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

第一百七十五章正統十四年

北京城之中大雪紛紛。

雖然是瑞雪兆豐年,但是朱祁鎮卻沒有一點高興的意思。

北京雖然有雪。但是對於更南邊一點的地方,卻並不是這樣的,特別是山東東昌府,濟南府,兗州府,河間府,大名府,這幾個府,去年受災的情況一報上來了。

朱祁鎮看了,簡直是慘不忍睹。

朱祁鎮之前以爲,黃河洪水是一條直線奔向東海的,而今才發現,黃河水師在這一天平原上,左衝右突之後,才選擇了最好的路線。

在縣城,府城之中,還好一點。縣城府城的城牆,最少能擋一下洪水,最少不會將整個縣城都夷爲平地。

而那些在外面的村落,很可能整個村落都從此消失不見了。

不知道是在東海煙波之中,還是在某一片淤泥之下。

傷亡不可計數,很多地方几乎成爲白地。這樣大損失,數年之內,這幾個府縣恐怕是恢復不了元氣。

朱祁鎮嘆息一聲,下筆免除這五個府,三年賦稅。

雖然周忱擔任首輔之後,想盡一切辦法爲朱祁鎮籌款。幾乎將各地的府庫都給搬空了,很多巡撫發現自己府庫之中一點錢都沒有了

庫房之中幾乎能跑耗子。

這大量錢財朱祁鎮都投入在京營之中。

特別是今年冬天,朱祁鎮開始頻繁的校閱京營。

一時間京營七十二衛,操練頻率一下提高了不少。並犒勞士卒,這都是要用錢的。

而且真正打起仗來,朱祁鎮也不知道這個花錢速度會有多快。他雖然拿過太宗北征的數目來對,卻也對不上。

原因很簡單,太宗皇帝的記錄之中,好些地方都寫着用鈔多少萬錠。甚至上百萬錠,反正太宗後期,鈔價一日千里的摔下來。

這個數據對朱祁鎮來說,根本沒有參考價值。

所以,而今的朱祁鎮就變成了守財奴,對各地方只有一個方針,要政策,要優惠,都可以,但是要撥款,很抱歉沒有。

對於這地方的災民,朱祁鎮也只能用免稅三年,這種預支的辦法,來應付了。

雖然他知道,很多百姓要的,並不是三年之後的免稅,而是而今的一口糧食。但是朱祁鎮卻是沒有。

他只能忽視。

似乎老天爺對山東的災害還沒有完,就在正月裡,也就是現在,張驥上報,在山東發現大量蝗仔,似乎今年春天會有一場蝗災從山東爆發。

朱祁鎮只能下旨讓于謙,張驥注意防範,至於其他的,就沒有了。要知道黃河大工現在還佔着河南,山東,河北衛所班軍。

朱祁鎮還想要回來的。

更讓朱祁鎮失望的是黃河大工,于謙上折請罪。

因爲黃河所過之處一片泥濘,黃河河道兩側都有數裡,乃至數十里的黃泛區,道路曲折難行。

于謙想盡辦法徵用百姓,運輸建築材料,都進度緩慢。而入冬之後,天寒地動,百姓手中鐵器缺乏。

朝廷雖然拔了一批,再加上各地徵用,但是進度依舊很慢。

所以在明年夏汛之前,很可能不能完工。

如果想要完工,就只能加派人手。

朱祁鎮也是沒有辦法。怎麼加派人手,如果沒有瓦刺這一件事情,他倒是能挑出一二萬京軍南下,人數或許不多,但是都是精壯。

勞動效率比尋常民夫,要快上不少。

而且不能派人,或者加錢。

而今二者都沒有,朱祁鎮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他給於謙的密旨上,寫了必須在汛期之前完工,最少完成遙堤,暫時將黃河固定住。

如果實在不行,就封住八柳村的缺口。

最後,這一道命令,簡直是朱祁鎮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對朱祁鎮的政治威信,造成嚴重的損失,但是而今朱祁鎮也顧不得了。

畢竟,如果黃河夏汛之間,大堤沒有修建好。

黃河河水再次從這新河道出海,會是一個什麼樣子?

