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

文華殿之中,氣氛似乎與往常一般。

李時勉站在朱祁鎮的面前,爲朱祁鎮一點一點講解孟子精義。甚至連太祖皇帝刪去的文字,也不避諱。

似乎想以微言大義,感化朱祁鎮。

朱祁鎮認真聽講。不敢用一絲走神。一來,李時勉爲人很嚴肅,但是講課之上,還是有些水平的。最少朱祁鎮能聽得進去。絕非後人所想迂腐不堪,教條不已。

恰恰相反,真正在儒學之上下足功夫的人,有自己見解的人,反而不教條。凡是將一些教條奉爲天條,不可越雷池一步,反而是半桶水。

不管在什麼領域都是這樣的。

二來,一對一教學的時候,哪裡有朱祁鎮走神的餘地。李時勉手中太皇太后所賜的戒尺,可不是用來擺樣子的。

更重要的是,這一課也是李時勉最後一課。

明天,就是王直過來教授春秋。

朱祁鎮覺得暗中陰了一把李時勉,心中有些不安。

時間一點點的溜走,不一會兒,就到了上午時分。

窗外照射來的陽光越來越短,已然到了窗戶外面了。

古人都有一個本領,那就是看看天光,就能大概估計是什麼時辰了。李時勉微微瞄了一眼,說道:“時候到了,陛下今天就到這裡吧。”

朱祁鎮連忙起身,說道:“謝過先生。”

李時勉說道:“陛下,今日是我最後一次教授陛下,老臣有一言,還請陛下聽之。”

朱祁鎮說道:“先生請講。”

“陛下之聰慧,實乃天縱,老臣教授學生數十年,從沒有見過早慧如陛下者,然有一得必有一失。”

“臣唯願陛下以不聰明爲要。”

朱祁鎮說道:“不聰明?”

朱祁鎮有些不明白。

李時勉說道:“守業之難,不在機巧,而在人心。陛下秉先聖之仁義之心,行事縱有一過,爲臣下所乘,終不失大業。然生輕天下之心,以爲天下聚在算計之中,縱有百成,終有反噬,還請陛下明鑑。”

朱祁鎮聽了,臉色微紅。

他覺得李時勉定然是知道這背後有他的推動。隨即又暗暗品味這一句話。覺得李時勉不會單單如此說。

只是連忙說道:“學生知道了。”

李時勉退後幾步,向朱祁鎮行一禮,只是滿頭白頭似乎一下子闖進了朱祁鎮的眼簾。朱祁鎮心中一酸。連忙上前扶住李時勉說道:“朕有些小算計,李師不要怪我。”

李時勉說道:“陛下畢竟年幼,臣也心急了。只是爲君之道,還是以光明正大爲要。”

朱祁鎮說道:“我知道了。”

李時勉再行一禮說道:“老臣告退。”

朱祁鎮目送李時勉走了,心中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什麼。

概因李時勉這樣的人,朱祁鎮在後世從來沒有見過。

李時勉是真正的儒家子弟,一言一行都在奉先聖之言。與這樣的人在一起,朱祁鎮甚至有一種自慚形愧之感。

真正的知道了什麼是以人爲鑑。

不敢說李時勉就是道德完人,但是在後世,朱祁鎮實在找不到這樣一個人。不畏強權,數次勸諫太宗,仁宗兩位皇帝,幾死。

言行合一,坦坦蕩蕩。似乎一言就能看穿肺腑心腸,絕不會失信之餘。

朱祁鎮也知道,李時勉其實沒有私心的。

只所以層層加碼讓朱祁鎮學習,不過是覺得朱祁鎮在這個時候,最重要的事情是學習。

後世都鄙視那種堅信道德標準的人,覺得那些人是傻子。但是真正有這樣的人在面前的時候,才知道震撼。

不過,朱祁鎮也相信,如李時勉這樣的人,在大明朝也會太多的。

第二日,替換李時勉的講官就來了。

就是王直。

讓朱祁鎮第一看到的就是汪直的大鬍子。

不,這個時代說是美髯。

王直與李時勉不同,他爲人處世,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如果說李時勉第一印象,就是讓嚴肅起來。

似乎,在李時勉面前任何一點失禮的行爲,都會應該。

但是在王直面前,卻讓人不由的放鬆起來,生出親近之感。

他講的是春秋。

卻不僅僅講春秋,每講春秋一則故事,就旁徵博引,將歷史上類似的事情,排列出來,然後以聖人的評價解讀。

這樣做會如何,不這樣會如何。細細分析其中微言大義。

朱祁鎮剛剛開始的時候,還有意控制。

他又一點擔心,如果在王直面前表現太多,王直也與李時勉一般加快進度,怎麼辦。

但是很快,朱祁鎮就將這個心思放在一邊了。

因爲他發覺,王直與其是講春秋,其實卻更像是講史,每一句微言大義都能讓他延伸出十幾個類似,但是做法不同,有不同結果的故事。

這個說的故事,並非給小孩子講的故事,而是歷史上發生過的事情。最少有正式記載的事件。

一時間朱祁鎮聽得津津有味。

說實話,朱祁鎮固然有後世人的思維,但是對中國歷史談不上精通。

與這個時代的士大夫相比,就可以說不精通了。

除非後世歷史系的學生,不然學過那幾本歷史教科書,僅僅是常識而已。甚至說嚴重一點,因爲描述歷史的角度不同。

你甚至覺得,你讀了一個假歷史。

剛剛開始的時候,朱祁鎮能忍得住,但是後來聽得入神,忍不住發問,對歷史細節,以及種種觀點不同。

王直含笑解釋清楚。

就這樣不知不覺居然到了中午。要到了下課時間了。

王直送走了朱祁鎮之後。

嘴角掛着起一絲苦笑,說道:“這是什麼事情?”

王直與王英齊名。也是永樂二年的進士,與王英是同年,兩人關係很好。王英彈劾李時勉,爲了避嫌,這講官的職務,他不上。卻推薦了王直。

王直對此也是又驚又喜的。

畢竟爲皇帝當老師,其中的誘惑太大了。不說別的,而今政壇大佬都是仁宗皇帝潛邸出身的。

只是楊士奇唯恐王直重蹈李時勉的覆轍,在王直上奏題本的時候,他特地召見了王直,給他講明白了。

皇帝尚在幼衝,要感化爲主,要讓皇帝感受到聖學的魅力。而不是強來。在功課上也不要太嚴,只需讓皇帝知曉大義就行了。

甚至還給皇帝學習進度,做出的規定。春秋一經,最少要讓皇帝學上一年。

他當時也覺得沒有問題。

不過真正教授陛下的時候,才發現問題所在。

陛下真不是一般人。

很多事情,幾乎不用多言,就能領會。給陛下準備的教學進度,不過半個時辰左右都講完了。

所以王直臨時改變了內容,將課程偏向講史的方向。

這纔將剩下的時間給熬過去。

此刻,他才知道了李時勉爲什麼講課這麼快了。

並非不在意小皇帝身體,而是按着皇帝的接受程度來的。

一時間他想起李時勉被換下背後是不是有其他問題了。不過,他常在吏部,自然知道朝廷之中種種貓膩。

索性他得了最大的實惠,與皇帝結下師徒名分。至於其他的事情,就不要太追究了。

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十一章 孫氏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七章 議政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
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十一章 孫氏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七章 議政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