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

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

朱祁鎮的批示連同奏摺一併送到雲南昆明的時候,孟瑛與王驥正爆發着激烈的衝突。

因爲景東已經圍城半個月了。

思任發的野心,也是一步步的培養出來的。

其實,思任發東進並沒有圍攻景東的意思。

畢竟思任發自己知道自己的事情,麓川軍隊在攻城上,也是苦手。他數次圍攻明朝的城池,都攻之不下。

所以思任發只想宣佈自己的軍事存在,甚至送還了好些將領,再次準備向朝廷上貢,祈求和平。

在保持軍事優勢下,結束戰爭,在麓川思家看來,已經是最好的結局了。

只是,有一個消息刺激思任發,就是孟瑛與沐昂的不合。

這幾個月來,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了孟瑛爲戰死的方政方將軍出頭,處處爲難沐昂的事情,甚至沐昂這一場敗仗,也是孟瑛爲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所以景東兵馬很少在,而且沐昂還幾次向昆明求援,昆明就是不動。

思任發這才準備圍攻景東。他一攻之下,立即發現了景東的兵力不足,物資儲備短缺。是最好攻克的時候。

於是乎,思任發在才下令調集各部土司兵,一時間有近二十萬人馬,圍攻景東城。

要不是麓川軍攻城手段太陋了,景東能不能堅持下來,都不知道了。

而在與此同時,沐昂一封接着一封求援信送到了昆明。姿態也越來越低,恨不得謙卑到泥土之中。

可見沐昂情況之危急。

但是保定侯孟瑛一直按兵不動。甚至不見沐昂的使者。

這更讓思任發放心。但也讓王驥不放心。

王驥擔心前線戰局,不得不從曲靖趕過來,向孟瑛陳詞。

而孟瑛什麼也不說,就是不救景東。

王驥頓時大怒,說道:“保定侯,你與沐昂私怨,老夫不管,但是你要以私心害國事,老夫拼了這一條老命,也要彈劾你。”

孟瑛淡淡的說道:“請便。”

保定侯孟瑛可是永樂年間的老將,在永樂年間,那個文官敢在他面炸刺,即便是內閣一幫人,孟瑛也不過是忌憚,從來不怕的。

王驥在他面前大呼小叫的,孟瑛心中早就不耐煩了,還好,孟瑛經過多年的顛沛流離,性子好了許多。

否則還真忍不住王驥。

王驥能帶兵打仗,自然是一個硬氣的人。要不然,他也不能做出斬將立威的事情,一舉折服西北邊軍。

見保定侯如此,更是怒火中燒,正要說話,卻聽外面大喊道:“聖旨到。”

保定侯頓時起身,站在院子裡接旨。

一個太監宣讀之後,保定侯頓時感慨萬千,王驥卻臉色難看之極。有這聖旨在,保定侯便宜行事之權,非但沒有解除,反而得到了加強。

王驥說什麼也沒有用了,只有狼狽的離開。

保定侯送走了王驥,回到內室之中,端詳着聖旨,隨即又打開一個紅木箱子,細細翻閱裡面的內容。嘆息一聲,說道:“陛下對我,也算是情深義重了。”

