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

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

汪嶽說道:“既然貴人如此看重小人,小人也就冒昧了。”

汪嶽沉吟片刻,說道:“其實銀荒之事,幾年就有了,只是北京情況要遠遠的好過其他各地。因爲北京是天子腳下,南北要衝之地,天下金銀皆彙集在此。”

“朝廷每年賦稅過千萬之數,從各地聚集在北京,而這些賦稅大體從南而來,用之北方,之前與瓦刺交戰多用於經費。而今卻也多用於北方水利馳道之用。”

“總體來說,這十幾年從來是南銀北送。”

“京城大軍數十萬,少府之下數十萬,乃至於官員小吏,數不勝數,我估算一下,一年朝廷發給北京上下的銀兩,就有近千萬之數。”

“故而,北京之銀,在整個天下來看,已經是最多了。”

“今年北京銀荒,其實是南方銀荒波及到北方了。”

WWW _Tтka n _CO

朱祁鎮一聽,心中震動非常。細細咀嚼,卻不無道理。

雖然大明南北貨物流通從來不少,通過運河,海運,還有尋常陸運。北京附近的經濟圈,與江南這一片大明最發達的經濟圈,並非沒有交集。

但是總體上來說,汪嶽說的並沒有問題。

從朝廷撥款而論,除卻之前南方几場戰事之外,都是用於北方。

這也是朱祁鎮有意平衡南北的政策。

但是他卻忽略了這一點。

那就是而今的中國,其實不能視爲一個整體的完整的市場。

南北之間的交通與地域差距,將整個中國分割成了不同的部分。而大明政府,卻是其中最強大的經濟體。

政府的舉動與傾向,自然決定了白銀的聚集方向。

當然了,這種自然的商業貿易,也會糾正一下,比如北方就從南方賣進大量的貨物,布匹什麼的。

這也能讓白銀迴流。

但是這種迴流並不是完全平衡。

正因爲汪嶽的錢鋪非常大。各種網點之間的交流才能讓汪嶽有這樣的認識。而大明朝廷之中,卻很少有人有這麼方面的意思。

從而也讓朱祁鎮更加相信汪嶽的論斷。

那就是銀荒這種現象,其實早就在南方表現出來的,只是波及到了北方,波及到了少府的基本盤。

這才被發現。

而大明各級政府,從縣一級,府一級,省一級,到中樞一級,根本沒有這個想法,除非鬧出大事了。

纔會發現。

畢竟太祖皇帝所建立的大明體制,本身就是想將大明建立成爲一個大農村,這些金融方面精細的波動,根本不在朝廷的監控之中。

朱祁鎮說道:“先生以爲該當如此處置?”

汪嶽說道:“臣以爲,首先重申禁止金銀外流。加大鑄幣量,臣聽聞日本金銀不少,而今日本以定,已經加大貿易,從日本得到金銀。”

朱祁鎮說道:“這兩件事情已經做了。”

日本一事就不用說了,而今禁止金銀銅錢外流的命令,在宋代都有,而在明初,更是連海都禁了,這個自然也在禁止之列。

而發現銀荒的苗頭。

內閣發佈的第一道命令,就是這個。

其實,真要說起來。

金銀作爲貨幣,到底是流入的多,還是流出的多,也是一個說不清楚的話題,畢竟這個時代的統計數量總是不夠的。

但是大體上來說,大明外貿商品,主要是鹽,鐵,布匹,絲綢,瓷器,還有些其他的奢侈品。

包括金銀器。

不過,歷朝歷代,一旦有了錢荒,第一件事情就是這個命令。

汪嶽沉吟片刻,一咬牙,先行一禮,退後幾步,來到櫃檯之上,找了一個張字據,雙手呈給朱祁鎮。

朱祁鎮一看,這是一張當票,而是活當。

當的是一個銀壺,作價三百兩,折價一百五十兩。

朱祁鎮不知道汪嶽是什麼意思。

汪嶽說道:“這種當票,從來是一式兩份,錢鋪一份,主家一份。但是很多時候,這當票可以直接當一百五十兩銀子來用。我雖然已經不當掌櫃的,但也看得出來,這個宅子,最少轉手了五次。”

“都是拿一張當票當銀子用。”

朱祁鎮哪裡聽不出來,他的言下之意,朱祁鎮冷冷的說道:“大膽,寶鈔之事,這纔過去幾年,你敢說這個事情?”

