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內外之分

對於一個歷史學家來說,親自到古代,那是最大期望,從歷史文獻之中,從古代書畫家的畫作之中,他們瞭解的,應該是加工過的東西,真正走在歷史的長廊之中,所感受到的,纔是真正讓人迷醉,移步換景,宋朝風光無限,這是真正的大宋城市,不是後來所謂修繕過的仿宋城市,仿過的,或許是根據歷史的記載,或許是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從是有種隔靴搔癢的感覺。

現實跟思維的碰撞,很多之前沒有驗證的想法,成爲了真正的現實,就比如說,後世常有學者的評估,在古代,大部分的縣城或者府城,都是土胚牆,最多是加入一些石頭,讓他更加堅固,可是在趙信看到南樂城牆,卻是青磚構築的,整齊而且堅固,這也從側面說明了,一些重要的城市,基本上都沒有被貢獻的記錄,如果是土培牆的話,很可能在衝車的攻擊之下,漸漸的坍塌,只有用青磚加上米糊構築城牆,才能夠堅實無比,擋住巨木和衝車的攻擊。

南樂城牆,看起來更加的整齊,在某些功能性上面,甚至比後世留下來的城牆更加的堅固,後世中國的七大城牆,大部分都是明朝時期修築,唯一是南宋時期修築的壽州城,幾乎把軍事重鎮發展到了極致,護城河、吊橋、角樓、警輔以及城垛的望洞和射孔。在古代形容它爲“金城湯池”或“固若金湯”,歷史上有“鐵打壽州城”之說,正是壽州的城牆,讓研究宋史的不少學者爲城牆產生了爭執。

在這些學者之中,很多都認爲,宋朝已經出現了青磚城牆,只不過較少,只有在大城市,比如說北宋四京,比如說,軍事重鎮,遼宋邊境的重要城市,西夏邊境的重要城市,這些地方是要經歷戰火,沒有足夠的防護,很容易就被攻破的前提下,那就是巨大的浪費,所以會投入巨資,修建城池,可是內陸地區一些不太重要,就沒有這個必要了,一般也不會經歷戰火。

可是也有一部分學者說了,城池本身就代表着官員的業績,一個出色的城市,會讓一個官員的考績變的出色,在州府或者縣城有餘糧的前提下,修建城池是最爲便捷的方法,這一點,也得到了一些文獻的支持,比如說,運河周邊一些比較富庶城市的州志上面,也有擴建城池的說。

兩種論點,都有文獻支撐,可行性也是得到驗證的,所以有些爭論不休,如果趙信依然可以給學刊發論文的話,他就可以理直氣壯的說,北宋大部分運河城市,都鑄造了城牆,而且不是土培的,而是青磚加蓋大規模的城牆,他們不是以防禦爲主的,只是爲了修建而修建。

從汴梁出發,除了最初的幾天,後面一路路過了7個縣城,全部都構築了巨大的城牆,足見這不是一個單一的行爲,大部分都是基於最高標準修築。南樂背靠大名府,更是如此,走出了碼頭,這裡地勢稍稍的高了一點,可以看到對面縣城之中的情況,高高的角樓和城垛,還有上面似乎可以看到全甲士兵,趙信忍不住讚歎,好一個雄壯的城市。運河旁邊,天然擁有一個基於運河護城河,護城河護衛着城市,而城牆上面吊橋、角樓、警輔以及城垛的望洞和射孔也是一應俱全的,顯得特別的到位。

除了強大的戰爭潛力,南樂同樣是一個重要商業縣城,縣城是核心位置是內城,居住的是達官貴人,在宋朝,民間較爲富庶,可是除了四京這樣的超級大城市,其他的中小城市,居民不多,即便是北京大名府,城牆的周長也不過是3.6公里多一點,算下來,一個被稱之爲北部重要城市的大名府,也不超過一平方公里,真的要住的話,能夠居住多少人,幾萬人撐死了,還要除去城內必要的坊市,政府機關和其他的一些公共場所。

在宋朝,城牆內,只是泛指內城,那是最重要和最核心地方,可是一般人也住不起,裡面的房價太貴了,即便是縣城來說,對於一等以下的戶來說,他們不太適合住在現成之中,住在哪裡的少部分一等戶和地方大家族,官換家族的,他們共同構成了內城的主要來源。

這些就是縣城的人口,這絕對不是,人口更多的是一等一下的戶,或許在比較富庶的城市,五六等的較少,卻絕不是沒有,他們沒辦法住在城內,絕大部分都是在城外居住,越是靠近城市的地方,人口越密集。

