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四章 太原王氏

絳州總管一職設立,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愁。

原來李淵是以李元吉爲幷州總管,總督山西十五州兵馬的,但是李元吉在晉陽一戰之中,表現可謂丟盡了李家臉sè。現在李元吉幷州總管肯定保不住了,至於絳州總管更是沒有他的份。

李淵讓李世民出兵收復河東,將蒲、陝、河北諸總管兵皆受其節度,山西兵馬自也在李世民節制之下。但現在李淵調李世民回長安,擊破薛舉,但卻將另設立絳州總管,顯然要將兵權從李世民手中收回去。

這點即便是李世民,心底也有幾分隱隱的不快。

但是現在總督山西軍務人選,就值得商榷了,李淵用人頗爲任人唯親,從他處置安排就知。

這一次李重九來攻晉陽時,四子齊王李元吉幷州總管,總督十五州軍事,二子秦王李世民率數萬唐軍與薛舉交戰,堂侄河間郡王李孝恭率數萬唐軍南入川蜀。

所以李唐的兵權,都集在李淵幾個子女,親族身上。

所以要設立絳州總管代替幷州總管,人選必是李淵親族,想來想去也只有三個人選可以擔當。

一位李淵的從弟,現居淮安王,右翊衛大將軍的李神通,還有一位就是蒲、絳,隰三州總管,李淵的堂侄,襄武王李琛,最後就是平陽公主李芷婉了。

但這一次郭子武在這個場合參李芷婉,顯然是不yu她能爲絳州總管。

房玄齡向李世民言道:“天子收去兵權,這乃是帝王的制衡之術,秦王倒是不必介懷。”

李世民言道:“我當然知道,只是郭子武這廝居然敢參吾妹,不知是誰給他熊心豹子膽!”

房玄齡言道:“是,秦王,郭子武此戰不利,我們可以在聖上面前參他殆戰之罪。”

李世民點點頭言道:“好,此事交給你去辦,以後我不想再見到此人了。”

房玄齡笑道:“小事而已。”

此後李世民留下襄武王李琛,西河公一併鎮守絳州,隰州,姜寶誼,劉季真鎮守石州後,率大軍從太原郡返回。

而另一邊李芷婉,李元吉知李世民退兵後,李芷婉亦率大軍返回。

身在晉陽的李重九聞之,李世民,李芷婉同時退兵,但此消息也在他的意料之中的。

當下李重九在晉陽城內四門張榜安民,同時亦宣佈太原郡爲其治下。

太原郡有縣十五,在大業七年時戶數達到十七萬五千之多。

大業七年後,突厥寇邊,李淵晉陽起兵,太原也不復大業處時,特別是突厥,劉武周,樑師都時常寇邊,劫掠人口。李淵不敢惹怒突厥,一直是忍氣吞聲,現在太原雖已不復大業七年時盛況,但畢竟底蘊深厚,還是北方大都。

