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

第一百七十章東廠內

不管結果如何,有了今日之事,錦衣衛的權威會在東廠之上了。

但是朱祁鎮決計不會讓兩個情報機關分出一個高下來,所謂這個吳亮決計不能在擔任,東廠太監了。

所以,他要從太監之中重新選了一個能鎮得住場子的太監。

朱祁鎮陷入思考之中。

就在朱祁鎮思考的時候。

錦衣衛南北鎮撫司,大舉出動,舉着火把將東廠衙門給圍住了。

一時間,京城大驚,無數人見到了錦衣衛大軍出動,都紛紛打聽出了什麼事情?

東廠襠頭們紛紛大驚,下面番子們,一個個拔刀在手,護衛住東廠衙門。似乎一場大戰就好展開了。

“怎麼回事?”一個蒼老的聲音從錦衣衛後面傳來,卻見一擡大轎過來了,落轎之後,一個白髮老太監出來,有一個小太監攙扶住,身穿大紅太監服色,扯着公鴨嗓子,說道:“那個吃了熊心豹子膽,敢來東廠撒野?”

“不要命了?”

這個老太監就是吳亮。

吳亮剛剛沒有在東廠衙門裡面。就在自己家中,抱着二八嬌娘正睡着,被驚醒了,自然怒火中燒。

“吳公公來的正好。”一個聲音說道,卻不是王裕,而是範弘。

這一件事情,朱祁鎮雖然保密,但是範弘卻是第一個得到消息的,原因很簡單,他畢竟是司禮監太監。

雖然範弘這司禮監太監,在皇帝面前的地位,遠遠比不上王振,而範弘也是深得自保之道,他低調到了,很多人都不知道有範弘的地步。

但是範弘並非真的透明人。

吳亮雖然不是他的人,但是吳亮是太監。

範弘來此,並非爲吳亮着想,而是爲了太監這個羣體着想。

範弘似乎發現在王振之後,皇帝對太監這個羣體還是失望了,最明顯的標誌是,皇帝將很多大內產業併入少府,而少府由劉定之統領。

雖然因爲歷史遺留問題,少府之中還是有不少太監的,但是誰都能看得出來,隨着外界人手大概涌入,少府體系之中太監人數,只會越來越少。

範弘擔心,如果這一次東廠真出了大紕漏,從此東廠是不是也像少府一般,今天他們這些太監手中,還有多少權力。

畢竟大明的宦官,不是唐代的宦官,即便是借他們幾個膽子,他們也不敢對皇帝做什麼的。但是範弘卻要參與這一件事情,儘量維護好宦官的權力。

否認真有人居然敢背叛朝廷,範弘寧可在錦衣衛之前,清理門戶。

所以他請命與王裕一起過來。

朱祁鎮是無可無不可。

吳亮見了範弘,氣焰頓時熄滅了,甩開扶着他的小太監,幾步上前行禮說道:“範公公,您老怎麼來了?”

範弘沒有理會他,說道:“王指揮使,宣旨吧。”

“是。”王裕說道。

王裕隨即宣讀了朱祁鎮的中旨,隨即對吳亮說道:“吳公公,讓你的人退下去吧。”

吳亮說道:“什麼間諜案,難道我東廠有瓦刺的探子?真是可笑之極。”吳亮是真不相信自己下面有瓦刺探子。

他冷笑一聲,說道:“好,錦衣衛要查,雜家就讓你查,如果你查不出來,聖上面前,雜家要你好看。”

吳亮大聲對東廠的人說道:“給他開門。”

隨即一行魚貫進入東廠。

東廠正堂,岳飛的塑像就在中堂之上。這塑像很大,人在面前就小了號,嶽武穆端坐在上,衣袍扯開一半,露出膀子來,如果有人繞到身後,還能見到上面寫着:“精忠報國。”

嶽武穆頭上有一塊大匾,不知道是何人所寫,看上去有力有千鈞。四個大字:“忠義千秋。”

