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

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

不過比起太祖時期,朱祁鎮從其他方面徵收的賦稅不少。

比如,關稅,鹽稅,茶稅,鈔關稅,等等。

這些賦稅大概在一千五百萬兩上下。

也就是說,在朱祁鎮估計之中,在正統二十七八年,也就是全國清丈結束的時候,大明賦稅會攀升到每年一千五百萬兩白銀,還有四千萬石以上的糧食。

這還僅僅是國家賦稅。

請不要忘記朱祁鎮一手培養出來的少府。

少府之前一直爲軍隊補貼大量的物資。嚴重壓制了少府的盈利。

或者說少府很少有盈利的意思。

但是隨着與瓦刺戰爭的結束,大明邊軍大面積換裝的結束,雖然南方一些次要軍隊換裝還沒有結束。但已經無礙大局了。

少府別的部門不說,單單是遵化鐵廠每年都能給宮中提供紅利一兩百萬兩之多,再加上各地金銀礦,特別是佐渡銀礦。

對,雖然朱祁鎮不大清楚,爲什麼好好的佐渡金礦,自己開採出來的就是佐渡銀礦?

但是總合算起來,即便不用外廷,宮中一年進項,也在小千萬兩左右。

這也是爲什麼朱祁鎮動則五十萬兩,五十萬兩向外面砸錢的原因。

就是因爲朱祁鎮有錢。

如此一來內庫外廷的稅入,一年在兩千五百萬兩,四千萬石上下。

當然了,而今這些錢大多被漠北的軌道工程所佔據了,又被賑災了修建水利,還有上一次安南之戰的軍費所佔據了。

還有一些填補之前的打瓦刺的虧空,這才讓朝廷用度有些緊張。

只是但凡有兩三個豐年,朝廷就會恢復過來。

雖然古代天災多,但如今年一般的大災,也不是時長有的。

有這個底氣,朱祁鎮才心思對郭登說道,你要什麼,給爺開個價。、

只是這個價,並不是太好開的。

郭登說道:“陛下,臣久在西北,對安南的事情瞭解不多,不敢妄言,只是臣以爲滅安南,期以三到五年,動兵四十萬到六十萬,卻是必然的。”

朱祁鎮聽了,默默點頭。

所謂英雄所見略同。

很多人的判斷,都大體上趨於一致。

只是朱祁鎮心中難免有一絲着急。

不是朱祁鎮不知道欲速則不達,也不朱祁鎮不知道,有些事情太急了,反而會出亂子。而是一個人的一生太短了,想要做的事情又太多了。

誰都想向天再借五百年。

但是可能嗎?

此刻的朱祁鎮已經不年輕了。

兒子都快要成親了。

朱祁鎮乃是宣德二年人,而今已經是正統二十五年末了。他已經三十四歲了。

他即便是能長命百歲,在六七十歲的時候,也未必能承擔繁重的政務了。也就是留給他的時間,也不過三十年上下。

三十年看似不少。

但是真的很多嗎?

對內,清丈土地就要好幾年,在此之後,還有各種改革制定出一個適合中國國情,又能推動生產力發展,解放人生自由的法典。

或者可以乾脆的理解爲中國版《拿破崙》。

更可悲的是,拿破崙所做的事情,是有思想啓蒙在先,而朱祁鎮要做的事情,什麼都要自己來的。

再加上其中有所反覆,三十年都未必夠。

至於對外,朱祁鎮雖然沒有什麼太大擴張欲,但是他已經確定將東南亞劃入大明的天然版圖,用東南亞的糧食來供給越來越多的中國人。

如果滅一個安南需要三五年,大明重回南洋。

凡是事緩則圓,很多問題用事件去累積,總是能做得很好的。

但是朱祁鎮有多少時間。

他將這一絲急躁之意,暗自按捺下來,說道:“此事暫且不提,這些都給你,你準備如何用兵。”

郭登沉吟片刻,說道:“陛下可用輿圖?”

