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章 新年夜宴

武德四年,大業十七年,就如此到來了。

正月初一,一切平平靜靜,孰不知這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

幽京的臨朔宮終於搶在正月初一前修好了,依照趙國的慣例,這一日應是百官攜家眷,齊往臨朔宮參見李重九,拜賀新年之時。

故而這個新年,衆位官吏也是一併朝臨朔宮前去參拜朝賀。

五品以上的官吏都有車駕,而武將都是騎馬,而木昆奚,新羅兩部的使節,也是代表各自的首領赴臨朔宮,向李重九拜賀新年。

城北城門現在是車水馬龍,不少官吏的車駕,也是併到了一起,相熟的也是彼此稱賀。

之後讓官位尊的先行通過城門,至於平級的也是相互謙讓一番,不過平級官吏誰先誰後也是有講究,官場上最愛比大小,比如就算品秩相當,但是官位上也有默認的一套,區別高低之分的規矩。

比如中書省的官吏平級就要比尚書省的官吏大一級,而在大隋時,可是尚書省最牛。而若是同爲尚書省官吏呢,左大於右,左僕射大於右僕射,左丞大於右丞。再往下的六部,也有區分辦法,吏禮兵戶刑工六部依次排序(ps:明朝的順序則是吏戶禮兵刑工)。

要不然怎麼說是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呢,這是一毫半毫都錯不得了,若是有過錯,按照那般無事都可劾的御史來說,就可以大作文章了。

趙國立國一年,其他都還在建設之中。但秩序上早已完成了從上而下的建立。

衆位官吏從北門出城,一路車馬絡繹不絕。抵達了臨朔宮後,當下入宮後。衆人沿着宮道而行。

溫彥博作爲文官之首,昂然在前,這一次他帶着髮妻,還有兩位兒子一併前來。兩個兒子中長子溫振出仕爲御史。次子溫挺還在國子監讀書。

溫彥博走了幾步,待見尚書右僕射王珪從旁朝自己走來。

溫彥博停下腳步,二人相互作揖。

溫彥博笑着言道:“王公腳步真快,比我還先到一步。”

王珪捏須笑道:“家近而已,特在此等候溫公。”

兩人相視大笑,王珪膝下是兩子一女。長子王崇基已是出仕,只是留幼子王敬之和小女在膝邊侍奉。

王珪當下其子女向溫彥博見禮,溫彥博子侄也向王珪見禮,溫王兩家都是太原望族,王溫兩位宰輔年歲差三歲,又都是當朝重臣,故而兩家子弟也是十分親近。

王敬之與溫挺說說笑笑,而溫振已是爲宦,則是持重一些。在一旁聽父親與王珪敘話。

王珪先是言道:“溫公真是在家謀得好大事啊!”

溫彥博笑道:“這從何說起?”

王珪言道:“還不是尚書省勸進王上之事,溫公瞞得好緊啊,連我這多年老友,也是不告訴一聲。”

溫彥博笑着言道:“我聽說王公的尚書省。也是不甘於人後,也上表勸進了,既是知道了。我也就沒通氣了。否則讓人以爲我中書令,居然也插手尚書省的事了。必爲人非議!”

王珪哈哈大笑,用手指着溫彥博言道:“溫公真好會開脫。不是中書省一直都比劃着尚書省做事嗎。”

兩人都是很熟悉了,說話也沒什麼顧忌。

這時陸陸續續又是十幾員官吏攜家眷到了,不過這些官吏品秩都不高,見二人說話,都不敢上前插嘴,只是二人身後走廊上侯立。

說到這裡,王珪神色一沉,溫彥博與溫振使了個眼色,溫振當下告退。

王珪上前一步,壓低聲音言道:“不過我聽說中書,尚書兩部勸進表文,都爲王上留中,按道理,無論是拒絕還是答允,都該很快有個表達纔對。”

溫彥博言道:“我看此事倒是與王后,與蕭娘娘有關。”

王珪長嘆言道:“是啊,我聽宮裡的消息說,王后這一次生產,誕下女嬰後,蕭皇后不喜。我看王上也不想在這時稱帝吧,何況南面的王世充戰況也是十分不利,王世充現在可是日夜盼着我們幽京的援兵啊。在這時候稱帝,時機也不太恰當。”

