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

第一百四十八章識趣的襄王

不過,還好太皇太后不是慈禧。也不是李太后。

知道輕重,而且這內庫的銀子,也是太皇太后一手一腳贊起來的。不會逼着朱祁鎮大出血。

說道:“現在襄王用錢的地方不多,就這些吧,將來卻要時時照顧着些,他畢竟是你親叔叔。”

朱祁鎮說道:“請娘娘放心,王叔坐鎮天南,於朝廷是有功之臣,朝廷決計不會虧待有功之臣的。”

太皇太后看了看朱祁鎮,說道:“你這麼說我就放心了。”

太皇太后當然也不是完全相信朱祁鎮所說的話,但是朱祁鎮從小在太皇太后的膝下長大,太皇太后也摸透了朱祁鎮的心思。

在太皇太后的教育之下,朱祁鎮是一個皇帝。

皇帝這種生物,講感情是完全沒用用處的。只有講利益才行。

襄王只要能在麓川站穩腳跟,雲南的負擔就減輕不少。西南方向的國力消耗減輕。對朱祁鎮對瓦刺大計,有極大的好處。

故而只要襄王能承擔起他的責任,安撫西南土司,牽制緬甸,使緬甸不能越麓川而北。在此情況之下,襄王即便是麓川做出什麼出格的事情,朱祁鎮也會當做看不見的。

就好像是太皇太后對楊士奇的兒子上面一樣。

太皇太后隨即在一子一孫的攙扶之下,清點她的私房錢。老人家性子來了。握着兩個孩子的手,一個說,這些箱子,是她的嫁妝。還有這些是仁宗送她的禮物,太宗的賞賜,等等。

金銀珠寶,還有綾羅綢緞。

太皇太后僅僅留下一些有特殊含義的,她想要帶進獻陵之中的東西。其餘的都留給了襄王。

這一切都清理好了,讓人送到襄王府上。

太皇太后也累了。朱祁鎮與襄王兩人聯袂出了慈寧宮。

朱祁鎮對襄王說道:“王叔,王叔去雲南監軍一事,聖旨已經寫好了,朕已經用印了。只是各種依仗,王府屬官,還有不少缺額。王叔可以去吏部問問,只要王叔有看中的,朕一概準了。”

襄王說道:“多謝陛下。”

朱祁鎮一把抓住襄王的手,說道:“越王叔去了,你與二弟,就是朕的骨肉至親,二弟尚小,朕也能依靠王叔了。”

襄王見朱祁鎮如此,眼簾微微一垂,似乎眼睛之中也有淚光,說道:“陛下放心,臣此去西南,有臣在一日,西南諸夷,不可能亂雲南。我襄王一脈,定然世世代代爲大明守此寸土。”

朱祁鎮說道:“王叔此言壯哉,此去之後,也不知道多少年能再見了。王大伴。”

王振立即出來說道:“奴婢在。”

朱祁鎮說道:“去請郕王來,今夜,朕在乾清宮擺酒,設家宴款待王叔,也讓郕王作陪。”

“是。”王振立即安排下去了。

夜晚,乾清宮之中。

幾十根蠟燭高高的燃起。

無數燈光相互輝映,散發出一團團的光芒。將大殿照着通明。並不比電燈暗上多少。

朱祁鎮與襄王對飲數杯之後,似乎將心思放開了。叔侄兩人之間,也不大拘束了。只是可憐郕王了。

郕王而今還小,只能眼巴巴的看着他兩個人喝酒,自己端着一碗飲子,就類似現在的冷飲喝。

襄王說道:“皇兄在的時候,我還抱過你的,只是沒有抱過郕王,郕王出生的時候,我已經在長沙了。你不知道,你出生的時候,可是引起好大風波。”

朱祁鎮心中暗自吐槽道:“我怎麼不知道,不就是我老爹廢后嗎?”真是一場大風波。一場風波大不大,要看影響了。

因爲這一件事情,即便是而今,孫太后在太皇太后面前,還是小心謹慎。不敢越雷池半步。

只是朱祁鎮不想說這一件事情,於是轉頭對郕王說道:“二弟,襄王叔將來要領兵打仗了,你將來想做些什麼?”