汪嶽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面之上,說道:“大人明鑑,此事不是寶鈔,只是店中有幾分就能出擊幾份莊票,以此來代替金銀。”

朱祁鎮豈能不知道,汪嶽言下之意,不就是用一分本錢,發出幾份的莊票,只有經營得當,是決計不會出問題的。

其實,朱祁鎮心中未必沒有這個主意。

但是他找不到辦事的人。

而看汪嶽此人,能白手起家有如此大的產業。是一個合用的人才。

他沉吟片刻,說道:“有一分差事,適合你做。少府想做一銀行。你畢竟合適。”

中國話博大精深就在於此,哪怕朱祁鎮口中銀行這個詞是從後世生搬來的,但是不用多做解釋,汪嶽一聽就秒懂。

銀者,錢也。行者,行會也。這名字甚至要比錢鋪,錢莊聽起來更大氣一點。

汪嶽大喜過望,說道:“謝大人。”

汪嶽本質上是讀書不成,從而經商,自己號稱什麼儒商,但是換一個角度來說,就是一個官迷。

他而今的家產,夠他汪家數代吃穿用度了。再多也沒有用,甚至因財得禍,這也是他千里迢迢爲冼景送禮的原因所在。

而在少府任職,不管官職大小,都是朝廷命官了。

汪家從他開始,就不是商賈世家,而是宦官人家了,這對汪家來說,卻是一等一的大好事。

因爲沒有社會地位,金錢很多時候,只能帶來災禍。

朱祁鎮說道:“只是這銀行做什麼的,你也能聽出來,你家的這產業?”

汪嶽微微一咬牙,說道:“請大人給半年時間,半年之內,我將汪家所有的產業全部盤出去。”

汪嶽自然知道。他不可能一邊爲少府做事,一邊經營自己家的錢鋪。

這是汪嶽的產業遍佈大江南北,想要全部處理妥當,半年的時間就已經很緊了。

朱祁鎮說道:“好,你既然有如此魄力。朝廷也不會虧待你。這樣吧,你帶你汪家的人手過來,朝廷給你一分身股,將來未必比你汪家而今的產業小。”

汪嶽大喜過望。說道:“謝大人。”

身股在古代股份制度之中,大體可以說是技術股,不用出本錢,但是要參與管理。

朱祁鎮說給汪嶽的身股,要比得上汪嶽的身家。卻也不是假的。

雖然汪岳家產也有幾十萬兩,但是多是不動產。但是朱祁鎮要的銀行一出,決計是遍及大明所有府縣。

又豈是汪家而今的產業所能比的。

朱祁鎮這個決定,也讓另外一個羣體出現在歷史舞臺之上,那就是少府世家。

就是少府之中,以及由少府衍生出來的各樣產業之中,世代把持皇家產業,爲皇室服務的人員。

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面貌,但是在剛剛開始的事情,卻是將少府產業推進到極盛的主力。

汪嶽是第一個,但絕對不是最後一個。

甚至今後很多商人,最大的成就,都覺得是被皇帝看中,收入少府之中,從商賈人家,變成了皇帝私臣。從而改換門庭。

這是後話。

朱祁鎮在少府之中設立銀行之事,成立之初,也是悄無聲息的。等到大家南北府縣所繳納的稅銀都要通過銀行體系而來往的時候,已經是很多年之後。

今日不過是一顆種子而已。

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十六章 經筵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
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十六章 經筵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