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

第一百二十三章旱情

之前不查,是因爲有用。

畢竟很多時候,朝廷還是需要鹽商的。

但是而今卻不一樣了,周忱的辦法,是一舉打破這個盤子,重新洗牌。之前的鹽商都沒有用處了。

既然沒有用處了,正是殺豬的好時節。特別是朝廷正在缺錢的時候。

朱祁鎮頓時心動了,他看了一眼楊溥。立即知道估計楊溥想殺這些豬,並非一日兩日了。而且即便不爲了殺豬,朝廷在各地的鹽場的官員,大都有利益牽扯,與其讓周忱推行新法的時候,弄出什麼事情來,還不如讓而今大規模清理一番。

朱祁鎮說道:“只是從何下手?”

楊溥說道:“老臣如果沒有記錯的話,似乎刑部正有一個案子,是鹽商的析產案。其中牽扯到不少人。正好拿來下手。”

朱祁鎮沒有注意什麼析產案不析產案的。

反正而今開中法盛行才幾十年,很多鹽商還不如後世乃是時代行鹽,乃是實實在在的暴發戶。

這種暴發戶,事情就多。

朱祁鎮說道:“好,只是這一件事情,由誰負責。”

楊溥說道:“臣以爲由劉球負責,劉公剛正不阿,決計不會徇私的。”

朱祁鎮說道:“好。就依先生了。”

朱祁鎮也將周忱的題本收起來了,他知道,這還不是公佈於衆的時候,大抵在劉球走過一趟兩淮,將當地清理一遍,就是新鹽法推行的時候。

在此之前,朱祁鎮必定細細推敲,找找其中還有沒有問題。

楊溥一併向朱祁鎮稟報了一些北方的災情,北方的災情並不比去年更好,從冬天到現在,沒有下一滴雨。

蝗蟲大量滋生。

也是朝廷派出的大臣,還是比較得力的。

畢竟楊士奇識人之明,還是有的,他跳選出來的大部分人員,或許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能力的確不錯。

中央派大量大臣到了第一線,鎮壓蝗蟲。各地蝗蟲雖然有所爆發,但是也得到抑制,最少並沒有演變成,當初蝗蟲撲城的局面。

特別是河北,即便旱得要命,很多田地也得到灌溉。總體來說,情況不錯,反而是山東河南的情況有一點糟糕。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

朝廷給河北投入了大量的資源,不可能給河南山東同樣的資源。別的不說,于謙這種能臣,朱祁鎮上哪卻弄一個分管山東,河南。

朱祁鎮只能讓兩地將流民,遷移到河北境內。

畢竟河北大興水利,有不少新淤的田地。足以安排不少流民。再者在這一次大興水利。朱祁鎮才明白。

人多力量大,在這個時代就是真理。

因爲這個時代最普遍的動力,並非畜力,而是人力。

正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候,國力就是煤鐵產量,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國力就是發電量,但是在工業革命之前。

國力就是糧食與人口。

河北水利的工程不過是修建,還是將來的維護,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別的不說,這些水渠,到了冬天要清淤吧。

在這個時代,只能靠人一點一點的挖出來。

其實從河南,山東遷移人口,填補河北這一件事情,最近一直在做。河北大興水利,工地上有管吃的,很多流民都從山西,河南,山東跑過來。

就爲這一口吃的。

雖然于謙的清丈工作,蘊含在興修水利之中,此刻還沒有終結,但是朱祁鎮卻相信,大明直隸八府,將來一定會給他一個極大的驚喜。

這一切楊溥都談完了之後,楊溥忽然說道:“陛下,前日楊稷,已經處斬了。”

朱祁鎮一聽,心中微微一嘆,說道:“朕知道了。”

