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

第十四章糧食危機

朱祁鎮本意是在召見楊溥之後,緊接着召見下面的大臣。

但是朱祁鎮在楊溥這裡吃了一個大虧。徹底認識到自己的本事,或許他經過數年的歷練,已經初步具備一個皇帝的基本特徵。

但是再與楊士奇與楊溥這樣大臣相比,還是太稚嫩了。

而下面接見大臣,不管是王直,還是曹鼐,馬愉有一個是一個,都不是好相與的。要麼是從政二十多年的老資格,要麼就是狀元。

朱祁鎮決定嚴陣以待,養足精神。一天接見一個。

下面來得是王直。

在朱祁鎮看來,王直這個大鬍子,要比楊溥可愛多了。

王直給朱祁鎮講了這麼多年課,彼此接觸要多很多,所以王直一來,幾乎話之內,就將拉進了距離。

朱祁鎮說道:“今年戶部壓力很大,先生有什麼辦法嗎?”

王直苦笑說道:“陛下不用催戶部,臣可以肯定的告訴陛下,戶部的錢糧決計不足,臣來見陛下,就想問陛下雲南的戰事,能停不能?”

朱祁鎮說道:“決計不可,開工沒有回頭箭。此刻臨陣退兵,朝廷先前的投入全部白費了。天下又要輕視本朝了。”

如果朱祁鎮知道今年的災情會如此嚴重,去年他或許就不會下令討伐麓川,先忍一兩年,等緩過來勁再說。

但是萬萬沒有想到,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只是這個時候,說什麼也不能停了。

畢竟糧食都已經運上去了,以一路上的消耗,即便退兵,之前運到雲南的糧食,也不可能轉運到北方了。早就消耗沒了。

而且這一次受災的地方,都是北方,以直隸,河南,山西,山東,鳳陽一帶。這些遠在雲南的糧食,根本緩不應急。

“那就沒有辦法了。”王直說道:“臣這幾日,已經嚴令戶部統計,山東,河南,鳳陽,山西,直隸,京倉的所有糧食。根本不能對應朝廷在這一地區的缺口。”

“臣按照之前災年估計,這些地方,今年夏稅,想都不要想了,大概要減免五十萬石到一百五十萬石左右的錢糧,而往多裡估計,想要不餓死人,並完成陛下想要的河北水利工程,大概要一百萬石到二百萬石糧食。”

“甚至更多。”

“但是朝廷在京城的各倉庫,不過儲備一千萬石糧食,去歲大水後,已經支持二百多萬石糧食,再加上原本的消耗,去年秋稅已經已經被攔截不少,進入京師的不過一百多萬石糧食。

所以,朝廷在北京的儲備不過七百萬石糧食。”

“而僅僅用在賑災上的糧食,就要支出少則一百五十萬石,多則三百萬石糧食。再加上百官與京營的消耗。”

“臣恐怕如果災情繼續下去,明年太倉的糧食就空了。”

朱祁鎮知道糧食有危機,但是萬萬沒有想到,這糧食危機到如此程度,他簡直悚然而驚,說道:“局面已經到了這種情況嗎?劉中敷怎麼不上報?”

王直說道:“劉尚書其實已經說了,他數次上奏陛下,請停止以工代賑之策。就是因爲這個原因。”

“只是從去年秋天到現在,已經有好幾個月沒有下雨了,而今但凡有一場雨。今年夏稅還多多少少能收上來一點。”

“有些話下面的人不敢說。”

朱祁鎮深吸一口氣,說道:“朕知道了。”

讓人活命與讓人高強度勞動消耗的糧食是不一樣的。戶部尚書劉中敷顯然是出於節省糧食的需要,這才強烈反對朱祁鎮的以工代賑的方案。

這一點,朱祁鎮是知道的。

但是朱祁鎮不知道是,這背後有這麼大的危機。

朱祁鎮一瞬間有換掉劉中敷的心思,作爲戶部尚書不能提前向他預警,這就是失職。

只是朱祁鎮瞬間按捺住了。

不管怎麼說劉中敷都是仁宗皇帝老人,是太皇太后的班底,也不能輕易動,而且現在也不是動他的時候。

而且王直所言,也不過是一個最悲觀的看法而已。

萬一,這旱情結束了。

下了一場大雨,就不用這麼難了。

朱祁鎮說道:“先生可有解決辦法?”

