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

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

甚至說,如果不時候少府是一個新衙門,朝廷上下,還沒有習慣這個一個衙門。否則端木瑞根本不可能掌管這個衙門。

即便他現在之上少府丞,而不是劉定之擔任過的少府令。

不過,朱祁鎮而今想換了他,卻也不是因爲他的資歷問題。

畢竟在朱祁鎮看來,少府從來不應該是科舉出身佔據,劉定之只是一個特例而已。

朱祁鎮之所以派端木瑞去,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端木瑞的能力朱祁鎮是瞭解的,而且端木家雖然一段凋零之極,而今也被按上端木子之後,世襲五經博士,雖然不是什麼高官,但是也有了體面。

不至於想太監一般,貪得無厭。

推行青貯法,乃是朱祁鎮的戰略行爲,是安堵草原的重要策略。在這一件事情上,決計不能出差錯。

所以派過去推行這個技術的,一定要是精兵強將。

朱祁鎮想過派文官過去。

但是想來想去,還是放棄了。

因爲大寧,開平,等地在草原之上。都是勳貴做主,這是有利於明軍作戰。如果派文官品階高了,估計有爭權行爲,如果派人品階低了,如果讓人重視這一件事情。

所以這樣的差事,最適合太監去做。

但是朱祁鎮卻不信任太監。

倒不是不信任太監的忠誠,而是不信任他們的做事能力。

而端木瑞就進入朱祁鎮的視線之中,做事能力是經過考驗的,又是內廷出身,可以作爲欽差。代替某些太監的職能。

第二個原因,就是因爲劉定之了。

倒不是朱祁鎮對劉定之有什麼意見,但是劉定之而今已經成爲內閣財臣,掌管天下財政,卻又對內廷的財政數目瞭如指掌。

朱祁鎮覺得這樣不合適。

劉定之作爲內閣成員執掌財政,他自然是有資格知道少府一些具體數目,但問題是,他畢竟是外廷出身,內廷與他應該保持距離。

而端木瑞是劉定之一手提拔出來的人,兩者之間根本不可分割。

這就不行了

所以,朱祁鎮才這樣下手。

端木瑞心中怎麼想是一回事,但是他並沒有抗旨的底氣,只能說道:“臣領旨。”

朱祁鎮說道:“朕也不會讓你一個人。”朱祁鎮轉過他問範弘說道:“和勇來了沒有?”

範弘說道:“已經來了。”

朱祁鎮說道:“讓他進來。”

這個人就是朱祁鎮用來治理草原的一個殺手鐗。

此人不是別人,就是阿魯臺之孫。

前番阿魯臺之子投奔朝廷,只是他年事已高,前些年已經去了,就留下這個兒子。得了一個世襲錦衣衛的差遣。

爲了讓自己兒子更好的融入大明,還改了漢名。

爲什麼叫和勇,乃是阿魯臺被大明封爲和寧王。

雖然阿魯臺已經死了二十年了,按理說人走茶涼,如果和勇一個人去蒙古,是一點用處都沒有的。

但是和勇身後有大明朝,就大有作用。

和勇進來行禮,說道:“臣拜見吾皇,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朱祁鎮看和勇是一個矮壯的漢子,大概三十多歲。圓臉大鬍子,看上卻頗有勇力。

朱祁鎮說道:“和卿請起。”

和勇立即站起來,垂手而立。

與歷史上愛用韃將的明代皇帝不同,朱祁鎮從來不大喜歡用韃將,倒不是懷疑他們的忠誠,而是朱祁鎮看來,火器代替冷兵器是歷史的必然。

所謂的韃兵韃將,就是註定要消亡的戰鬥模式

朱祁鎮何必多費心力栽培。

但是對於已經漢化的韃將更是一視同仁。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一類人更加忠誠。

因爲他在大明高官的圈子裡面都是異類,是小衆人士,只能依靠大明皇帝才能在中樞佔據一席之地。

朱祁鎮說道:“端木卿,將青貯的事情說給他聽。”

“是。”隨即端木瑞將這個技術說給和勇聽。

和勇聽了,一時間沒有反應過來,呆呆的說道:“也就是說,用這個法子,即便是冬日,牲口也有草料吃?”