溫彥博言道:“此都是小事,王后雖誕下女嬰,但王上膝下已有一男,何況王上還年輕,只要多納王妃,子嗣延綿絕不成問題。二者出兵救援王世充,與稱帝沒有衝突,我們可以先定下名分大義,其餘之事,可待回軍幽京後才一一辦妥。”

王珪言道:“那就要看王上答允不答允了。”

二人說話之間,魏徵,陳孝意,盧承慶三人也是先後趕到,最後連身在太原的蘇素也是抵達了。

六名趙國文官官位最高的官吏相互拜賀了一番,由於趙國四周仍是戰雲密佈,尉遲恭,王馬漢,徐世績,王君廓,英賀弗,額託等人軍中幾大重將都沒有前來,所以就由六人當下率領文武百官一併入殿。

殿內衆人向李重九朝賀新年,以及喜添千金之事。

本來衆官吏以爲李重九未能得子,而得女該是有所沮喪纔是,哪裡料得李重九卻面如春風,十分高興的接受的衆官吏的朝賀。當日大宴,王后楊娥皇在坐月子,其女也不能出面,故而與李重九一併接受衆人朝賀的女主,乃是室得芸,而李鷹亦在一旁,陪着李虎。

雖衆官吏都知道這個情由,但是見室得芸親自在席,以及身旁的李鷹,心中卻覺得這似乎是李重九故意暗示着什麼。

不過此刻的李重九着實是高興,趙國擊敗竇建德後立國,自己也迎娶了楊娥皇,一年後李重九徹底掃清,楊娥皇也爲自己誕下一女,這如何不高興。

對於他而言,這叫兒女雙全,雖說女兒不能繼承王位,但只要是楊娥皇生的他都一視同仁。

故而今日他實在是高興,接受完衆人朝賀後,當下侍女們就將飯食美酒端上。

趙國立國一年,國力強盛,李重九這一次也索性一改昔日節儉之風,爲了慶賀他得女,在城東城西都設下酺宴。在歷史上,天子賜宴民間大酺,並不多,在隋煬帝時,大隋國力昌盛,方纔進行一次。

李重九也是厚賜百姓,無論任何人,都可以至酺宴吃飯。酺宴在幽京之中連擺十日,晝夜不停。

這是大酺之宴,而賞賜官吏的年宴上,李重九也是盡上山珍海味,侍女們端着一鼎一鼎熱氣騰騰的飯食上案,還有陳年美酒。

李重九滿斟一杯,對衆臣言道:“大趙今日威震四方,皆諸位之功,今日賜宴,孤與諸位愛卿不醉不歸。”

衆官吏也是一併舉杯言道:“謝王上隆恩。”

當下衆人滿飲而盡。

李重九十分暢然,又是斟酒,室得芸知李重九酒量甚豪,亦是高興得女,當下也是陪他盡數也是飲了幾杯。

之後四十九名士卒入了殿內,作劍舞助興。

趙國立國之後,在李重九有意倡導下,一直是文武並重,故而對於這樣透着沙場陽剛男兒味道的士卒劍舞,無論文武衆人看得也是十分歡暢。

衆人興致昂然,就在這時,只聽嗆地一聲,乃是碗落地打碎的聲音。

李重九看去,原來是姬川案上。

姬川謝絕一旁侍女爲他拾起碗筷,而是親自走到殿內向李重九言道:“王上告罪了,是微臣一不小心。”

劍舞這時也是停下,李重九言道:“不妨。”

姬川言道:“王上此新年賜宴,此乃百官同樂,微臣本該在這時不該說什麼的正事的,以攪擾王上與衆位大臣們的雅興,但有一事,卻不得不說,不得不奏,不吐不快!”

李重九將酒杯放下,言道:“姬侍郎都故意將碗筷打碎了,若是不讓你說,不知又要摔掉孤的幾副碗筷,是不是日後你來赴宴,孤都要給你備個鐵飯碗啊。”

衆臣聞言都是一笑,姬川言道:“臣的金飯碗,銀飯碗,鐵飯碗,都是王上給的。”

“說罷何事!”

