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兒戲的造反

張軒並不是其中的情況。

江南兵源,特別是江南衛所兵不行,早已是天下皆知了。

就是戚繼光這樣的名將,也拿他們沒有辦法。而張軒這一次徵召的大多的都是前衛所兵。

張軒之所以堅持在江南大規模招兵。

有不少也是爲政治上考慮。

如現在臨山衛,不,不久之後的臨山縣,清洗之後,張軒決定廢衛設縣。

有這麼多人都投了義軍,在張軒心中的政治版圖之中,臨山縣塗上可靠的顏色。

如果能在江南征召幾十萬士卒,哪怕這幾十萬那麼僅僅是輔兵,有這幾十萬人靠着曹營吃飯,而幾十萬士卒後面有一家老小靠着士卒吃飯,也就是說幾百萬人都會靠向曹營。有這些人在,江南纔出現反覆的可能性就降低了不少。

至於戰鬥力問題。

張軒從來認爲,各地的民風或許會影響兵源素質,但是真正決定戰鬥力的,還是訓練,或許在因爲兵源素質的原因,成不了天下精銳,但是成爲合格的軍隊還是可以的。

這就夠了。

對一個國家來說,真正用來打決戰的精銳,固然必不可少,但是各地駐守的普通軍隊,卻也是必不可少的。

不過,當張軒覺得臨山衛情況沒有變化的時候,一個消息傳到了張軒的耳朵之中。

“你說觀海衛造反了,沿海衛所幾乎全部都造反了?”張軒幾乎不敢相信這個消息。

衛所的軍隊,張軒不是沒有見過,但凡衛所有一些戰鬥力,張軒也不會冒出全面廢除衛所的想法。

人必自辱,而後人辱之。

不是張軒想要把事情做絕,而是張軒左看又看,江南士紳一時間動不得,但是這些衛所軍官,又有什麼動不得的。

但是萬萬沒有想到,他們居然會起來造反,張軒真想問,誰給你的勇氣,梁靜茹嗎?

張軒沉吟一會兒,說道:“秦猛,賀虎頭。”

“末將在。”兩人齊聲說道。

張軒說道:“你們帶領本部人馬,沿着海岸線,給我過一遍,各個衛所,圖謀不軌者,殺。”

“是。”兩人說道。

張軒又立即給楊繩祖下令,讓他所部騎兵都動起來,分兵進攻造反的衛所。

張軒卻是回寧波坐鎮。

果然不出張軒所料,這幾乎是一場鬧劇。

觀海衛弄得聲勢最大,但是被秦猛千餘騎兵一衝,整個衛所集齊一個指揮,有五千多人,就哭爹喊娘去了。

觀海衛的情況,與其他的衛所的情況差不多,都是千餘士卒一衝,就大敗虧輸了。還有幾個衛所想要據城死守。

不過,下面的人未必想要爲這些衛所軍官賣命,而且衛所城池幾百年來年久失修,他們也米易怎麼操練,幾乎不知道怎麼守城。

即便有城池優勢,但也擋不住曹營的進攻。

不過,單單是衛所軍隊的確是一場鬧劇,但是有了舟山軍隊在後面,雖然還是鬧劇,但是這鬧劇的規模就大了一些。

衛所的廢柴程度,也超出了鄭芝龍的預料之外。

這些衛所軍官看到了臨山衛指揮使的下場,簡直是不寒而慄,如果僅僅是殺一個人,也就算了。卻不想要將他們家裡傳承數百年的土地收掉。

這是要挖他們的根基,是萬萬不能接受的。

在他們想來,這是他們世代傳承的土地,憑什麼你要收走就收走了。自然要起兵討伐流寇。

他們也不全是傻子,自然要與舟山上的人合作。

只是他們連最基本的保密都弄不好,曹營在寧波的根基不深,很多鄉下地方都保持了原樣,根本沒有曹營的勢力。

想要瞞過曹營的耳目並不是很難,但是在他做決定造反之後,這消息就傳遍了整個寧波,自然傳到了張軒的耳朵之中。

故而張軒派兵圍剿的時候,鄭芝龍這邊的軍隊還沒有派出來支援。

因爲約定的時間還沒有到。

當鄭芝龍見這些衛所如此不給力,也就加快了行動,這一次鄭芝龍避開了曹營重兵把守的地方,而是將進攻的地方放在昌國衛上。

昌國衛在一個半島之上,與象山相距不遠。

因爲附近水域複雜,對官軍來說是,易守難攻。對義軍來說,進攻此地,需要擔心義軍突然插到後方過去。

張軒將曹宗瑜叫過來,讓他帶領本部人馬,連同台州駐軍,一起圍剿昌國衛。讓他熟悉一下沿海作戰的事情。

曹宗瑜會意。

恐怕進攻福建一戰,張軒不會去了。

張軒隨即將張素叫過來,說道:“廢除衛所的動作,不能再慢了。越快越好。”