王直說道:“其實我大明並非沒有糧食,雖然大明糧食緊張,但是還是有的,只是糧食運到北方耗損太大。而在北方多湊集一石糧食,就是省南方三石糧食。”

“臣以爲當務之急。”

“卻是想辦法讓百姓向朝廷捐糧。”

朱祁鎮說道:“讓百姓向朝廷捐糧?這怎麼可能?”

朱祁鎮太清楚百姓的習性了,不,應該是人的習性。不關自己的情況下,自然要唱高調,但是在真讓他們出血的情況之下,他們又怎麼肯做?

王直說道:“此乃正統二年應急之策,名爲冠帶榮身之策。”

朱祁鎮一聽這四個字,忽然覺得很熟悉,不過片刻就想明白了。這一件事情是有的。

所謂冠帶容身,其實就類似於賣官。

當然了,明朝沒有清朝那麼無恥,明代賣的官只是一個榮譽而已。是沒有實權的,唯一有實權的,大抵是免除雜役。

不得不說,大明定鼎天下七十年,即便其中有靖難之戰,但是靖難之戰破壞的,也就是北直隸,山東,到南京這一線而已。

對於大部分地方的百姓來說,七十年太平,已經很富庶了。

雖然國家的財力,而今有些困難,但是民間卻是有糧食的。

“南方向朝廷繳納一千石。北方向朝廷繳納五百石,即可獲得官府贈於義民稱號。”

朱祁鎮微微皺眉,說道:“這一件事情,先放一放吧。先緊急從南方向北方轉運糧食,看旱情發展如何?如果能下雨再好不過,如果不能下雨,再提此事不遲。”

朱祁鎮話雖然如此說,但是他心中卻十分不情願開這個口子。

倒不是朱祁鎮不捨得一個小小榮譽,而是朱祁鎮覺得這是國家信用的損失。而且大明的根基是什麼

這一點在太祖皇帝時期就已經確定了,那就是廣大自耕農。

太祖皇帝被人說成殘暴也好,濫殺也好,但是他在政策上始終向自耕農傾斜。這一點從來沒有變過。

但是如果這策略能實行的話。

得到義民稱號的人是什麼人?

決計不是自耕農。而是地主階層。甚至可能更多是所謂豪強。

這是對現在朝廷秩序的破壞,甚至這些人與讀書人階層是高度重合的。朱祁鎮對文官高速崛起,已經有了很高的警惕,自然不願意做出這樣的傾斜的舉動。

當然了,有時候明知道不好。形式所逼,該做也是要做的。、

只是這是最後的辦法,不到萬不得已,還是不會做的。朱祁鎮只能留一個話頭。

朱祁鎮與王直聊了不少財政上的問題,這才放王直回去。

他只覺頭疼之極,問道:“王大伴。”

身邊小太監說道:“王公公,此刻在司禮監。”

朱祁鎮這纔想起來,王振已經不在身邊伺候了,心中一時間有一點不太習慣。

因爲王振太知道朱祁鎮了,在很多生活細節上,讓朱祁鎮根本不用操心,就比如皇帝所穿的衣服。

宮中規矩,卻是讓皇帝按照二十四氣節來更換衣服,什麼時候穿什麼材質的衣服,都是有固定的。

但是這樣的事情,朱祁鎮很煩,但是王振都在安排的妥妥當當,朱祁鎮自己都不覺得身上衣服有更換的。

但是新來的太監就不行了,還要拿這些事情來煩他。

朱祁鎮固然知道,這太監不敢不問,因爲宮中一點小錯誤,就能要他們一條命。

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七十章 諸子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七十章 年關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
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七十章 諸子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七十章 年關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