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

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

會寧伯李家在京師只能算是二流勳貴,但是放在西寧卻是大名鼎鼎的。乃是西寧衛出身最大官員了。

前文說過,勳貴乃是衛所制度頂層建築。

大明三百多個衛所,只有極少數衛所是沒有靠山的,大部分衛所都是京城某一個勳貴的自留地。

或是當年祖上設立的衛所,或是某勳貴乃是某衛所出身,或者家族子弟在某地任過職。等等等。

比如石亨,雖然是新得的國公,但是他在海西就有某些特殊利益。

正即便是朱祁鎮改革京營,這種聯繫也是沒有完全斬斷的,想想就知道,武學的學生大部分都是衛所世襲軍官出身,朱祁鎮也不能改變的。

只是朱祁鎮重整京營之後,各家勳貴對衛所與京營的權重有些改變。更多正統勳貴更在乎在國家軍事上的話語權,而並非榮華富貴。

而有些沒有趕上的勳貴,還如同之前一樣。

會寧伯李家就是其中之一。

會寧伯李家自稱乃是五代李克用之後。先在西夏,後遷徙西域。而真正在大明發跡,卻是李南哥,在元明之交,舉西寧降明。洪武年間官至西寧衛指揮僉事。

其子李英更是李家崛起的重要人物。

他屢次與西番作戰,立下不少戰功,最出名的一戰,就是西域殺朝廷貢使,李英出崑崙山數百里,追殺殆盡,就是以此功爲會寧伯。

只是李英功勞不小,但是李英本身就不是什麼乾淨的人。

在洪熙年間,就有御史告發李英違法亂紀。但是仁宗皇帝寬恕李英不與追究,只是將這個御史調離西寧了事。

仁宗皇帝未必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是這種久鎮一方的將領,還是慎重爲好。

宣宗登基之後,掉李英帶西寧衛班軍入京營,跟隨宣宗出塞,倒也有些戰功,但是很快東窗事發。

特別是李英插手,西寧指揮使祁震家事,想扶持自己的侄子成爲指揮使,這一件事情,西寧祁家與李家反目成仇。

爆出了李家不少黑料。故而李英下獄。

⊙TтkΛ n⊙C○

只是畢竟是功臣,最後還是被放了出來,正統二年病死。其子繼承爵位之事,一直拖着。朱祁鎮親政之後,爲了拉攏勳貴,在很多地方放鬆了,李英之子,李詠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襲職的,而今的李詠就在京營之中任職。

