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一章 遷都洛陽城

褚蒜子所說的,自然全都是實話,華安的確救過她的性命,這讓她從小就覺得華安是個好人,並一直這麼認爲。

司馬聃聞言,點了點頭,正色道:“照母后這麼說,北王既是好人,也是社稷之臣,那麼,兒臣就沒有什麼好擔心的了。”說完微微鬆了口氣。

褚蒜子笑了笑,輕聲道:“皇上既然已經親政,日後凡事都要自己考慮,要有自己的判斷,切不能什麼事情都向母后詢問啊!”

顯然,褚蒜子覺得司馬聃已經長大了,凡事都應該有自己的見識,不明白的事情,也要自己想辦法調查,如此才能成長。

司馬聃認可道:“母后教誨的是,兒臣知道了。”

######

幾日後,關於遷都的前期工作,已經基本準備完畢了,衆士族和官員,經過謝安和麾下心腹的安撫,已經基本上對遷都持認可的態度了,此時,謝安與麾下的心腹,終於可以好好的歇息一下了。

不過,就在謝安準備好好歇兩天的時候,華安要求遷都的奏摺抵達了建康城,並交到了皇帝司馬聃的手中,司馬聃立即將這一消息告訴謝安,並讓謝安立即進行準備。

當然,這一消息在送給皇帝司馬聃之前,就已經被謝安麾下的心腹知曉了,並立即向謝安彙報情況。

“謝公,北王正式要求遷都的奏摺已經送達京城,看來遷都就在眼前了。”一名心腹屬下,正色彙報道。

謝安笑了笑,點頭道:“本官還打算歇兩天的。不料這麼快就要正式遷都了,嗯,待皇上正式下達命令,本官便開始組織遷都。”

“報,謝公。剛剛收到消息,南王上書朝廷,支持朝廷的遷都舉動。”就在這時,又一名心腹送來了重要的消息。

謝安與麾下的衆心腹屬下聞言,皆感到有些不敢相信,畢竟。朝廷遷都洛陽城,對南王來說,並不是什麼好消息,爲什麼他還要支持遷都呢?

“謝公,如今的形勢。可真是一片大好啊!居然連南王都支持遷都洛陽城了,如此,遷都就再也沒有阻力了。”一名心腹屬下高興的說道。

“說來也奇怪了,南王並非遷都的受益者,而且,遷都從某種情況上看,對他還是有些不利的,他爲何要全力支持遷都呢?這真是太讓人費解了。”一名心腹屬下。則感到有些不解。

謝安笑道:“大勢所趨,如今遷都洛陽城,已經是大勢所趨了。所以,即便有所不利,南王也要支持遷都了。”

顯然,謝安已經很清晰的認識到,僅憑南王的實力,已經完全不足以反對遷都。爲此,他只有轉而支持遷都。

“報。謝公,皇上派人傳來旨意。要謝公立即着手準備遷都事宜。”很快,司馬聃的命令,便傳到了謝安的府邸。

謝安聞言,看向麾下衆心腹,正色道:“各位,如今皇上已經正式下令遷都,我們身爲朝廷命官,一定要全力以赴的做好遷都的工作。”

“謝公放心,我們一定全力以赴的做好遷都工作。”衆心腹連忙大表決心。

謝安滿意的點了點頭,看向麾下衆心腹,開始分配各自的任務,以讓遷都可以高效的進行。

遷都是一件大事,需要準備的事情很多,除了車馬物資的準備之外,還要考慮到安全的問題,畢竟,朝廷的核心官員和皇帝一旦離開了高大的宮牆,隨時有可能面臨危險,保護工作顯得極爲重要。

烏衣六營的六千將士,自然是保護皇帝和衆大臣的核心力量,不過,遷都的人馬非常龐大,僅憑烏衣六營的六千將士,還不足以保護所有的遷都人馬,所以,爲了遷都能夠順利安全的進行,必須增加沿途的護送人馬。