這樣的局面,對於張軒來說,有些棘手。

按照張軒的本意,他不想將事情鬧到這一步,最後一個衛所的處理過去。如臨山衛一樣。但是兔死狐悲之下的連鎖反應。將張軒逼到這一步了。

現在的情況,張軒要麼安定人心,將請改衛爲縣的腳步停一停,其他衛所保持現狀。

要麼就一不做二不休,乾脆大幹一場。

張軒怎麼做,根本不用去想。

後期衛所在明朝的位置之中,根本是站着茅坑不拉屎。

崇禎身邊就有人議論過,大意是說,兵力不足,就要加練新軍,加練新軍,就要加餉,餉銀不足則加稅,稅重則-民亂,民亂而賊多,賊多而兵又不足。如此而已。既曰兵不足戰,當查驗兵額,重編舊軍,或裁撤,或重編,豈能萬事委之以新編之軍,新收之餉?

衛所吞沒了不知道朝廷多少資源,面對崇禎年間的財政不足,這些財政黑洞,要負很大的責任。

張軒纔不肯妥協的。

他本想穩妥一下,他僅僅是想要這衛所軍官所侵佔的土地,不想要他們的性命,如果慢條斯理的處置,大概能做到這一點。

但是如今各地亂起,曹營的處理民事的官員又不多,能力也是良莠不齊。張軒可以肯定,這樣將他們全部放出去,結果就是各地衛所之中,恐怕都要掀起一場大清洗了。

不問是非,不問對錯,但凡是前明的衛所官,都逃不了這一劫。

很多事情都是一事趕着一事,縱容張軒知道此刻他要放出來的是洪水猛獸,也只能放出來了。

說好聽的是,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說不好聽的,改朝換代,本就是這樣的。

真以爲改朝換代不死人啊?這些死的人,絕非僅僅是戰場之上的。

張軒覺得這一件事情,恐怕也保密不了,寧波所發生的事情,估計很快就要傳播開來了。乾脆將自己所寫的,《廢衛設縣徵兵授田策》給修改了一番,送到南京了。

他又私下給張質寫了書信,讓他幫忙推行這一件事情。

張軒這一策,到了南京之後,就好像是一塊石頭砸在水裡,頓時掀起了軒然大波。引起了不知道多少人,爲之側目。

而此事羅玉龍在江北督軍,本來再各地巡視的尚書都回到京師之中。這一件事情,直接捅到了羅汝才的身邊。

無數人因爲利益的不同,在羅汝才面前各抒己見。針鋒相對。掀起了吳王朝中第一次政爭,張軒如何也沒有想到,這一件事情,竟然影響深遠之極。

近則數十年的張軒與東林的對立,遠則數百年之後,私人財產的保護與否,以及皇權的權利邊際問題,都是以這一件事情的基準。

在後事歷史之中,崇禎十七年的這一件事情,影響力之大,還超過了崇禎殉國之事,與整個大夏皇朝同始終。

這些卻不是張軒現在可以想到的。

第一百二十一章 可憐無人送荊卿第四十五章 破劉良佐第二十一章 談判第一百二十五章 錢肅樂第八十六章 何騰蛟的選擇第五十九章 滇軍第五十九章 斬龍第三十四章 威遠城下第八十四章 將變第三十二章 攻閩第九十三章 困獸第五十二章 立營二第四十二章 夜二第四十八章 覆軍殺將五第十五章 夜宿第二十章 黑夜第八十九章 湖口攻防戰第六十九章 永城之變第四十七章 覆軍殺將四第八十一章 留守鳳陽?第七章 樊城關之陷第三十一章 千帆入洞庭三第五十四章 臨門一腳第七十六章 講史第十一章 我不信命第十章 綠帽子第八十二章 馬士英的應手第七十四章 羅汝才教子第五十五章 前奏第七十四章 劉文秀東行記三第一百三十二章 將星墜於野二第一百零七章 牛金星之言第五十二章 闖賊魅影第三十一章 大戰帷幕第九十八章 甬道之戰第二十六章 響應第三十四章 水師第四十八章 覆軍殺將五第十六章 等官軍有變第七十四章 長街相會第四十九章 年輕氣盛李郎君第三十七章 回家第四十五章 破劉良佐第七十一章 鳳陽地動三第七十八章 舉火夜戰第二十一章 沙河之畔第十四章 舟山之變二第八十七章 袁時中的嗅覺第五十章 覆軍殺將七第十八章 紮營第四十二章 往事第一百一十四章 武昌城中第一章 我爲魚肉第九十八章 白沙河大捷第六十七章 堪悲洛陽城第八十九章 臨潁城南第三十三章 我是誰?