以城市爲中心,因爲城牆和護城河的關係,甚至距離城市一兩裡的地方,是管理最嚴格的地區,不允許建房和開荒之外,其他地方,在距離城市兩裡的地方,形成了大片大片的聚居區,這裡往往被稱之爲外城,在一些防禦比較強的地方,在外面圍上一個土圍子,擁有一定的防護能力,這樣的花費也不大,容易給居民安全感,南樂就是這樣,靠近運河的地方,圍繞了一個不太密閉土圍子,是更大規模的南樂吧,比起內城最少大了。

因爲沒有第一手資料,這在規則之中,應該是屬於違章建築,靠近縣城這麼近的地方,一般不會有什麼村落,故而史書和名人記載之中,並不會對此多說什麼,可是往往在訴說人口的時候,出現了問題,汴梁作爲首都,100萬人口也算是正常,作爲王朝首都,開封一共有27平方公里那麼的大,百萬人口,一平方公里的密度在4萬左右,很密集,也算是可以接受。

可是其他的城市,就有些問題了,20萬城市之中的江寧,襄州,15萬的大名府,真定府,他們的城市規模都不打,作爲北京的大名府,城的周長不過是3.6公里,以正方形來評估,城內不會超過1平方公里,一平方公里卻又15萬人,這又不是後世21世紀,高樓大廈林立,連兩層以上的房子都少之又少的這裡,要到什麼程度,才能夠容納這麼多人。

這也是歷史上比較大的疑點之一,有人會說是下轄的總數,可史書上面是城市戶籍,總之,都有解釋不清的地方,可是看了南樂城,就可以解釋了,城內可能只有幾十分之一的人口,比如說,合理點估計,按照一平方公里4萬來算,大名府可能就只有三四萬人,南樂的面積還不足0.2平方公里,那麼,就只能夠是七八千人,最多不超過一萬,剩下的十幾倍的人口,是居住在外面,整個南樂縣的人口,可能在4萬到7萬之間。

南樂縣城的內城小,外面房屋村落比較密集的地方,有差不多四五平方公里,當然了,是村落跟田地相互結合,相對於距離城很遠的村子,村落較爲密集,越是靠近城市的,就越發的密集,其中大部分的村莊,還不是以宗族爲主,大部分都是各種姓氏混雜,反倒是遠離城市之外,稀疏起來,也很少有幾十個人的莊子,大部分都是上千人,甚至是數千人的村子,姓也相對比較統一。

對於絕大部分的古代人,很少離開村子,少部分去過鎮,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讀書人,纔可以離開家鄉,去遊學或者是科舉,成爲跳出龍門的那一批,至於做官的,如果按照的北宋1億人的基數來說,真的不算多,只有當官,才能夠改變命運。

南樂富庶的城市。城內還分了不同坊,這也是古代很重要的特點,所有的官府,政府機關,還有市集都集中在一個地方,遠遠看去,跟普通的宅院和居住地不同的,應該是坊市,趙信不敢確定,在古代城市之中,是否有菜市場,就囑咐石勇上前詢問菜市場,果然,得到了回答,菜市場真就不是在城內,而是在城外,這並不是一個很難找到的地方,就他們問路的地方不遠處。

