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負擔

第五十二章負擔

于謙想了想,想要委婉的勸諫一下,說道:“陛下,不知道陛下願意給大學與中學多少稟食?”

稟食就是官府給的糧食,可以理解爲補貼。

朱祁鎮一時間不知道如何回答,說道:“稟食?”

于謙說道:“陛下,如果陛下不打算給稟食的話,臣以爲真正有才之人,不會走這一條路。”

“陛下不知道民間的清貧,臣不知道,陛下準備中學收多少,但是四座大學堂,每一界最少有一千人。而陛下也不會讓中學所有人都考上大學,否則就不會,有考試之說了。”

“想來兩京二十四省六都司,總共三十二所中學,每一界最少有數千人,總共加起來,就有一萬多接近兩萬讀書人。”

“真正有家底有才華的人,不會走這一條路,會走科舉,而真正清貧有才華的人,也不會走這一條路,無他,科舉可以在家裡自學,只需要買書就行了,甚至買書不成,也可以抄書,借書。”

“而居於省城之中,各種開銷之大,哪怕朝廷的學校不收束脩,也不是這種清寒的學子能夠負擔的起的。”

“如此一來,陛下所能招收的不過,是一些紈絝子弟,有能寄希望於何爲?”

“還直接從科舉不第之中選拔人才,入校學習,然後分配官職。”

朱祁鎮心中立即否定了于謙的意見。

他想要的一個從底層與科舉隔絕的體系。並不是從科舉之中轉嫁出來的另外一條路。

朱祁鎮說道:“需要多少稟食?”

于謙沉吟片刻說道:“一個人一年三石糧食。”

朱祁鎮微微皺眉說道:“三石糧食?”

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明人的記載之中,一石糧食在九十二公斤,一石等於十鬥,一斗等於十升,而一個壯勞力如果勞作,一天的口糧,就是一升,將近一公斤米。

不要覺得多,古代人吃飯沒有油水,只能多持主糧。一般一個成年人吃飽,也就是這個數字。

如此算來,一石糧食可以供人吃上百日。三石糧食供人吃上三百日的飽飯。

但是正如於謙所言,這學校定然會建立在省城中,在省城之中生活也是需要開支的,如此一來。他也是需要開支的糧食的。

也就是說,這個補貼根本不夠學生吹飽的。

于謙說道:“足夠了,比起范文正公劃粥割齏,要強上太多了。”

朱祁鎮一時間見啞然。

范文正公就是范仲淹。他年少的時候十分清貧,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飯,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凍後,用刀劃成四塊,早上吃二塊,晚上再吃二塊,這就是“劃粥”。沒有菜,就切一些醃菜下飯,這就是“斷齏”。如此堅信的學習,纔有所成就。

而於謙年輕的時候家境雖然好一點,但是他也是看見過當時同學的清貧與刻苦的。

所以,他覺得他定下的標準,已經夠好了,最少能讓學子果腹,不至於劃粥割齏,比范文正公當初好上一點。

朱祁鎮算算髮現也不算太多。

而今的糧價雖然還沒有降到二百五文一石,但是下降的趨勢很明顯,畢竟朝廷不再打仗了,如果朱祁鎮什麼也不做,糧價將來跌破二百文也是很有可能的。

雖然達不到盛唐之計,鬥米十錢。但也能打破鬥米二十錢的下限。

所以三石糧食還不到一兩銀子,如此而來每年的按三萬學子來,每年補貼不過三萬兩,朱祁鎮是補貼的起。

朱祁鎮雖然心疼學子,但也知道,他不能提太高的生活標準,畢竟大明國情在這裡的。

雖然朝廷很富,但是民間大部分人並不富裕。

朱祁鎮說道:“那就按先生所言,這一筆錢內庫出了。”

于謙說道:“陛下,凡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朝廷各部每年胥吏也要不了一千人,而地方各衙門也要不了一萬人。”

