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

第一百三十九章楊溥的政治理念

雖然楊溥與楊士奇之間見面或許有些尷尬,楊溥對楊士奇留下的人也有打壓。但這種打壓只是在這些人威脅到楊溥地位的時候纔會做的。

楊溥本身也沒有趕盡殺絕的意思。當然了,這也是大明的政治生態,也沒有發展到這個惡劣的情況下。

于謙與曹鼐兩人,一在中樞,一在外面,乃是楊士奇留下餘黨的核心成員。

楊溥固然能拿捏住曹鼐,但是對於謙卻有些無可奈何了。一來於謙行事坦蕩,很少有錯處。二來,朱祁鎮對於謙聖眷之濃,天下皆知。

一個能在能力上,功勞上壓制住于謙的人,舍周忱之外,楊溥還真找不到人了。

有這個前提,兩人談的非常愉快。

周忱也不多廢話,一五一十的將銅錢上的種種問題說了出來。

總體來說,是兩個大方面的問題。

第一個大方面的問題,就是缺銅。

缺銅這一個問題,延伸了好些問題。

首先,銅不僅僅是用來鑄錢的,在這方面,宣宗皇帝就做了一個非常不好的示範,不是別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宣德爐。

皇室都愛銅器,下面百姓自然也喜歡了。

如此一來銅價就高昂起來了。

這就導致了一問題,銅價太高,成色太足的銅價,估計會被百姓融爲銅器。即便是爲了鑄錢這一行爲有利可圖,朝廷所打造的銅錢,質量上就非常不足了,特別是銅含量上了。

別的不說,如果周忱敢將鑄銅錢這一件事情,做成了賠本買賣,別說別人了,就是朱祁鎮也不會容忍的。

但是銅錢質量低劣,就給了私鑄很大的空間。

雖然私鑄的銅錢,比官家鑄的還惡劣。但是在百姓看來,不過是五十步與百步的區別。

另外一個問題,也是缺銅衍生的。

那就是銅錢制度的問題。

既然缺銅了,朝廷自然要想辦法了。

最普遍的一個辦法,就是鑄大錢,那種當十,當五的大錢。這倒是能鑄造的很精美,但是這種行爲,其實就是一種金融剝削。

雖然大部分古人或許不瞭解這方面的知識,但是他們自然也知道,他們虧了。

但是不得不承認,這種官府鑄造的大錢,比一般的劣錢要好上不少。有的地方,是真當五個十個用,有的地方卻打折用。

再加上與金銀不同的匯率比,簡直是一踏糊塗。

不是其中明白人,都搞不清楚。

只有一千文抵一兩,其實也是一種理想狀態,在實際執行之中,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子,還真不好說。

還有銅錢的版本不同。

大明從官方鑄錢,光年號,就有大明建國之前的,大中通寶,以及之後的洪武通寶,建文通寶,永樂通寶,洪熙通寶,宣德通寶,還有正統通寶,幾個版本。因爲大明前期,是每一個省都寶泉局的,故而幾乎每一個省的版本都不大一樣。