第二百五十九章 韓琦的態度第八百二十九章 勞務派遣局第四百五十四章 人口增長第二百三十八章 塵埃落定第六百九十九章 春季攻勢第七百八十八章 裝甲列車第七百六十六章 使館區第一百三十章 賺錢工具第六百四十三章 東平鐵路第四百零三章 技術活和商隊第八百五十三章 飼料產業第二百一十六章 神奇肥皂第四百八十九章 巧奪天工第一百五十五章 分銷代理第四十七章 連珠箭第八百四十五章 美洲橋頭堡第四百四十章 殺人的藝術第四百八十九章 巧奪天工第二百二十六章 經濟和掙錢第一百七十五章 波特蘭水泥第八十二章 英格蘭長弓第八百三十三章 三成抽取第五十章 薛玉的冒險第三百一十六章 一語道破第一百六十章 相見不相識第一百一十五章 偵查重點第七百八十三章 精神壓力第二百二十五章 防禦要求第七章 神奇的具現第八百四十七章 有線電報第六十六章 有錢的水匪第七百三十二章 北宋猜測第二百四十三章 樹炮逞兇第六百六十七章 不上當第二百三十二章 敗的莫名第二百五十九章 韓琦的態度第六百七十九章 人口提議第一百四十八章 養殖和酵母第二百零三章 和盤托出第五百七十一章 添油戰術第八百四十四章 轉移視線第一百四十三章 廉價肉包第六百一十三章 申請港口第二百三十七章 韓琦和歐陽修第八百六十章 前進基地第四百六十四章 玻璃遇挫第七百八十六章 大討論第二百五十四章 棱堡和西夏第七百四十八章 重型火炮第三十七章 3級卡牌第六百二十九章 漁船下水第七百零八章 自然增長率第四百八十四章 激進和保守第二百六十五章第一百一十八章 禁軍實力第八百零九章 新宋中國第一百六十四章 追丟了第六百三十一章 開門紅第八百零二章 韓琦的探索第三百四十章 遼宋靈州合約第九十一章 箭是捏的!第三百一十七章 興慶府陷落第八百七十章 兩條通道第四百七十七章 清臣來訪第三百一十二章 惡毒的計謀第二百九十八章 覓封侯第八百八十一章 火車衝卡第三百零五章 前瞻眼光第七百八十四章 基地曝光第五百八十九章 阻力和決絕第八百二十五章 無息貸款第六十八章 拆卸落月第八百五十三章 新的目標第三百六十一章 遼人短視第二百五十五章 畫龍點睛第七百六十二章 母妃前來第五百八十章 材料研究第二百七十五章 鉅商雲集第三百一十六章 不要臉的要求第八百零四章 裝甲巡洋艦第二百二十一章 計相葉清臣第二百三十四章 攻城器材第三百二十二章 通風報信第五百三十六章 出征第五百七十五章 奇葩的原因第二百一十五章 利潤驚人第六百四十七章 拿什麼證明第六百九十五章 建城海參崴第五百九十八章 第二批運輸第一百九十七章 戶籍審查第七十五章 衝破阻截第二百零一章 死了,都死了第三百零三章 實驗數據第七百五十章 返回汴梁第六百四十五章 關鍵問題第二百二十六章 紙甲第三百七十四章 20倍第五百六十六章 保暖和向北第七百九十六章 成功試飛第七百一十八章 海軍出動
第二百五十九章 韓琦的態度第八百二十九章 勞務派遣局第四百五十四章 人口增長第二百三十八章 塵埃落定第六百九十九章 春季攻勢第七百八十八章 裝甲列車第七百六十六章 使館區第一百三十章 賺錢工具第六百四十三章 東平鐵路第四百零三章 技術活和商隊第八百五十三章 飼料產業第二百一十六章 神奇肥皂第四百八十九章 巧奪天工第一百五十五章 分銷代理第四十七章 連珠箭第八百四十五章 美洲橋頭堡第四百四十章 殺人的藝術第四百八十九章 巧奪天工第二百二十六章 經濟和掙錢第一百七十五章 波特蘭水泥第八十二章 英格蘭長弓第八百三十三章 三成抽取第五十章 薛玉的冒險第三百一十六章 一語道破第一百六十章 相見不相識第一百一十五章 偵查重點第七百八十三章 精神壓力第二百二十五章 防禦要求第七章 神奇的具現第八百四十七章 有線電報第六十六章 有錢的水匪第七百三十二章 北宋猜測第二百四十三章 樹炮逞兇第六百六十七章 不上當第二百三十二章 敗的莫名第二百五十九章 韓琦的態度第六百七十九章 人口提議第一百四十八章 養殖和酵母第二百零三章 和盤托出第五百七十一章 添油戰術第八百四十四章 轉移視線第一百四十三章 廉價肉包第六百一十三章 申請港口第二百三十七章 韓琦和歐陽修第八百六十章 前進基地第四百六十四章 玻璃遇挫第七百八十六章 大討論第二百五十四章 棱堡和西夏第七百四十八章 重型火炮第三十七章 3級卡牌第六百二十九章 漁船下水第七百零八章 自然增長率第四百八十四章 激進和保守第二百六十五章第一百一十八章 禁軍實力第八百零九章 新宋中國第一百六十四章 追丟了第六百三十一章 開門紅第八百零二章 韓琦的探索第三百四十章 遼宋靈州合約第九十一章 箭是捏的!第三百一十七章 興慶府陷落第八百七十章 兩條通道第四百七十七章 清臣來訪第三百一十二章 惡毒的計謀第二百九十八章 覓封侯第八百八十一章 火車衝卡第三百零五章 前瞻眼光第七百八十四章 基地曝光第五百八十九章 阻力和決絕第八百二十五章 無息貸款第六十八章 拆卸落月第八百五十三章 新的目標第三百六十一章 遼人短視第二百五十五章 畫龍點睛第七百六十二章 母妃前來第五百八十章 材料研究第二百七十五章 鉅商雲集第三百一十六章 不要臉的要求第八百零四章 裝甲巡洋艦第二百二十一章 計相葉清臣第二百三十四章 攻城器材第三百二十二章 通風報信第五百三十六章 出征第五百七十五章 奇葩的原因第二百一十五章 利潤驚人第六百四十七章 拿什麼證明第六百九十五章 建城海參崴第五百九十八章 第二批運輸第一百九十七章 戶籍審查第七十五章 衝破阻截第二百零一章 死了,都死了第三百零三章 實驗數據第七百五十章 返回汴梁第六百四十五章 關鍵問題第二百二十六章 紙甲第三百七十四章 20倍第五百六十六章 保暖和向北第七百九十六章 成功試飛第七百一十八章 海軍出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