當然了,這會寧伯李詠在京營之中,也是一個排不上號的人物,範廣地位未必在李詠之下。但是大明勳貴看上去不少,但是真正分散在各地,卻不是每一個衛所都能出一個的。

仗着有會寧伯在京師,李家就是西寧衆多家族的第一。

當然了,李家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聲勢,並非僅僅因爲會寧伯。

畢竟會寧伯雖然尊貴,但是也調離到京師了,只能作爲靠山,如果事事依靠,那也是遠水抵不上近渴。

西寧李家之所以這樣興旺,讓于謙側目,就是西寧李家本身的實力就足夠雄厚。

因爲西寧李家不僅僅在衛所任職,還是土官。

西寧李家,祁家,陳家,都是西寧土司,各自有各自的土地。而當初李英下獄的重要罪名之一,就是李家侵吞民戶七百餘戶。

李家將朝廷的百姓納入自己的管轄範圍之內。

而七百餘戶是什麼概念。在明代平均一戶有四五人。七百戶也就是三千多人?而之前官府檔案之中,西寧百姓總共才一萬五千多口。

也就是李家侵吞了近五分之一。

而且這僅僅是侵吞,還不算李家原來的擁有的人丁。

這也是爲什麼仁宗皇帝優撫李家的原因,因爲在西寧這個地方,李家的人丁未必比西寧衛的人馬少。

而李家還在西寧衛中任職。更加自己的影響力滲透進西寧衛之中。

近乎割據的局面了。

朝廷未必對付不了他們。但是實在是鞭長莫及一些。

所以即便不看會寧伯的面子,西寧李家也稱得上地方豪強。

甚至不用調查,茶馬走私貿易如果能繞得過西寧李家,纔是咄咄怪事。西寧李家也是松潘各部惹不起的大人物之一。

西寧李家而今主事者,乃是李家二房李文,乃是會寧伯李英的侄子。坐鎮西寧倒也是有些戰功的。

不過於謙細細探查,李文的戰功也是多借助李家的實力而已。李文的實力用多少能力,倒是未必。只是李文在政治上足夠敏銳。

似乎與現任會寧伯李詠溝通過。當於謙一上任,他就過來通秉內情,將茶馬貿易的內幕一古腦捅給於謙。

以求代罪立功。

于謙之所以能夠這麼順利的將走私路線一一封鎖起來,其中未必沒有李家的幫助。

這卻是丘浚所部知道的。

可惜,即便這樣于謙也不能放過李家。

倒不是于謙小氣,翻臉不認人。而是于謙太明白了。如果朝廷在西寧衛沒有足夠的話語權,那麼茶馬貿易而今整頓過後,不過兩三年,就會變成原來的樣子。

之所以茶馬貿易荒廢。其實與大明太祖對西寧湟一代才用土流雜用,而統治手段也是以衛所爲主。

在衛所制度崩潰,各級衛所官員侵吞屯田,衛所幾乎成爲了世襲軍官世襲罔顧的家業田產,政府的權威蕩然無存。

這樣的情況之下,奢求茶馬貿易的正常進行,豈不是緣木求魚?

所以于謙覺得保證茶馬貿易,就必須整頓西寧等衛所。

改土歸流,這個時候並不合時宜。畢竟大明大敵在北,在青海這裡鬧出事情來,反而會分散朝廷的注意力。

但是整頓衛所,卻是大明自己的事情了。

如果實在不行,就重新將西寧衛變成西寧州,設立流官管理,恢復最基本的行政秩序,甚至於謙想今後巡視茶馬的御史,常駐西寧,形成常態,才能將茶馬貿易控制在一點規模。

並不是不會有人偷稅漏稅走私貿易了。

而是朝廷在這裡看着,他們即便是偷稅漏稅,也必須給皇帝那邊一點面子吧。這才能保證茶馬貿易中朝廷能獲得一定比例的收入。

否則即便茶法改的再好。也不過是無根之木而已。

歷史上弘治年間名臣楊一清也改革過茶馬貿易,但是結果不過兩三年之間,人亡政息,其原因何在?

是茶法有什麼弊端?

但是茶法經過唐,宋,元三代改良,實行引稅制,即便上已經是比較完善了,或許有缺陷,但還沒有讓整個制度推行不下去的缺陷。

就是河湟一帶的行政權力,早就被當地土司土豪給瓜分殆盡了。朝廷向從裡面分一杯羹,要問他們願不願了。

即便有名臣在位,一陣強力推行過後。不過數年就會反彈。

于謙正是看見了這一點,故而即便是李家已經提前投誠服軟,甚至可以交出大半茶馬貿易的渠道,但是于謙依舊不能能放過李家。

這是政治立場的問題,倒不是于謙對李家有什麼態度。

不過,就看李家能不能識趣到底了。

如果他們真能識趣到底,于謙也能給李家一些好處,讓李家回京師發展,並在皇帝面前說好話,讓會寧伯這個爵位能夠長久一點,甚至李家一門雙爵,也未必不可能。

但是如果不識趣。

于謙也只能用雷霆手段了。

不將西寧最大的地頭蛇,也是侵吞衛所最多的李家給收拾了,于謙下面的手段,就無從談起了。

時勢使然,政治就是如此,並不是于謙想顧及情面,就能顧及了。

李家現在還不知道于謙的打算,正在歡天喜地的準備迎接于謙。

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二章 大武學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
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二章 大武學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