其實按朝廷體制,一般都是秋後問斬,在春日是不殺人的,但是楊稷案不必其他。必須從嚴從重從快。

這也是對楊士奇與朝廷的洗白。

總不能說,楊士奇庇護兒子,或者朝廷縱容首輔庇護兒子。

只能是楊稷矇蔽了父親與朝廷。此刻東窗事發,自然要重重處置。

只是楊士奇對這種洗白接受程度到底如何?朱祁鎮也不知道。

老年喪子之痛,別人怎麼能夠理解。

朱祁鎮心中暗道:“是時候放楊士奇回鄉了。”

楊士奇留在京師也沒有什麼用處了。

畢竟楊溥這一個多月,已經掌控住朝堂了。各項工作推行順利,事實證明,很多時候人們以爲離開誰就不能運作了,都是錯覺。

不管是離了誰,地球都會正常運轉。

而且留楊士奇在京中,楊士奇本身也尷尬,楊溥估計也尷尬。

朱祁鎮與楊溥議過事之後,沉吟了一會兒,還是派人傳楊士奇覲見。

楊士奇家中。門庭之處,卻是與尋常沒有什麼區別。但是卻在家中一個小院之中,卻是漫院都是白紙。

紛紛如雪,風一吹,與一面面白皤一起招搖,好像是來到了冰雪世界。再加上一邊的紙人紙馬,一股陰森之氣撲面而來。

楊士奇就在這個院子裡面,看着楊稷的棺材。一直以來沉靜如水,連罷官都沒有讓他臉上有太多表情的楊士奇,而今獨自面對兒子的屍首,卻老淚縱橫。

特別是看到兒子脖子上一道紅線的時候,更是伸出顫顫巍巍的手,伸了過去。隨即好像是觸電一般,立即收了回來。

楊稷的屍體是被縫在一起的。

按照一般家族的規矩,這種犯法被處死的人,根本不可能有什麼像樣的葬禮。而且楊士奇還在,也算是橫死。

是不能進祖墳的。

楊士奇連爲兒子辦喪禮也只能在自己家院子裡面。

楊士奇一邊落淚,一邊咬着牙,說道:“逆子,你怎麼就是不聽話啊。”一句話出來,更是止不住淚了。

噼裡啪啦眼淚落在棺材之上。

楊士奇口口聲聲說,當兒子已經死了,當兒子已經死了。但是真能如此?

好一陣子,楊士奇才止住了眼淚,顫顫巍巍的出靈堂出來,對僕人說道:“釘上吧。”楊稷其實也是有子嗣的,但是都在江西老家,楊稷是被錦衣衛一路抓到京師的。也不管什麼停靈不停靈。

楊士奇心中暗道:“想來陛下該允我還鄉了。”

楊士奇已經上過四五次書,就是乞骸骨。

楊士奇對朝廷的判斷很準確,楊溥已經渡過了楊士奇下臺之後的混亂期。重新掌控了大明這一艘船。

當然了,有一個人將他的觸角更深入的插進朝廷之中。那就是當今皇帝。

楊士奇估計自己,已經是最強勢的內閣首輔了,正統一朝今後的內閣首輔的權力,只會一個不如一個。

畢竟皇帝長大了。

楊士奇看得很準,幾乎在他收拾好自己兒子的後事,就聽管家說宮中來人了。

楊士奇心中一時間不知道什麼滋味。

他之前二十多年,進入皇宮如同家常便飯,甚至有特殊事情,還有留宿宮中,比如在宣宗駕崩之後。

但是而今這很可能,是他最後一次入宮了。

楊士奇說道:“容我更衣。”

楊士奇這一次,並沒有讓侍女服侍,而是自己一手一腳的船上了大紅官袍,帶上官帽,蹬好官靴,攬鏡自照,昏黃的銅鏡,讓老眼昏花的楊士奇看不清楚。

他恍惚看見,幾十年前,剛剛穿上七品綠袍的自己,那時候正是風華正茂,意氣風發。

只是歲月無情,江山催人老。

楊士奇出了房間,管家早已準備好了轎子,楊士奇說道:“不用了,我今日騎馬。”

因爲只有騎馬,才能再看看,他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紫禁城。他或許永遠不會再來的紫禁城。

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九章 蹇公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
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九章 蹇公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