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

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

王驥繼承楊榮的政治思想,楊榮雖然主張文官完全接替勳臣的工作,今後武將僅僅負責戰鬥就行了,其餘的事情都由文官負責就行了。

這一點與勳貴之間有不可調和的矛盾,雙方以五軍都督府與兵部之間,你來我往,當初楊榮與張輔都去了,但是繼承者依舊在做同樣的博弈。

但是並不是說,楊榮與王驥這些都是不是主戰派了。

恰恰相反,在這一次北伐決策之上,他們都堅決的站在朱祁鎮這邊。

一方面,固然是朱祁鎮已經有了一個全盛時期皇帝的權威,很多大臣都不敢明面反對皇帝,最多委婉的勸諫而已。

另外一方面,不管楊榮與王驥,都是實實在在的兵臣。是在中樞能總理戎機,在外能統兵打仗的大臣。

真要比起來,讓王驥與孟瑛領兵對決,勝負之數,還很難說。

所以他們骨子上是喜歡能恢復永樂全盛的時候。

王驥之所以一直堅持下來,一方面是給皇帝撐場子,畢竟王驥這樣的老臣在朝中的威望,不是尋常人可比的。

即便是首輔陳循在王驥面前,也要乖乖的執後輩禮。

另外一方面,王驥也想看見大明再一次漠北大勝的局面。最好這一次勝利是在他的當政的時候。

如此他即便是死了,到了九泉之下,也可以告慰列祖列宗了。

王驥此刻也正與羅通說這話。王驥白髮蒼蒼的說道:“後勤上的事情,萬萬不可耽擱,這一戰不管打成什麼樣子,板子萬萬不能打在兵部頭上。”

羅通說道:“下官明白。”

王驥說道:“這一件事情辦好之後,內閣的位置就是你的了。”

羅通說道:“下官明白。”

王驥感受到了羅通語氣之中的冰冷,他與羅通當初的私怨並沒有一筆勾銷,但是王驥卻不在意,反而饒有興趣。

因爲羅通能坐在兵部的位置上,王驥是出了大力氣的,這種政治上的繼承關係,甚至比其他關係更牢固。

甚至羅通在王驥退下來之後,還要保全王驥的家族。

這就是政治潛規則。

而且羅通雖然放蕩不羈,言語之間也不謹慎,卻也是一個真性情的人。有些事情他做不出來的。

王驥大笑道:“羅通還在記得當初的事情?今後你在內閣裡面,更要管住自己的第三條腿,否則就不是貶官那一回事了。”

羅通忽然一笑,說道:“老了,已經不行了,難道老大人,你還老當益壯嗎?”

王驥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王驥都八十的人了,哪裡有什麼老當益壯啊?但是男人的面子,能讓他說自己不行嗎?

在這樣的事情上,即便是八十歲的老人,也是一個老男孩。

就在王驥覺得尷尬的時候,有人來請,卻是首輔陳循。

王驥這就去了。

陳循早就在一輛馬車上等着王驥。

雖然馳道運行,大明的馬車也有很多的變化。因爲馳道上的馬車,四輪馬車更加便利,無他兩輪馬車,馱馬也要承受一定的壓力。

但是在馳道之上,只要跑到一定速度,四輪馬車要比兩輪馬車更加輕鬆。

所以,這種四輪馬車在北京城之中也慢慢的盛行起來。當然了,這也有朱祁鎮不提倡坐轎的原因,除非年紀太大的老臣,都不能坐轎。

在朱祁鎮看來,轎子所謂人格上的侮辱,以人爲畜,什麼的,可以暫且放放,但是有一點在朱祁鎮看來,絕對不行。

轎子的效率太低。

馬車什麼的,到了危機時刻,朝廷是可以徵用,成爲運輸物資的工具。但是轎子能做什麼?能當木料,還是能當柴火?

