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 多點的平衡

趙信越想心中就越亮,同時他想到了另外一個可能,雖然說,在初期,因爲仁宗態度的原因,對方可能不會加害他,可是如果仁宗沒辦法確定,或者是確定了之後,他就危險了。

在有心人的眼裡,那也是一個巨大的隱患,只要等的不耐煩了,或者說達到了目的,肯定是要動手。

或許到時候,他擁有了足夠的實力,不怕他們動手,可是在發展初期,就跟這樣的龐然大物對抗,並不是最佳的選擇,他必須要給他們弄點障礙。

這個障礙,當然不是什麼讓仇人當不上繼承人,而是給他們足夠多的選擇。

爲什麼汝南郡王和王德用會對他下手,原因很簡單,因爲趙宗實的關係,只要趙昕死了,很自然就是趙宗實,這一點,在真宗的時候就有先例,只不過因爲仁宗的誕生,趙允讓就成爲了悲催的存在。

正是這個怨念,讓趙允讓幾乎要走火入魔一樣,甚至爲此不惜跟王德用聯手。

有先例是有先例,可是那是在皇帝直接收養的前提下,既然這樣,還不如放開。

不收養一個,而是收養衆多的,仁宗現在還年輕,才30多歲,哪怕繼位20年,可是繼位的時候,他還是一個小孩的,哪怕是按照皇帝的年齡來說,也有很長的時間,最少三五七年,甚至是十年之中都沒有問題的。

那麼,就由仁宗主動的提出來,在宗室之中,擇優選擇8-12個,作爲儲君的候選人,開始進入宮廷培養,所有的條件和教學都是一樣,然後分5年,10年,15年爲期,進行評選,則最優秀的,成爲繼承人。

這樣的競爭,不會得到大臣們的反對,因爲科舉本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跟科舉比起來,這個選拔,又簡單了很多。

同時因爲是收養的關係,什麼長幼,嫡庶之類的,就不能作爲當皇帝的選擇,哪怕趙宗實有一定的先例,被帶入宮中培養,可是其他人就不行了麼,又不是遠近,只是找尋一個合格的皇帝,這樣下來,似乎更加負責。

最關鍵的是,皇帝跟宰輔們共同決定,長期來考察的話,又滿足了宰輔們的心態,之前是因爲禁忌的關係,無法決定皇帝的人選,現在可以挑了,還不把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淋漓盡致。

很簡單,而且是一個陽謀,哪怕是有人看出來,也不得不按照這個來執行,因爲很簡單,哪怕是萬分之一的機會,面臨着皇位的誘惑,都會投入百分之百的努力,更別說,8到12個人。

康熙末年的九龍多滴多麼可怕,爲了一個皇位,各種手段層出不窮,8個人,代表着八股力量,相互之間合縱連橫之下的,最終選擇一個最優秀的。

這其中,每一個人都不敢對趙信動手,因爲只要證明是他做的,他哪怕表現的再好,也不可能獲得王位繼承權。

至於危險性,有人陷害之類的,這一點,趙信本就會注意的。他專門提出了5年學習期,5年學習期之中是封閉性的,不可能跟外界接觸,也不可能選擇繼承人的,在這個目標沒有出現之前,哪怕是那些有些想法的,也不敢多動。

因爲不明朗,甚至不知道敵人是誰,8個人,就會讓朝堂上面,分成了八股力量,分散之下,他們還需要時間來積蓄力量,相互的爭鬥,這個時候,去觸碰趙信,那是最不智的選擇,他們甚至會來討好趙信,關於趙信一切都會支持的。

趙信甚至相信,一旦他的這個計劃,通過上書,送給仁宗的話,仁宗哪怕剛開始看了之後,會接受不了,但是時間長了的話,他一定會接受的。

就跟之前的瞭解一樣,仁宗是一個理性的人,理性的人他更多的是會讓整個朝堂平穩發展。

趙信現在的存在,已經讓那些有心人,開始以破壞北宋的代價來攻擊了,這也是他作爲皇帝,明知道王德用出手,甚至隱隱目標直指汝南郡王,也沒辦法的原因,他不可能爲了趙信,而毀掉目前的政局。