朱祁鎮一揮手,下面的人立即將輿圖給呈上來的。

郭登說道:“臣觀豐國公滅朝鮮之戰,勝負之數不在鴨綠江,而在江華島海戰,故而臣以爲攻安南之要,非是諒山,高平,老街等處,而是海上。”

朱祁鎮只覺得耳目一新,說道:“繼續講。”

郭登說道:“安南與大明交接之處,皆山也,毛勝將軍之攻諒山,非將領無能,將士怯弱,實在是安南雖小而堅,善用火器,攻雖不利,但在防守之上,卻實在是一塊難啃的骨頭。”

“更重要的是,安南多雨,北兵不可久持,一旦陷入泥水沼澤之中,臣恐有不敢言之事。”

朱祁鎮也明白,郭登的擔心也是朱祁鎮一直擔心的事情。

其實東南亞國家免於被中國征服,是他們國家戰鬥力很高嗎?

不是,即便而今,安南小強在他古代最強大的時候,但更令中樞很多將領擔心的,也不是安南人多能打。

而是安南的氣候問題。

瘴氣,瘟疫,從來是勝過刀兵的。

北兵不可久持?

不是北方人到了南方就不能打仗了,而是會得瘟疫。

朱祁鎮說道:“你準備怎麼做?”

郭登說道:“首先,在用兵上,少用北兵,多用南兵,兩廣,雲貴,與安南相接,氣候有相似的地方,臣想多在這裡徵兵,正是因爲如此,臣才留出時間,是用以練兵的。”

“其次,臣請陛下派太醫院南下,進駐軍中。以備瘟疫。”

“這需要一到兩年的籌備,等時機到了,大軍分數路南下,攻諒山,高平,不求能攻下,只求讓安南人關注邊境,雲南沿着紅河南下,臣令水師將數營人馬,入占城,領占城之軍,大舉北上,並傳令老撾,哀牢宣慰司共擊之。”

“以此分其兵耳。”

“如此一來,安南縱然有雄兵百萬,也難以兼顧各方,臣提十萬精銳,於安南沿海擇一處登陸,安南只能來攻,如此與之決戰,則安南可以席捲而定。”

“安南民氣彪悍,人心不服,臣恐敗之易,服之難。”

“臣意分安南之南爲占城,分安南之西爲哀牢老撾,朝廷只需佔據,紅河上下重兵鎮之,可保無虞。”

朱祁鎮細細品讀他的計劃,幾乎與曹義滅朝鮮的總規劃,如出一轍。

深得大國壓制小國的辦法,多開戰線,將兵力全部展開,讓安南與大明拼國力。這一種看上去很是笨拙。

但是深得兵法之要。

不管是什麼兵法,都不是要你以少勝多的,而是要多打少,以衆凌寡,即便是以少勝多的戰事,也是要求在局部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

本質上是一場消耗戰。

只是安南的內部還是比較團結的,所以,郭登也拿捏不準,安南在大明極限的壓力之下,內部崩潰的時間點在什麼地方。

故而郭登給出一個模棱兩可的時間表。

三年到五年。

當然了,這也是一個總計劃,到時候郭登發揮出什麼樣子,朱祁鎮也不知道。他已經習慣了,這些大將在上戰場之前,與他們在戰場之上打出來的戰績,從來是不一樣的。

很少有人能做的,怎麼向朱祁鎮報告的,就怎麼打。

不過,從總體框架上來說,並沒有什麼弄險的地方。最少朱祁鎮不用擔心,打着打着,給他來一個類似於貓兒莊之敗的戰事。

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序章 我, 朱祁鎮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二百章 馬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七十章 年關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九十章 少府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九章 蹇公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十二章 軍議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
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序章 我, 朱祁鎮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二百章 馬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七十章 年關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九十章 少府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九章 蹇公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十二章 軍議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