姬川朗聲言道:“尚書,中書數百名官吏向王上遞得表文,王上不知意下如何?”

李重九聞言沒有說話。

姬川誠懇地言道:“王上,天下失主已久,李淵,王世充都已稱帝,而與之三分天下的趙王,仍只是稱王,此爲外人看來是不是我大趙,沒有爭雄天下的決心呢?之前劉黑闥未破,我們尚可言實力不足,眼下河北全境已下,我大趙沃土數千裡,帶甲數十萬,稱帝之事正當其時,望王上能早決。”

李重九聽姬川這麼說,也是心底一動。

不過楊娥皇誕下女孩後,蕭皇后與自己言,楊娥皇若這一次生男丁的話,對於他稱帝是可以助一臂之力的,原因在於此男丁,乃是有楊家的血脈,立爲太子,可以藉助前朝之勢,更名正言順一點。

蕭皇后言下之意,是勸自己再緩一緩,反正自己與楊娥皇還年輕,將來還會有子嗣,等到有了男兒時再稱帝,可以水到渠成。

李重九聽了有點猶豫,今日姬川之言卻點醒了自己,自己當初拔劍奮起於阡陌之間,布衣而有今日天下三分,每一寸土地都是用劍,用鮮血取來,又哪一點依仗楊家的勢力了。

自己稱帝,幾時要看一個婦道人家臉色,以及一個早不存在的大隋行事了?