這還是大明的銅錢,之前的宋錢一起,真不知道世面上到底流通了多少版本的銅錢。這樣一來,造假的難度就降低太多了。

幾乎不會被發現的。

正是因爲銅錢有這麼多的問題,周忱在選擇代替寶鈔貨幣的時候,一開始都沒有想過用銅錢。

也是因爲這銅錢之上,有這麼多的問題。周忱也知道,錢法上的問題,決計不是一個鑄銅錢,鑄銀錢能夠解決的。

鑄銅錢還好說。

畢竟而今通用的銀兩也有很多問題,歷史的銀兩,可不是在電視劇裡面演得閃閃發亮的那種,都是黑不溜秋的好像是石頭一般。

還有因爲各地熔鑄的成分也不一樣。

別的不說,給宮中的金花銀,爲什麼說是金花銀,就是因爲金花銀乃是對白銀純度一種稱呼。

幾乎是明代工藝能提純到最純的白銀了。各地供奉上京的白銀標準。

至於地方用的白銀,卻又是各種不一樣。

用銀元,在周忱來說,與金花銀方案差不多而已,反正都是大額支付。還有錢息。

但是銅錢的問題,絕非多鑄造一些銅錢就可以解決的。

楊溥默默聽了周忱的話,默默從袖子裡面掏出十幾個銅錢,一一的擺在了桌面之上,這十幾枚銅錢,卻是沒有一個是相同的。楊溥嘆息一聲,說道:“恂如,我雖然老朽,但還沒有到不知銅錢爲何物的時候了。”

“錢法之亂,我豈能不知道。這不是一重申禁令,大量鑄錢就能解決的了。必須抽絲剝繭,徐徐爲之。我已經準備讓工部以雲南有銅,但是路途遙遠,於京中鑄錢,耗費太大爲由,請雲南設寶泉局,專司鑄錢。由兵部尚書,雲貴總督王驥掌管。也算是朝廷撥給雲南的軍費了。”

明初雖然各省都設了寶泉局,但是後來寶鈔大興,這些都又撤了。

“等這一件事情先拖着即可。”

周忱一時間沉默了,似乎再揣測楊溥將這一件事情在御前瞞下來的原因。

楊溥輕輕一嘆,說道:“我知道,你的伯樂是東里公。真是你不知道,我與東里公一同辦差多年,交情非比尋常,爲什麼翻臉不認了?”

周忱畢恭畢敬說道:“大人,定然是有苦衷的。”

楊溥說道:“苦衷不苦衷,倒不至於。但是有一件事情,卻是我們意見相左。”

“大明太祖開國七十餘年,經五帝到今上。太祖皇帝定下的章程,有很多地方都不合時宜了。是需要動一動了,寶鈔之事,就是其中的代表。”

“但是如何動?東里公,卻想循序漸進,無爲而無不爲,順勢而行,不想大動干戈。原本我也不想違逆東里公之意,但是今上少年登基,見事極明,頗有明君氣象。而且正是滿懷經略,想要大有作爲。”

“東里公唯恐陛下行事出錯,故而事事拖延。但是我認爲堵不如疏。陛下這個年齡,正是要做事的時候,時間長了,君臣之間,暗生隔閡,豈不是給了小人可乘之機。”

“倒是老臣具退,新晉上臺,沒有我等老臣查漏補缺,說不定陛下會做出什麼事情來,這不是忠心大明之道。”

“但是陛下畢竟年輕,爲政有些着急了。而今鹽政,與河北水利就足夠朝廷上下忙得不可開交了,我知道你還想修馳道,你自己說說,如果陛下讓你處置錢法,戶部之中,有誰可以擔當重任?”

周忱不得不承認,楊溥看得明白,說道:“閣老所言極是,戶部人手爲了鹽政,幾乎抽調一空了,下官也是忙得連軸承,這錢法真的無能爲力了。”

楊溥說道:“所以,這件事情,要按一按,還是不要讓陛下憂心纔是。恂如,你在辦事上是幹才,但是你而今不是地方大員,而是戶部尚書,須有大臣之體,有時候,什麼當在陛下面前說,什麼不當在陛下面前,你要心中有數纔是。”

周忱知道,楊溥如此近乎表明心跡的說話,未必不是有拉攏他的意思。但是不得不承認,楊溥所言不能說是有錯。

而今朝廷忙兩件大事,不管是戶部還是工部,很多大臣,近乎要住在衙門之中了,實在不是處理錢法的時候。

至於所謂之大臣體,也就是在陛下面前堅持自己的政見。周忱也大受震動,心中想了很多,躬身一禮,說道:“下官受教。下官今後定當爲首輔之命是從。爲陛下辦事,爲大明辦事。”

楊溥說道:“好,我老了,將來內閣也是要看你的了。”

從此周忱才徹底成爲楊溥這邊的人。

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四章 太后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
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四章 太后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