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

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

有些事情,現在已經說不清楚了。

精明如楊士奇,如何不知道,這世界上沒有永恆的秘密,說不傷心是假,但是心中早有準備,卻是真的。

楊士奇也想多說這個話題,說道:“治水的事情,楊溥是什麼意思?”

楊士奇雖然退下來了,但是還是當朝首輔,楊溥而今依舊是次輔,不過楊士奇正此刻正在家養病而已。

朝廷上的信息,楊士奇還是很靈通的。

但是再靈通也不如當世人清楚。

說實話,楊士奇早就有退下來之心,楊溥也是看明白這一點,否則楊溥的突然襲擊,雖然一招打中了楊士奇的要害。

但是以爲楊士奇一點辦法都沒有了,卻是錯了。

固然楊溥人品好,爲人謹慎,又是清廉之極,混身上下抓不到一根把柄,但是楊士奇是何等人,是在首輔位置上坐了近二十年的老臣,甚至可以說是權臣的。

他有不知道多少辦法保住自己的位置。

只是他不想而已。

當了近二十年的首輔,面對一個每天都在成長的少年帝王,以楊士奇的政治智慧,豈能不知道早晚有一天,他會被少年皇帝厭棄,如其是那樣,還不如早早退下來。

于謙對楊士奇自然沒有一絲隱瞞,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

楊士奇聽了之後。輕輕一嘆,說道:“我上次給你說的話,你還記得嗎?”

于謙說道:“學生記得。”

楊士奇說道:“那就好,下半年我就回鄉了,你今後也很少能來京師了,或許這就是你我師徒兩人,最後幾面吧。我索性給你說開了。”

“實權工部尚書,麾下還有京營士卒,戶部尚書都要爲服務。”楊士奇語氣之中帶着幾分譏諷說道:“于謙,你以爲你是何人,這分明是將你架在火爐上烤,明明白白的捧殺之策,你都看不出來嗎?”

“之前我以爲,估計是做不得京官,進不了京而已,我現在看,河北水利大功告成之時,就是你下獄之時。”

“別的不說,單單問你一句,你說你打造掘井機數千,這錢哪裡來的?”

于謙說道:“自然是-----”

楊士奇淡淡的說道:“修河款?”

于謙額頭冒汗,說道:“是。”

直隸大災連年,哪裡有什麼庫存,不動用修河款,于謙又能怎麼辦?

楊士奇說道:“這事情,可大可小,大,就是你挪用錢糧,小,就是你權變之道,就看帝心如何了。”

“而這樣的事情,將來在修河之上,一抓一大把。”

“如果吳中爲工部尚書,負責清帳,事情固然麻煩,但或許還能說清楚,而今你自己負責清自己帳,這本來就破壞了朝廷章程,我敢說都察院那些御史都會睜大了眼睛,看着你一舉一動。”

“你敢說,你自己不犯錯,沒有一點錯。即便你沒有錯,你麾下的官員,就沒有辦錯事的?”

“你如果將河北水利修得好,大概是譭譽參半,入內閣無望而已,如果河工之上,但凡有一點差錯,舉家流放就是輕的。”

于謙準備說話,道:“老師-------”

楊士奇以爲于謙要辯解,說道:“不要指望陛下,伴君如伴虎,君臣之誼。說重也重,有山嶽之重,說薄也薄,不如片紙。”

“之前我在內閣,你出什麼事情,我都能給你兜着,但是而今,我已經不在其位了。有些事情是幫不了你了。”

于謙說道:“老師,學生也沒有指望陛下,夫子有言,當任不讓於師。”

“而今國家內憂外患,瓦刺坐大,陛下席不安枕,學生正統元年入京,得陛下信重,以師待之,此時不當有所報乎?”

“直隸水旱不均,蝗災屢作,百姓苦不堪言,陛下提出治水之策,正是治本之策。而放眼天下,能得陛下信任,有能力勝過我于謙的,又有何人?”

