韃靼主力殲滅,光復榆林衛!”

扈凌的話,得到在場大多數將領的認同。

在這些將領看來,出兵寧夏衛非但沒有罪過,反而是大功一件,可以跟朝廷爭取更大的功勞。

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生平都沒打過什麼勝仗,要說軍旅生涯唯獨還能拿得出手的戰績,就是跟着劉大夏在西北打的幾仗,一次是幾年前的榆溪河,還有就是現在的光復榆林衛和寧夏衛之戰,在這些人心目中,劉大夏統兵賞罰分明,百戰不殆,如果有人想誣陷栽贓,他們絕不容許。

劉大夏聽到後眉頭緊皺,暗忖:“沈溪不過只有兵馬六千,尚未知是否配齊,韃靼出動兵馬過十萬,如此還能讓沈溪在土木堡獲得大勝,沈溪居功至偉,若我能聽從他的意見,回兵宣府,或許就不是今日之結局。”

扈凌主動請示:“劉尚書,請您示下,大軍是否主動向宣府進發?我將士新近大勝,如今兵鋒正盛,此番回兵,定可殺得韃子片甲不留!”

劉大夏此時仍舊犯難,讓他推翻之前的決定,從寧夏衛撤兵很不容易。

原本他以爲光復寧夏鎮便可以獲得對韃靼人戰略上的主動,下一步便可以凱旋迴京,誰知道現在不但勝利回朝沒了指望,回去後他很可能要引咎,至於會落得如何下場,他自己也未曾想清楚。

劉大夏道:“從寧夏衛撤兵,即便星夜兼程,每日行軍八十里,也需二十日才能返回居庸關,卻不知居庸關是否抵擋得住!”

扈凌行禮:“尚書大人,您不必擔憂,萬全都司雖遭敵寇襲擾,但大同、太原等地兵馬還算齊整,勤王大軍定會拖住韃子主力,我三軍回師宣府,恰逢敵寇,可得一勝!”

“善!”

劉大夏終於點頭,“如今只能如此,如若韃靼人揮師向長城內關進發,大同、太原等鎮勤王兵馬即便不勝,也可拖住其主力,加之居庸、紫荊險固,沒有十天半月難以攻取。只怕韃靼兵馬會從一些守衛相對薄弱的關口突襲,如同撞道口、馬水口等地進兵,京師將陷於危難。”

“路途之中,三軍兵馬不得停歇,一路向東,或可在半月內抵達宣府……”

劉大夏覺得時間緊迫,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將兵馬帶回京城,或許會給予韃靼人機會。韃靼人也知道劉大夏統率的兵馬不好惹,所以纔會採用調虎離山之計。

扈凌聽到“半月內抵達宣府”,跟在場其餘將領心情一樣,有些無法接受。

十五天到宣府,意味着每日行軍得超過八十里,在一個普遍行軍速度只有五六十里的時代,每天都等於是急行軍……士兵並不是輕裝上陣,還有糧草輜重需要運輸,一路上都會非常辛苦。

雖然將領都有戰馬代步,但他們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同樣不輕省。

***********

ps:臨近春節事情太多,雖然天子更新不快,但也保持兩更,所以還是厚着臉皮求下月票支持!

求訂閱、求月票!

