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

第二十四章海運現狀

範弘說道:“陛下,剛剛下面傳來消息,海運總兵官王英已經進京了。”

朱祁鎮說道:“讓他越次覲見。”

之前朱祁鎮還不是這麼急,但是北方戰略壓力一清,朱祁鎮決定加快準備的腳步。

就這樣王英剛剛到了京師,還沒有坐穩屁股,也沒有來得及拜訪京中的靠山。他現在正想辦法與戶部尚書何文淵搭上關係。

王英靠山有兩處,一處是王英所依仗的當年義父留下的宮中關係,但是已經很淡薄了,畢竟多年過去了,而且而今內臣已經風光不在了。

再有就是文官的靠山,第一個靠山是李時勉,只是李時勉已經在正統十六年病逝家中。後來是周忱。畢竟周忱主持各種財政改革,海運也是他打出的牌,王英是好容易才與首輔搭上關係了。

周忱去後,王英就想辦法與何文淵搭上關係,畢竟王英從本質上來說,是在辦戶部的差事。

只是他還沒有來得及攀關係,就被拉進宮中了。

而今的王英已經不是當初那個年輕想要在京中搏一個功名的年輕人,而是一個成熟的大明將官了。

甚至在正統十四年的時候,有人爲王英請封伯,理由是不絕糧道,在正統十四年的關鍵時刻,運河一時間不通,京城的糧草,乃至於宣大的糧草,都是通過海運運過來的。

說起來王英也是有功勞的。

但是被朱祁鎮否決了。

無他,王英畢竟沒有上戰場,雖然他也殺過海盜,但是不可能僅僅因爲這一點點小事而封爵,如此的話,大明的爵位也太不值錢了吧。

不過朱祁鎮對王英還是有好感的,無他,他是朱祁鎮一手提拔起來的班底。

故而朱祁鎮在乾清宮接見了王英。

寒暄了幾句,朱祁鎮直接說道:“而今海運的船隊如何?”

王英立即回答說道:“而今海運船隊有一萬七千餘人,大船一百二十艘,一次可以運輸二百萬石糧食,春秋兩季,一年可以運輸四百五十萬石糧食到天津,小船三千餘艘,分別佈置在登萊,金州,淮安,寧波,負責沿海運輸,登萊之間負責遼東糧道,寧波負責從寧波到朝鮮,然後轉道海西。”

“如果大船有閒的話,也會派大船,如果船隻不夠的話,也會僱傭民船。”

朱祁鎮說道:“民船,而今海上民船很多嗎?”

王英說道:“聖明不過陛下,開海以來,各地口岸發展迅速,大小船隻數不勝數,只是朝廷有令,民船不得超過三桅,大船不多,但是幾百料的船隻,遍地都是,從日本到南洋,幾乎所有地方都有本朝的船隻,有人說,這些船隻可以從排出一道從北京到南京的橋樑。”

朱祁鎮明知道王英是在拍馬屁。但是依然很高興。

可以說開海之事,是朱祁鎮做出的第一個決策,十幾年後,已經給反饋。

大明沿海一帶經濟在迅速發展,雖然福建因爲地少人稠的緣故,有一點點小麻煩,但是夷州開拓以來,這些問題,也在緩解之中。

朱祁鎮說道:“卿從江南而來,江南災情如何?”

王英說道:“不容樂觀,臣本福建人,祖上易居南京,半輩子都在江南渡過,從來沒有見如此大雪,臣來的時候,江南災民無數,去年冬天無數稻田都結冰了,今年的收成恐怕不行了。不過王大人,在江南賑災很是得力,百姓都說前有周青天,後有王青天。”

朱祁鎮聽了,忽然有些黯然。

周青天是誰?不就是周忱嗎。

朱祁鎮心中黯然一掃而過,問王英說道:“你估計江南今年災民大概有多少?”

王英說道:“臣是武臣,不理民政,這個臣實在不知道?”

“無妨。”朱祁鎮說道:“你不是說你久在江南,應該心中有譜纔是?”