謝安覺得從水軍大營調撥三萬大軍,沿途護送遷都人馬是個不錯的選擇,於是,立即給韓勇下令,讓其從大營抽調三萬大軍,負責保護遷都人馬。

韓勇在接受命令之後,立即讓謝石和王扁頭開始從大營挑選兵馬,並讓挑好的三萬大軍立即進入待命狀態,只要一聲令下,便可以隨時出動。

當然,由於遷都的人員和物資非常的龐大,爲此,需要大量的車船,但道路的寬度是有限的,爲此,爲了防止擁擠,遷都的人馬需要分批行動,人和物資也要分開運輸。

僅僅準備了一日,第一批官員和第一批御用物資,便順利的離開建康城,向洛陽城方向奔去,而爲了保護這兩支隊伍,水軍大營分別調撥一千人馬,以確保這兩支先頭部隊的絕對安全。

遷都的工作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之中,很快,從建康城出發的隊伍一支接着一支,場面極其的壯觀。

住在城外客棧的王三,看着一支支的隊伍離開建康城,向洛陽城方向奔去,心裡感到非常的高興,遷都終於取得了成功,這裡面有他的功勞和汗水,而如今,他的使命已經完成了,隨時可以返回洛陽城向華安覆命。

“將軍,朝廷已經開始遷都,我們的任務已經順利的完成了。”一名親兵,興奮的說道。

“將軍,既然任務已經完成了,我們何時返回洛陽城向王上覆命。”又一名親兵說道。

顯然,他們覺得既然任務都已經完成了,留在江南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早一日返回洛陽城,便可以早一日獲得賞賜。

王三搖了搖頭,正色道:“不急,雖然朝廷已經開始遷都,但目前離開建康城的都是一些大臣和各種物資,皇帝和衆皇族都還沒有離開建康城,所以,我們還不能離開,再等等吧!萬一發生變故。我們也好立即應變啊!”

很顯然,王三對朝廷遷都還是有些不放心,也就是說,在皇帝和衆皇族離開建康城之前,他是不會率先離開建康城的。以免江南發生變故。

不過,王三所擔憂的變故並沒有發生,在隨後的幾日,皇帝司馬聃和衆皇族子弟,在六千烏衣營的保護之下,從建康城緩緩離開。並直奔洛陽城而去。

見皇帝司馬聃已經離開建康城,王三自然不會繼續留在江南了,於是,在司馬聃離開的幾個時辰之後,便收拾行裝。帶領麾下的幾名親兵,跟隨遷都的隊伍,向洛陽城方向奔去。

當然,雖然朝廷已經正式遷都洛陽城,但健康城仍舊是江南的一座很重要的城池,爲此,少量官員和兵馬留在了建康城,另外。還有幾名皇族也留在了建康城,並負責安撫江南的衆士族。

此時的建康城,已經由大晉朝廷的國都降格爲州城的治所。也就是揚州的治所,留守揚州的官員,自然負責管理和控制揚州的所有事物。

雖然謝安是揚州刺史,按道理應該留守建康城,並負責管理揚州的所有事物,但皇帝司馬聃非常信任謝安。爲此,臨時讓一名謝安的下屬負責管理揚州。而讓謝安跟隨遷都的隊伍前往洛陽城,以便隨時向謝安請教棘手的問題。

謝安自然願意服從皇帝司馬聃的命令。並將揚州軍團交給了自己的心腹屬下,而後,便跟隨遷都人馬,一同向洛陽城方向奔去。

江水極爲寬闊,並擋住了遷都人馬的行進道路,在這裡,所有的人馬必須棄車登船,而他們乘坐的馬車,則要用特製的運輸船,單獨運到江水的北岸,然後,他們在江水的北岸重新登上馬車,繼續向洛陽城方向行去。

