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

第一百章楊溥奏對

“不。”太皇太后說道:“楊士奇無錯。只是年老體衰,不堪政務,致仕而已。”

朱祁鎮沉吟了一會兒,說道:“朕明白。”

太皇太后這個處理方式,朱祁鎮也承認,這是最好的。

所謂之將相不辱,其實就是對朝廷頂級的人物,在政治上的保全。否則一查,大明皇帝身邊的人都是這樣那樣的壞人。

那麼皇帝是怎麼樣的人。

所以,這一件上在政治上的定性,只能是楊士奇爲國效力,疏於理家,以至於家有逆子,卻不知道。下面的借了楊士奇的名聲而已。

所以楊士奇的兒子,該怎麼明正典刑,就明正典刑。楊士奇是無罪的。

至於楊士奇致仕,是因爲年老多病,七十多歲的人了,也該致仕了。

兩者之間,決計沒有關係。

至於真有關係,還是假沒有關係,該知道都知道,不該知道的都不知道。

而且楊士奇而今是被楊溥抓住的把柄,但是楊士奇近二十年的首輔,是白當的嗎?楊溥能幹掉楊士奇,他能幹掉楊士奇黨羽學生嗎?

曹鼐,于謙,郭進,等等,以及滿朝半江西的江西鄉黨。

楊溥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給楊士奇保全體面,也是對楊士奇餘黨安撫,否則楊士奇重懲下面的人很難不受影響,對朱祁鎮想要儘快恢復正常,卻是有些困難的。

朱祁鎮打通了太皇太后的關節。

他回到乾清宮之後,獨自坐了好一陣子,才傳令道:“召見楊溥。”

這個命令一傳出來,大部分人都知道一件事情,變天了,楊士奇的時代結束了。

朝廷之上百官的心思,如何變動,先不去管。

朱祁鎮屏退左右,與楊溥奏對。

朱祁鎮將心中所有不良情緒,都打發一邊,不管是楊溥蓄謀已久也好,是楊溥有逼宮之嫌也好。

而今局面已經成爲定局了。

楊溥代替楊士奇成爲內閣首輔,已經是做好的辦法了。

朱祁鎮與楊溥之間合作,一時間也結束不了。所以朱祁鎮對楊溥就要有足夠的尊重,任何不良情緒,都不利於朝廷運作。

朱祁鎮吸取了之前的教訓。

如果一直以來,對楊士奇畢恭畢敬,推崇備至。楊溥敢不敢對楊士奇下手,也是一個疑問。

既然朱祁鎮不想再換一個首輔。

那麼就不會向楊溥表現出任何負面情緒,即便朱祁鎮心中滿心的不舒服。

朱祁鎮也不打含糊,直接說道:“首輔年老多病,在家養病,而今內閣的事務,卻需要你多擔待一些了。”

楊溥哪裡聽不懂朱祁鎮的言外之意,楊士奇估計會一直養病,養到致仕。楊溥說道:“臣定然不負陛下信任。”

朱祁鎮說道:“眼前這一件事情,該如此處置?”

楊溥說道:“不如令首輔休假數月好生養病即可。”

朱祁鎮說道:“如此滿朝沸騰之意,就能平息嗎?”

楊溥說道:“臣以爲陛下希望而今衆意平息下去嗎?”

朱祁鎮說道:“先生之意?”

楊溥說道:“一朝天子一朝臣,陛下登基七年,親政兩年。然滿朝文武,大多卻是先帝所留。陛下簡任之人,少之又少,這就是而今朝廷脫出陛下掌控的原因所在。”

朱祁鎮心中一動,這讓朱祁鎮心中有一些驚醒。

朱祁鎮一直按照太皇太后的教誨來,一切以穩定爲要。

幾乎沒有怎麼幹涉過朝廷任免,朱祁鎮施政要點,是在推行自己的政策,而不是在人事之上奪權。

當然了,這也與朱祁鎮夾帶裡面沒有人才有關係。

但凡,有資格擔任大明朝廷尚書級別的官員,最少也是也宣德年間的進士吧,這些人朱祁鎮並不能說不信任,但要是多信任,那就是有假了。

不過,而今與之前不同了。

他已經在內閣之中安插了王直,拉攏了曹鼐,但是六部尚書之中,卻沒有人,也不是一個辦法。

如果他下層官員之中,有足夠的親信,決計不會讓人在御前會議上給打了一個突然襲擊。

朱祁鎮隨即又想楊溥爲什麼這麼說。難道是爲了打擊楊士奇的黨羽。

朱祁鎮不想讓這爭鬥加劇,他縱然有些心頭。卻也搖搖頭,說道:“朕說了,首輔之事到此爲止。”