端木瑞說道:“正是。”

和勇忽然跪倒在地說道:“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和勇是蒙古人,雖然也通漢話,但是也僅僅是通而已。所以用來頌聖的話,不知道該如何說,所以只是一句:“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翻來覆去的說,一邊說一邊磕頭。

雖然有些笨拙可笑,但是其意甚誠。

因爲不是當事人,是不會知道蒙古下層百姓過得多苦。

這個法子,在大明不過是一個尋常法子,但是在草原之上,就可以救無數性命。和勇跟隨父親逃到大明的時候,已經十幾歲了。

當時他的已經是一個小大人了,自然知道草原之上白災的無情。

朱祁鎮說道:“起了吧。”朱祁鎮一聲令下,立即有太監將和勇攙扶起來了。

朱祁鎮說道:“朕欲將此法推行於草原之上,你以爲如何?”

和勇說道:“臣敢保證,草原勇士願意爲大明效死。爲陛下百死不怨。”

朱祁鎮沒有當一回事。

畢竟,在他面前賭咒發誓效忠的人太多了,至於他們所說的有幾分真幾分假,朱祁鎮根本不去深究。

但是似乎有一個特點,百姓越是愚昧,記住的恩情就越長,反而那些讀書越多,知曉越多的人,反而將忘恩負義,美化出別人不認識的樣子。

和勇判斷是對的,因爲推行青貯法,正統後期,乃至於朱祁鎮死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蒙古都是大明皇室最忠實的臣子。爲了大明大業,不知道多少蒙古人戰死在中亞。

甚至大明朱氏在草原上,大有超過孛兒只斤家族的趨勢。

青貯法或許不是唯一的原因,但是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

朱祁鎮說道:“端木瑞你下去準備吧。”

端木瑞立即知道下面的話,不是他應該聽的,立即退了下去。

朱祁鎮踱步說道:“和勇,太宗皇帝當初與和寧王之間的恩怨,我也不說了,朕登基以來,一直想辦和睦漢地與草原。”

“草原上日子難過,但是我大明各地也屢有災禍,但是朝廷多有賑濟。而草原上活不下去,只能南下劫掠,霍亂兩國,從此兩國子孫,都只能刀頭舔血,纔有一口飯吃。”

“我要告訴你的是,這不是草原唯一的命運,草原百姓只有背靠中原纔能有好日子過,纔不會一直在生死之間掙扎。”

和勇早就站穩自己的位置了。

阿魯臺的遺澤早就沒有了,他而今的榮華富貴是大明給的。自然要在大明這一邊說話。

至於朱祁鎮所言的,也未必不對。

也先爲什麼一直想南下,無非是草原上經濟不自主。無力抵抗草原上的天災人禍。只有奪取中原,才能大大改變他們的生活。

只是需要中原的物資,卻未必只有一個辦法。

打不過就加入對方,在和勇看來並沒有什麼。每一個能在草原上活下來的人,都是十分務實的人。

更不要說和勇此刻的屁股已經坐在大明這邊了,他對朱祁鎮的話,自然是十二分贊同,說道:“陛下的光輝如同慈父一般照耀在草原之上,這是草原百姓的福祉。長生天的庇護,陛下就是長生天的化身。”

和勇是一個虔誠的薩滿教信徒。他一輩子從不拜神佛,也不拜靈柩,不從漢人的習俗。

朱祁鎮卻不在乎這一點,說道:“這一次朕要你同端木瑞一起去大寧,推行青貯法,不過你的任務,不僅僅是推行青貯法。”

和勇說道:“請陛下吩咐。”

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十六章 經筵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
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十六章 經筵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