隋書評價太原,言其地山川重複,實一都之會,本雖後齊別都,人物殷阜,然不甚機巧。

殷阜就是富足,不僅物產豐富,百姓富足,比李重九治下的涿郡更繁華三分。

至於人物,太原能推爲郡望,領袖士族的,當屬太原王氏,太原溫氏。

太原溫氏不必多說,而太原王氏卻亦不用介紹,乃是五姓七望之一,天下的一流門閥。

正所謂天下王氏出太原,如東晉稱‘王與馬,共天下’的琅琊王氏也是出自太原王氏。

不過現在太原王氏已不復當初,大業初年,漢王楊諒在太原起兵謀反,太原王氏站錯了隊,楊諒謀反被平定後,遭到楊廣的清算。

太原王氏之人不少被殺,被流放,早已是不復當初的聲勢了。

在攻打太原之前,李重九就已想到了安撫太原士族之法。

就在李世民退兵的第三ri,上谷郡郡守蘇素帶着一百多騎,從上谷趕至了晉陽城下。

蘇素望着晉陽城的巍巍的城門感慨良多,當年李家鏢局的太原分鏢局就在晉陽,在此他也算渡過數年光yin,現在他是來太原郡走馬上任的。

他與李重九都是土生土長的太原人,對於太原郡的鄉土人情,幽州軍內沒人比他們更熟知這裡。

當然蘇素心知,李重九讓蘇素來太原郡坐鎮,還因爲他原先乃是河汾門下,乃大儒王通的門人。

王通就是出身太原王氏,故而蘇素與太原王氏中人交往頗多。

蘇素來到後,李重九當下向太原各士族發出邀請,請他們於晉陽宮夜宴。

太原各士族不敢怠慢,皆是一併前來。

太原王氏出面的,乃是王珪。王珪曾祖乃是王神念,樑成王時王神念與其子王僧辯一併投奔南朝。后王僧辯成爲南樑權臣,若非敗於陳霸先之手,亦是半壁江山之主。

王珪年輕時就被族長上下期待,被其叔父王頍言及,吾家門戶所寄唯在此兒耳。王頍正乃是王僧辯之子,王頍還有一兄長名爲王頒,曾隨韓擒虎滅陳。滅陳後,王頒掘開陳霸先之墓,將其屍首焚化成灰,再和水吞之。

之後楊諒謀反,以王珪的叔父王頍,南朝蕭摩訶爲心腹。楊諒兵敗之後,王頍,蕭摩訶具死,王珪被連坐,隨亡命四處。至隋滅之後王珪方纔返家。

來晉陽宮赴宴,王珪心底頗爲忐忑,他對於統領幽州軍打下晉陽的李重九還是頗爲陌生,只知其雖出身寒微,但因在雁門立功而拜冠軍侯,年少成名。隋末天下大亂,其南征北戰,外破突厥,契丹,高句麗,內敗羅藝,高開道,宋金剛。

這一次李重九連晉陽都攻下了。

王珪來到晉陽宮,看到一名身穿葛衫的年輕人,正與幾名晉陽郡守士族,正恭敬地與他敘話。

王珪察言觀sè,一望便知對方乃是李重九無疑。

王珪當下上前作揖,言道:“太原王珪拜見上谷公。”

對方聞言轉過身來,笑着言道:“莫非是王叔玠?”

王珪見對方居也是太原本地口音,不由奇道:“不想薄名能入上谷公之耳,我聽上谷公說話口音,莫非同爲桑梓。”

李重九笑道:“正是,我乃太原石艾縣,與叔玠兄也稱得上是同鄉。”

王珪見李重九自承頓時露出訝然之sè,一旁一名太原士族,舉起酒杯,笑着對王珪言道:“王兄,上谷公正是出身吾太原郡,以後合郡皆有他照拂,此乃是鄉里之幸啊。”

王珪聽連忙言道:“慚愧,慚愧,某方纔知道,若真知如此,該早來拜見纔是。”

李重九微微笑了笑,一旁之人言道:“王兄,現在也是不遲啊,我等也是今ri才知,嗯,我太原許久沒有出上谷公這般的人傑。”

一旁前來太原士族之人,聽聞李重九,蘇素都是太原人,當下都是大喜。

但凡漢人,最重的一爲門戶,二乃是鄉里。過去一方達者到zhongyāng爲官,對於同鄉都必須照拂,這不是交換,而是一種義務。

特別是士族,爲官之時,通過徵辟。徵辟之制,乃是自行舉薦,如何舉薦,把耀鄉里就是一種。

如漢末時河內名門司馬氏,司馬懿入曹魏時,先後舉薦同郡的王象,審固入仕,在同鄉楊俊有難時,司馬懿,王象,荀緯皆出面極力營救。司馬懿,王象,荀緯都是河內人。

故而聽聞太原士族,聽聞李重九與蘇素乃是太原人後頓時好感大加,大生親近之意。

李重九對於王珪特別重視,言道:“眼下我新克晉陽,立足未穩,不知叔玠有何教我的。”

王珪見李重九並非自持身份,而是向他請教,當下虛榮心被滿足。

王珪言道:“教導上谷公不敢當之,只是太原之地,自古以來胡漢交雜,而眼下北有劉武周,突厥,南有李唐,此四戰用兵之地,上谷公若不能穩守於此,恐怕難以令百姓士族上下歸心。”

李重九問道:“那我當如何做呢?”