第一百三十七章 臨危受命第三十一章 大戰帷幕第七十五章 死士第七十九章 在臨潁第八十章 常國安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世祖遺訓二第五十三章 童子營第一百零一章 大崩潰第十章 收兵第五十一章 閒言第二十五章 試點第十章 綠帽子第七十六章 二勝第二十八章 黃河一水二第一章 淮河之上論形勢第一百二十八章 郡主第八十章 常國安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火攻營第九十三章 下揚州第一百一十八章 下金華第三十八章 先下李過第一百二十四章大丈夫難免妻不賢子不孝二第六章 高鬥樞二第十七章 過河請兵第五十五章 大戰落幕第八十二章 胡澹第六十一章 時疫第八十二章 馬士英的應手第五十三章 童子營第十七章 廢奴策第五十九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三第一章 樊城第一百零五章 襄城之戰二第一章 家事第二十四章 朱仙鎮四第二十五章 追擊第四十二章 渡河二第八十二章 常國安四第五十四章 鳳陽城二第六十八章 救還是不救?第六十九章 闖王大破牛成虎第七十五章 樞密院章程第一百一十章 東進
第一百二十一章 可憐無人送荊卿第四十五章 破劉良佐第二十一章 談判第一百二十五章 錢肅樂第八十六章 何騰蛟的選擇第五十九章 滇軍第五十九章 斬龍第三十四章 威遠城下第八十四章 將變第三十二章 攻閩第九十三章 困獸第五十二章 立營二第四十二章 夜二第四十八章 覆軍殺將五第十五章 夜宿第二十章 黑夜第八十九章 湖口攻防戰第六十九章 永城之變第四十七章 覆軍殺將四第八十一章 留守鳳陽?第七章 樊城關之陷第三十一章 千帆入洞庭三第五十四章 臨門一腳第七十六章 講史第十一章 我不信命第十章 綠帽子第八十二章 馬士英的應手第七十四章 羅汝才教子第五十五章 前奏第七十四章 劉文秀東行記三第一百三十二章 將星墜於野二第一百零七章 牛金星之言第五十二章 闖賊魅影第三十一章 大戰帷幕第九十八章 甬道之戰第二十六章 響應第三十四章 水師第四十八章 覆軍殺將五第十六章 等官軍有變第七十四章 長街相會第四十九章 年輕氣盛李郎君第三十七章 回家第四十五章 破劉良佐第七十一章 鳳陽地動三第七十八章 舉火夜戰第二十一章 沙河之畔第十四章 舟山之變二第八十七章 袁時中的嗅覺第五十章 覆軍殺將七第十八章 紮營第四十二章 往事第一百一十四章 武昌城中第一章 我爲魚肉第九十八章 白沙河大捷第六十七章 堪悲洛陽城第八十九章 臨潁城南第三十三章 我是誰?第一百三十七章 臨危受命第三十一章 大戰帷幕第七十五章 死士第七十九章 在臨潁第八十章 常國安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世祖遺訓二第五十三章 童子營第一百零一章 大崩潰第十章 收兵第五十一章 閒言第二十五章 試點第十章 綠帽子第七十六章 二勝第二十八章 黃河一水二第一章 淮河之上論形勢第一百二十八章 郡主第八十章 常國安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火攻營第九十三章 下揚州第一百一十八章 下金華第三十八章 先下李過第一百二十四章大丈夫難免妻不賢子不孝二第六章 高鬥樞二第十七章 過河請兵第五十五章 大戰落幕第八十二章 胡澹第六十一章 時疫第八十二章 馬士英的應手第五十三章 童子營第十七章 廢奴策第五十九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三第一章 樊城第一百零五章 襄城之戰二第一章 家事第二十四章 朱仙鎮四第二十五章 追擊第四十二章 渡河二第八十二章 常國安四第五十四章 鳳陽城二第六十八章 救還是不救?第六十九章 闖王大破牛成虎第七十五章 樞密院章程第一百一十章 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