趙信退後半步,甚至絕了繼承皇帝位的想法,是最適合目前現狀的,因爲所有人都會偃旗息鼓,而他提出的辦法,不但獨特,甚至有可能給予汝南郡王重重的一擊,你不是想要讓兒子繼位麼,很好,我弄出八個來,跟你競爭,只要你是最強的一個,你就能夠達到目的。

甚至這個方法,還可以增進朝堂的穩定,分化成了八股勢力,每一個都不可能高於皇帝,這就方便分化瓦解和控制。

控制,纔是上位者作爲,爲什麼,明知道有奸臣,卻依然還留下他呢,很多時候,皇帝在控制政局的時候,不會讓一家獨大,要多個力量,平衡衆多的力量纔是最安全的。

一家獨大的結果,必然是架空皇帝,就如同明末的崇禎一樣,他清理了魏忠賢,重啓了朝局,可以說是名聲刷夠了,可是很快的,就悲慘了,甚至明朝的滅亡,跟清理魏忠賢,有着很大的關係。

萬曆在歷史上面評價不高,甚至被稱爲木匠皇帝,在很多時候,是躲在花園之中做木匠活,可是就皇帝本身而言,他當得可比他的弟弟崇禎做的好多了。

看起來一直都是在做木匠,躲在豹房之中,天啓一朝的控制力度,可比崇禎朝高的多的多,他用了一部分的東林黨和太監進行制衡的,雖然說的,在的後世不少著作之中,說了魏忠賢是如何如何的可惡,整個一個最可惡的人,可是他只是一個太監,難不成還能夠越過皇帝去,很多關於他惡行,大部分是遍佈在明朝的礦監上面。

用太監取代地方官員,收取一些礦監費用,或者是原來政府收入的費用,這是無奈的選擇,因爲在明朝後期,士大夫和商人幾乎鯨吞了整個國庫收入,在人口少一點的宋朝,鹽稅可以達到1000多萬貫,可是在明朝才兩三百萬兩,聽起來差別不大,可是明朝鹽價可是宋朝6倍以上的,本應該多6倍的收益,現在卻一下子只有六七分之一,一反一正最少是三四十倍差距。

天啓帝看似沒有制衡,卻偏偏完成了朝廷的平衡,同時,政府收入顯著的增加,崇禎剛剛繼位的時候,能夠平遼的揮霍,就是天啓留下來的底子,如果沒有這個底子,崇禎早就崩盤了。

也因爲崇禎是東林力量上來的,上來之後,重用東林黨人,實際上,這些人除了少數之外,基本沒用,明朝的財政狀況大幅度惡化,甚至連軍隊也大幅度的衰弱,國家矛盾上到了巔峰,最終成爲了亡國之君。

如果不是天啓帝死的早,說不定,明朝就可以中興,有人在考證之中,萬曆帝的死,也有很多的疑點,或許真的就是崇禎下手,或許就是東林黨。

因爲按照天啓帝的手腕,用魏忠賢打壓東林黨,用太監徵收稅收,一手拿着權利,一手拿着錢,這是17歲繼位,在位5年,死的時候不過是22歲青年皇帝做到的,一旦這個時間持續下去,明朝肯定要中興。

東林黨是什麼,是代表着江南大商人,鹽商,大地主和士紳利益的,他們是在明帝國身上的毒瘤,不停的吸食着明帝國的血液,這才成爲的鉅富,魏忠賢和天啓帝的做法,不亞於斷掉他們的後路,他們怎麼可能人有這件事情發展下去。

陰謀論,早已經因爲歷史,而不知所蹤,明史也是後來清朝書寫的,甚至就包括了投降滿清的東林黨人,天啓也是被抹黑的最厲害的,可是在一些流傳下來的文字和書上,對於他的評價相當的高,比如對袁崇煥,對毛文龍,甚至是對滿清跟蒙古勾結可能性,繞開山西進攻中原的可能性的遇見。