王珪言道:“正所謂名正而言順,則百姓自附,上谷公現有六郡之地,又新得太原郡,太原郡乃是王基之地,非得天命者不可據有。上谷公眼下自稱幽州刺史,讓人以爲不過是坐守一方,別無進取之意。”

李重九言道:“可是cāo之過急,爲天下羣雄所忌矣,何況我還奉魏公之命。”

王珪笑着言道:“請恕我大膽之言,魏公攻洛陽難矣,就算宇文化及不至,李唐亦肯放手讓其得之。之前魏公攻打東都,李唐派太子出兵潼關,意yu圖謀東都,後宇文化及大軍而至,李唐卻立即退兵。難道上谷公還以爲魏公可以攻下洛陽嗎?”

王珪言道:“魏公敗亡遲早之事,上谷公乃是一方雄主,若是一味追隨其後,必爲其牽累。”

說到這裡王珪笑了笑,言道:“初次相交,一時盡興,說的不止,還望上谷公不要覺得在下孟浪纔是。”

李重九笑道:“叔玠兄一片拳拳之心,某豈怪之,還請叔玠兄能到幽州幕府助我一臂之力。”

王珪猶豫了一陣,言道:“多謝上谷公,某必當盡犬馬之勞。”

李重九見能得王珪相助不由大喜,此人在歷史上,可乃是唐初四大名相之一。

這番挖了李唐的牆腳,真是令人舒暢。(未完待續。)

