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

第九十八章李滿住的決斷

“李大人,你已經沒有選擇空間了。”一個漢人模樣的人說道:“淮王已經決定秋後出兵海西,距離而今不過三個月。”

“從現在開始,距離秋後越緊,朝廷給你開出的條件,只有再減少,真到了朝廷出兵的時候,就論不到你李大人開條件了。”

“你可要想明白了。”

這個人就是瓦刺的使者張宗周。

瓦刺,不,準確的來說是大元,是一批漢人效力的。他口中的朝廷,不是大明朝廷,而是大元朝廷。

李滿住陰沉的臉坐在桌子之前。

這裡光線很是陰寒,外面是陽光明媚,但他們謀於密室之內,卻不敢有一絲泄露。

李滿住心中無數念頭衝突。

說實話,大明對建州女真還是不錯的。沒有大明的扶持,建州女真也不會有今日,更不要說與朝鮮的戰爭之中不落下風。

其實如果建州女真背後沒有大明,朝鮮雖然國力不強,但是在而今這位朝鮮王的帶領之下,將建州女真打趴下,也不是難事。

畢竟朝鮮再弱,也能拉出幾十萬大軍,而建州女真有多少人力,李滿住心裡也不是沒譜的。

“罷罷罷。”李滿住眼睛之中兇光一閃過,心中暗道:“你不仁,不要怪我不義了。”

“淮王的條件沒有變吧。”李滿住說道。

張宗周說道:“淮王一言九鼎,只要大人能拿下海西城,大人就是我大元徵東行省平章,封海西王。海西事務由大人做主,如果大人能拿下遼東朝鮮,這些領地,更是大人世襲枉顧。”

李滿住說道:“就這些?”

張宗周說道:“如果大人向朝廷借兵,那麼徵東行省平章不變,只是大人就要向朝廷繳納賦稅了。”

李滿住說道:“這都好說,只要淮王開口,徵東行省要什麼給什麼,但是朝廷大軍什麼時候來海西?”

張宗周說道:“不,是兀良哈三部。”

李滿住一聽,說道:“淮王還不欲與南朝開戰?”

張宗周說道:“兩國大戰豈同兒戲,放心,朝廷與南朝必有一戰,朝廷不會將你賣給南朝的。只是一些臉上的東西而已。”

“好。”李滿住雖然有些不滿意,但是他已經下了決心與大明翻臉了。就不想回頭了,說道:“什麼時候發動?”

張宗周說道:“就看你的了。”

李滿住思慮片刻,一巴掌拍在桌子上,說道:“有些事情是瞞不過人的,自然是越快越好。”

張宗周說道:“好,我這就向淮王彙報。”