這些負責運送遷都人馬的運輸船,都是水軍大營的船隻,這些船隻有大有小,有的是運輸船,而有些則是實實在在的戰船,不過,用於運輸人員,戰船也是可以勝任的。

皇帝司馬聃和宮中之人,乘坐的便是最大的幾艘大型戰船,而其餘的衆大臣和一些地位比較低的人,則乘坐小一些的戰船,至於運輸船則主要用於運輸車馬和各種物資,如此,纔可最大限度的發揮所有船隻的運力,讓遷都可以更加順利的進行。

“母后,江水好寬闊啊!建康城就在江水的邊上,而兒臣卻是第一次看到江水,真是太美了。”司馬聃雙手扶着戰船的柵欄,看向江水的兩側,激動的說道。

褚蒜子笑了笑,正色道:“皇上喜歡,那就多看幾眼,不過,洛陽城以北的黃河氣勢更加雄偉,待抵達洛陽城之後,母后會陪着皇上,前去黃河欣賞景色的。”

“哦,是嗎?那真是太好了,兒臣早就聽說黃河是華夏的母親河,真的很想親眼去看一看啊!”司馬聃嚮往的說道。

顯然,整天被悶在皇宮之中的司馬聃,對外面的世界是非常向往的,畢竟,四面高牆的皇宮,實在是太悶人了,而江水和河水是如此的壯觀,對於整日悶在皇宮的司馬聃來說,是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的。

看着司馬聃一副非常興奮的表情,皇太后褚蒜子非常欣慰的點了點頭,整日悶在皇宮,也是該讓皇帝出來透透氣了。

“咳咳咳……咳咳咳……”也許是太興奮了,或者是被江面上的冷風吹的着涼了,皇帝司馬聃劇烈的咳嗽了起來。

皇帝身體突然不適,頓時,讓所有人都慌了手腳,並立即向司馬聃的身邊圍攏了過來。

“皇上,你怎麼了。”褚蒜子連忙緊張的問道。

畢竟是自己的親兒子,褚蒜子自然感到非常的緊張,並很是擔憂司馬聃的身體。

緩了片刻之後,司馬聃擺了擺手,輕聲道:“沒事,母后放心,兒臣沒事,只是咳嗽了幾聲而已。”說完又咳嗽了幾聲。

“都咳成這樣了,還說沒事,御醫,快些給皇上診治。”褚蒜子連忙下令道。

隨行的御醫聞令,立即開始爲司馬聃診治,試了試脈象之後,便抱拳道:“太后不必太過擔心,皇上只是感染風寒而已,只要好好歇息,並吃幾服藥就會痊癒的。”

“感染風寒,皇上好好的,怎麼會感染風寒。”褚蒜子不滿的問道。

御醫連忙回道:“啓稟太后,江面上風大,皇上在甲板上吹了這麼久的風,想必是風寒人體,進而引發咳嗽之症。”說完低着頭,等待着褚蒜子的訓斥。

褚蒜子聞言,暗歎了一口氣,江面上風大,他怎麼會不知道,但皇帝乃一國之君,僅僅是被江面上的風吹了一下便得了風寒,如此身板,怎麼能讓他不擔心呢?

不過,這也不能怪司馬聃,畢竟,司馬聃從出生開始就是皇室貴胄,剛剛兩歲便登基稱帝,一直處在皇宮的溫室之中,被一大羣宮女和太監保護着,任何事情都不需要自己做,累了隨時有地方歇息,渴了、餓了,隨時有上好的美食端上來,如此嬌生慣養,身體素質自然不會很好。

在皇宮的時候,條件優越,或許還看得不太明顯,如今,在江面上剛被冷風一吹便染了風寒,如此,便可以清晰的看出,司馬聃的身體素質是非常差的。

作爲母親,看着自己的兒子被冷風一吹就染上風寒,褚蒜子自然是非常焦慮的,不過,身體素質的養成,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善的,爲此,她也是毫無辦法。