楊溥說道:“陛下以爲臣是何等人?是挾私報復之輩嗎?臣之所做所爲,就是爲了陛下,陛下欲治理直隸水利,耗資千萬之重,而今可以依靠內庫,但是內庫之銀用多少,臣雖然不知道,但是想來也支撐不了直隸治理。”

“即便陛下設海關,但是臣估計三五年之內,海關總賦稅每年能抵上鹽稅就不錯了。但是供應治水之事,也是有些難。”

“有一人,陛下不得不換,就是戶部尚書劉中敷。”

“臣知道劉中敷乃是靖難功臣,仁宗守北平之時,他就在仁宗麾下效力,但是陛下所缺錢糧,不從戶部出,從何處出?”

“劉中敷不過守戶之犬,使其看倉儲,減消耗,逐鼠輩尚可,想讓他佐陛下立不世之業,卻是難了。”

“兵部柴車,垂垂老矣,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能病死任上,陛下登基以來,清軍御史從來沒有收回來,但是結果按在。”

“正統三年,天下衛所空額一百二十萬,而今是增是減陛下知道嗎?”

“不得其人,則事必不成。”

“陛下還以爲臣是挾私報復嗎?”

朱祁鎮心中輕輕一嘆,不得不承認楊溥說的有道理。

從朱祁鎮登基以來,一直穩定的人才梯隊,唯一一次大變動,還是楊榮身死之後,內閣擴充。

其中或有因爲一兩人的變動,但是大多都沒有變。

朱祁鎮想要做大事,這些人未必是合適的。

朱祁鎮心中緩緩思索要不要在人事上進行大變動的同時,更看重的是楊溥的態度。

一直以來,楊士奇一直是給朱祁鎮拉繮繩,踩剎車的人。

朱祁鎮的計劃,到了楊士奇那邊,楊士奇總要打一個折扣。而今楊溥似乎並不反對,表現的很支持朱祁鎮大有作爲。

朱祁鎮說道:“朕親政以來,不過做了兩件事情,一個是大治直隸水利,另外一個就是征討麓川。”

“而今直隸水利,僅僅開一個頭,而麓川戰事雖然平息,但是雲南的烽火,估計也要維持好幾年,甚至南疆恐怕非大明所有。”

“先生覺得朕所做所爲如何?”

楊溥心中一動,對這個問題,他早就有心理準備了,說道:“陛下雖然親政日短,但是卻深得治政之要,我大明立都北京,糧食皆從漕運而來,乃朝廷一大弊端,是祖宗留給陛下的事情。”

“陛下不畏艱險,力排衆意,秉愛民之心,即便耗盡內庫,也要解救百姓苦難,臣感激莫名。真聖君在上。”

“麓川之事,乃是永樂之後弊政累積而至,陛下選定保定侯徵麓川,不出半年而定,慧眼識人,古之明君不過如此。”

“封親藩以廣地,又以瓦刺在北,大軍不可久懸雲南,當斷則斷。臣佩服之極。各種決斷,分寸拿捏的恰到好處。”

“即便太祖在世也不過如此。”

朱祁鎮聽得都有一點臉紅了。

其中有多少是無可奈可,只能由之任之,有多少事情,與他的本意相違背,只有朱祁鎮自己知道了。

在楊溥的吹噓之下,似乎他朱祁鎮已經遠邁三皇,勝過五帝了。

朱祁鎮固然知道,楊溥其實在表態,表態他支持朱祁鎮一切政策。但是心中依然很美。

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九十章 貝琳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二章 大武學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
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九十章 貝琳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二章 大武學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