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

第四十一章麓川大捷

思任發之死。

固然是麓川戰事的一個節點。

但並不意味着麓川戰事的終結。

麓川戰事還有很多事情要善後的。比如襄王鎮守麓川之事,安撫滇南土司。同時還有如此處置緬甸。

之前緬甸與大明之間。有麓川作爲緩衝。當然了也不能說是緩衝,

麓川可是南打緬甸,北打大明。

只是而今麓川不在了。

對於麓川剩下的地盤,吞下去最多的,並不是大明,而是緬甸。

緬甸去了眼前大敵。

而大明對麓川以南的廣大的區域,卻保持一種鞭長莫及的勢態。

所以雲南後麓川時代,到底有什麼樣的變化,而今說什麼還爲時尚早。

不過,這並不妨礙一封報捷文書,以八百里加急通過驛道,在五月初飛奔到了北京城中。這名驛卒一進京師,就高舉手中的捷報,大聲喊道:“麓川大捷,思賊授首。麓川大捷,思賊授首。”

一路奔馳而來,來到宮城之外,早就有人守候了。幾個侍衛將驛卒扶下馬來,給他喝一點水,然後接過捷報,一路小跑的跑了進去。

王振在宮殿外面等候,接過捷報,他打開掃了幾眼,自然是快步跑進了乾清宮,一邊跑一邊喊道:“皇爺,麓川大捷,保定侯誅殺思賊,麓川平定了。”

朱祁鎮臉色有一些難看。

一方面是最近一直吃蝗蟲,胃口有一些不好。另外一方面卻是眼前的災情步步緊逼,糧食危機已經到了相當的嚴重的地步了。

雖然有楊士奇一力壓制,但是糧食價格依然超過了一石六百文。向一兩銀子一石的價格,瘋狂的衝擊着。

雖然現在還沒有到。

但是如果不做改變的話。

突破一兩銀子一石的價格,也不過是時間問題。

到時候,北京城中就會出現各式各樣的問題。

但是朱祁鎮又能有什麼辦法,他甚至已經下令遼東亦失哈從遼東調進來一批糧草了。雖然朱祁鎮在正統元年就讓亦失哈在遼東想辦法多屯田。

但是大明在遼東的人力物力,還是相當之有限的。還要供應遼東大軍,故而只能調動二十萬石糧食。

再多恐怕遼東軍心就不穩定了。

甚至楊士奇通過外交手段,從朝鮮弄來一些糧食,但對龐大的災情,卻依舊是杯水車薪。

楊士奇已經含蓄的向朱祁鎮請求,結束以工代賑。

原因很簡單,讓一個人活下來,讓一個人做一天重體力活,兩者的消耗是完全不一樣的。

在糧食不夠的情況之下。

維持大規模河工,卻是非常吃力的。

只是朱祁鎮卻不想答應。

一來是朱祁鎮不想影響自己的權威。二來卻也是怕影響所有人信心。

而今糧食價格還壓得住,不就是因爲大家都相信,朝廷還是有糧食的,但是因爲糧食短缺,而停止了河工。

那麼朱祁鎮可以想象,被壓下來的糧價,估計就會像是坐火箭一般,飛了起來。

在這各種因素之下,朱祁鎮狀態能好纔怪。

他一直在期盼一件事情,那就是下雨。

一場大雨,旱情,蝗災都會得到遏制。只是老天爺每天都是興高采烈,天空萬里無雲。

朱祁鎮聽了王振報捷,微微苦笑一下,他本來應該覺得高興。麓川大捷對朱祁鎮影響非常之大。

因爲孟瑛出戰,是朱祁鎮力主的。

而今孟瑛大勝,朱祁鎮的權威自然也會得到鞏固。甚至朱祁鎮與勳貴之間的關心,就可以更強勢一點。

這一戰甚至可以說是朱祁鎮立威之戰。

只是一切喜訊,在而今的旱情面前,都是要靠後。

朱祁鎮沉吟一會兒,說道:“這是今年以來,唯一一個好消息。公佈出去,讓大家都高興一下。還有請英國公過來,商議一下封賞之事。”