郕王立即說道:“自然是與王叔一樣,爲大明鎮守邊疆。”

朱祁鎮說道:“好,我弟弟就是不一樣。不過,你要鎮守邊疆,就要好好的練習騎射,不能如而今一般,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般。”

郕王朱祁鈺聽了,連忙低頭,似乎想將頭埋在桌子下面去。

比朱祁鎮自覺的每天讀書習武,郕王朱祁鈺就差多了。不過,在對朱祁鈺的教育上,太皇太后乃至皇太后都沒有怎麼上心。

畢竟朱祁鈺將來最多是一個親王,無論如何也不能與朱祁鎮相比。

朱祁鎮搖搖頭,又問襄王,說道:“卻不知道祁鏞的功課怎麼樣啊?”

朱祁鏞乃是襄王的嫡長子。也是襄王世子。

襄王說道:“他的功課平平。”雖然襄王如此說,但是臉上還是不只覺得露出了笑容。可見對朱祁鏞還是很滿意的。

朱祁鏞是要比朱祁鈺還要小几歲。也算是朱祁鎮的堂弟。

朱祁鎮說道:“麓川百事艱難,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安定下來。留祁鏞一個人在襄陽,朕恐怕下人們照顧不周,朕準備延請明師,教育郕王,將來郕王之藩,也能獨擋一面,正好也讓祁鏞來京師吧。”

朱祁鎮說的款款情深,但是襄王聽得心中猛地繃緊。隨即緩緩的平和下來,襄王這一點城府還是有的。

在燈光之下,只是見襄王的動作微微一僵,根本沒有一點差錯。

襄王大腦之中,在飛快的運轉。第一個想法,就是人質,隨即也想明白了,即便是朱祁鎮真是拿他兒子當人質,襄王也是沒有辦法的。

這畢竟不是建文之時。

當時藩王掌握各地權力,好有一搏之力。而今所有藩王加在一起,也不可能與中央掰掰手腕。

既然不能抵抗,襄王自然往好處想。

的確麓川之戰,這纔剛剛開始了,真正等麓川平定下來,卻不知道是幾年之後的事情,孩子還小,留在襄陽固然不錯。

但是襄陽哪裡能什麼名師?之前襄王養兒子,也是拿來當富貴閒人來養的,只是而今襄王一脈的命運大變,將來一個富貴閒人,可是撐不起襄王一脈的命運。

留在京師,卻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襄王立即行禮說道:“臣謝過陛下恩德。”

朱祁鎮一把將襄王拉起來,說道:“這都是哪裡的話?我們都是一家人。”

襄王說道:“自然是一家人。”

兩人重新坐定,朱祁鎮與襄王三言兩語之間,將這一件事情定下來了,唯一不高興的就是郕王了。

郕王也聽明白了,他將來的功課自然是難做的很。

只是郕王一點小心思,絲毫影響不了大局。

襄王非常識趣,回去之後,當即就上書朝廷,言語之中,萬般懇切,求皇帝恩准,留在朱祁鏞在太皇太后的膝下盡孝。

這樣符合封建國家價值觀的事情,皇帝自然沒有不準的。

下令以皇子禮節待襄王世子,並在宮中重建大本堂。收勳貴弟子又各藩王子弟入學。當然,這也是自願的。並傳令天下宗室,有想要效力于軍前者,都可投奔襄王麾下。

只是大明宗室,都被富貴給養廢了。到底幾個人有勇氣。捨棄榮華富貴,奔赴戰場,卻是一個未知數。

藉着襄王的名頭,這大本堂算是重建起來了。

但是大本堂重建,僅僅是朱祁鎮想建立的軍事體制教育的一環,雖然是最高一環。但是這一件事情,還不算完。

最少,要趁着這個東風,將武學給敲定。

這一件事情,就萬萬不能繞過張輔了。於是,朱祁鎮思量一晚上,第二天,就召見張輔

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八十章 西寧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二十章 出京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
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八十章 西寧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二十章 出京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