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馬匹的問題。

對,雖然漠南蒙古到了大明治下,朱祁鎮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雖然他現在馬匹短缺,但是長遠的看,大明馬匹短缺症已經成爲過去了。

而今這一次大戰,幾十萬馬匹,有近乎二分之一,都是漠南各部落提供的。這還是僅僅是漠南蒙古,更是多次大戰之後,來不及休養生息的情況下,能夠調集出來的馬匹數目。

如果當漠南蒙古如同朱祁鎮那般改造,蒙古畜牧業將會迎來大發展。到時候朝廷所擁有的馬匹數量將會非常多。

這又有一個問題。

那就是大明需要的馬匹是限制的。

就算是大明京營全部配馬,但是很多守城的衛所軍隊還是不需要配馬的,甚至給他們發馬,也是極大的浪費。

甚至這些衛所士卒會將馬賣掉。

朱祁鎮預估大明官府軍隊加馳道系統,保持二百萬匹到三百萬匹馬匹,包括戰馬與馱馬。

是現在保存戰馬數量二倍到三倍。

如此一來,如果多出來的馬匹該怎麼辦?

當然了,農業社會對畜力的需求是無窮無盡,但是真正百姓其實很難買一匹馬的,所以朱祁鎮一些事情都要做在前面。

比如推行馬車,嚴禁轎子。

陳循的馬車,乃是朱祁鎮所賜的,也是大學士的待遇之一,外面都是厚厚的硬木,弓弩近距離射擊也不可射穿。

而各種採光的窗戶都不是太大,卻有大量的浮雕精緻非常,安全性與藝術性結合的很好。

陳循親自下車,攙扶王驥上車,屏退左右,說道:“王公,此次北伐,你以爲勝負如何?”

此刻馬車行走在官道之上,這一段官道順天府修繕過了,雖然沒有用青石板,但也是層層夯土,比較平穩。

馬車之中一下子靜了下來。

王驥心中琢磨着陳循爲什麼這麼問,說道:“瓦刺連年戰敗,可用之兵不過十一二萬騎,我軍雖然分爲三路,但是每一路都不是瓦刺能夠吃下來的,三路之間不過相隔數百里,消息相通不過數日而已。”

“瓦刺即便圍攻一路,也不過在旬日而拔,到時候大軍匯合,瓦刺必然大敗。”

“石亨,楊洪,郭登,都是敢戰,能戰之將。即便不能大勝,也不至於大敗。”

“故而我覺得,有三成把握大勝,但有七成的把握,卻是瓦刺避戰,到時候漠北草原就不是瓦刺一家所有了。”

陳循說道:“我問過滕國公,他的說法與王公相差不大,都沒有說有必勝的把握。”

王驥說道:“首輔說笑了,戰場之上,哪裡有必勝了。即便有而今的勝率,已經足以一戰。”

陳循說道:“王公所言極是,但是這僅僅是帥臣的想法,卻不是大學士該想的。”陳循的語氣之中,倒是有幾分宰相風度,繼續說道:“我等大學士,爲陛下治理天下,務必萬無一失,而今之戰,勝負之數,還難說的很,故而我輩必須做萬一的把握。”

王驥說道:“首輔的意思是?”

陳循說道:“如果,如果,前線大敗,內閣必須有備案,倒是該怎麼做纔好。卻要王公指點了。”

王驥覺得這也正常,朱祁鎮很喜歡要備案。這種習慣也影響了內閣的人。王驥雖然覺得大敗估計不大可能。但是還是答應下來,說道:“也好。”

陳循臉色微微發苦,他雖然知道左右無人,但依舊靠過來,低聲說道:“這個備案一定要做好,另外一個備案也要做好。那就是陛下親政的備案?”

王驥頓時皺眉,他有些不敢相信,說道:“此事當真?”

陳循說道:“這樣的話,我如何敢胡說?這個是大罪過。此事王公萬萬不可透漏出去。”陳循心頭苦水一重重,將這一件事情與王驥細細道來。

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二章 大武學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
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二章 大武學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