“是。”王振說道。

一會兒功夫,這個消息就傳遍了北京城,。似乎讓在旱情之下煎熬的人們,都多了一絲喜色,只是對他們來說,頭上的太陽纔是最大的敵人,而不是遠在天南的麓川。

但是不管怎麼說,這是一件好事。

武英殿之中。

張輔說道:“恭喜陛下。麓川大定,朝廷就可以鬆一口氣了。”

在麓川沒有大勝之前,自然要料敵從寬,糧草什麼的,決計不能斷絕。畢竟不能讓將士們因爲一口吃的而大敗。

而今大勝,卻不一樣了。

最少湖廣的糧食,可以不再轉運往雲南,而是從襄陽直接北上,賑濟河南,黃河以南的災情,也能得到極大的緩解。

畢竟雲南畢竟不是不毛之地。

沐英經營過的雲南,談不上是魚米之鄉,但是到底不是一點糧食都不產。打仗的時候,自然不能短缺。

而今不打仗了,再加上之前,運進雲南的糧食,足夠他們用上幾個月了。

讓他們在雲南自力更生一段時間,只要餓不死人就行。

朱祁鎮說道:“此事,朕等一會兒就與楊首輔說,看看能從南方多抽調多少糧食。只是而今朕想與國公商議一下,雲南將士當如何賞賜?”

“臣以爲按照慣例,先賞賜士卒,等大軍班師回朝之後,再賞賜不遲。不過,臣以爲最重要的乃是,保定侯孟瑛,沐昂,方家兄弟,郭登等人的封賞。是否要封爵?”張輔說道。

張輔所言也是爲了朝廷着想。原因很簡單,朝廷的財政緊張。一場動員十幾萬人的大戰,雖然僅僅持續了幾個月而已,但是消耗一點也不少。更不要說從去年冬季綿延到而今的天災,更是一個吞錢的地方。

朱祁鎮內庫之中,倒是有錢。但是有錢也飛不到雲南去。

想要賞賜,只能動用雲南,四川,湖廣的府庫。只是他們有多少錢,也是有數的,因爲支持這地方大戰的,就是這三地的府庫,談不上一空,但也差不多了。

即便最富裕的湖廣,也要支援河南糧食。

掏不出錢糧來。

所以這樣先賞賜將士穩定住軍心,至於上面的將領回來再賞賜不遲,而且張輔也是打過仗的人,自然知道出兵打仗,特別是打勝仗,對於將領來說,有一百個可以弄錢的辦法。

所以,對上級將領來說,錢不重要,爵位纔是重要的。

畢竟大明的爵位可是能世襲罔顧的。

朱祁鎮想了想說道:“國公以爲當如何封賞?”

張輔說道:“臣不敢妄言,這還需要陛下聖裁。”

朱祁鎮沉吟了一會兒說道:“以朕之意,沐昂大敗之餘,攻過相抵,朕不做處罰了,而方瑾手刃思賊,又是忠良之後,就讓他襲承方政威遠伯吧,讓他好生做事,這威遠伯將來說不定,能換成世爵。至於郭登讓兵部議功即可。”

封方瑾爲威遠伯,其實大半看在方政的面子上,畢竟方政乃一員老將,爲大明立下汗馬功勞,戰死麓川,而今子報父仇,也算是一段佳話。

但是其餘人就不要那麼容易封爵了。

大明的爵位可不好得。

張輔聽了,說道:“那保定侯孟瑛,陛下的意思是?”

朱祁鎮說道:“朕想封保定侯孟瑛爲滕國公。”

孟瑛的父親就是追封滕國公。如果孟瑛進位國公的話,自然也是滕國公了。

但是張輔聽了,心中瞬間想明白朱祁鎮想做什麼?朱祁鎮想在勳貴之中立下孟家這個山頭。張輔一時間雖然感覺到一點威脅。但是他也知道,他老了,他比孟瑛大上好幾歲,功名已足,也不怕人搶位置,但是他依然說道:“陛下愛護保定侯之心,臣是明白的,但是此事萬萬不可。”

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八十章 寇深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十一章 孫氏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七章 議政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四十章 輿情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六章 新天子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三章 災年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
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八十章 寇深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十一章 孫氏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七章 議政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四十章 輿情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六章 新天子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三章 災年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