李滿住下定決心之後,就開始暗暗準備起來了。

正統十一年五月。

東北也迎來一年之中最熱的時光。

海西城之中,各地來的女真百姓熙熙攘攘的,其中還有一些不知道從哪裡的蒙古商人。比起這洶涌而來的人口,海西城就顯得有一些小了。

叮叮噹噹的駝鈴之聲,還有各種各樣牲口的臭味,還有漢人操着女真口音的吆喝聲,已經女真操着僵硬的遼東話,彼此相互輝映。

如果視線再遠一點,就看見大大小小十幾艘船從都停留在海西港的碼頭之上。

特別是其中最大一艘船,看上去巍峨如山,有七個桅杆,上面還加裝火炮。這一艘船正式在朱祁鎮的督促之下,新建造出來隸屬海運總兵官王英麾下的運糧船,一次能運五千石糧食。

這還是第一次出現在海西。

這還是因爲海運已經承擔了一部分漕運份額,大部分海船都要先運江南到天津的航向。也是朱祁鎮得知瓦刺消息之後,緊急調配一些船隻,從天津運輸糧食到海西去。

總體來說,這一條航線不好走

最大的原因是不熟悉水情。

畢竟從海運路線從宋元到現在,幾百年摸索出來的最佳航道,但是從天津到海西,前一段還好說,這是從山東到朝鮮的航行,這一道航線也很熟悉了。

但是繞過朝鮮半島之後,就不屬於大明水手熟悉的海域了。

海西港纔開港不過數年,這數年根本不足以讓人摸透大海的脾氣。

所以,這一次纔來一艘船,帶有實驗性質的,如果走通了,那麼下一次來就是大批量運輸了。

運過來的糧食,也不只是十萬石了。

焦禮此刻就在碼頭上的一處酒樓之上,爲王英接風洗塵。

王英作爲海運總兵官自然知道要抱誰的大腿了。皇帝交代的事情,他能親自去做,就親自去做。

兩人寒暄一陣子,王英感嘆說道:“海西之繁華,不下內地。焦將軍乃是治國之能臣。”王英這番話,半拍馬屁,半是真的。

海西之繁華,與南方相比那是遠遠不如的,比起遼東都還差一些的。但是在短短數年之內,海西就有這種面貌,已經是難能可貴之極了。

焦禮說道:“這都是老公公的功勞,只是-----,哎-----”

王英也知道這老公公,就是說亦失哈。亦失哈在海西的地位極隆,下面的將領都稱呼老公公。

王英說道:“老公公的身子骨----”

焦禮說道:“已經纏綿病榻了,數次上書朝廷請求修養了,只是則瓦刺的動靜,讓陛下不放心,只能讓老公公在海西修養。賜太醫。”

“只是海西的情況,哪裡能比得了北京嗎?”

一想起亦失哈的身體,焦禮就一陣憂心。

王英也長嘆一聲,岔開話題,說道:“這一次,我過來,是奉陛下旨意轉運二十萬石糧食到海西,這一次只有五千石,卻是用來探路的,下一次一口氣轉運二十萬石糧食,海西的港口恐怕承載不下。”

焦禮說道:“請王總兵放心,我立即派人去修建。等總兵下一次,決計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

王英說道:“也請焦將軍放心,我這一次來,已經與朝鮮商議好了,就在朝鮮釜山港建立起駐地了。也就是說,不管你們海西打成什麼樣子,只要你海西港與海西城之間,這三里路不被敵人所奪,海西城之中各種物資糧草,就不會斷絕。”

“徐大人已經常駐朝鮮了。”王英說道:“朝鮮王已經確定了,緩急之間,朝鮮也願意開府庫,支援海西,即便是從內地轉運,一時間來不及,也決計不會斷了海西的糧道。”

徐有貞爲朝廷出使日本之後,回國覆命。只是現在的日本,就處於在日本戰國時代的前夜之中,各種混亂,即便徐有貞得到了日本足利家族的承諾,約束海盜,這一分承諾也沒有多大的效用。

不過,他回去之後,倒是寫一封詳細的奏疏,將朝鮮與日本的情況一一說明了。

朱祁鎮看了不少,對朝鮮王,日本足利家族多了不少了解,也同時給徐有貞打上了日本,朝鮮關係專家的頭銜。

這一次爲應對瓦刺對海西的進攻。

朝鮮是繞不開的一環,徐有貞乾脆被朱祁鎮打發常駐朝鮮,讓朝鮮爲海西提供物資,當然了,朝廷不會沾藩國的便宜,他所提供的東西,朝廷都會加一成給朝鮮。

無非就是朝鮮的地理優勢,能夠對海西的需求及時的反饋,而等從內地得到消息,再運到海西,黃花菜都涼了。

焦禮說道:“有總兵這一句話,我就放心多了,只要糧草不絕,這海西城,即便有十萬人馬來攻,也是固若金湯。”

焦禮正如王英說者話,有人忽然過來,在焦禮的耳朵邊輕輕說了幾句,焦禮的瞳孔一縮,隨即恢復正常了,說道:“王總兵,我有急事,先走一步,王總兵且等着看上一場大戲吧。”

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二十章 真相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
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二十章 真相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