王英沉吟了一會兒,說道:“臣以爲當在百萬之數。”

朱祁鎮心中暗道:“百萬。”

什麼數字一打乘以百萬都不是一個小問題。

以一個壯漢一天吃一升糧食,一百萬人一天就要一萬石米,故而這一百萬人不可能都是壯漢,但是朱祁鎮估計災民數量也不可能只有一百萬,大抵官員在朱祁鎮這個說的話,都有打一個折扣而已。

而夏稻成熟大抵百日左右,朱祁鎮粗粗估計,維持這麼多人的生存,大概在一百萬石到一百五十萬石之間。

而今年糧稅也是想都不要想了。這裡裡外外大概有五六百萬石的糧食缺口。

固然是一個沉重的糧食負擔,但是大明還撐得住。

最讓朱祁鎮撐得住的是,河北八府,經過朱祁鎮大力修整水利,河北已經成爲北方糧食生產中心了。

故而河北糧食,比之江南,比之湖廣都是差了多。

但是不用長途運輸,是他最大的好處。

朱祁鎮預估了最壞的情況,覺得江南的災情固然嚴重,但是影響不到北方用兵。畢竟南京,還有運河一線,本來就有很多糧倉。

朱祁鎮問王英,說道:“朝鮮的事情,你聽說了嗎?”

王英精神一震,說道:“臣已經聽說了,李逆無君無父,枉顧人倫,實在在是十惡不赦。”

王英對於將他突然召到京師,也是有所猜想的。

畢竟他每年兩次押隊運輸糧食到天津。如果事情不着急,待三四個月的時候,南方起,他第一次押運就要到了。

不用這麼着急,專門讓他急速赴京。

他所能猜測的就是朝鮮的事情了。

朱祁鎮說道:“不錯,朕已經數次下詔,令起改過自新,朕看在莊憲王的面子上,既往不咎,但此獠狼心狗肺,居然置朕旨意於不顧,殺害親弟,親侄,孰可忍孰不可忍?朕有意討伐朝鮮。”

王英立即會意,說道:“臣請軍前效力。”

朱祁鎮一笑,說道:“自然有你軍前效力的時候,你且說說,以而今船隊可以運輸多少人員到朝鮮。”

王英說道:“陛下只要下令,縱然是百萬之衆,臣也能運輸到朝鮮去。大船一百二十艘,遮洋船數以千計,還有大大小小的民船,只要陛下下令,天下船主無不樂爲陛下所用。”

朱祁鎮說道:“船隻上有什麼武備?”

王英說道:“大船之上,有千斤大將軍炮十尊,五百斤大將軍炮,已經百斤炮近百,大船在海上,儼然海上城池,堅不可摧。而臣多次到朝鮮,甚至有幾次還徵用朝鮮水師船隻運輸,自然朝鮮水師船隻是什麼樣子的。”

“與朝廷遮洋船,相差不大。以大船臨之,居高臨下,以大欺小,無所不克。”

朱祁鎮說道:“既然如此,你就去見豐潤侯曹將軍,自然有用你的事情,如果這一次做好了,說不得這一戰下來,你還能掙一個伯爵。”

王英一聽,立即說道:“臣謝陛下隆恩。臣此去,定然竭盡全力報效朝廷。”

朱祁鎮揮揮手,讓王英退下去。

朱祁鎮這裡奏摺還多的,而且朱祁鎮只是確定水師的實力而已,具體戰略計劃,他既然已經託付給曹義了,就不會越俎代庖。自然要讓王英去曹義麾下聽用。

“不過,而今有些事情,也要開始準備起來了。”朱祁鎮想道,於是下令,天津倉中轉運一百萬石糧食到鳳凰衛,並下令從內承運庫之中,轉五百萬兩到兵部。

如此一來,朱祁鎮的內承運庫之中就空了一大半了。

這對朱祁鎮來說,這並不算什麼,因爲他的內承運庫,其實起到了北宋封樁銀的作用,本身就是用來打仗的。

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四十章 輿情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九章 蹇公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六章 困境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八十章 經筵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十一章 孫氏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
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四十章 輿情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九章 蹇公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六章 困境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八十章 經筵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十一章 孫氏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