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襄王金冊

沉重的喘息之聲,在朱祁鎮的耳邊想起,一時間他忘記了自己睡了多長時間。

是一夜?是一年?還是一輩子?

眼前的一起熟悉且陌生,腦海之中無數片段陌生且熟悉,有一種今日方知我是我的感覺。好一陣子才找到了之前的記憶,眼睛一顫,忍不住流下淚來。

雖然記憶之中,那個人不過是歷史上的宣宗皇帝,但是此刻他身體之中每一個細胞都喊着:“父皇。”那個從來將他捧在手心的父皇,他也是眼睜睜的看着父皇離去,硬生生的哭暈過去。

此刻他又想起那股撕心裂肺的痛楚,也不知道小孩子淚腺特別發達,忍不住一滴滴流在枕頭之上,不一會兒,就打溼了一大片。

他不知道,自己是做了長達二十多年的大夢?還是堪破了胎中之謎,覺醒了前世記憶。反正另一個自己,從小上學長大,學習結婚,意外死亡,龐大的信息量一下子衝了過來。

兩個人記憶就融合在一起了。

他到底是朱祁鎮,還是後世的那個現代人。只是此刻這都不重要了。

錐心的喪父之痛,讓他根本沒有心思想別的事情。

明宣宗,也就是他的父皇,於宣德九年正月初三架崩,享年三十八歲。

或許別人會這樣那樣的評價明宣宗,但是在此刻,朱祁鎮看來,明宣宗的身份只有一個,就是他的父親。

“小爺,您醒了。”似乎是聽見了裡面的動靜,一個太監腳下好像踩了棉花一般,走了進來,說道。

“王大伴,而今是初幾了?”朱祁鎮微微扶着額頭問道。

王大伴就是王振。王振乃讀書人出身,雖然一身太監服色,但是整個人氣質儒雅,文質彬彬。看上去好像是一個讀書人。

王振在永樂年間進宮,但是在永樂年間,他不過是一個辦差的太監,並不是太得用的。進入了宣德朝之後,明宣宗對太監的管制有所放鬆,而且王振因爲學問不錯的緣故,被明宣宗賞識,做了朱祁鎮的啓蒙師傅。

縱然明宣宗對朱祁鎮極好,但是事務繁忙,也很少有是陪他,真正陪在他身邊的,就是王振。故而他們兩人之間的情分很特殊。

至於土木堡之變,朱祁鎮目光幽幽的看了王振一眼。

……

王振說道:“今早已經是初四,作個小爺昏睡過去之後,奴婢就護送小爺回宮休息。”

朱祁鎮心中嘆息一聲,暗道:“一天了。”

他多麼喜歡時間能留在昨日。一想到他再也見不到父皇,他眼睛一紅,就再次想流下眼淚。

王振見狀,跪在牀前,說道:“小爺純孝,即便是皇爺在天有靈,也會欣慰的,只是而今卻不是悲傷的時候,有一件大事,奴婢不得不稟報小爺。”

“什麼事情?”朱祁鎮聲音之中帶着哭腔說道。

王振膝行幾步在朱祁鎮耳朵邊說道:“太后在宗人府,帶走了襄王金冊。”

朱祁鎮眼神頓時一愣,隨即瞳孔緩緩的收斂起來,連呼吸都沉靜下來了,朱祁鎮聲音帶着一絲顫音,說道:“什麼時候的事情?”

王振說道:“就在昨晚。”

金冊是什麼?

金冊玉牒乃是宗室身份的證明,是老朱家的族譜。一個皇室子弟誕生之後,就有人將辦好金冊玉牒記錄上名字,存在宗人府之中。沒有金冊玉牒就是私生子。

讓朱祁鎮如此害怕的事情,並非這金冊玉牒有什麼不對,而是金冊玉牒的一個用處,就是如果想要登基的話,就必須用上金冊玉牒。

如果尋常時候,這東西丟也就丟了,不見了也就不見了,也不是什麼大事,而今皇位虛懸。而襄王的金冊玉牒偏偏丟失了,簡直是太巧了,巧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

讓朱祁鎮如何能夠安心啊?

如果說朱祁鎮還是九歲孩童,而今之事,他或許反應不過來,但是此刻朱祁鎮情感上與歷史的朱祁鎮感情相通,但是多出了不少後世的記憶,心智決計不下於任何成年人了。

雖然說不清楚,到底是誰感染了誰。但是他卻能立即抓住重心。

朱祁鎮說道:“太后要立襄王嗎?”他一邊說一邊看向王振。

王振見朱祁鎮眼睛看過來,心中一愣,他在朱祁鎮身邊這麼多年,可以說,天下間最熟悉朱祁鎮的人,一個是他,一個朱祁鎮的奶孃李氏。他第一次感覺到朱祁鎮的眼神是如此陌生。

只是此刻,他沒有多想,只是覺得經過父喪之後,小爺一夜之間長大了。

這樣的事情王振並沒有少見過,父母在,有遮風擋雨的人,是一個模樣,父親去了,一夜之間,只能靠自己了又是另外一個模樣。

王振說道:“奴婢不知道。”

朱祁鎮想了片刻,緩緩的搖頭,說道:“太后不會的。有祖宗家法在。”

朱元璋定下的嫡子繼承製度,而朱祁鎮也是早早的立了皇太子。可以說名正言順。而且朱祁鎮的記憶之中,歷史上的他也是順順利利登基的。這位太后,也就是他的奶奶,乃是明仁宗皇后。

是太宗朱棣的兒媳。

在永樂年間,幫助仁宗皇帝與漢王奪嫡,在仁宗皇帝去世後,又是主持了皇位交接。決計是一個明白人。正因爲是明白人,是決計不會做傻事的。

王振有些着急,說道:“小爺,萬萬不可掉以輕心啊。須知兩宮不和已久。胡皇后這一件事情上,皇后可是大大違逆了太后的意思。而且襄王乃是太后親子,一旦有一個萬一。可就萬劫不復了。”

朱祁鎮一聽,頓時冷汗淋漓。

忽然從牀上翻身坐起來,露出潔白的裡衣來。

胡皇后廢立之事,當時朱祁鎮剛剛出生,但是他也聽宮中老人說過。他的母親孫皇后,本是走了太后母親,彭城伯夫人的路子送進太子宮中,打小被當做當時的世子妃,也就是父皇的妃子來培養的。

宣宗皇帝與孫氏也很恩愛。

只是萬萬沒有想到,當宣宗皇帝成親的時候,太宗皇帝朱棣又指了一個世子妃,也就是胡皇后。

當時太后還去見文宗皇帝說情,但是文宗皇帝卻說已經晚了,已經昭告天下了,天家之事,如何能出爾反爾,故而孫氏就只是做了妃子。

不過,宣宗皇帝對孫氏非常好。

在之前,貴妃是沒有寶冊的,但是宣宗皇帝爲孫氏開了先例,太后也覺得對不住孫氏,這些也都應允了,卻不想宣宗皇帝與孫氏想要廢后。胡皇后入宮以來,賢良淑德,得到了仁宗皇帝,太后,乃至宮中上下的敬佩。

從來沒有過錯。如何能說廢就廢。

只是木已成舟,太后即便後來知道,事情原委,又能怎麼樣啊?難不成再廢一次後?只是如此一來,太后對孫氏就相當看不入眼。將宮中亂象都歸爲孫氏身上。

雖然孫氏已經是皇后,但是在太后面前,從來不受待見。

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
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