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

第五十章曲阜大學

那就是皇帝準備在遵化設一個學堂,專門教授這種學問。並不教授孔孟之道。

爲蒸汽機研究培養人才。

這也是朱祁鎮寄以厚望的事情。

這也是他原本的計劃。

不管對外征戰,而是對內政治改革,朱祁鎮一直沒有忘記攀登科技樹。只是他手中實在太缺人了。

特別是科研人才。

朱祁鎮一直不催促,也不在乎花錢,就是爲了想辦法砸錢砸出一套研究的方式方法,在蒸汽機成功之後,可以用這一套方式方法去攻克其他科技難題。

這比單獨有一兩個發明都重要。

這些科研人才都是有大匠本身與他們的幾個弟子,乃至於欽天監一些人員加入,因爲真正天文學家,動手研製天文器械的能力都不低。

特別是水運天象儀,這樣大傢伙也是有不少的。

只是即便如此,人員也是太少了。

所以朱祁鎮這纔想起建設一個專門的工科學校。卻不想被孔希路聽去了。

當然了,這一件事情,並不是什麼大秘密,朝廷之中達到一定職位的人都聽說過,陛下一直關注的這件事情。

也有幾個人勸諫過,只是朱祁鎮壓下來之後,說是爲了改進馳道,是馳道配套工程。也就沒有人說什麼了。

畢竟,馳道作爲朱祁鎮第一個政績,多年以來,已經證明了自己的作用,朝野之中,也達成的共識,甚至有些人主動要求加強馳道建設,比如於謙等。

爲馳道花錢,朝廷之中也沒有什麼意義。

再加上這些錢都是走少府的帳。

少府的帳又不向百官公佈。

所以,朱祁鎮將自己最看重的秘密,放在一個不上不下,不高不低的位置上,反而沒有過分關注了。

孔希路也並不是關注這一件事情,他只是想投皇帝所好,好坐穩衍聖公的位置。

於是乎,他藉着酒勁寫下一封奏疏。上奏皇帝,主要說了兩件事情,他聽聞北孔佔據很多私田,並逃避賦稅,驚恐非常,以聖人之裔,遺子之經,而不是經營土地。故而,他願意下令退回所有私田,將這西私田分給北孔各家,他分毫不取。

孔希路這樣做,也是一箭雙鵰。

畢竟衍聖公的私田,也是有些問題的。按理說,他是來繼承爵位的,這些私田是北孔家族的,並不是南孔的。但是這些私田一直與衍聖公的權勢掛勾的。

很難想象,沒有衍聖公的權勢,他們家裡能夠有這麼多土地。

所以,這西私田,北孔這些人也不敢全要,但是全部給了孔希路,他們豈能甘心?

即便沒有了衍聖公的名頭,北孔在曲阜附近數百年了。也不是好相與的。

這一下子,就清爽多了。

表示他孔希路來繼承的僅僅是衍聖公的爵位,並不圖孔府私產,同時也完成了懷恩公公的囑咐。

第二件事情,就是關於四氏學。

什麼是四氏學,就是衍聖公負責的學田所屬的學校。是專門負責孔,孟,顏,曾。四個家族的子弟的學校。

不對外人開放。

但是這裡教學方式也不是多好的,特別是孔家的教育,孔府的教學更是家學,也就是每一任衍聖公的同學,只有自己的弟弟妹妹。

與外隔絕。

孔弘緒之所以這個樣子,與孔府的教育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孔弘緒他提出,願意改革四氏學,容納天下學子入學,並且秉承夫子有教無類之意,重興六藝教學,並暗示請欽天監正去教授數學。

孔弘緒這一封奏摺,是朱祁鎮並沒有想到的。

只是這一封奏疏到了朱祁鎮手中,朱祁鎮大喜過望,對身邊的懷恩說道:“你說的對,這位衍聖公果然是明白人。”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

這是新任衍聖公向當今的投誠函。

單單是衍聖公的投誠,朱祁鎮並不會太高興,畢竟局面已經是這樣了,這位衍聖公敢不投誠嗎?