“你們幾個,快些扶皇上回船艙歇息。”見司馬聃感染上了風寒,褚蒜子連忙命令道。

“是,太后。”見太后下令,幾名宮女連忙應道,並上前攙扶司馬聃。

“母后,兒臣沒事,兒臣覺得在這裡吹着風很舒服。”司馬聃留戀江水兩岸的美景,顯然不太願意返回悶人的船艙。

褚蒜子見狀,正色道:“皇上都染上風寒了,還說沒事,快些回船艙歇着吧!”說完向幾名宮女使了個眼色。

幾名宮女會意,連忙駕着皇帝司馬聃,向船艙方向走去。

司馬聃本想留在甲板上,繼續欣賞江水兩岸的美麗景色,不過,見自己的母后強烈要求自己返回船艙歇息,便只好怏怏不樂的在幾名宮女的攙扶下返回了船艙。

第五百五十章 經濟發展勢頭良好第三百一十五章 晉帝駕崩第四百九十一章 弩殺與火攻第一千一百五十八章 離開富樓沙第六百五十二章 燕代結盟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天氣驟寒第三百二十九章 太極殿議事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分化荊州軍第九百二十九章 寂寞的慕容燕第八百零六章 燕國打算和談第一千零九十五章 燕軍夜攻扶余王城第八百八十二章 蠢蠢欲動的揚州軍團將領第一千一百一十三章 君悅樓第三百五十三章 姚戈仲的決心第七百三十四章 發現陰謀第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冰川融水第六百八十五章 蛇已出動第五百五十一章 西北戰事再起第五十九章 香消玉殞第四百八十三章 精兵疾奔涪城第五百三十一章 山谷伏兵第四百四十三章 北門大捷第一百三十三章 疲敵之計第四百七十一章 晉壽陳霆第一千零六十四章 進駐白山城第二十五章 反戈一擊第八百八十七章 姚襄撤離任城第一百四十九章 李代桃僵第九百六十八章 燕軍撤離易水第一百三十三章 疲敵之計第六百八十三章 候霸被圍第三百零九章 再襲右翼大營第七十七章 體貼入微第七百零九章 接受任命第八百五十七章 華安僭越了第九百六十九章 燕軍繼續裁撤兵馬第四百八十六章 叛軍佯攻成都第四百七十三章 溫柔的小綿羊第二百四十七章 分兵奇襲第八百七十八章 全部繳獲第一百四十三章 大戰前夕第三百六十七章 大火蔓延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攻破木鹿城第四百九十四章 叛軍人心惶惶第一百七十三章 八百殘兵第三百五十二章 密林謀劃第九百六十七章 藏字石第五百三十九章 小仙翁第九百六十三章 慕容俊妥協了第一百章 官升一級第七百一十一章 魏主殞命第五十五章 強抱靈兒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瓦拉第四百七十章 醫文二脈第四百七十八章 張育的戰略眼光第六百五十八章 兩路出擊第一千零一十一章 遷都洛陽城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燕軍中計第一千一百七十四章 尤利安撤離第六百二十三章 兵出潼關第七百三十七章 火燒浮橋第三百八十三章 褚蒜子做媒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突圍第五百五十九章 鳥鼠山第二百四十四章 實戰訓練第五百一十三章 晉軍集結仇池邊境第六百一十章 李農的選擇第三百六十八章 石虎逃入烏江城第九百二十九章 寂寞的慕容燕第九百五十七章 燕國君臣的陰謀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開始行動第六百零五章 燕軍出兵援趙第八百零五章 易水對峙第八百五十五章 大晉皇族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連雲堡第三十七章 上元燈會一第二百一十八章 進軍萬狼谷第一千一百四十八章 奇襲華氏城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尤利安稱帝第五百六十二章 麻秋再次大敗第五百九十八章 天羅地網第三百八十八章 西征前的準備第一百六十章 混進敵營第一千零八十六章 高句麗內訌第三百八十三章 褚蒜子做媒第二百七十六章 雪地伏擊第三百七十八章 欲擒故縱第六百五十三章 代國援兵第九百八十六章 客官別走了第九百二十二章 精銳戰車大展神威第一百三十三章 疲敵之計第一千一百二十章 吐谷渾求和第一千零九十五章 燕軍夜攻扶余王城第二百五十八章 兩面受敵第二百一十六章 預備隊第九百四十五章 準備逃離第六百零六章 燕軍先鋒第一千零二章 連夜進城第七百四十九章 戰車部隊第四百九十四章 叛軍人心惶惶