“而且學子就讀,可以苦一下,養其心性,但是如果入仕之後,卻要養家。而今京師吏員已經過萬之多,每年花費要數萬兩。”

“這十幾萬兩於朝廷,是九年一毛,但是京師於天下也是一隅之地。如何二十四省,一併改動,朝廷何以承擔如此大的負擔,可以說不次於養兵之重,請陛下三思之。”

一千多萬兩的軍費,是朝廷最大開支。將海關稅,鹽稅,乃至茶稅的收入侵佔個七七八八的。

如果不打仗的情況下,一千萬兩或許稍少一點,但一旦打仗一千萬兩不夠,最少一千三百或者四百萬兩,甚至兩千萬兩。

這已經佔據了朝廷開支近四成。

朝廷剩下的幾成財政,要負責百官俸祿,藩王俸祿,皇帝的金花銀,特別大頭的是水利工程,馳道工程的經費,再加上時時刻刻都要準備的賑災費用。

年景好的時候,可以結餘一些,一百萬兩到幾百萬兩不等。但是一旦有大災,朝廷花錢如流水一般,並不比打一場戰事,要輕鬆多少。

所以于謙實在不想朱祁鎮做這一件事情。

朱祁鎮說道:“廢胥吏定吏員這一件事情對不對?”

于謙說道:“對。”

朱祁鎮說道:“對的事情,就應該做。即便不能全部做了,但也要一點一點的做起來,否則等到什麼時候?”

“錢的事情,先生不用擔心了。”

于謙說道:“陛下,已經加不得稅了?萬萬不可再加稅了。”

雖然朱祁鎮做了不少事情,但是于謙看着朝廷賦稅節節攀升,更多是擔心,畢竟很多人覺得天下的財富恆定,不在官而在民。

而今朝廷財政收入每年四千多石糧食,一千五百多萬兩白銀。這些數字比永樂中期都多出不少。

這讓很多人都有些不安,特別是爲了清丈土地,蘇州那個案子,更是讓很多人不安。

再從民間徵稅,實在是容易引起震動的事情。

朱祁鎮說道:“這一點請先生放心,朕自有辦法。”

之前周忱沒有完成的金融改革,朱祁鎮準備再次推行下去,這一次比之前有一個很多有利因素,那就是水利衝壓這個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了。

畢竟,明軍很多盔甲刀兵都是用這個辦法打造的,稍稍改造一下,用來打造金銀幣,也是一樣管用的。

再加上東北的開發,大量金礦的被發現,再加招遠金山也有所出產了。還有佐渡島的白銀髮現,讓日本白銀開採大大提前了。

畢竟日本本身就是一個金銀礦富有的國家,而各地有金銀的傳說並不少,並不是只有佐渡島纔有的。

佐渡島銀礦刺激着日本各大名與幕府大量探礦,自然也會有發現。如此一來,日本的白銀產量節節攀升。

而他們的白銀大多都透過長崎進入了海東省,隨即流入中國。

朱祁鎮估算過,僅僅是白銀鑄造成銀幣,就有三成的利,每年最少有幾百萬兩進項。當然了,這個進項並不穩定。

畢竟日本形式並不是太好的。、

去年日本使臣請冊封日本太子一件事情,朱祁鎮雖然知道背後到底是怎麼回事,但是思量了好久,朱祁鎮還是批准了。

畢竟,一來日本請封太子,按大明的程序並沒有問題,不可能因爲日本內部問題,就拒接日常,二來,朱祁鎮甚至希望大明冊封這個太子被殺了,正好藉此將日本拿下。

日本的金銀,朱祁鎮可是心儀已久了。如果提前開採石見等銀礦,就能給大明帶來額外的收入。

金錢有時候就是武器,朱祁鎮的武器,讓他更好完成變法。

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七章 議政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三章 都掌蠻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十四章 遺詔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二十章 真相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
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七章 議政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三章 都掌蠻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十四章 遺詔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二十章 真相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