只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孔希路的決斷,正中下懷。

儒家在中國一千多年的歷史,將孔子的地位推得極高。朱祁鎮並不能改變這個基礎,也無法改變這個基礎,即便是變法,也要從儒家理論體系內部尋找理論支持。

所以,打不倒儒家,孔子的地位就不可能被打倒。而衍聖公孔家的牌子還是有用的。

孔希路願意將曲阜四氏學開放,並教授六藝。

當然了這個六藝並不僅僅傳統的六藝,或許孔希路覺得是傳統的六藝,而朱祁鎮並不覺得是。

雖然太祖那個時候,就已經提倡官學要傳授六藝,但是都漸漸給廢了。

其中有太多可以讓朱祁鎮插手的地方了。

想想如果孔子後裔在改革之中,站在朱祁鎮這邊,會減少多大的阻力。會使多少人改變主意。

朱祁鎮一邊批准,並令在孔傢俬田之中拔出一千傾。劃入學田之中。如此一來即便放棄了所有的私田,衍聖公控制的學田與祭田,大概也在三萬畝與五萬畝之間,依舊不是一個小數目。

又爲這個大學取名爲曲阜大學。

並召見石璟,並少府之中,抽調不少人才去曲阜。參與建立這一座大學。

不過,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而今天下人不敢妄言,在輿論之上,並沒有人敢與朝廷抗衡了。正是要做事的時候。朱祁鎮心中已經醞釀了很多的政策,正要大展抱負。

只是到底是那一個政策先行,卻是一個問題,而今正要接着曲阜大學這一件事情,將其中一件政令給做了。

朱祁鎮立即召見於謙,先請于謙看了孔希路的奏摺,說道:“先生以爲如何?”

于謙看了朱祁鎮的硃批,說道:“聖明無過陛下。”

朱祁鎮說道:“聖人爲政,教化爲先,教化之重莫過讀書。欲使得人人知禮儀,彼此相親而不相愛,唯有讀書明理而已。”

于謙聽了,朱祁鎮說的話。一時間不大相信這是從朱祁鎮口中說出來的。

這是畢竟教化這兩個字,在辟雍殿之中,一直是理學那邊高舉的招牌。

朱祁鎮看着于謙的目光,輕輕一笑說道:“朕不是固執的人,不管誰的意見,只要有益於國,有益於天下,朕沒有不採納的,連衍聖公都興學之心,朕欲大興教育,先生以爲當如何行之。”

于謙沉吟一會兒,說道:“難。在太祖之時,也曾興學,令每村都有鄉學,令故老教之,只是很快就堅持不下去了。”

“而今天下還能堅持洪武之政的少之又少,即便有些鄉學,也徒具虛文而已。”

“此前車之鑑,不可不慎。”

朱祁鎮說道:“先生以爲如何如此?”

于謙說道:“無他,讀書的前途問題。”

朱祁鎮說道:“讀書的前途?”

于謙說道:“朝廷每一科錄取的進士,舉人,秀才都是有數的。而貧賤之家,能讀書出來的,少之又少。一旦花費大量財力物力讀書,不能當官,鄉人就不會費力氣讀書了。”

“所以這能興盛一時,而不能持續下去。”

朱祁鎮心中苦笑。

這個現象其實古今如一。

很多孩子拼命讀書,就是爲了考入大學之後,能有一個好的生活,但是當考入大學之後,並不能實現這一切的時候,家長教育的積極性,就受到了打擊。

在古代也是如此,甚至更加現實。

讀書就是爲了做官。爲了改換門庭,而且古代供應一個人脫產讀書,花費之大,是而今享受義務教育的人所不能想象的。

當讀書識字不能改變人生,這種活動自然不能持續下去。

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二十章 出京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二章 大武學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三章 災年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
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二十章 出京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二章 大武學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三章 災年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