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諸將

第五十五章諸將

吳士漣的心思,朱祁鎮並不知道。

知道了也不在乎。

因爲整個正統二十五年,幾乎都是泡在水裡的。

甚至專門派出內閣大學士王永和以及十幾個翰林學士出外視災。除此之外,一切活動都暫時停止了。

與安南的戰事,都演變了雙方在鎮南關與諒山之間長久的對峙。

讓人唏噓的事情,卻是老將毛勝不在了。而老將孟瑛更是在家休養沒有多少日,在去年病死了。

朱祁鎮綴朝哀悼,追封郡王。爲真定郡王。

今年孟家發跡是從真定城下一戰開始的。

老臣王驥也不在了,這也讓朱祁鎮有些感嘆。

前年老將豐國公曹義,病死朝鮮,而今毛勝病死廣西,而一直鎮守甘肅的老將任禮,而今也年事已高,聽聞身子骨也不是多好。

朱祁鎮必須從夾帶之中準備好鎮守西北的人選。

不過,朱祁鎮登基以來武學培養出來大量的合格將領,而今雖然還有很多人都是處於中級軍官之列,冒出頭的人還少。

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武學出身的將領,定然能佔據大明軍隊的半壁江山。

朱祁鎮並不擔心會處於青黃不接的地步。

而今朱祁鎮就讓王越暫代徵南將軍一職。負責對安南的戰事。但是沒有下令再次進攻。

不過,朱祁鎮也在籌謀徵南一事了。

朱祁鎮已經做好準備將郭登調回京師。

朱祁鎮讓郭登鎮守大寧好一陣子,故而是因爲蒙古人看上去臣服大明瞭,但是其心卻不可細問。

朱祁鎮自然要派最放心的大將鎮守了。

另外一個不能說的原因,就是防範石亨。

石亨在龍城作威作福,唯我獨尊。

幾乎已經不將朝廷放在眼裡了。而漠北的牧民對大明也沒有什麼忠誠可言,他們只臣服強者。

而在他們眼中能擊敗乃是逼死也先的石亨,就是一個強者。

自然願意追隨。

石亨已經有坐大的趨勢。石亨手中不僅僅有龍城五衛,還有京營駐軍,再加上各蒙古部落,如果盡召蒙古人從軍的話。

十萬大軍未必沒有?

以石亨之能,十萬大軍未必不能威脅北京城了。

這也是朱祁鎮爲什麼在大寧派大將鎮守的原因所在。

當然了,即便石亨手腕了得,但是石亨部下之中,卻有相當多人的心向朝廷的。畢竟朱祁鎮登基以來,也沒有多少失德之處,更是大敗瓦刺,讓下面的將士又敬又懼。

所以,石亨跋扈一點,或許還行,但是真有不臣之心,估計石亨還沒有動,錦衣衛就收到了無數情報了。

別的不說,鎮守龍城的朱儀,是決計不可能從石亨反叛的。

不過,朱祁鎮也知道石亨的好日子沒有幾天了。

因爲從北京到遵化,從遵化出喜峰口,到大寧,從大寧經過科爾沁草原,繞過瀚海,然後從東進入龍城的馳道,雖然數千裡之遙,但是已經接近完工了。

一旦完工之後,大量物資從北京轉運到龍城,不過十幾日而已。那個時候朝廷對龍城的控制,與而今不可同日而語。

這一條馳道,修建可謂艱難之極。

本來的規劃乃是橫渡瀚海,硬生生從瀚海之中鋪出一條馳道,畢竟所謂的瀚海,更多是戈壁灘,而不是沙漠。

所以不必擔心,馳道被黃沙掩蓋。

但是戈壁之中,固然有一些水源處,但是供應大量人畜用水,卻還是有些困難。再加上派人經營驛站,也是要備換乘的馬。

這都是問題。

也就是說,翻越瀚海。

未必不可以,但是要解決的問題很多。

如果朝廷要儘快修建出來,反而是從大寧向東北方向,越過科爾沁草原,與大明東北經營的海西,松花江這一道水陸匯合,形成一道水陸並進而西交通線。

這是蒯祥待詔的意見。

朱祁鎮採納了。

算算時間,今年或許不能完工,但是明年就差不多了。

一旦這一條交通線打通。

不僅僅是龍城雖遠,也在大明朝廷的控制之中,對東北平原的建設,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朱祁鎮甚至可以想象,東北平原之上,第一批城池,定然是依託這一條馳道建立起來的。

