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八章:討官

小皇帝要開蒙學,還是皇莊出資,這消息一出,簡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有人歡喜有人愁。

歡喜的自然是普通民衆了,按照戶部的數據,一個自耕農,要窮其三代之力,才能培養得出一個讀書人。可見此時讀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便是後世的《弟子規》也有說,“有餘力,則學文”。通常的解釋便是,家裡條件允許了,纔可以去學文。原文是孔子說的話,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但其實這是孔夫子對弟子們的要求,若是真的都做到了還真的不容易,如果做起來還有富餘的精力,就要學習一些其他的文化知識。古人重文,但更重品德,由此可以看出。

而蒙學,自然也是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論是孟子認爲的人性本善還是荀子認爲的人性本惡,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可以通過學習來引導的。只不過孟子主張通過教化,扶植和培養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發揚光大;荀子主張通過教化,限制惡的趨勢,使人性之惡向善轉化。

陸承啓知道,大順的百姓,有百分之九十都是沒有能力接觸書本的,宣揚教化就無從談起。是以從皇莊出資,開辦蒙學,也就順理成章了。只是這樣一來,不免觸及到官學和諸多私學。

大順朝廷的最高學府,自然是國子監。朝廷在國子監下設置教授經學的國子學、太學,傳授各種專門知識和技藝的武學、律學、醫學、算學、書學、畫學。官學爲科舉輸送了不少人才,但都是一些愈發平庸的人才。這些舉子進了國子監後,思想愈發僵固,不懂靈活變通。當然,這也和教書方法有很大關係。

國子監下的太學,則好一些。因安定先生胡瑗曾爲太學講學,所以太學中推行胡瑗的“分齋教學”(又稱“蘇湖教學法”)。其特點是經義與實學並重,因材施教與學友互相切磋相結合。教出來的學生,確爲國之大才。

除了國子監、太學以外,地方州府也有官學。在府、州、縣、社建立了各類學校的建制與廩養制度(規定教官名稱、職責以及學生人數和待遇),教學制度,考試製度,獎懲制度,以及向中央國子監輸送監生的貢士制度等,頗爲詳備。還專門設立管地方教育的行政長官,如諸路學官、諸路設提舉學事司等。朝廷還會頒置學田作爲地方學校的固定經費,凡地方官學均有相應的定額學田,田租收支由學校經理。除了各學科以外,還有武學、醫學等等,只是受到科舉影響,武學日益衰微。

有人就說了,既然官學都這麼多,爲什麼還要設蒙學啊,這不是衝突了嗎!

其實不然,先前說過,一個自耕農,要窮其三代之力,才能培養得出一個讀書人。蒙學時,要請私塾先生,這要一筆錢財。朝廷的官學也不是免費的,還要交束脩。束脩是學生與教師初見面時,必先奉贈禮物,表示敬意,名曰“束脩”,早在孔子的時候已經實行。學費即是“束脩數條”,束脩就是鹹豬肉,後來基本上就是拜師費的意思,可以理解爲學費。朝廷官學中仍採用束脩之禮,並且朝廷有明確規定,要繳納“束脩”。只是這禮物的輕重,隨學校的性質而有差別。老師在接受“束脩”,還須奉行相當的禮節。束脩的致送,表示學生對教師的尊敬。

弟子要拜師,總要有表示。“十條臘肉”,是孔子規定的拜師禮。到了大順,比先秦時物質條件好多了,“十條臘肉”算不了什麼東西。這束脩搖身一變,就成了錢銀。地方官學規定了,一年的“學費”爲五貫錢,太學爲八貫,國子監爲十貫。莫小看這五貫錢,已經是大順一個三口之家一年的開支了。只有土生土長的長安人,才覺得這學費不貴。可見培養一個讀書人,有多麼困難。而且這還是一筆豪賭,科舉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來形容並不爲過,能真正金榜題名的又有幾人?餘者碌碌,不過淪爲鄉間私塾先生,代寫書信之人,管賬先生罷了……

不論在哪個朝代,寒門總是難出貴子的,天生資源就不向你傾斜,除非真的是天才,像范仲淹那樣的天才,勤奮加上機遇才行。官學如此昂貴,很多鍾靈毓秀的孩童都耽誤了,這是一種悲哀。