正如張輔所言,保定侯孟瑛他覺得沐昂是決計不可能順順利利打下麓川的,但是也萬萬沒有想到,沐昂會無能到這種地步,打敗仗,敗到這種地步,將黔寧王的臉都給丟光了。

連他也連累了。

折兵一兩萬,他還是能遮掩的,卻萬萬沒有想到,一口氣斷送三萬人馬,可以說是本朝,棄安南之外,最大的敗仗了。

孟瑛甚至覺得沐昂還好意思活下來,怎麼不學學他哥哥,服毒自盡,不要給沐家丟臉。

不過,沐昂這一敗,固然給孟瑛帶來不少政治上的風險,但是卻也帶來的軍事上的機會。如果沐昂不是敗得這麼慘,思任發的膽子也不會這麼大。

當然了 孟瑛也在裡面做了好多工作,比如將他與沐昂的矛盾,原原本本的傳出去,甚至讓昆明城中婦孺皆知。

說實話,朱祁鎮是真心心疼那三萬士卒。但是不管是張輔,還是孟瑛都沒有多心疼。他們在乎的是政治影響而已。

孟瑛這樣大將,生生死死看多了。

只要能得到勝利,三萬人算什麼?如果正面強攻,曠日持久之下,士卒仰攻雄關戰死,百姓轉運糧草累死。人數加起來,決計不會少於三萬的。

還不如這樣一勞永逸。

而今景東城就是餌,思任發就是魚,魚剛剛咬餌,也不是提線,必須等他想走也走不了的時候。

而今任思發圍城十五天,算算時間也差不多了。

孟瑛已經召集身邊的將領佈置任務。

其實也沒有什麼任務可佈置的。

孟瑛這幾個月來,一直坐鎮昆明不動,但是他也沒有閒着,很多事情都準備好了。

“毛將軍,郭將軍,你們三人帶着本部人馬,跟隨我,出擊景東城。”孟瑛說道。

毛銳,郭成兩人立即起身說道:“是。”

孟瑛說道:“傳令方瑾準備好船隻,大軍順着潞江南下,截擊麓川大軍後路。”

“是。”石璟立即說道。

孟瑛說道:“讓錦衣衛按照計劃行事,在麓川在景東城下大敗之後,讓各土司反戈一擊,戴罪立功。”

石璟說道:“是。”

這個計劃,孟瑛打磨了不知道多少遍了。談不上完美無缺,但是也沒什麼好更改的地方了。

無非是三步,孟瑛帶着三萬人,步騎並用,數日之內,突入景東城下,大破麓川大軍。然後讓錦衣衛千戶王裕將錦衣衛安排在各土司身邊的人,全部啓動,讓各土司倒戈。他再追擊麓川本部人馬。

而最妙的一招,卻是在北路的明軍,通過潞江,也就是怒江,順流之下,將麓川大軍截住。

只要麓川東出大軍,沒有一人能活着回到麓川,那麼麓川根本不用打了。

自己就堅持不住了。

即便是沒有全殲,只要是大敗而回,麓川人心就有浮動,幾乎大兵一到,他們就會投降了。

但是這一戰的關鍵在於兩處。

第一處,就是孟瑛能不能景東城下,以三萬之衆大破麓川十幾萬人馬。

對這一點,孟瑛是非常有信心的。

軍隊不能僅僅看數量。

雲南兵比起,孟瑛從江南各地衛所,優中選優的軍隊,是差了一層,而江南各衛所選出來的的軍隊,比起邊軍又差了一籌,而邊軍比起京營又差了籌。

而孟瑛本部卻是以萬餘京營,剩下都是邊軍組成的一支勁旅,這一場大戰的勝負手,有這些人在,孟瑛相信,當初沐英能做到的事情,他也能做到。

但是孟瑛想要的不是一場勝利。 而是一次全殲。

這就有一點不好辦了。

所以,方氏兄弟能不能及時的出現在麓川軍的後方,就非常重要了。

在怒江之中行舟,說實話是有些困難的,但是孟瑛從什麼地方調得兵,南方,大部分人都會水。

這一段時間,方家兄弟明裡是在潞江上修橋,實際上卻是在勘探潞江水文,並選擇地方造船。

雖然這幾個月的準備,還造不出什麼大船,但是緊急情況之下,運送兩萬士卒的能力卻是有的。

只是其中一定會有非戰鬥傷亡的。

只是孟瑛連沐昂損失的三萬人馬,也沒有多放在心上,自然對在順流而下之中,非戰鬥傷亡放在心上。

所謂慈不掌兵,孟瑛在上戰場之前,心中所想,唯有勝利而已。

“侯爺,你爲什麼不講這一件事情告訴王督師?如此一來,豈不是方便多了。”石璟處理完所有的事情之後,悄聲的問孟瑛道。

孟瑛輕笑一聲說道:“軍國大事,不可泄於人。”

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十二章 軍議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
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十二章 軍議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