第五百五十章 經濟發展勢頭良好第三百一十五章 晉帝駕崩第四百九十一章 弩殺與火攻第一千一百五十八章 離開富樓沙第六百五十二章 燕代結盟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天氣驟寒第三百二十九章 太極殿議事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分化荊州軍第九百二十九章 寂寞的慕容燕第八百零六章 燕國打算和談第一千零九十五章 燕軍夜攻扶余王城第八百八十二章 蠢蠢欲動的揚州軍團將領第一千一百一十三章 君悅樓第三百五十三章 姚戈仲的決心第七百三十四章 發現陰謀第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冰川融水第六百八十五章 蛇已出動第五百五十一章 西北戰事再起第五十九章 香消玉殞第四百八十三章 精兵疾奔涪城第五百三十一章 山谷伏兵第四百四十三章 北門大捷第一百三十三章 疲敵之計第四百七十一章 晉壽陳霆第一千零六十四章 進駐白山城第二十五章 反戈一擊第八百八十七章 姚襄撤離任城第一百四十九章 李代桃僵第九百六十八章 燕軍撤離易水第一百三十三章 疲敵之計第六百八十三章 候霸被圍第三百零九章 再襲右翼大營第七十七章 體貼入微第七百零九章 接受任命第八百五十七章 華安僭越了第九百六十九章 燕軍繼續裁撤兵馬第四百八十六章 叛軍佯攻成都第四百七十三章 溫柔的小綿羊第二百四十七章 分兵奇襲第八百七十八章 全部繳獲第一百四十三章 大戰前夕第三百六十七章 大火蔓延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攻破木鹿城第四百九十四章 叛軍人心惶惶第一百七十三章 八百殘兵第三百五十二章 密林謀劃第九百六十七章 藏字石第五百三十九章 小仙翁第九百六十三章 慕容俊妥協了第一百章 官升一級第七百一十一章 魏主殞命第五十五章 強抱靈兒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瓦拉第四百七十章 醫文二脈第四百七十八章 張育的戰略眼光第六百五十八章 兩路出擊第一千零一十一章 遷都洛陽城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燕軍中計第一千一百七十四章 尤利安撤離第六百二十三章 兵出潼關第七百三十七章 火燒浮橋第三百八十三章 褚蒜子做媒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突圍第五百五十九章 鳥鼠山第二百四十四章 實戰訓練第五百一十三章 晉軍集結仇池邊境第六百一十章 李農的選擇第三百六十八章 石虎逃入烏江城第九百二十九章 寂寞的慕容燕第九百五十七章 燕國君臣的陰謀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開始行動第六百零五章 燕軍出兵援趙第八百零五章 易水對峙第八百五十五章 大晉皇族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連雲堡第三十七章 上元燈會一第二百一十八章 進軍萬狼谷第一千一百四十八章 奇襲華氏城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尤利安稱帝第五百六十二章 麻秋再次大敗第五百九十八章 天羅地網第三百八十八章 西征前的準備第一百六十章 混進敵營第一千零八十六章 高句麗內訌第三百八十三章 褚蒜子做媒第二百七十六章 雪地伏擊第三百七十八章 欲擒故縱第六百五十三章 代國援兵第九百八十六章 客官別走了第九百二十二章 精銳戰車大展神威第一百三十三章 疲敵之計第一千一百二十章 吐谷渾求和第一千零九十五章 燕軍夜攻扶余王城第二百五十八章 兩面受敵第二百一十六章 預備隊第九百四十五章 準備逃離第六百零六章 燕軍先鋒第一千零二章 連夜進城第七百四十九章 戰車部隊第四百九十四章 叛軍人心惶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