第四百四十四章 曲江池畔第兩百四十一章 蓋牟城下第三百八十二章 花開堪折直須折第七百七十二章 故佈疑陣第四百二十六章勁敵(大家新年快樂)第五百二十六章 同仇敵愾第一百四十六章 賊勢第七十一章 比箭第一百三十六章 教諭第四百二十一章 羅成之死第二十三章 自謀生計第兩百一十九章 檄文第兩百三十五章 兵指遼西第七百三十四章 江淮名將第三百一十五章陳兵於前第三百九十章 殺機第三百零一章 寡廉鮮恥第一百三十八章 半渡而擊第一百七十二章 五鼎食還是五鼎烹?第七百二十五章 突利的誠意第八百一十七章 前倨後恭(第二更)第八百五十四章 兩翼突破(第一更)第三百二十五章 封白狼山第八百四十四章 襲擊糧道第四百四十三章 我很高興第四百七十八章巷戰第一百八十四章 攻與守第三百三十章身在亂中第一百五十九章 識文斷字第五百二十二章 昨日之事第兩百八十二章 相似的歷史第一百五十八章 懷荒鎮的歡歌第七百九十章 騎兵對決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二章 成敗得失第七百二十七章 江淮軍火拼第一百六十六章 魚與熊掌?第六百八十六章 布衣之怒第三十四章 少林寺的真相第兩百九十七章 酒坊私營第二十五章 河邊重見第八百四十六章 三條方案第六百一十二章 情重第八百一十八章 翦滅羣雄(第一更)第四百五十章 大將第六十三章 一吐心頭氣第一百零八章 人可敵國第六百八十五章 講武堂第五百九十六章 孟海公第三十三章 李密之異心第七百二十六章 長公主第三百六十六章 落難公主第一百三十三章 挈裘之勢第六百四十九章 海上霸權(第二更)第九十二章 走私乃暴利第六百六十一章 火油彈發威(第一更)第兩百七十六章夜襲第六百二十四章 禁運第八百四十四章 襲擊糧道第兩百三十三章 蓄勢待發第四百四十七章 撥雲見月第六百一十章 河道行臺(第二更)第四章 恩威並濟第四百零六章 盧家的妙棋第五百九十七章 傳檄而定第四百九十九章 連克數郡第六百一十三章 爲了陛下第七百零三章 河陽攻防戰上第五百六十八章 洛陽民心第四百六十三章深入重山第八百章 李世民的圈套第八百五十一章 三原之陣第五百零七章 中策第五百零六章 突厥手段第六百四十五章 李唐議和(第三更)第九十五章 汾陽宮之圍第七百九十九章 佈局第七百六十一章 生亂第六百二十八章 月下名花第六百七十二章 胸懷萬里第一百零一章 金戈鐵馬第六百四十九章 海上霸權(第二更)第七百六十六章 我留下第八百三十八章 雙管齊下第六百九十四章 衣錦還鄉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七章 李世民之邀第一百七十八章 偷城第四百零七章 納采第四十二章 三箭之威第六百八十三章 外交恐嚇(第一更)第二十九章 瓦崗好漢第五十四章 盛世當歌舞第五百一十九章 轉機第五百九十章 重會(第一更)第六百零六章 開國四將(第一更)第一百五十八章 懷荒鎮的歡歌第一百三十一章 養女第一百七十九章 緩稱王第一百七十章 爭風吃醋第四百五十九章 試探第兩百九十章 李家有喜
第四百四十四章 曲江池畔第兩百四十一章 蓋牟城下第三百八十二章 花開堪折直須折第七百七十二章 故佈疑陣第四百二十六章勁敵(大家新年快樂)第五百二十六章 同仇敵愾第一百四十六章 賊勢第七十一章 比箭第一百三十六章 教諭第四百二十一章 羅成之死第二十三章 自謀生計第兩百一十九章 檄文第兩百三十五章 兵指遼西第七百三十四章 江淮名將第三百一十五章陳兵於前第三百九十章 殺機第三百零一章 寡廉鮮恥第一百三十八章 半渡而擊第一百七十二章 五鼎食還是五鼎烹?第七百二十五章 突利的誠意第八百一十七章 前倨後恭(第二更)第八百五十四章 兩翼突破(第一更)第三百二十五章 封白狼山第八百四十四章 襲擊糧道第四百四十三章 我很高興第四百七十八章巷戰第一百八十四章 攻與守第三百三十章身在亂中第一百五十九章 識文斷字第五百二十二章 昨日之事第兩百八十二章 相似的歷史第一百五十八章 懷荒鎮的歡歌第七百九十章 騎兵對決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二章 成敗得失第七百二十七章 江淮軍火拼第一百六十六章 魚與熊掌?第六百八十六章 布衣之怒第三十四章 少林寺的真相第兩百九十七章 酒坊私營第二十五章 河邊重見第八百四十六章 三條方案第六百一十二章 情重第八百一十八章 翦滅羣雄(第一更)第四百五十章 大將第六十三章 一吐心頭氣第一百零八章 人可敵國第六百八十五章 講武堂第五百九十六章 孟海公第三十三章 李密之異心第七百二十六章 長公主第三百六十六章 落難公主第一百三十三章 挈裘之勢第六百四十九章 海上霸權(第二更)第九十二章 走私乃暴利第六百六十一章 火油彈發威(第一更)第兩百七十六章夜襲第六百二十四章 禁運第八百四十四章 襲擊糧道第兩百三十三章 蓄勢待發第四百四十七章 撥雲見月第六百一十章 河道行臺(第二更)第四章 恩威並濟第四百零六章 盧家的妙棋第五百九十七章 傳檄而定第四百九十九章 連克數郡第六百一十三章 爲了陛下第七百零三章 河陽攻防戰上第五百六十八章 洛陽民心第四百六十三章深入重山第八百章 李世民的圈套第八百五十一章 三原之陣第五百零七章 中策第五百零六章 突厥手段第六百四十五章 李唐議和(第三更)第九十五章 汾陽宮之圍第七百九十九章 佈局第七百六十一章 生亂第六百二十八章 月下名花第六百七十二章 胸懷萬里第一百零一章 金戈鐵馬第六百四十九章 海上霸權(第二更)第七百六十六章 我留下第八百三十八章 雙管齊下第六百九十四章 衣錦還鄉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七章 李世民之邀第一百七十八章 偷城第四百零七章 納采第四十二章 三箭之威第六百八十三章 外交恐嚇(第一更)第二十九章 瓦崗好漢第五十四章 盛世當歌舞第五百一十九章 轉機第五百九十章 重會(第一更)第六百零六章 開國四將(第一更)第一百五十八章 懷荒鎮的歡歌第一百三十一章 養女第一百七十九章 緩稱王第一百七十章 爭風吃醋第四百五十九章 試探第兩百九十章 李家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