這不,蒙學一出來,就搶了私學、私塾和官學的“生意”,很多人都憤憤地罵開了,說什麼“多此一舉”的有,“杞人憂天”的有,更絕的是說陸承啓“瞎操心”的。因爲他們知道,按照漢人貪小便宜的性子,怎麼可能放着免費的不上,去上要錢的?或許商賈之家會選私學,官學,但更多的生源,卻是被蒙學搶走了。

不過,他們罵歸罵,動作卻不會太大。因爲蒙學最後是進到皇家大學裡的。皇家大學是什麼地方?按照讀書人的話來說,那是培養手藝人的地方。除了學醫好一些以外,都不是做官的。君不見,皇家大學的學子學了兩年了,有什麼出路?所以想當官的,要選私學、官學;想做工的,就選蒙學吧!

要是整個大順最着急的人,應該非給事中孔霖莫屬了。

任誰都知道,他孔霖是孔夫子的四十七世孫,這教化之事,怎麼小皇帝想得到別人,就想不到他呢?雖然他並不是正房所出,可也是孔家之人啊!他是孔若愚二子,也算是頗有名聲了。

他早上一拿到《大順民報》,掃了一眼,就“義憤填膺”地連點卯都不去了,直奔皇宮而去。

這時候,陸承啓尚未起牀,還在呼呼大睡呢。這孔霖是不撞南牆不回頭的主,硬生生扛着露水,在宣德門外候了半日,又在垂拱殿外等了半天,纔看到陸承啓慢悠悠地走來。

“臣孔霖,參見陛下!”

深秋的早晨,此刻還是一片黑濛濛,高鎬都還要打着燈籠,怕陸承啓摔着。這突如其來的聲響,冷不防地把陸承啓嚇了一跳,愣了好久纔回過神來:“怎麼孔卿這般早就來求見了,莫非有要事啓奏?”

孔霖深吸一口氣:“臣來向陛下討個官!”

陸承啓更是摸不着頭腦了:“討官?討什麼官?”(未完待續。)

