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礦亂

第五十二章 礦亂

朱祁鎮雖然還翻看這生產流程,但是他的心思早就放在別的上面,反正這具體流程,他其實也看不大懂,甚至不需要多懂。

他想着是怎麼將這種組織方式推行開來,是將劉定之提拔上來,專門負責鹽運司煎鹽改曬鹽之事,還是將劉定之召入宮中,乾脆成立一個少府機構,將大明宮中所有作坊都歸少府管,先將少府變成大明皇家工業集團。

然後再說別的事情。

這兩方面都有利弊。

福建鹽運司的產能暴增,無法消化,已經造成了產能擠壓了。一旦所有鹽運司都該了曬鹽法,可以預見是大明鹽價將會迎來一場暴跌了。

但是問題來了,鹽價暴跌,對大明百姓是好事,但是對大明財政收入就是好事嗎?

要知道鹽稅現在是僅次於田賦的第二大收入。

雖然一般東西,都是薄利多銷,但問題是鹽這東西會薄利多銷嗎?

百姓對鹽的消費是不是存在上限?

鹽價大降價,鹽稅收入是會漲會跌?

這個經濟學問題,朱祁鎮一時間不能判斷,但是他個人覺得,大概是會漲的。因爲他個人估計,大明鹽價雖然不高,大部分家庭是吃得起鹽,但是依舊將鹽當做一種精貴東西的。

如果鹽價大量下跌,估計用鹽數量會有一個顯著上升。而且鹽不僅僅是一種調味品,也是一種工業品。

雖然而今用到食鹽的工業大多沒有,但是一些傳統的手工業,也是需要用鹽作爲原料的,比如皮革。

但是這僅僅是朱祁鎮的個人預判。朝廷與瓦刺的關係越來越緊張,他不可能將國家大事寄託於個人判斷之上。

朱祁鎮很明白自己的能力,很多後世想當然的事情,在大明的社會,就會發生奇妙的變化。

向朱祁鎮事先想不到的方向發展。

所以,朱祁鎮個人覺得緩一緩,如果食鹽在海外受歡迎,有成爲大宗商品的潛質。那麼朱祁鎮就開始大規模推廣曬鹽法。

即便是不如預期,大明在鹽稅上的收入也不會降低多少,畢竟日本,朝鮮,越南,東南亞很多地方,也是有幾千萬人口的。

有他們補充,也可以抵消國內食鹽降價而造成的鹽稅缺口,當然了,如果沒有這個缺口更好。

所以,在這方面想。

曬鹽法推行,應該緩一緩。

至於建立少府,由劉定之掌管。這也是好的,特別是大內還有一部分軍械生產能力。如果劉定之能理順其中關係,讓大內的火器廠,兵器廠爆產能,自然是再好不過了。

只是朱祁鎮也要考慮權力制衡的問題。

大內從來是太監的天下,而今將一個進士出身的大臣,調入大內掌管一個新衙門。這是不是一種士大夫對皇權中樞的入侵。

有一個先例之後,想要退一步是相當難的。

朱祁鎮其實並不樂意這樣做,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認一件事情,大明朝的太監在政爭上,與文臣從來不是一個數量級的。

不要看,某某太監多囂張,只需看他們的下場。

這還是有皇權庇護的情況下的。

大明太監崛起,是一種降低行政效率,甚至破壞朝廷體制,以求達到政治平衡的方法。

在朱祁鎮看來,這個辦法不可取。

但是而今武勳集團衰落趨勢很明顯,而且朱祁鎮也不想讓武將多參與權力鬥爭,文官參與的權力鬥爭叫做政爭,武將參加的權力鬥爭叫做政變。

所以太監不中用。那麼給文官集團安排一個什麼對手,這是朱祁鎮一直在想的問題。

今天他想將劉定之調入內廷的想法,忽然給他打開了思路。

他猛地按下曬鹽法圖錄,心中暗道:“如果淡化太監性別特殊,再看太監與文官的爭鬥,其實是內廷官與外廷官的爭鬥。”