他纔是一個21歲的皇帝啊,歷史沒有如果,不管是什麼原因,天啓還是死了,崇禎上位之後,東林黨成了氣候,整個朝政被東林黨一手把持,無論是五年平遼的袁崇煥,還是其他,萬曆累積下來的資金,迅速的被消耗,到了後期,崇禎甚至連騎兵的錢都拿不出,大量的而明朝軍隊,因爲錢和物資的關係而崩盤,成爲了壓倒的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歷史無法改變,卻可以給人驚醒,甚至是一個皇帝,帝王心術本就是平衡,一家獨大才是最可怕。

仁宗之前一直都做的很好,哪怕是呂夷簡有很多人反對,有那麼多的不足,他依然可以控制下來,藉助着不同力量之間產生的平衡,最終讓整個政局比較的穩定,實際上,呂夷簡的執政能力相當的可以的,他也讓整個政壇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反倒是個人操守很好的范仲淹,雖然他的出發點是好的,可是當他甚至開始影響科舉,實現他的權利,以做到改革的時候,連仁宗都害怕了,他信任范仲淹的操守,卻不信任范仲淹信任的這些人,一旦整個朝政就成爲了變法的一言堂,那他這個皇帝,也到頭了。

第三百九十七章 不約而同第二百八十四章 海闊天空第一百九十七章 戶籍審查第七百六十章 太后觀禮第五百八十九章 阻力和決絕第七百六十九章 無用功第二百六十五章第四百七十九章 母子天倫第七百四十章 宰撫的應對第三百三十六章 韓琦冒險第七十章 王家反應第二百五十六章 逼迫章得象第三百一十章 文武雙全第三百一十二章 離開之前第二百四十七章 驅使民衆第五百二十八章 測量和驗證第五百二十一章 新材料使用第四百四十章 殺人的藝術第八百零五章 閱兵式第八十一章 木工坊第二百七十六章 參觀作坊第八百二十一章 一月二級第三百八十二章 開幕前夕第三百九十三章 離開渭州第八百四十五章 美洲橋頭堡第七百三十五章 定海軍來人第二百二十三章 交接第五百二十章 製造戰艦第一百二十七章 煉器還是煉丹第三百零四章 懸旨匾後第二十一章 中藥店第八百零六章 仁宗的決定第七十五章 衝破阻截第六百三十八章 車站和地皮第八百二十三章 管理費磋商第四百二十六章 清潔和積肥第八百六十五章 打服瑪雅第五百五十九章 定居點發展第四百七十一章 定海幣第二百八十八章 大麻煩第二百二十一章 銷售地和狂潮第三百七十五章 甜蜜煩惱第二百五十章 震動大名第三百一十四章 東京的消息第八百一十三章 公共交通第七百八十四章 基地曝光第四百七十四章 彙報和抵達第四百九十四章 橋樑搭建第二百八十七章 硬幣圖案第二百三十八章 塵埃落定第八百六十九章 轉向澳洲第二百九十九章 高爐鍊鋼第三百九十二章 市場建設第三百零八章 鍊鋼和淬火第六百二十一章 飛魚級第八十二章 英格蘭長弓第七章 神奇的具現第三百七十四章 20倍第八百六十四章 付出的代價第一百一十三章 提前準備第二百七十五章 鉅商雲集第七百五十三章 仿製失敗第七百七十章 可怕的收入第八百六十二章 堪察加半島第六百七十五章 山海關之戰第二百六十一章 扭轉印象第七百九十一章 定海全席第二百三十二章 轉運倉庫第七百八十二章 可怕佈局第二百九十八章 覓封侯第三百五十三章 水上投入第四百八十一章 商業展示第二百四十二章 標準的力量第八百六十一章 極限種植第二百二十四章 大訂單和聰明人第三百一十六章 雲臺山島第四百七十二章 破冰船第一百八十八章 連弩和工程量第六百三十八章 車站和地皮第六百七十二章 攻佔折津府第五百二十二章 