到時候石亨即便再跋扈,又能怎麼樣?

他能抗拒了朝廷的權威,但是能抗拒了朝廷的糧草嗎?

正是因爲這種樂觀的判斷,再加上的大寧與北京馳道相連,京營先鋒從北京到大寧也不過是三五日而已。

再加上大寧城已經經過修繕,可以說是塞上雄城。

不是朝夕可破的。

除此之外,朱祁鎮也是細細讀過前番作戰時候情報與細節,安南火器運用之嫺熟,數量之多,武備之豐富。幾乎不在國朝之下。除非將朱祁鎮的炮營派到南方,恐怕不可能,壓制住安南的火力。

再加上安南的軍心民氣,朱祁鎮也問過楊洪,楊洪給出的答案,就是如果要安南臣服,而今已經可以了。

經此之戰,安南決計不看輕視朝廷。

如果要滅安南一國,非六十萬人馬不可。其中京營人馬最少在二十萬之多。

這也是朱祁鎮要擱置安南之戰的原因。

先說將領,滿朝大將之中,可以統領六十萬大軍讓朱祁鎮放心的將領,無非石亨,郭登,楊洪。

而今石亨跋扈,自然不能讓他再立新功了,而楊洪坐鎮中樞,是不可輕離,唯有郭登可用。

而且二十萬京營,朱祁鎮也不是太夠的。

朱祁鎮一直在慢慢恢復京營數量,而今已經有四十萬之多,但是這四十萬之多,並非全部駐守在京師的,朝鮮有一兩萬,大寧,開平各有一萬,龍城有五萬,廣西也有五萬。如此雜七雜八,京師有三十萬就不錯了。

如果調集二十萬京營南征,京師可就空虛了。

朱祁鎮很清楚的知道一件事情,對朱祁鎮的威脅從來是在咫尺之間。對別的地方,朱祁鎮可以放一放,但是對京師的一草一木,朱祁鎮都是派錦衣衛與東廠層層把控。

可以說,朱祁鎮纔是北京最大地頭蛇。

很難有事情能瞞得過他的。

而京營的守護,也是朱祁鎮放心京師的原因,故而朱祁鎮不願意將京營全部派出去。

故而,朱祁鎮準備一點點的從外面抽調兵馬,然後徵調一些邊軍精銳,參與這一戰之中。

如此一來,這調兵速度就慢了許多。

除卻二十萬北軍之外,其他各部人馬最好就地取材。

用兩廣雲貴的地方軍隊。

這些軍隊的徵召與編練,都是需要時間的。

如此一來,這動作就大了,準備也不是一兩年能夠準備好的。

朱祁鎮晾着吳士漣,固然是朱祁鎮忙與賑災,更重要的是,這一件事情沒有什麼好說的,安南君臣等着數年之後,再戰就行了。

當然了,朱祁鎮也不想這個消息過早讓的安南君臣知道,拖着就最好不過了。

另外, 如果在此之前,宣大之地乃是京師的大門,而今大寧,開平,東勝,就是京師的庭院。

這事務也很多。

郭登想要交接事務,也不是太容易的。

事情既然不是太着急,最少是明年的事情了,朱祁鎮也就多給了郭登一些時間。

第十四章 遺詔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八十章 寇深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四十章 輿情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七十章 年關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
第十四章 遺詔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八十章 寇深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四十章 輿情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七十章 年關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