第六百零五章 賜爵封賞(第二更)第兩百二十章 反王們的機會第五百八十一章 洛陽之宴(第二更)第八百二十章 司徒丘第一百六十八章 私會第七百一十六章 敵將降伏第三百九十四章 料敵在先第四百三十二章 大雪滿弓刀第五百零五章 母憑子貴第六百二十章 封號不可輕授第四百二十二章 破局之機第五百九十一章 見與不見(第二更)第七百五十章 問話第六百七十三章 登陸東萊第二十一章 千杯不醉第六百零六章 開國四將(第一更)第一百六十四章 上品士族第兩百六十四章 昌平失陷第五百零二章 東出關中第五百四十五章第四百四十五章 兄弟不睦第七百六十五章 萬衆一心第六百七十八章 入城勸降第八百三十一章 千古罪人第四百四十八章 不知好歹第五百九十三章 成爲你的妻子(第二更)第五百八十五章 生怕情多累美人第一百一十三章 十字路口第一百八十五章 射人當射馬第三百一十章 大勢與人謀第八百四十一章 旗開得勝第四百零二章 南北合擊(第一更)第八十六章 挺進草原第四百四十六章同盟第五百四十八章 李世民之過(第二更)第四百一十四章 河北爭雄第五百四十七章 離間之計(第一更)第六百零八章 李靖的擔憂第六百一十八章 官位重於爵位第六百七十七章 青州城下第八百二十二章 已有決斷第七百七十八章 北伐(第一更)第六百四十九章 海上霸權(第二更)第兩百二十二章 林間搏虎第五百五十二章 狹路成皋道第三百六十四章 太原王氏第一百八十五章 射人當射馬第三百五十二章 圍魏救趙第六百七十二章 胸懷萬里第三百一十六章奚族三部第一百九十九章 黑臉大將第五百九十二章 竹林(第一更)第七百四十章 緣分天定第七章 遊獵第二十四章 鏢行天下第六百四十二章 魚躍龍門(第三更)第六百三十二章 直至如今終不疑第四百九十一章 背信棄義又如何第五百六十二章 玄甲軍第五百七十二章 前門去虎,後門進狼第四百七十一章 杜如晦之斷第五百九十五章 回洛陽第六百五十六章 平壤烽火第三百三十五章 消弭紛爭第三百二十八章興亡更替第五百零二章 東出關中第七十四章 太行第一陘第兩百八十一章 水軍第兩百七十四章 幽州鐵騎第八百五十一章 三原之陣第兩百四十八章 分化突厥第一百六十七章 決斷第三百六十六章 落難公主第一百四十八章 微服下鄉第六十九章 一箭驚敵第七百五十四章 嫌隙已成第一百零二章 言辭如刀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章 除夕之日第五十二章 齊王楊暕第二十八章 持刀而行第七百五十章 問話第三十章 官窯脫身第六百零三章 趙國盟友第四百五十八章 以戰迫和第三百三十八章 幽州刺史府第四百六十二章 六纛雙旌萬鐵衣第七十四章 太行第一陘第四百三十章 議和?第三十八章 真人不露相第五百四十六章 無恥之徒第兩百五十九章 下決心第一百八十三章 蠻力攻城第一百五十六章 亂拳打死老師傅第三百四十三章 瞞天過海第九十七章 千里赴戎機第四百一十四章 河北爭雄第兩百三十三章 蓄勢待發第八百一十七章 前倨後恭(第二更)第五十三章 月下名花第三百四十章 再臨七千寨
第六百零五章 賜爵封賞(第二更)第兩百二十章 反王們的機會第五百八十一章 洛陽之宴(第二更)第八百二十章 司徒丘第一百六十八章 私會第七百一十六章 敵將降伏第三百九十四章 料敵在先第四百三十二章 大雪滿弓刀第五百零五章 母憑子貴第六百二十章 封號不可輕授第四百二十二章 破局之機第五百九十一章 見與不見(第二更)第七百五十章 問話第六百七十三章 登陸東萊第二十一章 千杯不醉第六百零六章 開國四將(第一更)第一百六十四章 上品士族第兩百六十四章 昌平失陷第五百零二章 東出關中第五百四十五章第四百四十五章 兄弟不睦第七百六十五章 萬衆一心第六百七十八章 入城勸降第八百三十一章 千古罪人第四百四十八章 不知好歹第五百九十三章 成爲你的妻子(第二更)第五百八十五章 生怕情多累美人第一百一十三章 十字路口第一百八十五章 射人當射馬第三百一十章 大勢與人謀第八百四十一章 旗開得勝第四百零二章 南北合擊(第一更)第八十六章 挺進草原第四百四十六章同盟第五百四十八章 李世民之過(第二更)第四百一十四章 河北爭雄第五百四十七章 離間之計(第一更)第六百零八章 李靖的擔憂第六百一十八章 官位重於爵位第六百七十七章 青州城下第八百二十二章 已有決斷第七百七十八章 北伐(第一更)第六百四十九章 海上霸權(第二更)第兩百二十二章 林間搏虎第五百五十二章 狹路成皋道第三百六十四章 太原王氏第一百八十五章 射人當射馬第三百五十二章 圍魏救趙第六百七十二章 胸懷萬里第三百一十六章奚族三部第一百九十九章 黑臉大將第五百九十二章 竹林(第一更)第七百四十章 緣分天定第七章 遊獵第二十四章 鏢行天下第六百四十二章 魚躍龍門(第三更)第六百三十二章 直至如今終不疑第四百九十一章 背信棄義又如何第五百六十二章 玄甲軍第五百七十二章 前門去虎,後門進狼第四百七十一章 杜如晦之斷第五百九十五章 回洛陽第六百五十六章 平壤烽火第三百三十五章 消弭紛爭第三百二十八章興亡更替第五百零二章 東出關中第七十四章 太行第一陘第兩百八十一章 水軍第兩百七十四章 幽州鐵騎第八百五十一章 三原之陣第兩百四十八章 分化突厥第一百六十七章 決斷第三百六十六章 落難公主第一百四十八章 微服下鄉第六十九章 一箭驚敵第七百五十四章 嫌隙已成第一百零二章 言辭如刀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章 除夕之日第五十二章 齊王楊暕第二十八章 持刀而行第七百五十章 問話第三十章 官窯脫身第六百零三章 趙國盟友第四百五十八章 以戰迫和第三百三十八章 幽州刺史府第四百六十二章 六纛雙旌萬鐵衣第七十四章 太行第一陘第四百三十章 議和?第三十八章 真人不露相第五百四十六章 無恥之徒第兩百五十九章 下決心第一百八十三章 蠻力攻城第一百五十六章 亂拳打死老師傅第三百四十三章 瞞天過海第九十七章 千里赴戎機第四百一十四章 河北爭雄第兩百三十三章 蓄勢待發第八百一十七章 前倨後恭(第二更)第五十三章 月下名花第三百四十章 再臨七千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