棉花和帆布第一百四十六章 節流第二百六十章 追加訂單第四十八章 速度對力量第七百二十七章 火炮平推第二百六十八章 滿載而歸第七百九十二章 飛行公式第八百四十章 工人商店第六百五十二章 進攻遼東第七百八十章 親自迎接第七百八十七章 瀋陽宮殿第六百八十六章 統計報告第四百零七章 馬車和牛羣第六百六十六章 兵臨折津府第二百六十二章 造冊接收第二百三十三章 利用矛盾第六百二十七章 海洋捕撈第一百三十四章 運輸問題第五百八十七章 教育和德國第二百七十九章 他還活着
第三百九十七章 不約而同第二百八十四章 海闊天空第一百九十七章 戶籍審查第七百六十章 太后觀禮第五百八十九章 阻力和決絕第七百六十九章 無用功第二百六十五章第四百七十九章 母子天倫第七百四十章 宰撫的應對第三百三十六章 韓琦冒險第七十章 王家反應第二百五十六章 逼迫章得象第三百一十章 文武雙全第三百一十二章 離開之前第二百四十七章 驅使民衆第五百二十八章 測量和驗證第五百二十一章 新材料使用第四百四十章 殺人的藝術第八百零五章 閱兵式第八十一章 木工坊第二百七十六章 參觀作坊第八百二十一章 一月二級第三百八十二章 開幕前夕第三百九十三章 離開渭州第八百四十五章 美洲橋頭堡第七百三十五章 定海軍來人第二百二十三章 交接第五百二十章 製造戰艦第一百二十七章 煉器還是煉丹第三百零四章 懸旨匾後第二十一章 中藥店第八百零六章 仁宗的決定第七十五章 衝破阻截第六百三十八章 車站和地皮第八百二十三章 管理費磋商第四百二十六章 清潔和積肥第八百六十五章 打服瑪雅第五百五十九章 定居點發展第四百七十一章 定海幣第二百八十八章 大麻煩第二百二十一章 銷售地和狂潮第三百七十五章 甜蜜煩惱第二百五十章 震動大名第三百一十四章 東京的消息第八百一十三章 公共交通第七百八十四章 基地曝光第四百七十四章 彙報和抵達第四百九十四章 橋樑搭建第二百八十七章 硬幣圖案第二百三十八章 塵埃落定第八百六十九章 轉向澳洲第二百九十九章 高爐鍊鋼第三百九十二章 市場建設第三百零八章 鍊鋼和淬火第六百二十一章 飛魚級第八十二章 英格蘭長弓第七章 神奇的具現第三百七十四章 20倍第八百六十四章 付出的代價第一百一十三章 提前準備第二百七十五章 鉅商雲集第七百五十三章 仿製失敗第七百七十章 可怕的收入第八百六十二章 堪察加半島第六百七十五章 山海關之戰第二百六十一章 扭轉印象第七百九十一章 定海全席第二百三十二章 轉運倉庫第七百八十二章 可怕佈局第二百九十八章 覓封侯第三百五十三章 水上投入第四百八十一章 商業展示第二百四十二章 標準的力量第八百六十一章 極限種植第二百二十四章 大訂單和聰明人第三百一十六章 雲臺山島第四百七十二章 破冰船第一百八十八章 連弩和工程量第六百三十八章 車站和地皮第六百七十二章 攻佔折津府第五百二十二章 棉花和帆布第一百四十六章 節流第二百六十章 追加訂單第四十八章 速度對力量第七百二十七章 火炮平推第二百六十八章 滿載而歸第七百九十二章 飛行公式第八百四十章 工人商店第六百五十二章 進攻遼東第七百八十章 親自迎接第七百八十七章 瀋陽宮殿第六百八十六章 統計報告第四百零七章 馬車和牛羣第六百六十六章 兵臨折津府第二百六十二章 造冊接收第二百三十三章 利用矛盾第六百二十七章 海洋捕撈第一百三十四章 運輸問題第五百八十七章 教育和德國第二百七十九章 他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