“此事既然要做,又是我于謙最合適,就是于謙應該承擔的。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前路如何,學生從來沒有想過。”

楊士奇一對眼睛看過不知道多少人,但如於謙這樣的人,他依舊是少見的。

古今朝堂之上,唱高調的多,但是言行之間的差距,楊士奇一眼就能看出來,上一次於謙所言,楊士奇也有一些懷疑。

但是此刻楊士奇卻真得相信了,這是于謙的肺腑之言。

楊士奇心中一嘆,暗道:“識人之明,我居然不如當今。”

說實話,楊士奇一開始並不是多重視於謙了,楊士奇門生故舊遍天下,楊士奇門下幹吏多了,就連周忱也是楊士奇門下的。

于謙之能,未必能勝過周忱。

只不過于謙受到當今重視,楊士奇才重視起來。但是此刻才發現,于謙之才或許欠周忱一分,但是于謙之德遠勝周忱。

周忱爲了保證他在江南改革的推進,在重重彈劾之中自保,是如果結交宮中,將本來該送到戶部的錢糧送進了宮中。

楊士奇一清二楚。

但是爲首輔,政治潔癖卻是要不得的。

周忱能解決朝廷財政的大困難,區區瑕疵算得了什麼。但是同樣局面,面對將來可能的政治陷阱,于謙卻是另外一種破局的辦法。

楊士奇對於謙看重,甚至有幾分佩服的同時,也不得不承認,或許周忱有當首輔的一日,但是于謙卻是不能了。

因爲于謙太乾淨了。

楊士奇說道:“你身邊的錦衣衛暗樁,你知道是誰嗎?”

于謙說道:“略有差距,但不確定。”

楊士奇說道:“你將他調到身邊,能接觸所有文書的位置上,當今陛下不是是非不分的人,只要你示之誠。即便將來有所劫難,也出不了什麼大事。”

于謙說道:“學生明白。”

楊士奇說道:“不過,你將家小送回錢塘吧,你今後在京城的日子不會太多了。楊溥在一日,你不可能入京。王驥的下場,大概是你的未來了。”

于謙一時間也有一些失落。

每一個讀書人都有執掌朝綱的想法,特別是于謙曾經距離這個位置這麼近。還有皇帝的許諾。此刻知道自己與之無緣了。

難免情緒失調。

于謙並不懷疑楊士奇的話,畢竟大明皇帝固然可以決定很多事情,但是大明皇帝決定不了的事情更多。

楊士奇心中暗道:“沒有想到我這一輩子,算計無雙,卻不想卻有一個如此纖塵不染的弟子,卻也是異數,本以爲我麾下弟子,成就最大的應該是曹鼐,曹鼐深得爲政之道,只是即便曹鼐今後做了首輔重臣,估計在歷史上的名聲,也遠遠不如我這個弟子。我這弟子當爲名臣。”

在這一場楊士奇倒臺的政治風波之中,曹鼐什麼也沒有做,但是他卻是得利最大的,在楊士奇看來,很有自己的風範。

但是青史上的名聲,未必是做官大就有了。

如同包拯一輩子,也沒有當上丞相,但是包拯的名聲,卻勝過了同時代太多的人了,簡直婦孺皆知。

因爲權力有權力的邏輯,民間有民間的記憶。

楊士奇心中不由生出一股豪情,心中道:“我就做最後一件事情吧,我這個弟子,我保定了。”

楊士奇知道,皇帝其實對他有些愧疚的,這一分愧疚,就是楊士奇留給楊家最大的遺產,將來他死了,皇帝也會照顧楊家的。

本來楊士奇不準備在政事上進言了,因爲感情債這東西,動用越多,就越薄。而此刻他卻決定,爲了于謙要與皇帝說點什麼。

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五章 新內閣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十五章 香港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
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五章 新內閣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十五章 香港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