第二四一四章 君君臣臣第三五三一章 海戰第四四〇章 授官(第二更)第五章 選人第一九七章 姨?乾孃?或者……第一三三六章 都司衙門第七七一章 生孩子的問題第一一八九章 京師可安守第三六〇章 娶妻不礙納妾(求推薦票)第一五九〇章 如魚得水第二一八一章 無語第三二三章 公子,不要第四五〇章 失心瘋(第三更)第二二三六章 整合第一七二七章 回京在即第一一七四章 困城(上)第一四〇章女人緣第一八六三章 對峙之局第一〇九〇章 青春(冬至節快樂)第一三〇一章 虛位以待第一七四一章 把胡鬧進行到底第二四九〇章 初具規模第一三九章又是大訂單第一五三八章 走着瞧第一九七六章 不交權第六四四章 諂臣(第三更)第九五四章 太子饒命第一五五六章 弘治託孤第三八八章 有不怕死的第三十章 賣畫租屋第二一七三章 沒那麼簡單第一一九二章 承諾第五一四章 大明第一聰明人(第二更)第六三四章 傲慢的兀良哈人第五九九章 晉升的機會(第二更)第二三九四章 探監第二二七九章 提請第一七八一章 發難第一八八七章 因愛生恨第二〇六九章 野心第一一一八章 私信和公函(第四更,求月票)第一九四章 爲榮譽的第四場縣試第二十五章 報仇了第五二一章 未來探花郎(第九更)第二四八八章 熱火朝天第九十六章 惠孃的牽絆第一八二章 與嚴嵩比肩的神童第一三〇三章 預見(求月票)第一一三二章 出兵往援(求月票)第一二三一章 太子請命第一四三五章 權臣、奸臣(第二更!)第一七八七章 小王將軍的本事第二一二五章 制約第三四六章 沒見過世面(第三更)第一一一一章 分兵(第二更)第一一五七章 沙盤演兵第五五七章 快殺進城了(第二更)第九二二章 御前打小報告(第三更)第五六五章 憨娃兒要回來了(第一更)第五〇五章 再訪謝府(第五更)第一四一六章 日常第一七〇四章 風向大變第一九二〇章 麻煩第二四四章 香閨獨處(第八更)第二四〇四章 談條件第二一二四章 敢諫第九四六章 作戰計劃第一八四〇章 得償所願第一五九五章 不速之客第一三七〇章 相見第五二三章 立言(第十一更,盟主加更)第二〇二七章 上門挑唆第二四二章 掃榻以待(第六更)第一三四九章 撕破臉第二三七五章 散播消息第一一九〇章 一將功成第二四一〇章 怒火攻心第二三四二章 價高者得第六十一章 家裡的新成員第五九三章 走私案(第三更)第二六〇八章 繼任者第一七八九章 天降官職第二〇八章 院試本就沒那麼簡單第一八二九章 遲遲不到的捷報第六八四章 惠孃的蛻變第一五一三章 寧化沈家第一八七六章 王鏊致仕第八七九章 所謂孝道第一八七一章 年輕人火力旺第二六四一章 案歸原主第四章 沈家往事第一一一六章 不可啊父皇(第二更,求月票)第二五一四章 一層轉一層第二二四八章 國師之位第一三五一章 誰給的自信?第一五三〇章 利用第一八九四章 張彩的毒謀第一一七七章 汗部大會(上)第九十一章 老太太進城第二〇五五章 不可一世
第二四一四章 君君臣臣第三五三一章 海戰第四四〇章 授官(第二更)第五章 選人第一九七章 姨?乾孃?或者……第一三三六章 都司衙門第七七一章 生孩子的問題第一一八九章 京師可安守第三六〇章 娶妻不礙納妾(求推薦票)第一五九〇章 如魚得水第二一八一章 無語第三二三章 公子,不要第四五〇章 失心瘋(第三更)第二二三六章 整合第一七二七章 回京在即第一一七四章 困城(上)第一四〇章女人緣第一八六三章 對峙之局第一〇九〇章 青春(冬至節快樂)第一三〇一章 虛位以待第一七四一章 把胡鬧進行到底第二四九〇章 初具規模第一三九章又是大訂單第一五三八章 走着瞧第一九七六章 不交權第六四四章 諂臣(第三更)第九五四章 太子饒命第一五五六章 弘治託孤第三八八章 有不怕死的第三十章 賣畫租屋第二一七三章 沒那麼簡單第一一九二章 承諾第五一四章 大明第一聰明人(第二更)第六三四章 傲慢的兀良哈人第五九九章 晉升的機會(第二更)第二三九四章 探監第二二七九章 提請第一七八一章 發難第一八八七章 因愛生恨第二〇六九章 野心第一一一八章 私信和公函(第四更,求月票)第一九四章 爲榮譽的第四場縣試第二十五章 報仇了第五二一章 未來探花郎(第九更)第二四八八章 熱火朝天第九十六章 惠孃的牽絆第一八二章 與嚴嵩比肩的神童第一三〇三章 預見(求月票)第一一三二章 出兵往援(求月票)第一二三一章 太子請命第一四三五章 權臣、奸臣(第二更!)第一七八七章 小王將軍的本事第二一二五章 制約第三四六章 沒見過世面(第三更)第一一一一章 分兵(第二更)第一一五七章 沙盤演兵第五五七章 快殺進城了(第二更)第九二二章 御前打小報告(第三更)第五六五章 憨娃兒要回來了(第一更)第五〇五章 再訪謝府(第五更)第一四一六章 日常第一七〇四章 風向大變第一九二〇章 麻煩第二四四章 香閨獨處(第八更)第二四〇四章 談條件第二一二四章 敢諫第九四六章 作戰計劃第一八四〇章 得償所願第一五九五章 不速之客第一三七〇章 相見第五二三章 立言(第十一更,盟主加更)第二〇二七章 上門挑唆第二四二章 掃榻以待(第六更)第一三四九章 撕破臉第二三七五章 散播消息第一一九〇章 一將功成第二四一〇章 怒火攻心第二三四二章 價高者得第六十一章 家裡的新成員第五九三章 走私案(第三更)第二六〇八章 繼任者第一七八九章 天降官職第二〇八章 院試本就沒那麼簡單第一八二九章 遲遲不到的捷報第六八四章 惠孃的蛻變第一五一三章 寧化沈家第一八七六章 王鏊致仕第八七九章 所謂孝道第一八七一章 年輕人火力旺第二六四一章 案歸原主第四章 沈家往事第一一一六章 不可啊父皇(第二更,求月票)第二五一四章 一層轉一層第二二四八章 國師之位第一三五一章 誰給的自信?第一五三〇章 利用第一八九四章 張彩的毒謀第一一七七章 汗部大會(上)第九十一章 老太太進城第二〇五五章 不可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