就在這忠義千秋匾下。

東廠與錦衣衛的人馬相對而立,互相之前看不順眼。

東廠間諜案,已經成爲雙方之間的心結了。

馬順就栽進去了。

馬順在外面的評價可能不高,但是對於錦衣衛來說,馬順畢竟是錦衣衛指揮使,他們代表不是他自己,還有錦衣衛的面子。

所以錦衣衛與東廠之間的樑子,就結下來的。

當然了,並不是說他們之前就沒有樑子了。

一山不容二虎,東廠與錦衣衛之間雖然有分工,但是都幹着差不多的事情,東廠能幹的,沒有說錦衣衛不能幹,錦衣衛能幹的,沒有說東廠不能幹。

只是之前的矛盾還能壓制,但是在馬順死後,這矛盾就不化解不開了。

王裕也不含糊,一五一十的將事情說清楚了,乾脆利索將香囊拍在桌子上,說道:“佩戴這個香囊的,今天的行蹤都報上來。如果說不清楚的,就在詔獄說清楚吧。”

吳亮聽了,也有一些驚疑。

此刻他也疑心他下面的人有間諜了。

其實王裕的證據鏈並不是太充足的,但是這個時代,也不玩什麼證據鏈,很多罪名都是心證的。

吳亮也知道,錦衣衛一次兩次三次,此次死磕東廠,一定說東廠之中有間諜。這裡面或許真有問題。

看馬順的下場的就知道了。

如果今天查不出來什麼東西。王裕的下場,並不會比馬順好上太多。

吳亮說道:“小的們,都出來,讓錦衣衛的問問,我倒是看看,錦衣衛有什麼本領。”

於是話東廠之中大小頭目,大概有幾十個太監,就在大堂之中接受盤問。

每一個人所言,都有憑有據。似乎王裕推斷錯誤了。

卻不知道王裕眼睛的餘光一直掃向一個人,就在錦衣衛序列後面的一個,這個人隨着一身飛魚袍,但是站立之間有一絲畏畏縮縮的樣子,撐不起身上的衣服。

這個人不是別人,就是店小二。

王裕承諾他,他只要認出人來,就讓他進錦衣衛。

不要看外面文人怎麼罵錦衣衛,似乎錦衣衛的名聲,迎風臭十里,但對於老百姓來說,錦衣衛的差事,那是想都不要想的好差事。

吃官飯的。

即便是錦衣衛一小兵,一般的人也都敢欺負。

所以這店小二,自然是費盡心力,一定要認出這個人是誰。

忽然這店小二看出什麼,給身邊的人說了說,然後這個人來到王裕身邊,對王裕耳語了幾句。

王裕眼睛一亮,說道:“喜公公,請留步。”

這公公是喜寧,乃是東廠領班太監。他已經交代清楚了,昨日喝酒喝得大醉,今天中午才醒過來,下午來東廠坐班,剛剛正準備回家,卻被攔住了。

喜寧說道:“王大人,有何貴幹?”

王裕說道:“請公公到詔獄走一趟。”

“慢。”吳亮說道:“凡是說清楚,只要說清楚了,不用你動手,我東廠的傢伙也不比詔獄差,但是說不清楚,就憑藉你一句話,想將我東廠的領班帶走,卻是休想。”

範弘端着茶水,輕輕咳嗽一聲,說道:“雜家從來沒有見過審訊犯人,已經錦衣衛與東廠的十八般傢伙。今日就讓雜家開開眼吧,就在嶽爺爺面前說話,也讓下面的人心服口服,王指揮使?你說對不對。”

王裕聽了,只能拱手行禮說道:“既然公公這樣說了,屬下不敢不從。”

王裕一揮手,將店小二叫過來,說道:“他是仙鶴樓的小二,今天見過與瓦刺謀臣見面的人。我懷疑這個瓦刺人就是也先幕僚張宗周,在也先手下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重臣。他剛剛說了,就是喜寧。”

喜寧一直保持平靜的神色,有了一絲絲波動,說道:“血口噴人。我當時明明在家裡睡覺。”

範弘說道:“不急,去查查。”

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六章 新天子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三章 災年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
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六章 新天子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三章 災年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