第六百二十一章:秋闈將至第七百三十二章:一發不可收拾第七百八十五章:船隊第六百六十一章:秉燭寫折第五百八十五章:江南風景舊曾諳第五百五十七章:淑女于歸第一百六十三章:大夫問診第七百二十一章:盛世著典第四百二十九章:暗中保護第二百三十一章:喧寒問暖第七百二十六章:風水問題第二百二十三章:送行第六百零二章:全權處理第三百二十一章:惺惺相惜第五百二十章:子母炮 中第七百二十五章:乘勢而起第三十五章:國子監第八百二十九章:擬國書第二百五十章:產量不夠第一百五十七章:經驗主義害死人第四百七十八章:潰敗第八百六十章:調職第二百六十三章:同乘馬車第一百九十八章:老虎變貓第八百三十四章:不受降第一百六十九章:求情第八百二十章:喬裝打扮第三百七十六章:土手雷第一百七十七章:用意在此第二百三十七章:風水“大師”第八百五十四章:江南糧倉第一百六十七章:闢謠第六百四十三章:差強人意第四百二十五章:糾纏不休第一百九十五章:是虎是貓?第四百零七章:打個巴掌再給個甜棗第九百一十一章:馬價第六百三十七章:封彌謄錄第五百七十章:中計了第六百一十一章:道路不通第九百四十二章:攻破第五十五章:報紙的影響力第五百七十二章:三兩句情話第六百八十章:段王爺第六百二十一章:秋闈將至第九百一十一章:馬價第一百七十五章:;拉攏第二百三十七章:風水“大師”第七百四十八章:快出來看耶穌了!第四百一十章:菩薩心腸第三百四十章:吐着吐着就習慣了第六百九十五章:又是彈劾第七百七十一章:種家將第三百三十四章:趕路第六百零二章:全權處理第二十二章:中秋佳節第五百一十七章:又鬧騰第二百八十四章:妙計安天下第二百五十三章:聽朕的沒錯!第三百五十八章:給窮人一個希望第三百零一章:來自臣子的威脅第二百三十三章:紡車第四百三十五章:蘇轍蘇子由第一百四十一章:射藝較技 中第五百四十六章:朝廷大臣第七百六十五章:並非沒有良將第九百七十四章:治水大成第二十一章:不殺你們難平民憤第五百七十三章:攻打計劃第四百二十二章:全國譁然第一百五十七章:經驗主義害死人第四百九十六章:除夜第三百四十六章:投名狀第八百三十二章:輕車從簡第七十三章:幽州城下第一戰第四百四十三章:誰人擊登聞鼓?第三十六章:規劃大學第六百八十七章:知行合一,崇文尚武第一百七十七章:用意在此第五百九十五章:下不爲例!第四百七十三章:如何佈陣第三百三十一章:你是好官第二百六十章:剪綵 上第八十七章:經濟制裁第630章:不是滋味第一百七十四章:各取所需第一百三十九章:籠袖驕民的生活第八百三十九章:收復“故土”第五十八章:練兵新法第一百零一章:虛虛實實第七百七十章:疾如勁風第四百九十七章:元正大朝第一百零六章:馳道設想 上第九十三章:萬馬奔騰踏連營第五百零七章:情愫暗生第二百一十四章:許景淳的心思第二百二十七章:嘮叨第七百七十九章:七夕第一百七十一章:真相浮現第八百三十三章:你是來投降的麼?
第六百二十一章:秋闈將至第七百三十二章:一發不可收拾第七百八十五章:船隊第六百六十一章:秉燭寫折第五百八十五章:江南風景舊曾諳第五百五十七章:淑女于歸第一百六十三章:大夫問診第七百二十一章:盛世著典第四百二十九章:暗中保護第二百三十一章:喧寒問暖第七百二十六章:風水問題第二百二十三章:送行第六百零二章:全權處理第三百二十一章:惺惺相惜第五百二十章:子母炮 中第七百二十五章:乘勢而起第三十五章:國子監第八百二十九章:擬國書第二百五十章:產量不夠第一百五十七章:經驗主義害死人第四百七十八章:潰敗第八百六十章:調職第二百六十三章:同乘馬車第一百九十八章:老虎變貓第八百三十四章:不受降第一百六十九章:求情第八百二十章:喬裝打扮第三百七十六章:土手雷第一百七十七章:用意在此第二百三十七章:風水“大師”第八百五十四章:江南糧倉第一百六十七章:闢謠第六百四十三章:差強人意第四百二十五章:糾纏不休第一百九十五章:是虎是貓?第四百零七章:打個巴掌再給個甜棗第九百一十一章:馬價第六百三十七章:封彌謄錄第五百七十章:中計了第六百一十一章:道路不通第九百四十二章:攻破第五十五章:報紙的影響力第五百七十二章:三兩句情話第六百八十章:段王爺第六百二十一章:秋闈將至第九百一十一章:馬價第一百七十五章:;拉攏第二百三十七章:風水“大師”第七百四十八章:快出來看耶穌了!第四百一十章:菩薩心腸第三百四十章:吐着吐着就習慣了第六百九十五章:又是彈劾第七百七十一章:種家將第三百三十四章:趕路第六百零二章:全權處理第二十二章:中秋佳節第五百一十七章:又鬧騰第二百八十四章:妙計安天下第二百五十三章:聽朕的沒錯!第三百五十八章:給窮人一個希望第三百零一章:來自臣子的威脅第二百三十三章:紡車第四百三十五章:蘇轍蘇子由第一百四十一章:射藝較技 中第五百四十六章:朝廷大臣第七百六十五章:並非沒有良將第九百七十四章:治水大成第二十一章:不殺你們難平民憤第五百七十三章:攻打計劃第四百二十二章:全國譁然第一百五十七章:經驗主義害死人第四百九十六章:除夜第三百四十六章:投名狀第八百三十二章:輕車從簡第七十三章:幽州城下第一戰第四百四十三章:誰人擊登聞鼓?第三十六章:規劃大學第六百八十七章:知行合一,崇文尚武第一百七十七章:用意在此第五百九十五章:下不爲例!第四百七十三章:如何佈陣第三百三十一章:你是好官第二百六十章:剪綵 上第八十七章:經濟制裁第630章:不是滋味第一百七十四章:各取所需第一百三十九章:籠袖驕民的生活第八百三十九章:收復“故土”第五十八章:練兵新法第一百零一章:虛虛實實第七百七十章:疾如勁風第四百九十七章:元正大朝第一百零六章:馳道設想 上第九十三章:萬馬奔騰踏連營第五百零七章:情愫暗生第二百一十四章:許景淳的心思第二百二十七章:嘮叨第七百七十九章:七夕第一百七十一章:真相浮現第八百三十三章:你是來投降的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