是順順利利,一路坦途?是如同去年的時候。不再老河道決口,反而在新河道決口,特別是下游。

如此一來,朱祁鎮實在太對不起山東百姓了。

黃河大工的情況,怎麼都不能讓朱祁鎮高興起來。朱祁鎮將這一件事情放下來,再看其他方面的消息,漠北的消息已經斷絕了好些人日子了。錦衣衛暗樁,似乎一夜之間消失了。

面對數百里瀚海,朱祁鎮也是沒有辦法。只能一邊邊的翻看九邊各地準備,每一個關口守將的姓名履歷。

希望能做到心中有數。

就好像是臨近考試的考生,明知道這樣作,並沒有什麼用處,但是朱祁鎮依舊忍不住一遍一遍的看。

“陛下。”範弘輕聲說道:“王大學士求見。”

朱祁鎮說道:“傳吧。”

臨近臘月,王驥才姍姍來遲。從雲南到北京,他走了兩個月有餘。

朱祁鎮本來還生氣,覺得前線戰事急如星火,你卻在後面不緊不慢的走,但是看見王驥那一刻起,朱祁鎮心中怒氣瞬間消弭了。

因爲王驥老了。

王驥出鎮雲貴總督的時候,他雖然六十歲有餘,但是他那個時候心中還有政治抱負,故而他竭力讓自己看上去精神抖擻,雖然六十歲的人,卻好像年輕了好幾歲。

但是在雲南,王驥卻沒有這個想法了。

他以爲他會在雲南待到死了,他整個人就懶散起來,變得老態起來。不過就忘記王驥來說,雲貴那一點事情,即便他悠着來辦,也不會出什麼錯誤。

他畢竟是楊榮留下的替手,是衝着宰輔位置大人才。

而今他滿頭如雪,一根黑髮都沒有了。

朱祁鎮此刻才知道。沒有人會在歲月之中一直等你。壯志難酬,英雄易老,卻是常態。

當時朱祁鎮心中有些擔心,他選王驥是不是選錯了。

事實證明,王驥雖然老了。

但是執掌軍事大權,卻是一點問題都沒有。

王驥來了之後,第一件事情是整頓兵部,雷厲風行的提拔一批人才,他畢竟坐了多年兵部尚書,在兵部之中根基深厚。換了兵部尚書,換成虞祥。他就是王驥的舊部,才能什麼雖然有,但是並不出衆,如果真的有什麼特點,就是聽王驥的話,減少了內閣與兵部的內耗。

如果太平時期,這樣的事情朱祁鎮不會出現太多例。胡濙是老臣,霸佔着禮部也就算了,正在用周忱,暫且容他盤踞戶部,但是如果各部都隸屬內閣,內閣真的是政事堂了。

各部尚書與內閣各位是存在彼此牽制的關係的。

而今朱祁鎮等到打仗之後,再做調整。

王驥又有楊榮餘蔭,雖然十幾年之後,楊榮留下的人都靠邊站了,但是大部分人還都在。王驥啓用這些人之後,兵部的運作速度一下加快了。

各種情報,下面的奏報,經過王驥的手一整理,朱祁鎮再看的時候,就發現一目瞭然,簡直如掌上觀文。

此刻他忽然懷念起楊榮了。

楊榮的弟子如此,楊榮本人又是怎麼樣的能力。

朱祁鎮與楊榮雖然相處過,但是太皇太后當政這一段事情,大明沒有太大的戰事。不能看到楊榮對戰事敏銳的洞察能力。

真是國難思賢臣。

王驥知道時間緊。幾乎一直泡在內閣之中。很少露面,這個時候過來,卻不知道來做什麼的。

王驥進來行禮過後,聲如洪鐘,道:“老臣來呈瓦刺進軍方略?”

朱祁鎮一聽,立即前傾問道:“先生,可是有什麼情報?”

王驥說道:“老臣並沒有什麼情報,不過,而今形勢,瓦刺想南下,也不過幾條路而已。”

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二十章 真相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
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二十章 真相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