“而這樣的事情,在歷史不是一次兩次了。”

但凡對中國古代官制有些瞭解的,都知道,侍中這個官職,本來是皇帝侍從,但是後來成爲丞相的別稱,尚書這個官,也是宮中一小官,後來成爲行政最高長官,一度就是宰相。

朱祁鎮細細想來,暗道:“這些內廷官,決計不能是太監,否則下面文官是絕對不答應的,甚至口服心不服,而且大明太監固然有一些能幹的人,要保證這些太監每一代都有傑出人士,卻也太難了。”

朱祁鎮忽然想起了王振,心中輕輕一嘆。

“這些內廷官,也不能是文官。否則的話,我一切心血不就是白費了。”

朱祁鎮想要以內廷官代外廷官,乃是他自己權利的一次擴張,而不是給文官伸進內廷的機會。

這個大方向,是絕對不能變的。

但是具體該怎麼做,朱祁鎮一時間拿捏不準。

從什麼地方找一個有活力,有社會地位能與文官抗衡的階層?這個問題,讓朱祁鎮陷入沉思之中,朱祁鎮隨手將手中的曬鹽法圖錄收起來,卻一不小心,有東西從這裡掉了出來,似乎有一個小冊子。

朱祁鎮頓時眉頭一緊,暗道:“這是夾片。”

有什麼話,是不能專門上奏,非要這樣小心翼翼的送過來?朱祁鎮看到夾片的時候。就敏感的嗅到不對勁。

原因很簡單,奏摺之中附屬的奏摺裡說不完,夾在奏摺之中,這事情常有,不過一般都是奏摺之中說明的。

而這夾片卻是沒有的。

朱祁鎮也不覺得這是劉定之所犯的低級錯誤。劉定之如果能犯這樣的低級錯誤,那麼他早就不用在官場混了。

你會給你上司寫報告的,將無關緊要其他東西夾進去?

那麼答案只有一個,有些話劉定之想告訴他,但是擔心被人半路翻看,這纔將夾片夾進去,甚至不夾在奏摺之中,而是夾在曬鹽法圖錄之中。

劉定之也不擔心朱祁鎮看不見,因爲朱祁鎮看過的奏疏,一般都會存檔保留,會有人細細檢查的。

不管劉定之這夾片之中,寫的是什麼?這種小心翼翼的情況,就讓朱祁鎮感到不妙。

朱祁鎮打開夾片,匆匆一翻,臉色大變。深吸一口氣,卻是上面寫到,浙江人葉留宗據守福建山中,暗結甲兵,圖謀造反,而福建地方,隱瞞不報。粉飾太平。

劉定之也將前因後果的說清楚,這一件事情真正的問題出現在大明的礦業政策上,而具體引爆這個問題的,卻是周忱決定重開浙江,福建等地的銀礦。

太皇太后罷天下礦場,與民休息,對百姓來說,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好事不得到好好安置,就會變成了壞事。

朝廷罷礦場,僅僅是封山不採了。官員撤走了,但是當地的礦工卻沒有安置。

朝廷剛剛開始建立礦場的時候,這些礦工都是以勞役的方式從附近徵召的,連年在礦上,靠着開礦生活,而今一句話,朝廷不採礦,這些人就必須自謀生路,但是那裡有很多人能走到出路了。

其中就有一個葉宗留的人,將礦工組織起來偷偷的開礦。

這是常有之事,不足爲怪。

但是問題是周忱而今又下令重新開礦了,礦在那裡,就是葉宗留手中,他聚衆數千,嘯傲山林,礦山就是他們的命-根子。他們怎麼可能會因爲朝廷的一道命令,就放棄礦山。

在他們看來,這礦山就是他們的了。

周忱在戶部文檔看,礦山是封禁的,重新解禁就可以採礦,而地方上不會請情況告訴上面的。

福建地方自然是想盡辦法,搞定葉留宗。

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十一章 孫氏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七十章 年關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十二章 軍議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
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十一章 孫氏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七十章 年關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十二章 軍議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